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5 諾貝爾獎獲得者被“扼殺”在幼兒園裡了

近來,諾貝爾獎開始公佈獲獎名單,大家翹首以盼。國人的諾獎情節挺嚴重,如無國人獲得,有人會說諾獎以西方標準評比,對中國有歧視等此類話語;如果獲得了,如當年屠呦呦、莫言等,舉國歡騰、忘乎所以。

諾貝爾獎作為當世影響較大獎項,其評比足以代表各學科之前沿發展。我們應以理性的態度來看待獲獎不多的事實,尤其對比鄰國日本,我們更應深深的反思。反思為什麼會是這樣?我們的短板在哪兒?反思我們的教育制度及體系,只有這樣才能知道我們的差距在哪,才能有效的改進。

諾貝爾獎獲得者被“扼殺”在幼兒園裡了

我個人不是專家學者,只是從一個普通人的角度去反思,我認為最顯眼的有以下幾點,不足之處請批評指正。

一、教育目標偏離了。

我們多年以來都提倡素質教育,可是我們現在實施的還是應試教育。好多幼兒園為了招生,大肆宣傳實施的教育理念,也可能他們也在努力的探索,也可能他們真的實施了素質教育,但每每到了大班,星期天或放假如果孩子們沒有作業,家長們就會問,怎麼回事。不會問的,等到該上小學時,也不停的擔心,人家其他幼兒園的大班都識好多字、會算數了,我們還不會,到小學能跟上課麼?於是假期就讓孩子參加拼音、算術等補習班。

諾貝爾獎獲得者被“扼殺”在幼兒園裡了

小學也是如此。本來天性活潑,腦子裡有十萬個為什麼的孩子就被禁錮在沒完沒了的作業上。家長們連孩子的星期天也佔領了,給孩子們報各種各樣的輔導班,恐怕他們輸在起跑線上。現在的孩子們真累,不說孩子給孩子的攀比了,就是家長和家長的攀比他們都受不了。

初中、高中就更不用說了,每天的時間大多交給了“分數”,為了“分數”他們不停的學啊,作啊。這也是沒有辦法,如果分數不高,就考不上好大學。

諾貝爾獎獲得者被“扼殺”在幼兒園裡了

我們的教育目標不是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而是隻注重分數。但不這樣行麼?有人說,高考目前來說是我國比較公平的一種選拔方式,考的好就上好大學,考不好還可以復讀一年重來;如果沒有高考,寒門子弟的出路會更少。我不敢駁斥,因為他說的有道理。所以,我們要進行改革就比較困難。

二、這個社會不鼓勵孩子們創新,不允許孩子們“專業”

家長和老師們要求孩子們必須上個大學,上個好大學,這樣才能有好前景。他們很少順著學生秉性,有的孩子興趣就不在學習書本知識上,但天生愛搗弄,喜歡標新立異。這是家長和老師們就會啟用各種各樣的教育、談話,希望把他們拉到正軌上來。孩子有點偏科,家長和老師們會說你一兩科很好,但這一科不好會大大拉低你的分數,到時因為這一科你就可能上不了好大學。他們會千方百計的讓孩子們把精力多花在差的學科上。他們不會讓其發揮專長,順從天性。

諾貝爾獎獲得者被“扼殺”在幼兒園裡了

三、這個社會太功利,對孩子們的要求太高、太快。

這個社會對家長的壓力很大,高昂的房價,昂貴的教育和醫療支出,讓家長感覺到培養一個孩子的成本實在太大。金錢、精力和時間上的付出使他們感覺到培養的孩子要與其成正比。對孩子期望愈高,就會投入愈多,要求也就愈高。想想,挺可憐現在孩子,家長自己都不一定能辦到的事,一定要孩子們替你辦到。已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古語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被忘的一乾二淨。

諾貝爾獎獲得者被“扼殺”在幼兒園裡了

總之,孩子們缺乏健康成長的土壤,這個社會有問題了,逼得家長有問題了,逼得教師有問題了,最後孩子們倒黴了。有什麼樣的教育,就有什麼樣的學生。當我們的教育不能教會學生創新,不能都會學生做人,這個社會就會惰化,就會庸俗,就會功利。

幸好的是,有一部分人已經看出這個問題了,正在進行改進,比如高考改革、自主招生等。也希望這個社會寬容這些改革,允許犯錯,這樣才有希望,才有出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