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7 金秋大閘蟹盛行時,蟹農每天忙得只吃一頓飯

養蟹專業戶陳師傅已經忙不過來了。一進八月,他的手機就沒消停過,訂貨電話天天不斷,院子裡全是運螃蟹的貨車。“今年產量十幾萬斤,比去年增加了一倍”。

金秋大閘蟹盛行時,蟹農每天忙得只吃一頓飯

科學養殖

大閘蟹長成了大個頭

早上6時,蟹農老李不上吃早飯,就划著小木船去“起螃蟹”了。“頭天下網,只一晚上的工夫,每個網兜裡都會有幾十、上百斤螃蟹。這十幾個網套,一天就能起六七百斤螃蟹。”老李邊說邊忙碌著。“螃蟹全在水底下,網裡即便不放食兒,螃蟹也愛鑽,一進去就出不來了。”

頂著灼人的烈日,老李收著一個個網套,每個網套中都滿是張牙舞爪的螃蟹。老李說,現在正是收穫季節,是他們最忙碌的時候,常常一天只顧得上吃一頓飯。

金秋大閘蟹盛行時,蟹農每天忙得只吃一頓飯

讓河蟹變成大塊頭的關鍵在育種,陳師傅專門挑選“個大腿壯”的螃蟹來育種。他的蟹場和農學院、水產研究所等科研機構合作,不斷改進養殖技術。

金秋大閘蟹盛行時,蟹農每天忙得只吃一頓飯

質量保證

養殖兩年才能上餐桌

每年中秋前後是吃蟹的最佳時節。因此,很多人認為螃蟹是一年長成的。其實不然。在被端上餐桌之前,螃蟹需要兩年的生長時間。

螃蟹的卵如同跳蚤大小,附著在水中的漂浮物上。陳師傅說,蟹卵在車間孵化後,要由專人24小時盯守,直到它們長成一元硬幣大小的“扣蟹”才能投放。而在生長過程中,螃蟹要蛻二十幾次皮,每次蛻皮都會長大一圈。“春天,我們把蟹苗投放進水塘,8月中旬再將螃蟹起出來,放入精養池,等它完成最後一次蛻皮。等到西北風一起來,您瞧好吧,螃蟹們各個頂蓋兒肥。”伴隨著陳師傅爽朗的笑聲,螃蟹彷彿等不及要爬上餐桌似的,有力的蟹鉗把精養池蹬得“嘩嘩”響。

金秋大閘蟹盛行時,蟹農每天忙得只吃一頓飯

金秋大閘蟹盛行時,蟹農每天忙得只吃一頓飯

河蟹們吃的是老玉米

雖然養殖水面達600多畝,但陳師傅卻能控制螃蟹的品質。“螃蟹的品質主要是由養蟹的水質和投餵的食物決定的。”陳師傅告訴我們,在兩年的飼養過程中,她們從來不喂螃蟹飼料。

而在蟹場的精養池旁,一個裝著熟玉米粒的紅色塑料桶引起了我們的注意。顯而易見,這就是螃蟹的食物了。

金秋大閘蟹盛行時,蟹農每天忙得只吃一頓飯

金秋大閘蟹盛行時,蟹農每天忙得只吃一頓飯

“蟹苗喂螺螄,成蟹則喂熟玉米粒。”陳師傅說,蟹場裡的螃蟹吃的都是“綠色食品”,當螃蟹放到精養池中飼養時,喂熟玉米粒能夠讓螃蟹快速育肥。“吃得健康”,可以我們的大閘蟹蟹肉質鮮美的奧秘所在。工人魯師傅拿網兜往精養池裡一抄,一個個大螃蟹便出了水,倒在大盆裡,幾百只蟹鉗蹬得塑料盆“噼啪”作響。

金秋大閘蟹盛行時,蟹農每天忙得只吃一頓飯

魯師傅隨手拿起一隻母蟹,給記者講解起我們大閘蟹的特點來。“咱們的蟹很厚實”,他說市場上有的螃蟹看著個大,但其實就好像“氣吹起來的”,殼裡面沒什麼東西,而我們的蟹個個飽滿,肥美的蟹膏蟹黃幾乎要把蟹蓋頂開。

金秋大閘蟹盛行時,蟹農每天忙得只吃一頓飯

河蟹們還要定期體檢

除了投餵健康食物,技術人員還定期對養蟹的水質進行檢測,而螃蟹們更是要定期“體檢”。

陳師傅告訴我們,質監和水產部門對水質每月進行一次檢測,蟹場也引進了水質監測設備,可以實時掌握水質狀況。從投苗到成蟹,技術人員有一整套檢測系統,對螃蟹的生長全程監控,“我們正在建立一套可追溯系統,將來運輸車裡也會裝監控,能實時看到螃蟹的狀況。”陳師傅說。

雖然不愁銷路,但陳師傅還想著把小河蟹做成“大產業”,讓河蟹進軍超市,“就是想讓更多的人嚐嚐咱的大閘蟹。”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螃蟹也是如此。我們的大閘蟹與陽澄湖大閘蟹同種,都是“青殼、白肚、金鉤爪”的中華絨螯蟹,不過因為產地的氣候、水質不同,味道也各有千秋。

“陽澄湖大閘蟹是淡水養殖,我們則是古海岸,水裡含有鹽分,螃蟹吃起來口感鹹鮮,後味卻很甘甜。”比較兩種螃蟹的味道,陳師傅有自己的心得。

不過,即使味道再鮮美,剛出水的大閘蟹也不能馬上吃。原來,剛撈上來的螃蟹有股土腥氣,需要放到精養池中“靜養”一段時間。這樣,既能讓螃蟹將汙物吐乾淨,又能快速育肥,一舉兩得。

最後,誠摯的邀請大家來嚐嚐我們的大閘蟹,聯繫V:leopatra

金秋大閘蟹盛行時,蟹農每天忙得只吃一頓飯
金秋大閘蟹盛行時,蟹農每天忙得只吃一頓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