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7 工伤认定为何遭遇“马拉松”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工伤认定也是如此。而且工伤标准、认定程序以及行政复议、法院裁定等每一个环节必不可少,每一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都不言而喻。但每一步又都十分繁琐,几十天,甚至几个月、几年时间,很多受伤的劳动者恐怕真的“等不起”,工伤认定,拿到赔偿很可能“黄花菜都凉了”。

工伤认定遭遇“马拉松”甚至始终在原地“转圈”,即使追究起来,各个部门的理由都显得理直气壮。其实,日常生活中,何止工伤认定如此?

也许,有的事项认定、裁定不需要花费多大力气即可成功,但不少认定、裁定都要花费很大功夫。因为走正常渠道一个个“过关斩将”,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如果要从根本上解决此类难题,恐怕还需要靠法治、靠制度,而且既需要各项制度“无缝衔接”,又要避免互为条件导致原地打转转。一个部门制定规章制度如果总想让其他部门当自己的“挡箭牌”,且不说协调难度有多大,恐怕很难找到哪个部门甘愿当别人的“挡箭牌”,况且如果每个部门都是这么想的话,结果“挡箭牌”可能就会无人敢当,也无人能当。所以,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制度机制,简化工伤认定程序,进行跨部门整合,无论国有还是民营企业,统一由人社部门负责认定劳动关系。

工伤认定并不难。从医学角度看工伤层级认定非常规范,也非常容易,难的是相关部门遇事相互推诿、扯皮,而不是想方设法解决困难,更加困难的是缺少解决问题的作风和态度。这个根本问题不解决,即使工伤认定解决了,很可能还会冒出来其他问题,照样会成为影响群众获得感的“老大难”。所以,只有从指导思想上更加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从工作作风上铲除“慢作为”“不作为”的顽疾,才能建立健全更加科学合理的制度机制,有效推动类似“工伤认定难”的解决,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