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小国也有大能量?夹缝中的西夏为何能在强邻环伺中坚持190年?

静夜史


禀告题主西夏可不是小国啊,西夏版图最广阔时东至陕西榆林黄河之滨,西抵甘肃敦煌,北达今中蒙边界一带,南到宁夏海原。可以说,整个大西北的主要富庶区域——内蒙古西部、河套、宁夏中部和北部、陕西北部、河西走廊都在西夏疆域之内。

宋史记载“夏之境土,方二万余里”,最强盛时西夏实控面积达83万平方公里(大致相当于南宋的一半)、有人口300万左右。别看西夏总人口不多,却通过部落兵制实现了“全民皆兵”,常备军(包括主力精锐和地方部队)多达40万之众。

西夏主体民族为党项羌人,他们世代以游牧为生,又地处强邻环伺的“四战之地”,因此养成了彪悍善战的尚武风气。1038年元昊称帝建国后,西夏鉴于自身实力较弱(相对宋、辽、金而言)的现实情况,高度重视提高部队战斗力和装备水平,并且十分强调机动性(以便短时间内迅速集结大军作战,形成局部兵力优势)。

所以我们看到,西夏军队无论甲胄、兵器还是战马都竭力追求精良。西夏冷锻甲质量上乘,被宋代科学家、政治家沈括赞誉为“坚滑光莹,非劲弩可入”,他还举了个例子——宋军曾用强弩试射缴获的西夏冷锻甲,结果距离50步开外就很难射穿,虽然有一支箭射进甲胄中,但仔细一看只是碰巧射入了连接甲胄的钻孔内,而且箭头都被钻孔边缘刮弯,可见其硬度之高。

西夏所产刀、剑、强弓质量都很高,宋代大文豪陆游就作诗夸赞“金络洮州马,珠装夏国刀”,西夏宝剑更是被誉为“天下第一”的珍贵兵器,连宋钦宗都随身佩戴、爱不释手。西夏军所用弓弩中最出名的当属神臂弓,因其威力惊人(有效射程120至140米)后来还被南宋名将韩世忠仿造,命名为“克敌弓”。

党项人原先生活在黄河九曲之地,本就出产良驹河曲马、浩门马,后来西夏版图拓展至祁连山南北、河西走廊及内蒙古西部,这些地区所产甘青马、西域马(包括“汗血宝马”杂交品种)、蒙古马随之开始为西夏军骑兵乘用。史载,西夏对官方牧场的战马饲养、培育极为严格,因此西夏军马名扬天下,宋代学者赞叹其“上下山阪,出入溪涧,中国(指宋朝)之马不如也”。

凭借优良武器和战马,西夏组建起一支强大装甲骑兵“铁鹞子”锐不可当、所向披靡,公元1082年西夏以“铁鹞子”为先锋猛攻宋朝边防要塞永乐城,结果宋军迎战很快被击溃,永乐城也随之陷落,宋军阵亡达1.2万余人。

除了军力强大外,西夏经济实力也颇为雄厚。除了繁荣的畜牧业外,西夏立国后大力发展农业生产,通过引入宋代先进农耕技术,西夏已能种植水稻、麦子、粟谷、青稞、豆类和各种蔬菜、瓜果,当时的银川平原已成鱼米之乡,西夏官府窖藏粮食多至百万石。西夏手工业门类齐全,冶金、酿酒、陶瓷、纺织、皮毛加工也都比较发达,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术均居于当时领先水平。而印刷业兴盛,本身就是西夏文化繁荣昌明的象征。加上扼守东西商道要冲,西夏对外贸易也相当兴盛。

当然,西夏能够立国近200年而屹立不倒,不仅有自身实力较强的因素,还与其“软硬兼施、能屈能伸”的灵活外交手腕和地缘战略密不可分。面对宋、辽、金等强大邻邦,西夏一方面敢于武力抗衡、寸土必争,另一方面也出于自身利益考量,不时放低身段座出一副称藩纳贡的“低姿态”,以此换取对方开设榷场(边境贸易市场)、“赏赐”财物和典籍等重大利权。

比如西夏与北宋前后爆发5次大规模战争,时间跨度超过70年,双方兵力损失都很大,但只要处于相对和平时期,西夏就主动向北宋进贡马匹、骆驼以换取中原文化典籍,据不完全统计从1048至1094年,西夏就向北宋进贡了超过1000匹良马和骆驼。

宋夏战争旷日持久,对于家底厚实的北宋倒没啥,而对西夏可就是伤筋动骨了。因此双方战争进入末期(1092年洪德之战为转折点)后,西夏开始居于下风,特别是北宋“要塞线战术”逐渐发挥效力,西夏疆土被步步蚕食、多次攻坚战也遭挫败,最终在1099年西夏遣使谢罪,双方才重归和平。而在这一漫长过程中,西夏就没少利用宋辽、宋金矛盾从中渔利——战况不妙时就赶紧央求辽国“武装调停”甚至假借辽国名义向宋请和。而在1127年金军灭北宋后,“满血复活”的西夏又猖獗起来,侵夺了宋朝西北大片疆土。


网言军事


个人愚见,尽请指教!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西夏王朝的大概情况。

基本情况:西夏,本名是大夏,简称夏,又自称邦泥定国或白高大夏国、西朝,同时亦有河西之称,因位于中国西北部,史称西夏。西夏政权建立和持续的时间大约是从北宋到元朝这段时间,区域大概包括现在宁夏北部、甘肃小部、陕西北部、青海东部以及内蒙古部分地区。西夏自李元昊1038年称帝到1227灭亡,共历经十帝,享国189年,约190年。

西夏由来:党项是羌族的一支,隋书上载"党项羌者,三苗之后也"。唐朝时,党项羌逐步繁衍成数个大部落,其中盟主部落拓跋氏大概只占据今天的青海东南和甘肃南部等地,唐开元年间,被迁至庆州。安史之乱起后,唐代宗将拓跋朝光部迁至银州以北和夏州以东地区, 这一地区即是南北朝时匈奴人赫连勃勃的"大夏"旧地,当时称为平夏,所以这部分党项羌就成为平夏部,即日后西夏皇族的先人。

唐僖宗时,党项部首领拓跋思恭被朝廷封为夏州节度使,因平黄巢起义有功,被赐姓李,封夏国公,从此成为当地的藩镇势力。后中原王朝历经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西夏均采取谁强向谁臣服的策略,及时向中原王朝表示效忠。这一政策,也一直持续了整个西夏存在的时期,先后臣服于宋、辽、金,最后被蒙古所灭。这也是西夏得以凭借荒凉狭小的疆域存续约190年的重要原因。

西夏建立:从唐到宋。李氏不管中原大地谁主政,他都采取“俯首称臣”,以此换取和平的外部发展环境和大量的财物赏赐。经过200多年建设,平夏部党项羌可以说是有兵有马有粮有钱,天时地利人和均占,势力逐步强大起来。不过一直以来李氏一族野心并不大,无非是甘愿当一方诸侯。宋太祖虽削夺藩镇兵权,但对西北少数民族依然宽宥,"许之世袭"。当夏州节度使李继捧上台后,情况有所变化。

直到982,当时夏州节度使是李继捧。宋太宗赵光义削夺藩镇兵权,将李氏亲族一锅端到了京城。但李继捧的族弟李继迁,见识不凡、颇具政治头脑,借故逃离, 然后联合地方势力,逐步吞食土地,占据州县。985年,李继迁会同族弟李继冲诱杀宋将曹光实,占据银州,攻破会州(甘肃靖远),同时向辽国"请降",被契丹人封为夏国王。996年,宋太宗派五路军击夏,皆败北。宋真宗即位后,割让夏、绥、银、宥(陕西靖边)、静(陕西米脂)给李继迁,事实上承认了西夏的独立地位。

1002年,李继迁攻陷宋朝重镇灵州,改名西平府,后又攻取西北重镇凉州。但在与吐蕃会盟时,李继迁遭吐蕃人暗算,被劲弩射伤,后伤重而死,时年42岁。

李德明即位后,南击吐蕃,西攻回鹘,于1019年选定怀远镇为都城,改名兴州。但他对外仍向宋、辽称臣,虽然对内完全是帝王气派。

1038年李德明之子李元昊继夏国公位,开始积极准备脱离宋。他弃李姓,自称嵬名氏,改宋明道年号为显道,建宫殿,立文武班,规定官民服侍,定兵制,立军名,创造西夏文,颁布秃发令,攻取瓜州、沙州 、肃州。同年10月11日,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此后数年,李元昊相继发动了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麟府丰之战、定川寨之战等四大战役,歼灭宋军西北精锐数万人,并在1044年,在河曲之战中击败携10万精锐御驾亲征的辽兴宗。

西夏灭亡:1206年,铁木真建立大蒙古国,即成吉思汗。成吉思汗为了要攻灭敌国金朝,势必要切断金夏联盟,所以西夏成为他的目标之一。隔年,成吉思汗率大军攻破西夏要塞斡罗孩城(内蒙古乌拉特中后旗西境),因各路夏军奋力抵抗而击退之。1209年,蒙古第三次征夏即自河西入侵,夏襄宗纳女请和,贡献大量物资,并且附蒙伐金。1217年,成吉思汗率军第四次进攻西夏。夏神宗以太子李德旺守中兴府,自己逃至西京灵州。最后李德旺派使向蒙古和谈才终战。1224年,蒙将孛鲁(木华黎之子)率军从东面攻入西夏,攻陷银州。隔年成吉思汗得胜返国,同时率军攻打沙洲。最后夏献宗同意蒙军条件投降,蒙古撤军。

1227年,西夏末帝李睍投降蒙古,西夏全部沦陷,蒙古兵还在西夏王陵附近挖地三尺,尽皆破坏。李睍投降后按照成吉思汗遗嘱被杀,蒙古军将领察罕努力使银川避免了屠城的命运,并入城安抚城内军民,城内的军民得以保全, 西夏灭亡。

我认为西夏以狭小、贫瘠的河西走廊四战之地,而得以存续近190年,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地理位置特殊,是西夏得以存活的基础。

西夏,虽然地理狭小,且处于四战之地,国内三分之二以上是沙漠地形。但在横山以北和河西走廊地区、鄂尔多斯高原、阿拉善和额济纳草原及河西走廊草原,都是分布着大量优质的牧区,使得西夏畜牧业十分发达,除了提供食物和促进经济以外,还提供了大量优质战马,如最为有名的"党项马"。并且,首都兴庆府所在的银川平原,西有贺兰山、东有黄河作屏障,无论是以骑兵对宋朝步兵,还是凭借地理优势抵抗其他游牧民族骑兵,辅以灵活战术,都具有一定优势。

二、外交策略灵活,是西夏在列强环视中的生存之道。

西夏地理处于四战之地,断断续续要应付后唐、回鹘、吐蕃、宋朝、辽朝、金朝与大蒙古国的威胁,所以西夏外交策略主要是联合或依附强者,并且攻击弱者、以战求和。西夏早在夏州政权时期就奉唐朝、五代诸国与北宋为宗主国,以维持自身势力。后李继迁举兵反宋,采取事奉辽朝、连辽抗宋的策略,多次击退宋军,并且扩张势力。到李德明时,为了巩固新领地,对北宋和谈,于公元1006年签署景德和议。除了应付辽、宋的战事外,为了称霸河西、先后攻灭甘州回鹘、沙洲归义军,对抗吐蕃六谷部、唃厮啰国等,与西州回鹘为邻。

夏景宗在三大战役战胜宋朝后,双方于1044年签订庆历和约。西夏皇帝对宋朝称臣,但实际上西夏皇帝在国内仍以君王自称。宋朝给与金钱、茶叶等大量物资。西夏虽然击败北宋,但惹来辽朝不满,双方发生三次战争(贺兰山之战),最后以西夏称臣作收。金朝崛起后灭辽朝与北宋,西夏为了自保,放弃辽夏同盟,臣服于金朝。蒙古崛起后,多次入侵西夏,破坏金夏同盟。夏襄宗与夏神宗改采取联蒙攻金的策略,多次与金朝发生战争,然而此为错误的方针。到夏献宗时才改连金抗蒙,但不久就在蒙夏战争中于公元1227年亡国。金史称西夏"立国二百余年,抗衡辽、金、宋三国,偭乡无常,视三国之势强弱以为异同焉。

而西夏对于回鹘、吐蕃等少数民族采取怀柔与招抚的方式。例如西使城(今甘肃定西西南)吐蕃首领禹藏花麻不愿降宋朝,又受到宋军王韶的攻掠。夏毅宗立即派兵支援,将宗女嫁给他。禹藏花麻遂把西使城及兰州献给西夏。

三、军事全民皆兵,是西夏生存的根本。

西夏对外采取依附强者,攻击弱者、以战求和的外交策略。在军事上,西夏的军事制度是在党项的部落兵制的基础上吸取宋制而发展起来的。军队由中央侍卫军、擒生军和地方军三部分组成。西夏的兵力重点,设置在以兴庆府为中心的一个三角线上,以七万人护卫兴庆,五万人镇守东南的西平府,五万人驻守西北的贺兰山。左右两厢和河南北四条线上也配备了军队。兵役制度是全民皆兵制,平时不脱离生产,战时参加战斗。

西夏武器制作十分精实,其中以夏国剑最有名,在宋朝被誉为"天下第一"。西夏铠甲被誉称为坚滑光莹,非劲弩可入,专给铁鹞子使用。其他有名的攻城武器有名叫"对垒"的战车、可以越壕沟而进;装在骆驼鞍上的"旋风炮",可以发射大石弹;以及最厉害的"神臂弓",可以射240步至300步,"能洞重扎"。

军事手段十分灵活,配合沙漠地形,采取有利则进,不利则退,诱敌设伏、断敌粮道的战术。

西夏凭借其兵役制度,保持了足够的优质兵源,并充分发挥武器装备优势和地理优势,采取灵活的战术,并辅助以精锐的铁鹞子、步跋子与泼喜等特殊兵种,使得其军事实力较为强大,虽然列强环视,但却是一只不容小觑,不能轻易击败的力量,使得周边各强国都不能轻易战胜而采取结盟于他。这是其存续近190年的根本所在。

四、劣势即是优势,历史环境使其得以存续。

虽然西夏周边都是强国,但是北宋、辽国等都是强国,由此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反而使其能够左右逢源,夹缝中获得发展的机会。然宋辽对峙之后是宋金相抗,蒙金对战等,周边虽然险象环生,但只要外交适当,选择合适的时机和策略,反而能不断壮大。

五、政治上中西结合,使其内部既保持稳定又力量不削弱。

西夏在政治体制、科教文卫、军事制度等方面都积极吸取大宋优势,不断完善其官僚体制,推崇儒家伦理文化,使得其统治不断得到巩固,国内能保持基本稳定。但又不完全汉化,依然保持其游牧民族在军事等方面的风俗,使军队保持了战斗力,民风依然强悍。当然,政治上的不断反复也造成了不小的动荡,耗损了不少的精力。

总之,西夏得以存续近200年,是其地理、政治、军事、外交和历史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也要看到一些经验教训,弱国在天下逐渐一统,依附者过于强大时,也难免灭亡的命运。所以,要想获得长治久安,只有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南楼读史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尤其是动乱时代,很典型就是弱肉强食,小国根本无法生存的,因此才被周围的强国逐步吞并。一千年前,在中国西北的历史版图上,就有一颗璀璨的新星,它便是西夏小王朝。西夏没有辽的广阔国土,没有金的凌厉锋芒,更没有宋的丰饶殷实。这个割据在中国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四面被4大强国包围环绕,但却还能存活近200年不倒!是什么原因,西夏能在强邻环伺中,坚持了近两个世纪呢?
金、南宋、西夏
西夏的历史根源可以一直追踪到唐初。党项是羌族的一支,隋书上载“党项羌者,三苗之后也”。唐朝初期,党项羌开始崛起,史书上说:“东至松州,西接叶护,南界春桑,北临吐浑,有地三千余里”。后来通过兼并,党项羌形成了细封氏、费听氏、往利氏、拓跋氏等8个部落,其中拓跋氏最为强大。
到了唐朝后期,藩镇坐大,党项羌作为藩镇的一支,却一直是唐朝听话的小弟。唐僖宗时,党项部首领拓跋思恭被朝廷封为夏州节度使,因平黄巢起义有功,一度收复长安,再次被赐姓李,封夏国公。从此拓跋思恭及其李姓后代以夏国公成为当地的藩镇势力。唐朝还赐封党项军队为定难军,统领夏、绥、银、宥、静五州,这是党项发迹的开始。
西夏地图
当我们打开地图,你能很清楚的看到,西夏占据甘肃陕西内蒙一带,很是狭小。而周边四大强国环绕,北边是蒙古,东边先是辽国,后来是金国,西边是西辽,南边是吐蕃和宋,西夏就跟夹心饼干一样,被彻底包围。而西夏绝对是最弱小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西夏当时占据的土地本身就是荒凉的所在,而且三分之二的土地那都是沙漠地区,十分的贫瘠。主要的经济是农业,外贸基本被隔断。而且最为关键的是人口也是最少的,根据《中国人口史》记录,西夏鼎盛时期人口在300万左右,最低谷的时候只有120万不到。而周边的辽国、金国、宋那都是几千万上亿的人口,就连北方的蒙古人口都比他多,而且蒙古人作战更为勇猛,可谓豺狼虎豹环伺。
在弱肉强食的当时,为何小小的西夏不仅活的很好,而且还不断的大败辽国、金国、宋。而且还逼迫宋朝每年赔款给它岁币,简直是不可想象。西夏从立国到灭亡,先后有10位皇帝,国祚有近200年,比周边的大国都要高,可谓是奇迹中的奇迹啊。那么西夏靠什么呢?
网络配图 定难军
其一:左右逢迎,低调世故
这应该是西夏建国前期成功的一大法宝。西夏的立国是真正在夹缝中求生存,作为一个长时间名不见经传的小势力,党项人一直默默无闻。907年,契丹建国。也在这一年,唐朝崩溃,中原大地陷入藩镇割据的状态。党项的机会来了,但是俗话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所以还是低调一点好。于是对于走马灯式的政权,党项开始了走马灯式的逢迎。
西夏早在夏州政权时期(定难军)就奉唐朝、五代诸国与北宋为宗主国,以维持自身势力。后来北宋并吞夏州政权,李继迁举兵再起。此时他采取事奉辽朝、连辽抗宋的策略,多次击退宋军,并且扩张势力。并且于990年被辽朝辽圣宗册封为夏国王。
金朝崛起后灭辽朝与北宋,西夏为了自保,放弃辽夏同盟,臣服于金朝。金朝包围西夏的东方与南方,掌握西夏的经济力,所以夏廷对金朝不敢轻举妄动,最多只有小规模的战事。蒙古崛起后,多次入侵西夏,破坏金夏同盟。夏襄宗与夏神宗改采取联蒙攻金的策略,多次与金朝发生战争,然而此为错误的方针。到夏献宗时才改连金抗蒙,但不久就在蒙夏战争中于公元1227年亡国。金史称西夏“立国二百余年,抗衡辽、金、宋三国,偭乡无常,视三国之势强弱以为异同焉。”
网络配图
其二:全民皆兵,乐于战死
西夏人口在300万左右,军队却有50余万。西夏的民兵,平时为民,战时为兵,即“凡年六十以下,十五以上,皆自备弓矢甲胄而行”,基本全国成年男子都是军人。这种全民皆兵的状态保证了西夏的独立自主。再加上长期在沙漠地区喝风,练就了党项人强健的体魄。纵使不能消灭大国,也休想让大国随随便便消化。
史料记载,党项族“民俗勇悍,其民习于用兵,善忍饥渴,能受辛苦,乐斗死而耻病终。此中国(宋朝)之民所不能为也。”乐于战死,耻于病死。这是何等剽悍的民族!
西夏的男人都不愿意窝窝囊囊在家老死,病死,都愿意打仗战死,因此,战场上那是无比的骁勇善战。而且党项人的复仇意识很强烈,据《旧唐书·党项羌传》党项人“尤重复仇,若仇人未和,必蓬头垢面,跣足蔬食,要斩仇人而后复常。”也就是说,你要惹了党项人,那么他会想方设法,不惜蓬头垢面、吃糠咽菜也一定要杀了你。所以,党项人能够立国200年,靠的就是不怕死,靠的就是这种狼性。
网络配图
其三:位置优越,独享天险
西夏能存在如此长的时间也不单单在于党项人很能打。西夏的国土地形有高山黄河作为险阻,戈壁沙漠作为隔绝。想进攻西夏的对手,难以解决要命的军队后勤问题。
黄河百害,唯利一套,西夏占据黄河前套。青唐产甲,盐池产盐,牧场产马,完全保证了自给。
西夏的国土,东西长而南北狭窄,对付宋帝国,辽帝国,金帝国可以集中兵力防范东方的进攻,把有限的兵力集中起来,利用地形的便利产生“局部优势”。
成吉思汗
小国西夏被4大强国包围,最终被蒙古人成功的灭了!
蒙古打残金国之后,金国自己没有力量威胁蒙古,力量的平衡被打破。蒙古可以集中力量打击西夏。这是宋帝国,辽帝国,金帝国没有的外部条件——集中力量打击西夏。蒙古人有灭亡他国的嗜好。西夏虽然穷酸,但是蒙古人为了灭亡西夏,锲而不舍,不灭西夏誓不罢休。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灭国无数,但偏偏碰到西夏这块难啃的骨头,六次征伐,整整22年,死伤了无数“草原雄鹰”,自己还中箭负伤,却到死也没亲眼看到西夏灭国。
网络配图
1127年夏,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溘然长逝。一个月后,他最“关心”的西夏王朝灭亡。西夏亡国后,皇族被屠,文化被灭。为了彻底抹去西夏的存在,蒙古将这片故地称为“宁夏”,即“安定西夏”。至此,这个崛起于1038年的党项族政权,在经历了近200年的风雨后,终于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而且西夏在中国的历史长河里被久久遗忘,甚至《二十四史》里都没有它的一席之地。
注:官史,向来是后朝修前朝。但元朝史家只修了宋、辽、金,却把西夏放在了《宋史》的“夏国传”之中,有学者称是因为西夏先后向宋、辽、金称过臣,不算独立王朝只算“藩国”,故进不了二十四史。

s肃说历史


西夏的历史一般是从公元1038年李元昊正式称帝建国算起,但其实要更早。早在唐末,从松潘草原迁徙到陕北的党项就参加了镇压黄巢起义的战争,从而获得唐朝的承认,其首领拓跋思恭也被唐朝赐姓李氏。之后,在唐末到五代时期军阀割军混战的局面下,逐步建立了以今天的宁夏和陕北为核心的地盘,但名义上始终保持对中原王朝的臣服,宋朝建立后也对宋朝称臣。

宋太宗消灭北汉之后,全国核心区基本上都已经统一,只剩下西北的李继迁和东北方向的燕云十六州尚未纳入版图。所以,太宗一度试图以军事压力迫使李继迁入朝,或者派遣任子,以加强对这一地区的控制,从而逐步将其彻底控制起来。但李继迁不服,被宋军击败后,向北进入今天的鄂尔多斯一带,依附于辽国。后来和北宋的关系时好时坏,叛服无常,更多的时候是在宋辽之间搞平衡。

到1038年,元昊正式称帝建国,与宋朝全面开战,初期形势一度非常好,宋廷内部甚至有人提议彻底放弃西北,将防线后撤到潼关一线,乃至有人干脆建议迁都金陵,或者迁都四川,以避其锋。但之后,宋朝逐步稳住阵线,与西夏处于相持状态,宋军的防线大体以环庆、秦凤、延安一线稳定下来。之后,宋朝与西夏和谈,最后达成的协议是西夏同意对北宋称臣,但北宋要以赏赐的名义给西夏岁赐。

这之后,西夏同时对北宋和辽国称臣。而这一时期的主线是辽宋对峙,辽国更希望从宋朝获得更大的利益,北宋也把主要兵力用于防备辽国。因为从辽国的角度看,西夏所占的地区都很贫瘠,没有必要去打,打了也得不偿失。而从宋朝的角度看,西夏称臣之后也没有能力对北宋形成太过强大的威胁,所以也没有将西夏当作主要敌人。因此,这一时期,西夏基本上比较安定。

从宋神宗时期开始,王安石变法因为在朝廷受到很多人的质疑和反对,为了证明自己的改革的成效,王安石支持王韶、李宪等人发动对西夏的战争,之后逐步向河湟地区延伸,号称拓地千里,并一度成立了陇右都护府。但之后北宋因为朝廷政治斗争,司马光上台后,废除新法。因为河湟一带经过唐末以来被游牧民族占领,所以人口较少,控制起来也比较困难,造成比较大的财政负担,所以放弃了河湟一带,西夏的形势又稳定下来。

金国崛起后,在进攻辽国时,一边与北宋达成海上之盟,约定共同夹击辽国,一边也联络西夏,约定灭辽之后分一部分原属辽国的通知区域给西夏,西夏遂与金国夹击辽国。这一时期,大体上形成了北宋、金与西夏围攻辽国的态势。辽国灭亡后,很快也消灭了北宋,南宋南渡后,逐步失去关中地区,与西夏脱离接触,西夏转而依附于金。和之前一样,这一时期以宋金斗争为主线,西夏并不是主角,所以西夏只要对金国比较顺从,就能够继续存在。

蒙古崛起后,逐步进攻金国,同时也和金国崛起时一样,与南宋和西夏相约,共同夹击金国,灭金之后瓜分其领土。西夏与金国之间的盟友关系遂告结束,主动配合蒙古,进攻金国统治下的关中地区,南宋则主动出兵北伐。不过,金国此时虽然已经开始走下坡路,对付蒙古心有余而力不足,但对付南宋和西夏仍然是绰绰有余的,所以西夏和南宋并未在金国身上占到多少便宜。

蒙古从东北崛起,之后逐步将金国压迫到华北地区,完全离开其长城以北的领土,再逐步西征,统一了蒙古草原。之后,蒙古就开始不断进攻金国和西夏,而西夏失去了金国的支持,也无力独自抵挡蒙古。后来,蒙古在长期无法突破金国北部防线的情况下,选择了大迂回战略,也就是先消灭西夏,然后夺取关中,再从关中绕道穿越南宋领土,出南阳,进入金国腹地。在这个过程中,西夏于1227年被蒙古彻底消灭,比金国还早了几年灭亡。

总的来看,西夏之所以能够存在这么长时间,主要是因为,西夏所占领的地区并不是核心区,而是边缘地区,无论是和辽国、金国统治下的辽东、燕云一带相比,还是和宋朝相比,都是比较贫瘠的地区,没有太大的必要去费钱费力去进攻。而且,西夏也没有能力威胁这些更加强大的政权,所以他们能够允许西夏单独存在。尤其是从辽国和金国的角度看,进攻西夏需要消耗钱粮,但能够得到的补偿有限,远不如直接进攻北宋和南宋的收益大。从这个角度说,西夏之所以能存在这么长时间,主要还是地缘战略位置的原因。


萧武


西夏所在的位置,唐朝时朔方郡所在,汉族养战马的重要场所,“黄河九曲,唯富一套”,河套地区还是西北重要的产粮地,对宋朝来说是不容有失的地方。西夏是党项人建立的政权,党项族是善战的西羌人后裔,是上马为兵,下马为民全民皆兵的民族。

夏州定难军节度使李继棒,接任节度使后,族人不服,李继棒自请入朝,接受宋朝统治。其中李继棒的一个族弟李继迁跑了,跑到党项族发源地,一个叫地斤泽的地方联系党项贵族开始造反。能让西夏这样的小国生存下来除了党项人善战,在于宋辽两国对峙,无法全力对付西夏,有时甚至需要拉拢西夏。李继迁很好的利用这点,先向辽国称臣,被辽帝册封为夏国主。李继迁对宋朝的原则是打不过就投降,实力有所恢复就继续造反,在宋太宗赵光义手里就投降了七次,小孩过家家一样在宋辽之间摇摆。宋真宗刚继位时,刚成为光杆司令的李继迁再次投降。宋真宗为笼络住李继迁把刚打下来的夏、银等五州还给李继迁,封西夏这才站稳脚跟。

真正让西夏强大起来的是李继迁的孙子李元昊,李继迁是靠党项贵族扶持才得以立国,李继迁与党项贵族采取联姻政策。最有实力贵族卫慕山喜,他的妹妹是李元昊的母亲,女儿是李元昊的王后,结果被李元昊以谋反罪,把自己舅舅兼岳父的家族都给灭族了。第二任野利皇后的家族也差不多被灭族,李元昊虽然惨无人道却使西夏王权巩固。他把党项原有的十二个部落建成十二个监军司,完善军事制度,定立军名、规定“丁”的年龄,设置驻地、统兵将领职责。西夏的军事制度是全民皆兵的形式,是“先军政治”的发源地,百姓上马为兵,下马为民,战争时期征兵年龄从15至60都要参军。西夏常备军一直有五十万以上,在一个人口只有二三百万的国家负担太重。

西夏在大国间的外交做得非常到位,与辽发生矛盾,立即与北宋讲和。打败辽兴宗后,马上向辽国讲和,这边派人向宋朝献俘虏。金国崛起,西夏先是帮着辽国,金国势大,西夏成了金的附庸国,又帮着金国攻宋朝,在后面抢地盘。西夏对金国也是处在降判之间,作为金国的附庸国和南宋政权还是勾勾搭搭的。金国也几次发动对西夏的战争,全民皆兵的西夏不像宋朝那样好欺负,而且随着金国朝廷迅速的腐化,也没有能力吃掉西夏。

西夏的外交比宋朝清醒很多,蒙元和金朝的选择中,西夏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蒙古六次征西夏,联金抗蒙是主轴。只是在第三次蒙古征西夏,西夏都城被包围无援,才被迫接受附蒙伐金,最后才被强大的蒙古灭亡。西夏务实的外交,强悍的兵力是其立国之本。







爱读历史的大胖子


西夏(1038年—1227年)历经十帝,享国一百八十九年。

由地图可以看到,西夏的地理位置很不好,在如此强大的对手面前,西夏是如何生存下来的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党项族尚武的民族特性

党项族属于北方的游牧民族,从崛起至建国,一直处于中国北方民族势力纷争时期。为了生存与发展,养成了坚韧不拨、尚武好斗的民族精神。

党项族的首领一直在扩张生存空间,南击吐蕃,西攻回鹘,到李元昊建国前已经拥有宁夏北部,甘肃小部,陕西北部、青海东部以及内蒙古部分地区。

1038年,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此后数年,相继发动了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麟府丰之战、定川寨之战等四大战役,歼灭宋军西北精锐数万人。并在1044年,在河曲之战中击败辽国。这充分说明党项族善战,军事实力强大。

党项族审时度势、外交政策运用得当

584年,党项族领导人拓跋宁丛率众归属隋朝。

629年,党项首领之一细封步赖率所部归唐,唐朝授细封步赖为刺史。其他党项部落,亦纷纷响应,又设崌、奉、岩、远四州,并以原来各部酋长分别担任各州刺史。

814年,唐复设宥州,以保护党项,党项得以迁回。

820年,唐宪宗命太子中允李寮为宣抚党项使,自此以后,党项部落再度繁盛。

唐朝是党项族的大发展时期,由原来散落、无家可归的游牧民族,成为拥有固定活动区域的组织团体。

982年,党项族的首领李继捧率族人投附宋朝,而李继捧之弟李继迁采则率领贵族逃入夏州东北300里的地斤泽,抗宋自立。

985年,李继迁向辽国“请降”,被契丹人封为夏国王,正式与宋决裂。

1099年,夏经过平夏城之战的惨败后,在辽道宗的周旋下,宋夏再度和谈,西夏向宋朝请罪而终。

1125年,辽被金所灭,西夏与辽国再次结盟。

1209年,蒙古大败夏朝,无奈向蒙请和,又依蒙伐金。

我们可以看出来,党项族一直在夹缝中生存,归隋从唐、附辽抗宋、附金抗宋、联金抗蒙、联蒙抗金,最终还是被蒙古所灭。西夏一直在选择,这也是小国在大国中所做的无奈之举。

西夏崇尚汉文化

在政治方面,仿照宋朝的官僚体制以及结合本地实际的律法。

在经济方面,由单一的畜牧业发展,到农业、手工、制造业等;铸造本国货币;大力发展对外贸易。

在文化方面,西夏在维护本身文化的同时,也大力提倡发展儒学教育,宏扬佛学。

以上是小弟愚见,喜欢的点个关注呗,谢谢!


读史—正衣冠


西夏,是由党项人李元昊于公元1038年建立的一个政权,历经10帝,享国189年。最初西夏作为辽的藩属,后在金朝的压力下,被迫向金称臣,与金朝建立宗藩关系。西夏主要是依靠金朝的力量,与南宋、金构成了三足鼎立局面。后被蒙古所灭,西夏国能存在近200年,主要是通过称臣、议和周旋于各大国之间。

唐朝初年,党项酋长拓跋赤辞率众归附大唐,太宗赐其李姓。唐朝后期,党项逐步转移到夏州。党项酋长拓跋思恭因参加镇压黄巢而被封为定难军节度使。北宋初年,党项李氏曾经入贡。到了太宗、真宗时期,党项李继迁和辽朝结盟,共同对付宋朝。

1002年,李继迁攻下灵州,改称西平府。1038年,李元昊即位,建立西夏,继续向西用兵,攻占了瓜州、沙州、肃州,领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

西夏与大宋之间的外交关系

宋太祖时期,党项一度入贡。宋太宗时期,党项李继迁起兵反宋,打败前去镇压的宋朝军队,并攻下银州。辽国为联合党项反宋,于990年册封李继迁为夏王。

宋太宗后期和真宗初年,宋和党项不断发生战争,宋朝多次派乓征伐,均无成效。党项的势力在扩大。李继迁死后,其长子李德明继位,一边向宋求和,一边向辽求封。李德明时期,党项控制河西走廊地带,党项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1031年,李德明死,其子李元昊继位。李元昊对宋、吐蕃及回鹘进行战争,屡次取得胜利。1038年,元昊称帝,国号大夏。他积极发展经济及农业,加强军事力量。

1040年到1042年,西夏和宋在三川囗(陕西延安)、好水川(宁夏隆德)和定川寨(宁夏固原)发生三次大的战斗。宋军战败,损失惨重。由于连年战争,双方国力下降。由于辽国的威胁,1044年,西夏与宋签订和约,规定西夏取消帝号,宋册封李元昊为夏国王,宋每年赐西夏银、绢、茶数十万两。

宋徽宗时期,童贯进攻西夏,被西夏打败。辽被金灭后,西夏向金称臣,联金攻宋。西夏后续慢慢衰落。1227 年,蒙古灭西夏。

西夏与金国和蒙古的外交关系

1044年,西夏和辽之间发生了大规模的战争。李元昊击败辽的进攻,双方议和。金灭辽后,西夏被迫向金称臣,与金朝建立了宗藩关系。金朝与西夏结成同盟,联合攻宋。为了争取西夏的的联盟,金将天德、云内等四军及武州、河东八馆之地割与西夏。

1122年,西夏军攻取大宋诸多城池。金国得知宋朝如此不堪一击,后悔当初割地。1124年,金军数万突袭夏军,夺回被割之地。1146年,应西夏请求,金割西部沿边德威城三城与西夏。金正隆进攻宋朝前,与西夏划好边界,以免误判。

西夏自崇宗时起,国力渐弱,已无力周旋于各大国之间,反而成为各反金势力争取的目标。金国对西夏的始终处于防范之中,金国将河南、陕西地归还宋朝,西夏却没有得到任何好处,对金不满。1139年,西夏崇宗死亡,其子李仁孝即位,即为夏仁宗。金朝对西夏的策略由以武力防范为主向以政治争取的方向转化,二者关系有所改善。

成吉思汗为解除对金国用兵时来自西夏的威胁,先后于1207年、1209年两次攻打西夏,西夏向金求援,金观望而不救,西夏襄宗被迫向蒙古纳女请和。从此,西夏采取臣服蒙古而向金进攻的政策。金、夏宗藩关系发生危机。蒙古撤兵后,西夏不时侵掠金朝边境州县,以示报复。西夏对蒙古称臣,蒙古经常征调西夏兵随军助战。

西夏既臣服于蒙古,又屡次被金军打败,致使国力衰退。金、夏互相攻伐,导致两败俱伤,为蒙古提供了机会。金哀宗和夏献宗已无力扭转这一局面,西夏、金最终先后为蒙古所灭。 西夏与金的外交关系于1226年中止,西夏的最后一个使节在1226年11月6日到达金朝都城,通告西夏国王的死讯。1227年,夏末帝投降蒙古,西夏灭亡。

西夏之所以能存国189年,除了灵活的外交策略外,还有西夏所在的银川平原支撑着其不衰的经济,西夏的所在地素有“天下黄河富宁夏之称”。西夏留给后人最神秘的地方就是西夏文字,这种文字已成为一种无人能识的死文字。西夏文字具有比较顽强的生命力,西夏灭亡后,西夏文字并没有马上消失,直到明朝中期还有党项遗民使用,此文字持续时间有四百余年。

20世纪初,西夏文献陆续出土,尤其是西夏王陵,更成为西夏文字的重要考古场所。通过对西夏文字的研究,西夏将揭去神秘面纱,遗忘数百年的西夏文字焕发青春。


野史也是史


这个问题其实很有趣,因为中国也是这样的局面。所以我认为,西夏史可以和中国史有关联,可以通过这样分析中国的过去、现在、将来。


在五代十国的时代结束后,中华大地上出现了三个强国:宋、辽、西夏。辽国以其强大的武力闻名于世,俄语中的中国‘китай ’正是契丹的意思。宋以其繁荣的文化和先进的航海技术、商业扬名四海。而西夏却蜷缩在西北边陲默默无闻。在大部分人眼中,十世纪到十三世纪的东亚史就是宋、辽、金、蒙古的‘你方唱罢我登台’,然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再稍稍点缀。因此,要想知道西夏史对中国的意义,就必须先了解西夏。

西夏由党项人建立,党项人和契丹人一样,在唐朝时归化唐朝。党项人的具体起源已经无从考证,但是主流的说法是来自于中国西南,并且不断迁徙。党项人曾经被赐姓为‘李’,这也是为什么他们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姓却是汉姓。

党项人和契丹人一样是经过长期汉化的,古代中原王朝以‘华夏’自居,并且按照周边民族的开化程度划分为华夷,党项人自然也知道华夷有别。中国是一个以文化传承为纽带、传承的国家,而不是单纯的依照血缘来评定民族、国家。西夏并不是因为党项人的血脉与中原有多亲近而是出于文化认同才被认为是中国的一部分。与中华文化认同圈的其它国家,如:高丽、日本一样,西夏也在吮吸华夏文明的乳汁后开始独立成长。正如同日本发明了假名,西夏人也发明了西夏文字;并且学着契丹人一样仿着中原人写诗著书。因此我们可以说西夏文明与中原文明相似却不相同,就好像双胞胎姐妹一样。

比起宋,西夏更像辽和金。由于五代十国的乱象和宋朝本身就是兵变造就的,宋朝实行极度的轻武。但是其它的少数民族政权却大不同于宋:首先他们学习的对象并不是宋是,而是唐,比如辽国的官僚体系就是直接继承与唐代。其次少数民族政权在当时并不像五代十国的中原那样改朝换代大部分是篡权夺位,而是靠着征服一个又一个部落才成为国家的。少数民族国家比起宋朝的安逸,从建国伊始就是从刀光剑影和血与火走出来的。以此我们可以看到,虽然西夏的条件远不如宋,但是西夏却屡次挫败宋军,甚至还接机吞并了部分领土。这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西夏拥有强大的实力,却也如同欧亚大陆上其它的国家一样亡于安逸,然后亡于蒙古的入侵。在看到了西夏的缘起、兴旺与衰败后,让我们把目光回到标题。

中华历史上下四千年,被浓缩至西夏的短短几百年。中国的起源是在黄河流域,并且开始只是四大文明古国里最弱最小的的那个。中国的早期发展得益于早期全球化把战车、青铜器等给传入中国,中国的发展是离不开对外交流的。正是开放包容的心态,才使得中国得以长时间领先于世界,并从黄河一隅扩张为世界第三。但中国人却在明代开始闭关锁国,如同闭国的西夏被蒙古灭国一样,古老东方的大门也被新兴势力敲开......

历史最大的意义不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而是警醒我们以史为鉴。


作者球


这个问题就有问题,西夏怎么是小国呢?

李继迁等人刚起步时候确实是小国,甚至都不能叫国,就几个最铁杆的人,到处去找各酋长乞讨,靠着先祖积下来的人缘和联姻等手段,才拉起了一支队伍,和马贼集团差不多,想必北宋那时候也就把他当马贼看待。做了几笔大买卖后,才迅速凝结成了一个政治集团。

其实和努尔哈赤的起家差不多,一开始都没什么本钱,全靠自身努力奋斗加上环境适合。所谓环境,就是宋派流官来统治,又想在当地搞编户齐民,各部族的人哪里愿意接受这套SM?有人带头也就成了气候,凝结成了西夏。

经过李德明和李元昊的经营后,西夏已经是鼎足而立的大国。大宋就不说了,被西夏反复按着摩擦,辽国也被他们击败了。这样的国家,怎么能称为小国?不要觉得几千万人口才算大国,宋明是人口多,但他们能提供多少战士?能有多少资源用于战争?还不是被西夏人、满洲人按在地上打? 大一统就是虚胖罢了,面对杨应龙之类的可以装逼,靠体量硬堆死对方,真面对有上百万人口能打的族群,就被吊打。


加密货币百晓生


小小西夏何以屹立西北200年不倒?|Booker不客

对于地域辽阔,同时各地差异又相对明显的东亚大陆来说,中央王朝的统一往往是一个常态。所谓“治乱更替”,小国在这片土地上的生存率,一直以来处在一个极低的水平。

但是这其中也总有例外,与整个宋王朝,以及辽、金帝国同时代并存的西夏,以自己相对于同时期其他并立政权几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在西北地区维持了200年时间的统治,这种特立独行的反常表现中,究竟蕴藏着怎样的奥秘呢?

『 得天独厚的“塞上江南”

西夏王朝的疆域以河套地区为经济、政治中心,向四周辐射开来,最大领土范围约是今天的宁夏,甘肃西北部;青海东北部以及内蒙古和陕西北部地区共83万平方公里。

主体民族是党项人,党项人根据《隋书》和《旧唐书》所载,是羌族的一支,大约在唐初的唐高宗时代开始慢慢的繁衍生息至形成自己的民族结构,直至唐玄宗开元年间,为了躲避吐蕃人的侵袭和进攻,党项部落慢慢的迁徙到今天的西北地区。

与我们固有印象里西北地区遮天蔽日的黄沙弥漫和干涸贫瘠的千里荒原不同,在内蒙古和宁夏地区交界的交界地,本身作为黄河沿岸的冲积平原而闻名的“几”字弯——河套平原,在民间历来就有所谓“黄河九曲,唯富一套”的美名,其土地馥郁和水草丰美更被誉为“塞上江南”。

之所以有这样优越的自然环境,源自于河套平原刚好位于整个东亚大陆的中部地带,从地理上看处在中温带包围区,使其既能接受到来自西北的干冷季风,又能够受到微弱的暖湿季风影响,多元化的整体气象结构让河套地区的年降水量充沛而温度适中,加之黄河水文活动带来的肥沃河泥,可以说是得天独厚的,适宜农业生产的区域。

而党项人也在此地生根发芽,本身具备发达的畜牧业和商业基础,加之环境优渥,很快的党项人就步入奴隶制的部落结构,而人口的大规模扩张,也让党项部落一直对河套地区拥有极高的掌控力,可以说正是这片土地,奠定了西夏王朝崛起的基础和发展的优势。

『 中原乱局以及精锐的军事力量

不可否认的是,党项人的崛起伴随着的正是中原王朝的衰落和分裂,一个最明显的证据是,党项人被中原王朝认可成为正式的藩镇,正是源自于唐僖宗时代的黄巢之乱。党项首领拓跋思恭因参与镇压黄巢之乱,而被唐僖宗赐姓李,并授定难军节度使。从此以后,党项人开始正式以割据一方的身份登上历史舞台。

黄巢起义

随后中原陷入了数十年的五代十国分裂状态,北方走马灯一般的更换着不同的政权,武人政权于内部平定骄兵悍将的反叛尚且自顾不暇,更何况去干涉西北的地方政权,党项人抓住这个机会,开始迅速的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将唐帝国在西北地区的政权存在如归义军等一一并吞,直到北宋建立之时,党项人已成气候,拥有了夏、绥、宥、银等四州的广大土地。

然而直至此时,党项人对宋帝国依旧在表面上处于一种恭顺的态度,宋太祖赵匡胤也延续了五代时中原王朝对于西北的政策,许以世袭来换取商贸,尤其是马匹的流通,在失去了幽云十六州的产马地后,宋代的骑兵军队基本上依赖于西北地区的榷场交易,而交易对象正是党项人的定难军。但这种态势在宋太宗赵光义登基后被打破,赵光义企图一劳永逸的解决西北问题,重新恢复唐王朝在西北的疆域和直接统治。

于是他将时任定难军节度使的李继捧全家接入首都开封,并且严加看守,意图让李氏彻底臣服,然而李继捧的族弟李继迁用计逃脱,重新整合地方上的党项以及其他游牧民族势力,之后又多次击败宋帝国的进攻,彻底撕毁于宋帝国的藩属关系,接受辽帝国册封,之后虽被吐蕃人暗杀而死,但其子李德明在他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延续他的施政方针,终于在其孙李元昊时代于了三川口,好水州以及河曲将宋辽的军事干涉力量彻底击败,于1038年正式称帝,建立西夏。

西夏能够建立和维持,跟他自身卓越的军事能力密不可分。西夏的主要军事力量共分为侍卫军,擒生军和地方军三种,其中侍卫军相当于首都卫戍部队,约三万人,主要负责对京畿兴庆府一代的守护和维持,兵源大多来自于豪族子弟以及各地选拔的强健勇士,侍卫军集合了西夏帝国几乎所有的精锐,例如精锐的重装骑兵“铁鹞子”,以及骆驼载运的运动投石部队“旋风炮”。

地方军为国家军事基础,分驻各地,约五十万人,主要构成是步兵与骑兵的混编,因西夏采取全民皆兵的服役制度因而平时耕作,战时作战,军民一体。擒生军为西夏特有的兵种,名称来源于生擒捕捉奴隶的军队特色,约五万人,专门负责攻坚克难的苦战和机动性强的突袭作战,尤其在西夏王朝的中后期,擒生军几乎成为了西夏王朝的中坚力量和国势保障。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西夏王朝的武器制作技术极为精良,其所产的刀剑和铠甲在宋辽被誉为“天下第一”,锋利和坚固无比,而远程兵器中的“神臂弓”威力惊人,更为后来宋帝国所仿制。正是军力和武器的双重保重,让西夏得以在强邻包围中获得自己的生存空间。

『 地缘优势和灵活的外交手腕

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倚。尽管西夏王朝从环境上过度依赖于河套地区,而其他领土大都处在漫漫大漠中难以为国力提升提供支持,但是相应的,荒原和沙海也成了为西夏王朝天然的屏障。无论是多么庞大规模的帝国进攻,在陷入一望无际的沙漠之时,军队的后勤补给以及战力维持也成为了一个无法解决的致命问题,而更值得一提的是,西夏与强邻接壤的边境几乎都以山峦为阻隔,六盘山,祁连山,贺兰山等等天然的险要地势,易守难攻,使得西夏只需凭借微弱的兵力驻守,就可抵御强敌大范围和多数量的进攻。

也正是这种地缘优势,让西夏在保障自我的生存上可以游刃有余的施展自己的外交手腕,纵观西夏前期和中期的外交政策,时而联辽抗宋,时而联宋击辽,从容不迫的游走在几个地方强权中,而当辽和北宋突然的相继灭亡,西夏王朝又能审时度势的倒向金王朝,为自己争取了最大的主动和利益。

从这点看党项人也许是天生的外交家和地缘政治家。而西夏王朝的外交政策又在最大程度上同自己的地理位置和地缘优势联动起来,利用中原王朝统治者的迟疑和疏漏,将兵力活用至最大化,不停地吞食弱小的邻邦和扩充自己的国力。可以说,这种一体两面的国家政策,是西夏牢牢地屹立于西北,称雄一时的根本,直到遇见了真正的霸主——蒙古,西夏才从历史舞台上谢幕,结束了长达二百年的精彩表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