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IPO常态化是一家之见还是当今共识?

myworld99


截至今年9月6日,证监会受理首发以及存托凭证企业289家,其中过会29家,未过会260家。至于中止审查的企业为16家。由此可见,IPO排队企业不足300家,这也是近年来非常低的排队企业数字,但若完全把这289家排队企业消化,恐怕仍需要一定的消化时间。退一步来说,如果把A股市场存在多年的IPO堰塞湖问题解决了,实际上也意味着A股市场将会形成随报随上的发行模式,而届时新股市场化发行也将会成为现实。但是,对于股票市场而言,未必可以认为是熊市结束的标志。

IPO常态化只是A股市场加快新股市场化发行的理由,而全球市场范围内,还是通用注册制的模式,但A股市场是否适合IPO注册制,仍然警惕水土不服的问题。IPO堰塞湖问题存在多年,并非不加以重视。但,关键所在,还是需要有一个充分配套的准备。例如,需要充分考虑当下的股票市场是否满足IPO随报随上的需求,需要充分考虑投资者的实际投资回报预期是否已经受到了冲击以及需要充分考虑新股市场化发行后的股市供需矛盾问题等。很显然,这些问题也是需要得到正视与充分考虑的。


郭施亮


A股IPO常态化肯定是当今共识;IPO也是当下最敏感的话题,相信大部分股民对于IPO常态化发行一肚子怨气,想扒皮它抽筋它,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近三年多由于IPO加速发行,而且还是常态化发行,把A股抽血抽成低能儿发育不良,三年多出现股灾,假慢牛,熊市这些行情之下股票就一字跌,而且是跌破历史最低价的低。三年后个股平均跌幅高达50%,意味着95%的股民都是亏损累累的;造成A股近三年多走出这熊样的就是IPO加速和常态化发行成为真凶!



企业做大做强很大一部分就是为了成功登上A股上市融资为最终目的;等成功上市融资之后业绩大幅翻脸,上市公司大股东把融资金额拿去保本理财,发展公司业务没有钱了,又想在股市大捞一笔,配合主力机构拉升公司股价,而大股东每次都能非常精准的在股票高位减持套现,套现后股价还是杀跌。

企业首次上市募资可以得到很大一笔钱;上市后股价大幅爆炒又可以吸引一批散户进场做接盘侠也可以套现一批钱;随后大股东随便找个理由上市后开始搞定增,大股东逢高减持自己股份套现;等等行为不得不让投资者怀疑企业上市是为融资还是套现,股市的存在是为企业融资还是为企业圈钱的工具。

咱们A股不改变圈钱市的性质怎么能好的起来呢?另外如果A股继续常态化和加速发行IPO的话,接下来的股市会走的更加可怕。IPO已经成了大家心目中的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了!


老金财经


要知道过去2年,为了支持实体经济,A股扩容670家新股,虽然融资了6000亿,但面对市场却跌跌不休,a股总市值损失了10万亿,为了发出去IPO,这代价也太大了,最终的结果也导致市场沦为少数人圈钱,暴富的场所,而绝大多数散户投资者被割韭菜。


从内心深度,二级市场的参与者对IPO是排斥的,不过在企业融资和投资者之间,一家之见的监管还是选择了前者,而且更可气的是,面对如此疲软的市场,新股发行的节奏从始至终没有任何程度的放缓,就拿上周来说,市场下跌明显,但是上周五依旧核发了三家新股的批文,融资69亿,比药明康德、宁德时代等独角兽上市期间的融资规模还要大,巨大的抽血效应下,这几天大盘创新低也就不奇怪了。

而且就在昨天新股过会率也提高了,4家新股过了3家,75%的过会率逼近了历史新高,所谓IPO“堰塞湖”现象刚有所好转,结果就把过会率提高了,你能想象在这种背景之下,市场反弹还值得去期待吗?也难怪巴菲特都直言:a股市场的成长,竟然不是来自上市公司主营业务的成长,而是靠不断的新股扩容。

最后还是那句话,新股不停,下跌的趋势不止,如今大家都在说底部特征,但A股见底最大信号,是IPO的暂停,这是被验证过的;但现在一直坚持常态化,到底谁会先屈服?


对此大家怎么看?


侯哥财经


常态化仅是高层闭门造车之念,涛到底层调研一下,常态化绝对是千夫所指,因为这仅富了一小撮人,却剝夺了千万小股民。


手机用户54341448086


首先需要弄清楚新股发行常态化的标准是什么?所谓常态化,顾名思义,就是一种日常的正常状态。新股发行常态化也就是新股发行要保持日常正常的状态。但这种常态化却是很难有一个标准的,比如,一周发行多少只股票叫做常态化,超过了多少只股票就不是常态化了呢?而从现实来看,一周发一只、两只新股是一种常态,一周发10只甚至更多一点,似乎也是一种常态化。可见,这个常态化其实是有很大的弹性与伸缩性的。进一步说,如果市场行情极度低迷,新股发行暂停一段时间,是不是就不是常态化了呢?其实也未必。毕竟只是暂时的,阶段性的,没什么大不了的。只不过这种暂停不要轻易使用即可。


皮海洲


首先,常态化是个模糊的词,表达不清晰,到底什么样叫做常态化?没有清晰的一个量。我喜欢用数据来说话,数据是科学的刻度尺,更直观清晰。

姑且认为,IPO常态化的意思是指持续地发行新股,但不同行情下,发行新股数量差别巨大。所以,常态化并没有准确表达IPO具体情况。

IPO的数量,与行情景气度正相关。我做了一个统计,列了一张表,从表中可以看出,IPO数量近两年相比悬殊。


2017年全年IPO数量最少的12月有17家,最高1月和3月分别发行了53家新股。2017年全年发行新股410家。

而2018年,整体行情极差的情况下,新股发行前八个月总共只有76家,其中1月份发行新股数量最多,达到19家,2月到8月,每个月发行新股数量不超过10家,远不如2017年多。

所以,IPO数量,与股市行情直接正相关,行情差到极点的时候,IPO会暂停,或者一个月发行一两个新股。

显然,将这种数量差距巨大的IPO称为常态化,不足以说明IPO的真实情况。认为IPO常态化,不论是一家之见,还是共识,都是不科科的说法。

如果行情再度恶化,IPO可能暂停或者接近于零。


西格玛的化学


IPO常态化是一家之见还是当今共识?笔者认为是一家之见,IPO新股发行需要考虑市场的承受能力,当市场不好时,最重要的是恢复投资者的信心,不能一味地发行新股,一味地只重融资而不重投资。一个正常健康的证券市场是有两个功能,一个是投资的功能,一个是融资的功能,而且投资的功能是放在第一位的,只有把投资的功能放在第一位,才能建立强大的资本市场,美国的资本市场之所以强大,之所以美国的证券市场能吸引全世界的资金,最重要的是美国的证券市场从制度和法律上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从制度上和法律上逼着上市公司提高质量,让投资者能在股市投资赚钱,于是才有了美国股市长期永远上涨的格局,才有了美国强大的资本市场,才吸引了全世界的资金投资到美国的资本市场。

因为美国资本市场经济的强大进而又吸引了全世界的优秀公司到美国去上市融资,于是形成了资本市场的良性循环,建立美国强大的资本市场,为美国的经济发展服务。

我们所谓的IPO常态化,不过还是为了多融资,多发新,关键是我们发的新股质量还是不高,我们发的新股还是无法让投资者长期投资获利,如果我们发行的新股质量不高,我们发行的新股没有成长性,我们发行的新股不能给投资者带来回报,这种为了融资而融资的所谓IPO常态化就失去了意义,就成了资本市场的负担,就成了投资者的负担。所以,IPO的常态化不是盲目的多发新股,不能成为盲目多发新股的借口。只有从制度上和法律上倒逼上市公司提高质量,倒逼高质量有成长性的公司上市,倒逼能长期给投资者带来回报的公司上市,我国的证券市场才能强大。

如果您认同我的观点,请加我的关注并点赞。如果您有投资或融资的难题也欢迎从我的首页导航条中点击加入我的“圈子”提出,谢谢您们的支持。


金融学家宏皓教授


IPO常态化是当今共识。但如何理解IPO常态化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IPO常态化是新股发行不能停停发发。而是要循序渐进。保持一定的节奏和融资规模。不能固执己见。也不能一层不变。认为IPO常态化就是新股发行发发发。完全不考虑市场走势。不考虑投资者感受。投资者大声疾呼质疑了。IPO常态化依然是快马加鞭。维持每周十家左右。这不叫常态化。是竭泽而渔融资。

IPO常态化是取得投融资双赢。上市公司获得资金做大自己。投资者获得股市上涨红利。虽然我们不能保证每一个投资者都能赢利。但是要稳定股市稳中有升。而不是连续数年下跌。与世界主要股市走势脱节。与宏观经济数据背离。

IPO常态化只是说不能无缘无故暂停IPO。而不是大跃进式扩容。吓跑投资者。这是两码事。可惜我们很多专家想歪了。认为IPO常态化就是不加控制的发行新股。结果搞的投资者普遍亏损满肚子怨气。


杜坤维


这个问题比较敏感!

IPO常态化与规模化,肯定是少数人的意见。这少数人中的有些人,也许确实是想着好的公司来上市融资再将企业发展更好来回报投资者。但现实中却是,大部分上市企业打着融资为企业谋发展的口号,走得却是圈钱-高价卖股-撤离企业。

作为投资者当然也希望新陈代谢,已经上市的企业遇上行业夕阳化或公司经营不善,就得让出上市资源让新的有活力有发展的企业来代替。而实际上却是太多的新上市企业,在上市之前的路演宣传公司如何了不起,上市后业绩却立马变脸的闹剧,这让广大投资者相当厌恶,而广大投资者更反感就是明知这种游戏大面积出现,监管方面却有些不太理会民意的姿态。

当然制定IPO常态化和规模化非常人可为,也非监会可为,所以投资者在股市操作过程中有时还得自己多看多分析,以免踩雷。


用户6894678277


ipo常态化,是市场固有功能。是市场存在的意义所在。

但是,把带病ipo常态化说成是ipo常态化是一种弱智。也有可能是故意混淆是非概念,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只有制度健全,健康的市场,才能真正实现ipo常态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