06.09 乳山:綠色發展贏得“金山銀山”

堅持一手抓生態修復,一手抓環保產業,乳山加快建設更可持續的綠色生態之城——

綠色發展贏得“金山銀山”

威海網訊(記者 連濤 通訊員 王嘉)6月1日,位於乳山城區北部的金碃嶺體育公園正式對市民免費開放。田徑場、足球場、網球場等14個運動場地和老年活動區、兒童遊樂區,讓不同年齡段的市民走出社區就能休閒健身。

看著眼前金碃嶺體育公園生機盎然、遊人如織的景象,在附近生活了62年的市民宋強不住地感慨:“這裡以前幾乎是城市的‘死區’,當年採礦遺留下不少礦坑和礦井,四處掛著警示標誌,大人小孩沒人敢進去,咋也沒敢想轉眼變成了這麼好的生態體育公園。”

“公園的生態修復工程採取的是PPP模式,作為參與方,我們不僅注重生態修復,更看重生態的可持續保護。”嶺南園林相關負責人說。公園引入海綿城市建設理念,通過打造自然綠地及採用透水性鋪裝,硬地透水面積達到70%,是一座典型的生態型體育休閒公園。

金碃嶺金礦的變身是乳山“金嶺銀灘”城市發展理念升級的一個生動實踐。作為膠東半島黃金主產區之一,採礦業曾一度成為乳山經濟支柱。而同時,不科學探礦挖礦、粗放式開採對山體、植被、水源等造成了破壞。

“對自然資源消耗太大的發展道路,肯定走不通,以前欠的債,還要趁早還,越拖代價越高。”認真思考過後,乳山人及時摒棄靠礦產資源吃飯的思路,提出建設綠水青山的發展理念,通過做好生態資源“加”“減”法,算好環境資源賬,打好綠色發展牌。

在生態欠賬上止血,在生態修復上造血,乳山每年投入上千萬元的資金對各處破壞山體、廢棄礦井礦坑和地質災害隱患進行全面整治,恢復綠水青山。結合生態環境治理,不斷擴大“城市綠帶”,構建城市綠色生態圈,森林覆蓋率達34%,城區綠化覆蓋率達45%。

最好岸線還給自然,最美海景留給市民。乳山實施了海岸帶綜合整治,將海岸線上可視範圍內違章建築和距岸4公里以內近海養殖項目列入整治規劃。同時,累計投資15億元,恢復溼地1萬多畝,建設人工沙灘1000多畝,修建了銀灘優質沙灘岸帶保護長堤和濱海公園,重現碧海銀灘。

乳山還理出“負面清單”:幹部評價選拔,有“綠色標尺”;產業發展和定位,有“紅色底線”;城市前景和規劃,有宏大藍圖。嚴格執行環保優先以及資源環境的“一票否決”,先後有十多個過億元的項目因不符合生態環境要求而被否決。

汙染項目減掉,綠色產業加起來。一減一加的背後,是產業發展思路的根本轉變。乳山積極引導全市企業加大技術創新和節能減排,推進企業循環式生產、產業循環式組合、園區循環式改造,促進企業內部和企業之間副產品和廢物交換利用,全市已有超過八成的企業建立起循環經濟產業鏈,新上項目40%以上都是新興產業。

以綠色產業發展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突破口,乳山先後實施了綠色製造工程、重點企業強制性情節生產審核,完善了節能減排市場化機制,並持續開展了露天燒烤整治、礦山資源開採治理、揚塵治理、“三廢”汙染治理、燃煤小鍋爐整治等行動加大除汙還綠力度,使乳山天空生態更藍、更潔。

乳山把特有的山水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將生態文化旅遊業打造成綠色發展的新引擎。先後開發了岠嵎山國家森林公園、多福山國際養生旅遊度假區、臺依湖國際酒莊生態文化區等一批旅遊景點,形成了生態文化旅遊產業體系。生機勃勃的生態文化旅遊產業,如同一家家“綠色銀行”遍地而起。近三年,乳山接待國內外遊客數和旅遊綜合收入每年分別以10.6%和13%的速度迅猛增長。

承載著綠色財富夢,原本靠礦而生的農民,通過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也在礦山廢棄地復墾複耕土地萬餘畝,發展起以高麗參、蘋果、金銀花、藍莓、櫻桃等10餘種經濟作物為主的高效農業生產區。

政府、企業、百姓共同算好生態賬,讓乳山收到了可持續發展的最大“紅利”,宜居城市的牌子也愈擦愈亮。乳山市委書記周兵說:“綠水青山是未來經濟發展的根,是一個區域最大的財富,其產生的效益將是倍增式的。乳山以綠水青山生態化發展理念引領,堅持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重視環境保護、節能減排和生態建設,推進宜居宜業幸福乳山建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