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8 潮汕中秋節食俗,在潮汕一帶,有中秋送糕的習俗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中秋節,這一天的民間習俗是下午奉神祀祖,晚上賞月拜月。潮汕的仲秋,天高氣爽,涼風習習,氣候不熱不冷,是四季中的黃金時節。賞月拜月是一項戶外活動,當銀盤似的月亮從東方升起的時候,農村的巷口曠埕,城鎮馬路街邊,眾多明燭高照的供桌上,都已香菸繚繞,擺滿了豐盛的各式祭品。

潮汕中秋節的食俗有餅糕類、水果類、芋頭類,拜月的供品基本也是這些。中秋吃月餅是全國性的習俗,但潮汕中秋除了吃月餅外,各地還有各色糕餅,如澄海中秋還時興吃膀糕,尤其是烏豆沙與烏芝麻糕。揭陽吃綠豆糕、雲片糕、粳米糕。潮安還吃麵餅、腐乳餅、軟糕、書冊糕。饒平吃白糖糕仔和

豆米齋碗。

潮汕中秋節食俗,在潮汕一帶,有中秋送糕的習俗

中秋潮汕雖然有多種多樣的糕餅,但吃月餅是最主要的,共通的。中秋的月亮是圓的,月餅也是圓的,所以中秋被稱為“團圓節”。人們面對餐盤中的圓餅,仰望玉盤般的皓月,自然而然地寄託對羈旅親人的思念和祝願。正如明代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所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明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說:“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餅必圓。”

中秋吃月餅的習俗是怎麼來的?民間傳說吃月餅始於唐太宗:太宗曾派大將李靖攻打突厥,李靖勝利歸朝正在八月十五日,長安內外一片歡慶。吐蕃一商人獻一塊彩色大圓餅祝賀,太宗大喜,賞月後將胡餅分給百官共嘗。《洛中見聞》記載唐僖宗在中秋節吃月餅,味美極。昔年的宮廷的月餅是一塊大圓餅,據載明代皇宮月餅直徑2尺長。清代敦崇的《燕京歲月記·月餅》記述了清代京都中秋月餅,“到處皆有,大者尺餘,上繪月宮蟾兔之形。有祭畢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謂之團圓餅。”

中秋吃月餅另有民間傳說始於元代。元朝末年,由於元統治者對漢人實行殘酷統治,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激化,反元鬥爭在全國各地風起雲湧。元順帝加緊對漢人鎮壓,如強制每3戶養1名蒙古兵,不準民間用鐵製器物,每3戶共用1把菜刀,還限制漢人夜間點火和走出家門等等,百姓怒火填胸。蘇北高郵一支反元的起義軍頭目張士誠(一說是北方紅巾軍的領袖劉福通),為發動百姓一起反抗朝廷,借月餅傳書,密書字條暗藏餅中,約定中秋之夜,殺死所養“元番”,舉行起義活動,獲得成功。此後人們就用中秋吃月餅,紀念此一戰鬥的勝利。

“月餅”一詞雖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但它只是像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宋代其他一些記風俗的食品,未見有中秋吃月餅的記述。北宋有食胡餅、麻餅的記載,但沒有與“月”掛上鉤;蘇東坡《小餅》詩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麻與酥”句,只不過以“月”喻餅之圓。

據載潮汕中秋節活動,盛行於明代,這與潮汕盛產蔗糖,製作糕餅的年代久遠分不開。潮汕自唐代末年,農民就已掌握甘蔗的種植和製糖方法。據《潮州志》載,甘蔗為“本州糖業特產,故農民種者也眾,於副業作物中首推巨擘,其產量之豐,為全國冠,誠州產出口物之大宗也”。蔗糖豐富為糕餅製作提供了重要原料。而製作糕餅餡料的綠豆、赤豆、花生、瓜碧、芝麻等也都有本地的優良品種。據地方誌載,唐宋年間,潮州已出現了餅食糖果作坊;清初,揭陽榕城名食“米花喜糖”、“五雲方糖”至清代中期較高檔的“月餅”、“五仁餅”等,已享譽海內外,遠銷東南亞。

中秋月餅,潮汕稱之為膀餅,是潮汕歷史悠久的傳統餅食,已有300年以上的歷史:潮汕膀餅有綠豆沙膀餅、烏豆沙膀餅、水晶膀餅及五仁膀餅等,以潮安意溪膀餅、潮陽貴嶼膀餅年代最久、最出名。意溪膀餅工藝精湛,製作考究,一絲不苟。選用的綠豆、紅豆必須是質量最好的,加工前需擇優去劣,揀去死豆、壞豆。浸煮脫皮後進一步把劣質豆除去。製作餡心時先把豆熬熟,研成豆泥,然後用新鮮上乘豬油和白砂糖熬成餡心。傳統方法是把餡心用陶甕或水缸裝後密封,埋在地窖裡1至3年,退去火氣。餡皮則用精面和豬油搓揉以後,壓成薄片,包餡後經印模印製定型送進火爐烤焙而成。意溪膀餅色澤金黃鮮豔,皮酥脆而餡厚實,肥而不膩,清香甜潤,涼喉爽口。民國以前意溪膀餅用“腳缽仔”(也稱“煎盤仔”)盛裝,既用於中秋食用,也是平時送禮佳品。貴嶼膀餅較小,用油麻、瓜丁、白肉丁、花生仁等拌白糖煎制後作餡心,有齋餅與葷餅二種,齋餅不用豬油和白肉丁。貴嶼膀餅也鮮香甜美,深受潮人喜愛。

潮汕中秋節食俗,在潮汕一帶,有中秋送糕的習俗

澄海中秋食用的膀糕以蘇南膀糕最享盛名。蘇南膀糕也有近百年的生產歷史,以塗城杜光華開設的光華店產品最有名。膀糕以糯米、豬油、白砂糖、芝麻仁為原料,製作時先把優質糯米磨成粉,按比例加水並配新鮮豬油、白砂糖搓揉攪勻之後,便上盤人蒸籠蒸熟,再把芝麻仁遍撒於剛蒸好的糕上,便可按造型需要切割後包裝。膀糕清香甜潤,軟滑適口,尤為老人、兒童所喜吃。

值得一提的是饒平中秋的“白糖糕仔”,這種糕仔不僅是中秋用來祭祀祖宗、神明和拜月,各村社的“月娘會”還選出製作工藝精湛、質量上乘的糕仔,裝盤砌塔,展出競賽。糕仔的製作是將糯米篩去碎米,然後用慢火炒熟,再碾成粉末,與煮好的糖漿揉成糕料。餡料則是炒熟的芝麻或花生仁搗碎摻白糖。糕印有各種樣式、狀貌的鐵製品、銅製品、木製品等。饒平“賽糕仔”的風俗由來已久,至今仍盛行。

“雲片糕”也是中秋節人們最愛吃的糕餅,它由糯米、白糖、豬油、白芝麻、瓜仁、欖仁等製成,工藝十分精細。糯米要碾去米皮,保留潔白米心,然後炒熟。炒時需控制好火候,既要耐心反覆翻動,不使過火燒黃,又要保證熟透。炒熟後研末過篩,使之成為粉末。白芝麻同樣要炒熟研粉。再把豬油、白糖、欖仁、瓜仁、香料等,與上述兩種粉料摻和,攪拌均勻之後取適量糕粉放人糕模中碾壓,使糕粉凝固成塊狀,取出後用刀均勻切片,只留刀痕,成塊包裝。雲片糕清甜松潤,可以一小片、一小片取出,柔軟而不折斷,且氣味芳香,細膩爽口。

潮汕中秋節食俗,在潮汕一帶,有中秋送糕的習俗

農曆八月,是潮汕的許多蔬果成熟收穫的季節。其中的芋頭、柚、柿、菠蘿、林檎、梨、香蕉、石榴、楊桃、油甘。龍眼等,也被用作拜月供品,故民間也有 把中秋節稱為“水果節”的,中秋節吃芋頭和水果,也形成節日的食俗。尤其是芋頭和柚,是中秋非吃不可的,這與潮汕百姓日益高漲的反元情緒有關。南宋末年,元兵大舉南下,圍攻潮州城,馬發率眾堅守,元兵屢攻不下,後賊人陳懿等投敵,導引元兵人城,元兵人城後大肆燒殺劫掠,血洗府城。百姓記下了這筆血債。元朝末年,元統治者深感末日到來,對地方百姓施行暴政,佔奪百姓財物,姦淫良家婦女,剝奪人民遊神聚會等權利,廣大民眾對蒙古貴族和元兵恨之入骨,罵元兵為“韃鬼”(古時泛稱北方日蒙古等少數民族為“韃靼”),把中秋食芋頭時剝芋皮稱為“剝鬼皮”,把柚吃柚肉稱為“吃鬼肉”。元朝滅亡後,古人為了不忘階級仇、民族恨而把這一食俗承襲下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