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9 從忽必烈用回回炮轟塌襄陽城看,宋末中國在關鍵領域就開始落後了

導讀:鴉片戰爭爆發四年前,道光十六年(1836 年),西方一位學者在一篇評價清朝軍事力量的長文中,開篇就寫道:“今天,作為

評價各社會文明與進步的標準,最正確的大概是:每個社會在‘殺人技術’上的精湛程度、互相毀滅的武器的完善程度和種類多少,以及運用它們的熟練程度。”

從忽必烈用回回炮轟塌襄陽城看,宋末中國在關鍵領域就開始落後了

鴉片戰爭中英軍 "船堅炮利”

宋朝科技高度發達,中外學者大都認可這一點。然而宋朝末期在火炮這一關鍵領域已然落後了!南宋的滅亡跟元朝引進異域的回回炮關係甚大。這表明廣義上的西方(阿拉伯毗鄰歐洲而距離東方的中國很遙遠)已經在關鍵的火器領域迎頭趕上了!

火藥於中國的發明時代甚早,七世紀藥物學家孫思邈已注意硝石與硫黃混合物的可燃性,所以混合硝石、 硫黃、 木炭三者的黑色火藥便自唐朝製成。但作為兵器用於實戰,則須至十世紀初唐朝末年。唐昭宗天佑元年(904年)楊行密的軍隊圍攻豫章(南昌),部將發機

飛火,燒龍沙門,帶領壯士突火先登入城。這裡所說的飛火就是火箭之類,主要用作燃燒武器用。

見諸十一世紀中述武器、戰術、 攻防等的軍事技術專著 《武經總要》, 其製造法已頗詳備, 區分毒藥煙毯蒺藜火毯火藥火炮火藥 等三種類, 主要都在使目的物燃燒之用。 火箭同一性質,系矢鏃加火藥, 點火由弩發射飛出。 屆此階段, 仍不過初期的火藥發展,硝石含有量為少,主成份調合比率與今日黑色火藥相較,當時是硝石50%, 硫黃 25% , 現在則硝石 75% , 硫黃 10% 。


從忽必烈用回回炮轟塌襄陽城看,宋末中國在關鍵領域就開始落後了

採石磯之戰,文臣虞允文指揮宋軍打敗金軍,力挽狂瀾

《武經總要》成書之後, 宋朝受金侵略激化期間, 才發展完成爆破性火藥的爆彈,北宋傾僕, 南宋賴以化解金軍傾國南犯下覆巢之危, 穩固政權基礎的高宗紹興三十一年(公元 1161 年) 今日南京附近採石磯之戰, 最初由宋軍使用成功。

稍後楊萬里 《海蝤船賦竹》 追記: “紹興辛巳, 逆亮(金主完顏亮)至江北, 掠民船欲濟。虞允文伏舟七寶山後,舟中發一霹靂礮,蓋以紙為之, 而實以石灰硫黃,礮自空而下, 墜水中, 磺黃得水, 而火自跳出, 其聲如雷, 紙裂而石灰散為煙霧,眯其人馬之目。 遂壓虜舟, 人馬皆溺, 大敗之” 。

霹靂礮

( 砲、炮)系紙製容器而盛火藥,點火後利用拋物線原理投向敵陣時,雖然黑煙、烈火、巨響足以驚懾敵軍,實質的爆炸威力尚不能太大也為可知。


從忽必烈用回回炮轟塌襄陽城看,宋末中國在關鍵領域就開始落後了

《武經總要》人力槓桿投石車的復原圖

拋擲火藥爆炸物,或以手, 如今日的手榴彈, 或利用拋石機。 拋石機均呈大型, 於當代中國已應用為攻擊武器,自 《後漢書》 (如袁紹傳) 可瞭解二世紀末的漢末已出現,底座置輪供移動,亦名拋車, 木製機械而強勁發射大石塊落向敵陣, 其形式,唐朝 《通典》 兵一三 “攻城戰具” 拋車條有說明, 《武經總要》 且多圖示。

宋朝霹靂砲製法為金軍所知,仿製的震天雷又被蒙古軍所知時,以改良為鐵製容器盛火藥而爆破力增大。蒙古軍恃以制勝各地戰場,用投石機投擲爆發,謂之鐵炮

火藥歷史一大重要突破,系戰鬥的場合, 揚棄舊有投擲方法

發明用管形器械發射採石磯之役以前,南宋朝廷建立未久時的紹興二年(紀元 1132 年)陳規堅守德安府(今湖北省境) 抗拒金軍, 《宋史》 本傳記其 “以六千人持火槍自西門出”,湯濤 《德安守禦錄》 補充說明: “又以火炮 (同 “爆” 字) 藥造下長竹竿火槍二十餘條, 撞槍、 鉤鐮各幾條, 皆用兩人共持一條, 準備天橋近城於戰棚上下使用。”


從忽必烈用回回炮轟塌襄陽城看,宋末中國在關鍵領域就開始落後了

1259 年蒙哥汗被宋軍炮石擊成重傷,喪命釣魚城

巨竹管內置火藥包點火射擊, 雖系較近距離使用,命中率卻高,待蒙古人崛起而對此加以改良,由竹筒進步到銅、鐵質地製品,筒中火藥紙包也如同鐵炮向金屬外殼的子彈變換,由是火槍更富使用耐久力與殺傷力,已系今日 “銃” 或步槍的原型, 火器革命成功。

內蒙古蒙元文化博物館收藏的一件“元大德二年”銅火銃為迄今所發現的我國最早的有明確紀年的銅火銃,也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火炮。銃身豎刻有兩行八思巴字銘文,這一文字為元代官方文字。經專家初步認定,這件銃製造時間為“元大德二年”(1298年)。由編號“數整八十”可知當時

火銃的製造和使用都有了一定規模

中國火藥在何等情況下傳向西方,議論頗多, 但十三世紀的年代設定, 則研究者意見已共同一致。從十三世紀中期阿拉伯語藥物書寫本的最早知曉硝石,而付以 “中國雪” 名詞的事實, 又成立為火藥知識自中國傳入原全不存在火藥的西方世界,系經由回教諸國再轉輸歐洲此一過程設定的有力資料。


從忽必烈用回回炮轟塌襄陽城看,宋末中國在關鍵領域就開始落後了

元朝銅火銃


然後,同一世紀乃有歐洲最早的火藥處方於英國寫本中見出,但歐洲人實際製造火藥,尚須續延至十四世紀前半德國開始,遲於中國已三百多年。

“礮”或 “砲” , 中國原意與 “拋” 字通, 指的便是器械拋石或投石機,與現在的字義存有區別。中國投石機原理輸入西方,約略與火藥知識同系十三世紀,卻在西方已加變化,增置了大型平衡,所以十四世紀中期的歐洲投石機,據說已能投擲一·五噸重的巨大石塊

也惟其如此而對中國發生技術倒流反影響。忽必烈在奪得汗位、鞏固權力之後,又發起了新一輪

滅宋戰爭。他接受南宋降將劉整的建議,把襄陽和樊城作為主攻目標,於1267 年開始圍攻。然而屢攻不下。 1273 年, 元軍利用回教技術家所設計監製的襄陽炮,一名回回炮,一舉攻陷襄陽。


從忽必烈用回回炮轟塌襄陽城看,宋末中國在關鍵領域就開始落後了

襄陽城大戰 ,郭靖以一敵百顯神威

《元史》工藝傳的記述: 至元八年, 世祖遣使徵礮匠於宗王額哷布格,王以阿喇卜丹伊斯瑪音應詔。 二人舉家馳驛至京師,給以官舍, 首造大礮; 十年, 從國兵攻襄陽。 未下, 伊斯瑪音相地勢,置礮於城東南隅,重一百五十斤, 機發, 聲震天地, 所擊無不摧陷,入地七尺。 宋安撫呂文煥懼, 以城降” , 可見改良型已用平衡錘的新式大投石機的威力。

1273 年正月,樊城被元軍攻破後,二月孤立無援的襄陽守將呂文煥力竭降元。襄樊保衛戰失敗後,南宋大勢已去

。元朝君臣已經發出“四海混同,可計日而待”的豪言。

1274 年,元軍統帥伯顏親率主力,以降將呂文煥為先導,順江東下。南宋沿江諸將,多為呂氏舊部,所以元兵一來,都望風歸降。1276 年正月,三路元軍在臨安城北會合,二月元軍進入臨安,三月擄恭帝及皇親、官員數千人北上,南宋實際已經滅亡


從忽必烈用回回炮轟塌襄陽城看,宋末中國在關鍵領域就開始落後了

大俠郭靖鎮守的襄陽就是被它給打下來

歐洲最初的火器, 便是利用投石機投射震天雷式爆炸物的蒙古人鐵炮蒙古人也自公元1300年左右最早出現於繪有阿拉伯人肖像的古圖,但形式變化為金屬製較短的筒身後部呈管形長柄,一人可持,回教世界介紹入歐洲的乃是此項自身形式的“ 銃”

歐洲便在此等火器與投石機製法的基礎上,經過文藝復興運動推動力,科學文明急速發達,火藥與火器不斷進步而發明如今日形態的槍炮,也自此結合船艦製造技術,憑以為征服非洲、美洲、 亞洲的有力武器。

在於中國,迄

蒙古旋風席捲歐亞大陸抑或元朝,火器擔當的仍只弓、弩補助任務。火器發展為重要武器與編成獨立部隊,須待明朝。 十五世紀初明成祖時代,安南征伐蒙古遠征等諸重要戰役,火器部隊都已是單獨作戰。


從忽必烈用回回炮轟塌襄陽城看,宋末中國在關鍵領域就開始落後了

17世紀,在明軍幾次敗於後金軍之後,崇禎帝命徐光啟負責督造西洋火器之任,令澳門葡商留京製造、教演大炮

然而, 屆至其時,中國火器性能卻始終停滯在傳統階段,全無進步 明朝中期葡萄牙人領先,西洋人開始渡來中國時所攜帶火器威力,比較之下, 中國明顯已落後甚遠

也惟其如此而自明朝以來,火藥、 火器最早發明者的中國, 倒反必須向後來居上的歐洲輸入與學習當時西洋已特殊發達的小型銃與大炮。這種落後局面南宋末年已經埋下了種子


從忽必烈用回回炮轟塌襄陽城看,宋末中國在關鍵領域就開始落後了

姚著中國史 姚大中 著 華夏出版社


士人風骨凸顯,工匠精神鵰琢,民國大家遺風。

“中國歷史是偉大的,但沒落的世家子而盡緬懷昔日榮華,表示的惟是懦弱。知恥庶近乎勇。忘懷歷史的民族註定滅亡,顧影自憐或自怨自艾,又或只會自打嘴巴,同樣為沒出息。”——姚大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