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5 阿里新番:請叫我操作系統吧

文|卡薩

9月19,今年的雲棲大會在杭州開幕。阿里主辦的雲棲大會不只是引領雲計算行業創新的重要會議,更早已成為了互聯網行業的風向標。2016年,正是在雲棲大會上,馬雲提出了“五新”概念——新零售、新制造、新技術、新金融、新能源。

在隨後的兩年裡,新零售這個詞頻繁的出現在了行業媒體報道和企業的規劃設計中。

今年,馬雲重提五新,卻把新制造放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上。馬雲在演講中警示:“新制造很快會給全中國、乃至全世界的製造業,帶來席捲性的威脅和席捲性的機會。未來10到15年,製造行業面臨的痛苦,遠遠超過今天大家的想象。”

從兩年前的新零售,到現在被預言將會給全世界製造業造成衝擊威脅的“新制造”,阿里佈局的意圖逐漸顯現。

01


回想前兩年的雲棲大會,“新零售”這三個字一夜之間成了熱點風尚。如今的“新零售”已經深刻改變了中國商業。

電商的衝擊猝不及防,一些故步自封的老企業開始了線上電商品牌轉型。

倒在這條路上轉型路上的傳統品牌可不少。曾經紅極一時的美特斯邦威零售專賣店自頂峰期5200多家後開始縮水,電商摧枯拉朽的到來,將美特斯邦威12億元的年淨利潤打擊到盈虧線以下。

阿里新番:請叫我操作系統吧


同樣轉型失敗的零售品牌還有百麗。2017年開始,百麗門店一家接著一家的倒閉,不願意放棄固有優勢的百麗只想把電商平臺當做訂單入口,等百麗開始後悔逆勢而為的時候已經晚了。船大難掉頭,更何況已經把船開到了窄溝。

轉型失敗的一抓一大把,轉型成功的也不至鮮少。像快時尚鼻祖之一的Zara,就很懂得順勢而為,如今的Zara將大數據、智能技術、移動購物、智能AI試衣間等技術完全運用在了自己的經營之中,線下店變成了體驗店,以往轉分銷商差價的戰略也變成了賺體驗店租金。被電商比價逼死的企業有的置之死地而後生,有的便真的退出了歷史舞臺。

這幾家企業的興衰,就像是傳統到電商,零售到新零售階段,大部分企業的縮影代表。

新零售,到底新在哪裡?其實我們不妨先把零售拆分為信息、資金、物流三部分。

當你想去Zara買一件衣服,店裡的陳設為你提供了信息,供你篩選,你看到了一件心儀的衣服,你決定買它,於是你從錢包裡拿出了錢,店員幫你打包好衣服,你帶著衣服回了家,這叫物流。至此,一個購物完整的過程結束。商家沒有因為為你提供信息而收取信息費,他們把這部分錢附加在了衣服標籤的數字上。當電商時代到來,你再走進Zara挑選衣服,試了之後,你的第一個想法是,網上會不會比店裡的便宜呢?你一查,還真的便宜。於是你走出了實體店選擇網上下單。

這便是傳統零售的具象困境。很快,新零售的概念逐漸深入人心,很多企業開始探尋出路。Zara也是。它推出了線上線下同價,同積分體系,智能試衣,資助買單等服務,當Zara把實體店定位成體驗店之後,不願意再花時間去實體店試衣服還要遭受店員白眼的顧客重新回到了線下。

阿里新番:請叫我操作系統吧


實體店的意義變成了線下體驗的以及線上購物線下提貨等的介質通道,不光拯救了實體店,還促進了線上的轉化。這就是新零售。

新零售藉助技術改變了信息、資金、物流的傳統載體,你可以通過店裡擺出來的衣服獲取信息,也可以通過AI試衣間、通過手機獲取信息,你可以拿現金支付,也可以手機付款,你可以人肉帶寶貝回家,也可以通過快遞,或者3公里內免費配送。

新零售讓品牌面前自動分化出兩條路:要麼做體驗店,把資金和物流放到線上,線下只供給信息,讓線下的客戶去為線上帶來流量和利潤;要麼做會員店,線上負責信息和資金,消費者線上付款線下拿貨,比如優衣庫。無論是哪一種,都好過原有零售方式的坐以待斃。

新零售的概念如火如荼,在提出新零售的兩年裡,阿里又做了什麼呢?說到這,不得不說一下新零售現象級的產品——盒馬鮮生。

盒馬鮮生,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新零售的代名詞

,它的出現,刷新了很多人的認識,也將新零售的概念徹底從馬雲嘴裡的兩個字變成了大家信服的未來趨勢。

說實話,盒馬鮮生剛出來的時候我是不信的,那段時間最火的詞是O2O,一大批生鮮電商前赴後繼的死去,讓我在剛知道盒馬鮮生的定位時,曾判定它不會是一個長久的產品。很多人應該都是這麼想的,但很快,盒馬鮮生的模式揭曉,打碎了大家的偏見和論斷。

在我看來盒馬鮮生成功的成為新零售的排頭兵有個很大的原因,便是它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坪效革命。

可能坪效這個概念很多人都不熟悉。這麼解釋好了,剛才前文中提到了一部分品牌為了應對電商衝擊,選擇了開體驗店,用線下去反哺線上,這種引流作用的定位決定了體驗店的裝修,陳設,服務都必須要投入很大的成本進去,體驗店肯定不能多開,但偏有一些企業,不僅把體驗店開的各個城市好幾家,還線上線下同價,比如雷布斯的小米。這種,不就是擺明了的純虧嗎?當然不是,商人從來不做虧本的生意,尤其是精明的雷軍。

阿里新番:請叫我操作系統吧


講清楚這其中緣由,也就講清楚了坪效這個概念。坪效,就是指每平方米每年所產生的效益。小米之所以敢開這麼多體驗店,正是因為它引以為傲的坪效收益僅次於蘋果,排為全球第二。蘋果的坪效大概是人民幣每平40萬人民幣,小米之家是26萬。

那可能有人會問了,小米之家東西都是線上線下同價,加上線上分流,這收益是怎麼到這麼高的。雷軍很厲害,既然店的面積無法改變,產品定價無法改變,那我就改變你來店的頻率,如果只是為了購買手機,你可能一兩年來一次,但是我們店裡不僅有手機,還有充電寶、充電線、檯燈、眼罩,榨汁機,

你來的頻率多,產生消費的可能性就大,慢慢的,坪效極限就被突破了,這才有了小米之家的奇蹟。

盒馬鮮生也是這樣,它完全突破了坪效極限,從生鮮電商做不走的困境中完美突圍。盒馬鮮生的坪效達到了5.6萬,這和小米比不高,但是在同行業中,他已經平均坪效的3.7倍,這是無數次優化的結果。

盒馬鮮生是怎麼做到這個數據的呢?

為了突破坪效極限,小米選擇了增加到店頻率,而盒馬選擇了去發展那些“沒到店”的客人。這在思路上簡直是一個質的突破,比小米還要讓人驚喜。

盒馬通過大數據判斷出最有可能進行生鮮消費的客群半徑,以此作為店面選址依據,他消費者通過盒馬APP選擇產品,3公里內盒馬負責配送。但凡對物流有點常識的都知道,生鮮電商之所以不好做,最大的原因就是冷鏈物流太貴了,這3公里的距離非常的討巧,它不需要投入冷鏈成本,既賣出了產品,又最大程度上聚攏了用戶。

阿里新番:請叫我操作系統吧


盒馬鮮生本質上就是一個線上線下一體化運營的生鮮電商,坪效改革+大數據+3公里內配送,盒馬鮮生通過移動互聯網思維對零售的人、貨、場做了深度重構,沉澱了新零售操作系統,創造了讓人震驚的成績。這便是新零售,重新定義效率,新在零售創新,為行業打造了榜樣。

02


阿里新零售的成績有目共睹,那馬雲口中似乎緊迫度重要度大過於新零售的“新制造”,又是什麼東西呢?

“新制造”的概念,是馬雲2016年提出的,在當時的環境下,馬雲已經預言過去的二三十年,製造業講的是規模化和標準化,而未來的三十年,只有智慧化、個性化、定製化才能取勝,也就是說,未來,對傳統的零售行業來說,將是一個C2B的時代。

馬雲認為,“未來的製造業不是流水線、不是標準化、不是大規模,是個性化、智能化、C2B,是以數據驅動、智慧驅動、智能製造驅動。”

但細品,新制造又並不只是智能化、個性化和定製化,更多的是指通過訂單驅動,實施數字化管控,實現供應鏈整合和優化,提升產業鏈質量和效率。數字化、產業鏈、智能化,這幾個詞的出現讓我們不免猜想,未來的製造業將和互聯網有著不可分離的關係,甚至依託於互聯網。

其實在提出新制造時,馬雲就已經賦予了“新制造”意義:“新制造是DT時代思想的製造業”。DT對照IT,DT時代是以“利他為主”的平臺思想。所以平臺不是規模,而是利他,是賦能其他人,是為了讓別人做的更好。

這其實,和滿足個性化需求如出一轍。那怎麼才能符合互聯網和DT要求的新制造業呢?首先,就是看企業要多重視用戶的需求,他是生產了產品讓客戶挑選,還是根據客戶需求按需定製。用戶倒逼製造企業發展,這才是新制造業的普遍現象和應有思路。在這個過程中,大數據同樣重要。你要通過數據去分析需求,去推送,才能支撐起你的按需定製。

在雲棲大會上,馬雲還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觀點,讓新制造的定位愈加具體:“新零售是線上和線下的融合,製造業不是我們想象中的實體和虛擬的融合,是製造業和服務業的融合。新制造是製造業和服務業的完美結合。新制造的競爭力不在於製造本身,而在於製造背後的創造思想、體驗、感受、以及服務能力”;“流水線上的大部分工作都會標準化,只要是標準化的,機器都可以取代,但是體驗、服務和創新創造,是機器未必能夠替代的”

阿里新番:請叫我操作系統吧

在“新制造”一詞沒被放到今天如此高度之前,它對於製造業的作用就已經顯露無疑。將互聯網、智能、科技等元素融進生產線的企業和傳統固化思維的企業,差距已然拉開。

2016年8月,在阿里雲的幫助下,製造業企業蘇州協鑫光伏科技有限公司依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算法,獲取了與良品率最相關的60參數,根據這60個參數搭建的曲線,大大提高了協鑫光伏的良品率,阿里云為協鑫光伏省下了上億元的生產成本。

在這個成功案例之後,中策橡膠、天合光能、正泰新能源、攀鋼集團等數十個工業細分領域的企業也找到了阿里雲,期望大數據下理性的分析能夠幫助企業找到問題,提高效率。在中策橡膠,阿里雲幫助它提升了5%的混煉膠合格率;在天合光能,阿里雲幫助它將A品率提升了7%。

2013年淘工廠面世。淘工廠作為阿里巴巴賦能製造業升級的重點項目,此前已經幫超3萬家工廠實現大數據進行海量的精準匹配,讓優質工廠獲得精準的客戶資源,減少因為供需不匹配造成的時間和資源浪費。

類似於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趣店在接入螞蟻信用分之前的一年經營業績是虧損2.33億美元,而在之後的一年,它藉助螞蟻信用分扭虧為盈,獲利5.77億美元。

大數據以及科技的力量,正在悄然醞釀,終有一天會席捲殘雲,攻城略地。

很多人都在唱衰製造業,他們搞錯了一個概念,不是製造業不行了,而是傳統制造業不行了,是不願更新思維的你落後於時代了。未來,互聯網、大數據、AI等將成為新制造業的關鍵詞,搭上列車的人將跟著潮流疾馳在前方,而落後於行業的人,將會被風揚散。

新制造的提出,勢必將改變中國製造業,它將打破傳統制造業的行業壁壘,帶給中小企業更多的機會。傳統的製造業規模決定發展,但是在未來的新制造中,消費者會成為製造業的主導,誰能創新,誰就贏了,規模?不再是重要的因子。大家看的是誰更重視互聯網,更重視智能技術。

03


被馬雲拿出來重點說的新零售和新制造,掀起了這麼大的風浪,我們回頭再看馬雲提出的這五新——新零售、新制造、新技術、新金融、新能源。新零售改變著消費方式,新制造涉足了生產流程,新技術在給行業發展夯實更高更堅定的基礎,新金融在重構著經濟格局,新能源企圖顛覆資源配置。阿里早已不再是一個簡單的電子商務公司,阿里這步步標新的佈局,到底在謀劃著什麼。

在雲棲大會的前幾天,阿里舉行了每年一次的投資者日大會。這是一個針對全球投資者和分析師的會議。

會上,張勇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概念:“阿里巴巴操作系統”,聽到這個概念的時候,我忽然頓悟了阿里一路走來的排兵佈陣。阿里,是想建立一個新經濟體,阿里巴巴既是核心,也是基礎。

如何理解這個所謂的阿里巴巴操作系統?這個操作系統,既不是安卓,也不是IOS,它是一個全新的概念,類似於騰訊所說的連接器。

對於阿里巴巴操作系統這個概念,阿里巴巴CEO張勇是這樣說的:

“阿里巴巴經濟體內日益緊密交融,不僅滿足了消費者跨場景的需求,背後正形成一個幫助企業完成數字化轉型的阿里巴巴操作系統,各個商業部門既產生數據,又消耗數據,形成一個有機循環。新零售作為界面,不僅讓人們更好的做生意,而改變了人們做生意的方式;全域營銷不僅讓人們更好的營銷,而且改變了營銷的方式;在新數字經濟時代,將會有一個融合的物流網絡;新制造時代的到來,則讓C2B即按需定製成為現實。”

阿里新番:請叫我操作系統吧

其實要理解清楚這個“操作系統”也不難。我來舉個例子。還是拿我們最熟悉的手機操作系統來說。阿里,就像是iOS12,因為有了系統的存在,所有下載了的應用才可以正常運行。這個應用就相當於阿里操作系統中的金融、電商、物流等大板塊。你想要買菜,可以打開盒馬鮮生,想要點外賣,可以打開餓了麼,想要買衣服,可以打開天貓淘寶,想喝咖啡,星巴克智慧門店提供定製服務,需要處理公事,還有阿里雲、釘釘可以用,甚至,還要智能母嬰室和智能公廁給你提供便利。阿里作為操作系統的核心,串起了阿里生態圈中的所有小部分,讓它們得以正常運轉。

未來,使用阿里這個系統的將作為承載20億消費者,1000萬中小企業,嫁接1萬億交易額經濟體的基礎設施,無論你是個人,還是企業,你將會發現自己的所有需求都能在這個經濟體內滿足。

像我們手機應用需要不斷下載一樣,阿里也在不停的往自己的系統中增加新的應用部分。大到文娛、金融、物流,小到出行、健康、輸入法,從線上到線下,每一個版塊阿里都佈下了棋子,儘可能的覆蓋更多的場景,有時在新行業混沌不清時,還會同時投下1-2家同質企業對沖風險,這就是阿里,如今,阿里旗下孕育出了不少行業的獨角獸公司,阿里正逐漸迎來了收穫期,這正是阿里系統開放性,給它帶來的無限可能。

阿里操作系統除了包容豐富之外,還有一個特點便是高度融合。在系統內部,阿里雲產生的億萬數據,可以為營銷、零售等多個部門造血,甚至可以便利二級版塊和企業。大數據為系統的運轉奠定了基礎,同時各個部分之間也能互補共生,這正是阿里系統的核心價值之一。

阿里巴巴,正在做著超脫於一個普通企業格局之上的事情,新零售、新制造也好,新操作系統也好,阿里提出的每一個前瞻性的理念,都在改變著中國商業和製造業的現狀,可能真的有一天,市場會在阿里的推動下快速迭新進入數字時代,而阿里巴巴作為基礎設施,阿里操作系統作為經濟體連接器的作用將越來越凸顯。

如果真的有這一天,我將無比期待,個別大企業倒逼整個行業甚至時代進步,無論怎麼說這都是一個大眾喜聞樂見的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