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有哪些考古發現顛覆了人們以前的認知?

文藝青年愛美食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一起來讀考古那些事兒。(約500字,閱讀需2分)

大洪水的故事,我們都聽說過。

在我國的神話傳說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兩個部落首領發生了戰爭,共工在戰鬥中處於劣勢,一怒之下,他就撞斷了支撐在天地之間的不周山,瞬間天崩地裂,洪水滔天。

這就是史料記載中的:“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幸好女媧煉化五色石,補了天裂的口子。

帝堯時黃河流域發生大洪水,派鯀去治水,鯀用堵的方法,水來土掩,造堤築壩,治標不治本,沒有接觸水患。後來鯀的兒子禹去治水,用開渠之法,疏通河道,將水流引入大海,百姓安居樂業,禹也成了繼堯帝之後的帝王。


關於這些大洪水的傳說,不僅中國的神化傳說中有,就連外國也是一樣,“諾亞方舟”的故事,其實也是說一場大洪水。

那麼遠古時候到底有沒有這樣一場大洪水呢?

很多人是持懷疑態度的。

直到考古工作者在距今4000到5000年前的良渚文明考古遺址中發現了洪水沖積層。

洪水淤積層下稻田區的發掘現場

被洪水淤積層所覆蓋著的良渚文化水稻田

上圖這層黑色的,就是一場大洪水後留下的沉積物遺址層,這個洪水沉積層的發現,揭開了輝煌一時的良渚文明衰落的原因,對遠古大洪水的傳說,有了一個直接的證據。

由此可知,在距今四千年左右,有一次世界範圍的大洪水,這是人類文明發展史的一次大劫難,在各個古文明中都留下一些關於可怕的大洪水的歷史記憶。大禹治水的傳說,並不是子虛烏有的傳言,也是有一定的歷史依據的。


兩分鐘走近歷史現場,更多歷史類原創內容,歡迎右上角關注@歷史寶藏。

歷史寶藏


1975年12月,1155枚寫滿文字的秦代竹簡在孝感市雲夢縣火車站西側的一座秦墓中被發現。

這批還沒來得及命名的竹簡,一出土便引起了學界的轟動。除了因為它是我國考古學界第一批被正式發掘出土的秦簡之外,更重要的是它所記載的內容可能會顛覆我們對秦代社會的部分傳統認知。

一、我們普遍認知的秦朝

秦朝,這個開始於公元前221年,結束於公元前207年,存在僅14年的一個短命王朝。也是一個起於戰爭,終於戰爭的王朝,由嬴政一個個滅掉戰國的其餘六個國家建立,由陳勝、吳廣點燃起義之火最後被項羽和劉邦滅亡。

但這個王朝對中國以及中國歷史的影響可謂深遠。

秦朝結束了自春秋戰國以來五百年來諸侯分裂割據的局面,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共融的中央集權制國家。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奠定中國2000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奠定中國大一統王朝的統治基礎,故稱“百代都行秦政法”

但在傳統的認知裡面,一提到秦朝,大多數人第一反應就是想到了“長平之戰”,想到了“焚書坑儒”。甚至民間傳說都是“孟姜女哭長城”這樣的殘暴事情。

立法和司法混亂不堪,政權統治殘暴沒有人性。史學界之前甚至有“秦法粗鄙邪惡,官吏無良普遍貪贓枉法,或憑心情好壞和自己的好惡,胡亂判案,草菅人命,朝廷更是動輒株連九族,滿門抄斬”的說法。

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秦朝,絕大多數人都會選“殘暴”。也因為這個,秦始皇本人也成了歷史上“暴君”的代表。

二、雲夢秦簡上記錄的真實秦朝

1975年,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李學勤先生在見到湖北雲夢出土的秦簡之後,第一次見到它時,直呼“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因為出土地是雲夢,當地有一個悠久的傳說,傳說該地埋葬著一位戰功赫赫的將軍。李學勤先生據此傳說,取“臥虎藏龍”之典,為這批竹簡起了一個威風凜凜的名字——雲夢睡虎地秦簡。

這些秦簡的長度在24—29釐米之間,這個長度符合我們認知中的竹簡長度。

但寬度卻讓所有人意外不已:秦簡寬度竟然只有0.5—0.8釐米。在寬度相當於一次性筷子的竹簡上書寫對我們來說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情,但是古人卻可以行雲流水,寫出自己的風格特點,是十分令人佩服的。

簡文為墨書秦隸,字跡清晰端秀,筆畫渾厚朴拙。有的簡兩面均有墨書文字,但大部分只書於篾黃上。竹簡用細繩分上、中、下三道編結,按順序編組成冊。

中國在沒有發明紙張以前,竹片是書寫文字的主要材料。雲夢睡虎地11號墓中出土的1155枚秦簡,近4萬字,為秦始皇時期人所手書。但反映的歷史長達100餘年,早到商鞅變法,晚到秦始皇三年。

雲夢秦簡記錄總共十八種內容裡面,法律文書是最多的,簡數共計612枚。根據出土位置的不同可以分為《秦律十八種》《封診式》《法律答問》《秦律雜抄》《效律》五個部分。

《秦律十八種》《秦律雜抄》和《效律》以摘記秦代法律律文為主,應該是喜從秦律中摘錄的自己所需要的內容;《封診式》則以記錄案例為主,這些案例具有典型性,不僅可以為官員判案提供參考,而且對秦律具有補充作用;而《法律答問》則是通過問答形式,對秦律中的一些條文、術語和律文意圖進行解釋,應該具有法律效力。

這些詳盡又完備的法律條文,直接顛覆了我們傳統觀念上對秦朝律法的認知。秦朝法律一點都不落後,一點都不粗鄙,甚至十分完備和先進!

雲夢秦簡中提到的秦法規多達30多種,內容涉及刑法、行政、經濟、民事等方面的法律規定。

而且法律對人們日常生活行為規範幾乎到了細緻入微的程度。比如其中竟然有對如何處理盜採不盈一錢的桑葉、僅值一錢的系羊的繩索,以及倉庫有幾個老鼠洞如何論處之類的瑣碎問題。同時也有法律規定和司法解釋(司法解釋與法律有同樣效力),基本實現了“治道運行,諸產得宜,皆有法式”

另外,秦朝的法律一點都不像傳說中的那樣殘酷而沒有人性,相反,立法的原則與精神體現出相當的合理性與寬刑主義。

比如其中的《法律問答》秦簡中有這樣一個例子:

“甲盜錢以買絲,寄乙,乙受,弗知盜,乙論何也?毋論。”甲偷錢並買了絲線,寄存在乙處,乙接受了絲線,但不知道甲偷錢的事情,乙應該怎麼處置?答曰:不應論罪。

除此之外,

對自首採取的是減刑原則。對於犯罪以後“自出”(自首)的,予以減輕處罰。《雲夢秦簡•法律答問》:“把其假以亡,得及自出,當為盜不當?自出,以亡論,其得,坐贓為盜。”攜帶借用的官物逃亡,如果是自首的,以逃亡論罪;被捕的,則計贓按盜竊論罪。自首可以減輕處罰。

原來,秦國的強大是有他的原因的。可能正是依託這詳盡而又完備的律法,真正做到了依法治國,才出現能真正出現政風清廉,民風淳樸,治理高效,秩序井然,政通人和的局面。

荀子在他的著作《強國篇》裡面,對秦始皇的作為盛讚不已

佚而治,約而詳,不煩而功,治之至也,秦類之矣。——《荀子-強國篇》

自身安逸卻治理得好,政令簡要卻詳盡,政事不繁雜卻有成效,這是政治的最高境界。秦國類似這樣了啊。



《雲夢秦簡•法律答問》

司馬遷《史記-李斯列傳》

荀子《強國篇》


國史無雙


有很多,這裡試舉一例:曹操

大約是2009年吧,安陽發現了曹操墓地,經過考古發掘,確認了兩具曹操遺骸。據有關專家考證:一具叫曹阿瞞,是曹操小時候病死時留下的;一具叫曹孟德,是曹操老年時所留

消息一經傳出,立刻軒然大波,原來歷史上的曹孟德和曹阿瞞是兩個人

當然,上面是開個玩笑,不過曹操墓地確認,確實解決了兩千年來曹操家世糾紛

在三國曆史上,曹操出身太監曹騰一脈,曹騰有子曹嵩,曹嵩生下曹操開創三國曹魏一脈。大家都知道太監不能生養,老曹不可能是太監親兒子,所以老曹血緣出身一直有爭論,而大部分人認為曹嵩出身夏侯家,畢竟曹魏勢力中夏侯家佔的比重很大,很受曹操器重

但經過曹操屍骸DNA比對發現

老曹和夏侯家真沒什麼關係,猜測是曹騰收養的曹嵩出自他自己的曹氏宗族。至於夏侯家為什麼受曹操器重,估計還得繼續考古……

也不知道用曹操小時候的那具對比,還是用曹操老年時候的那具


靈石蘊珠寶


2006年,香港中文大學一個名叫張光裕的教授,在文物販賣市場溜達,溜達著溜達著,看到了一批竹簡,就是這批竹簡,顛覆了許多中國人信了兩千多年的認知。


清華簡的發現

我們都知道,在紙張發明之前,我國的書都是以竹簡的形式保存的。如果這批竹簡是真的,那意味著很可能是一兩千年以前的古物。張光裕教授經過判斷、鑑別,得出了一個初步的結論:這批竹簡很可能是戰國時代傳下來的珍貴古籍。


後來,幾經波折,這批竹簡由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買下來捐贈給了清華大學,被命名為清華簡。清華大學邀請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國國家文物局等十多位高等學府、權威機構的專家共聚一堂,對這批竹簡進行了碳十四測年工作,最終得出結論:這批竹簡是戰國中晚期時的產物。

其後,清華大學便對這批竹簡開始了研究,在研究過程中,顛覆了不少我們對先秦時代的歷史的認知,其中最大的顛覆,就是對“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導致西周滅亡”的反駁。

烽火戲諸侯?假的!

烽火戲諸侯最早記載於《史記》,其實歷史上已有不少人懷疑其真實性。大致是說周幽王為搏褒姒一笑,點燃烽火調戲諸侯,最後導致犬戎攻城時無人來救,西周滅亡。後來西晉時出土了《汲冢竹書》,裡面記載與《史記》頗有出入,直到清華簡的面世,我們終於能理清西周滅亡與東周建立的始末了。

綜合《左傳》《汲冢竹書》與《清華簡》可以大致得出以下結論:

一開始,周幽王娶申後為正妻,生王子姬宜臼,被立為太子。但後來周幽王另娶褒姒,褒姒為他生下了王子姬伯盤。周幽王喜新厭舊,十分寵愛褒姒,於是就打算廢除姬宜臼的太子之位,另立褒姒所生的王子姬伯盤。


幽王一開始娶的申後也是大有來頭的人,是申國的公主,姬宜臼害怕不但丟了太子之位,還被被幽王直接殺了,於是就逃到了申後的孃家申國。此時周幽王也害怕自己死後姬宜臼會殺回來和姬伯盤爭奪王位,索性來個斬草除根,帶兵殺向了申國。

申國國小力弱,得知幽王殺來,於是就聯合了盟國曾國,又勾結了犬戎,一起反撲,在申國、曾國、犬戎三股勢力的合力之下,周幽王不敵,與姬伯盤一起死於混戰中,西周也因此滅亡。

二王並立之局面

西周滅亡後,姬宜臼即位為周平王,遷都洛陽,但周平王畢竟殺了父親周幽王,許多諸侯都不服他,以虢公為首的諸侯另外立了周幽王的弟弟姬餘臣為周天子,是為周攜王。於是,就出現了同時存在周平王和周攜王的二王並立局面。


二王並立的局面一直持續了21年,後來晉國國君晉文侯站在了周平王這邊,帶兵殺了周攜王,這時候就只剩下了周平王,二王並立結束,我國才算正式進入了東周時期。

這段歷史,因為《史記》沒有記載,《左傳》也只有隻言片語,《汲冢竹書》有提及,但不甚明瞭,直到近幾年《清華簡》研究的發表,才終於讓我們釐清了真相。


(圖源網絡,侵刪)


臥聞海棠


馬王堆出土的中醫藥文獻揭示,古人或許並沒有我們想象中活的那麼粗糙,更比隔壁老大爺會養生。


三星堆出土的大量祭祀禮器人物雕像,居然說明中國文化可能是外來文化。震驚世界的龐貝古城,不起眼的1435毫米並排石路,更與如今標準鐵軌,火箭航天器發射軌道出奇一致………

這些考古發現讓所有世人都顛覆了以前的認知!隨著一層層的面紗撥開。真相開始浮於水面。這些死人死物永遠是不會說謊的,讓我們揭開面紗去看一下那些神奇的考古發現。

馬王堆養生寶典

馬王堆挖掘過程中出現了很多舉世震驚的文物,從棺槨到墓主不腐女屍,從精緻的完美無縫天衣到大量失傳古籍。甚至還有神奇的四重棺,寓意著飛天昇仙的傳奇。

大概挖掘出了十幾種中醫藥古籍。像《脈法》,《陰陽脈死侯》還有《養身法》等等。

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裡面所涉及的養生知識,和現代的養生學一樣,系統全面。還配有運動的知識和養生中藥配方。相比之下,有過之而無不及。


這些古籍中的養生知識綜合起來便是三方面:養精,養氣,養神。與傳統的中醫所倡導的幾乎相同,而且做到做好這三方面,可壽同日月。

馬王堆出土的不腐女屍,3000年的辛追娭毑肉身不腐,這樣的保養技術用在死人身上,況且有如此好的效果,那麼用在活人身上更是無法想象。而這樣的養生技術在如今都算得上是非常高明,更何況是在3000多年前的漢朝。

三星堆

看夠了古人玄幻奇妙的求仙問道,視角一轉,不妨來看看祖國西南之地神秘的三星堆古國——我國罕見的神權國家遺蹟。

三星堆出土了各種各樣的的神像,禮器和祭品,還有眾多真人大小的銅像。

最大的立人像可能代表著國王或巫師酋長,加上那些正在祭祀位上的小人像,共同組成了一個巫祭統治集團,以不斷從事祭祀活動,來統治國家。

古語云:國之大事,祭與戎。但奇怪就在於三星堆出土的青銅器中沒有一件武器。即使有也只是禮儀用的,並不能用於實戰。


而且出土的青銅人像,並不像蒙古利亞人種(亞洲人),高高的鼻樑,深邃內凹的眼睛,還有一雙招風大耳。這證明了三星堆是神權國家的性質。

同時,也讓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多出了一種猜測,三星堆文明不排除是外源文化的可能。

試想,我們知道有新舊石器時期的部落,夏商周的奴隸制王朝,由秦開始至清朝結束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國外中東古代的政教合一國家。

三星堆一個開始大量使用青銅器,但依然保持神秘的祭祀,以祭祀來統治國家的神權國家,是不是顯得與中華悠久歷史進程中的演變,格格不入。

或者直接說根本就沒有這麼一環,中原文明進程中就沒有類似於三星堆文明,這樣神秘的神權國家,出土的青銅人面像也更像古印度雅利安人種。

古印度濃重的宗教信仰社會氛圍,也更像是會孕育出神權國家的地方。當前仍存在爭議,三星堆是外源文化還是巴蜀文化的分支,尚無定論。再進一步確定之時,倆者皆對或是倆者皆錯。

龐貝古城

厭倦了神神叨叨的馬王堆,三星堆,這些堆那些堆的。來看點實際的龐貝古城:

市井氣息濃重的並排石路,寬為1435毫米,剛好是古羅馬戰車兩馬齊驅的馬臀活動範圍。它(1435毫米)同時也是十六世紀德國哈慈礦山鋪有專運礦石的“石路”的寬長。

神奇且讓人覺得冥冥之中自有安排的是,現代鐵路的標準軌距也是1435毫米,與火箭航天發射器軌道間距也不謀而合,是不是剛好這個數值適應這些呢?這並不一定。

有研究人員研究表明像1800毫米,1500毫米更適合,也更容易製造安裝,而不是看上去不倫不類的1435毫米。

古人的標準延續到了今天,看似神奇,有種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其實這只是一種經濟學現象。有個經濟學家根據這一現象總結出了一個經濟理論,名字就是路徑缺陷的依賴。感興趣可自行百度。
古人那些貌似一日千里,遨遊四海的荒誕想法行為,實際就是我們原本就有的,對自由,對探索的慾望與理想。如今的我們反而感到詫異,只不過是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的一瞬茫然失措罷了。


史之策


要說哪些考古發現顛覆了人們以前的認知,這個不得不說明萬曆皇帝的定陵了。定陵的發掘是一個悲劇,但是就是在這一次發掘中,對於明代皇室殯葬的方式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在以往古代帝王陵墓的發掘中,死去的帝王都是整整齊齊仰臥平躺在棺槨之中,臉朝上,腿伸直,手放在身體兩側,基本上死去的人基本都是這樣被放置在棺槨之中的,但是萬曆皇帝在棺槨中的姿勢卻與眾不同,他不是仰臥平躺在棺槨之中,而是身體側臥的屈肢葬法,雙腿微曲如睡眠狀的“北斗七星”葬式。

實際上,這種屈肢葬法在中國歷史上非常悠久,可以說這算是秦國非常普遍的了,根據已經發表的資料,解放以來在陝西和甘肅特別是在陝甘交界地區發掘的春秋戰國時代的秦墓中,蜷曲的屈肢葬佔70%,直肢葬佔12%,葬式不清的佔18%,可見屈肢葬在春秋戰國時期秦國的普遍。

而對於為何採取這種屈肢葬的方法下葬,也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

1. 有的人認為這種葬法可以在墓內節省地方或節省人工,使屍體屈肢則所佔的墓壙便可以縮小。

2. 也有的認為屈肢是非常符合人在休息或睡眠的自然姿態。

3. 還有的人認為這種姿勢最像胎兒在臺胞中的樣子,象徵著死後又回到他們所生的地胎裡面。

4. 還有屈肢葬是跽坐贓,屬於侍奉尊長之禮,因而在早期屈肢葬是奴隸葬式。

5. 而被判定這種姿態是被用繩索捆綁的,則代表阻止死者靈魂走出,向生人作祟。

不管以上五種解釋哪一種最符合當時採取屈肢葬的真正意義,但是大同小異的是,這種屈肢葬的墓葬方法都與“靈魂不死”的觀念有關,也許活著的人對於已經故去的人才用這種下葬的方法,希望故去的人在另外的一個世界裡能夠很好地活著,或者在另外一個世界中投胎等等,都是有非常明確的象徵意義的。

而這種屈肢葬一直在春秋戰國時期,尤其是秦國非常流行,而在這之後,屈肢葬的方法就很少用了,大家採用的都是直肢葬的方法,仰臥平躺,規規矩矩,歷經幾千年的風雨,在明朝的萬曆皇帝時期,雖然對於定陵的發掘是失敗的,因為當時的技術條件跟不上,對於文物保護觀念意識不強,導致定陵出土的很多絲織品都沒有能夠保存下來,後來定陵還遭遇了巨大的破壞。但是萬曆皇帝在棺槨中所呈現的姿態卻讓人記憶深刻,沒想到,流行在千年以前的屈肢葬法卻被萬曆皇帝所採用。通過觀察他的屍骨,整體呈現出類似於北斗七星式的狀態,而不是規規矩矩的仰臥平躺。

這又是為什麼呢?有的人提出,是在運送萬曆皇帝棺槨的過程中發生磕碰造成的,而且這有明確的史書記載的。《泰昌實錄》中記載:

葬神宗皇帝及孝端皇后時僅抬槓軍夫多大八千六百人。一路上繩索常有損壞,不斷更換。棺槨到鞏華城時,抬棺槨的木槓有斷裂聲,右邊一角曾墜地。

但是從考古發掘時萬曆皇帝屍骨所呈現的狀態來看,僅棺槨右邊一角曾墜地,是不可能將屍骨改變的如此狀態,最起碼他的右腿應該是直的,但是屍骨呈現的是右腿是彎曲的,所以,棺槨在抬移的過程中屍體應該有變化,但不至於此次大的變化。

而之所以呈現出北斗七星的狀態,實際上還是和北斗七星的寓意有關係的,據考證,古人以紫微星垣比喻皇帝的居處。“北斗七星”在古代被認為是極星,指正北,北斗七星圍繞著它四季旋轉。如果把天比作一個漏斗,那紫微星就是這個漏斗的頂尖。被群星圍繞的紫微星的人稱為紫薇下凡的命。

皇帝都自稱為天子,活著的時候要當皇帝,死後也要當天子,始終享受榮華富貴和至高無上的權力。



考古發現是我們現代人瞭解歷史很有效的一種方式,一些出土的物品,糾正了我們現代人的一些知識錯誤,而且還不在少數,下面就來具體看看哪些考古發現給我們帶來了不一樣的歷史解讀。

1,唐朝那個缺失已久的年號

這個年號就是“永新“,此年號出現在唐穆宗李恆的統治時期,只是存活的時間非常短,也正是因為這樣,相關的記載少的可憐,甚至是我們現在能見到的記載中,從來就沒有出現過這個年號的記載。

之所以會發現有這個年號的存在,是在一次發掘唐朝墓的時候,遇到了一個趙姓女子的墳墓,其墓誌銘中出現了這個年號。

《趙氏夫人墓誌》:“夫人元和十四年七月十一日不起宿疾,終於淄川。以元和十五年少帝即位,二月五日改號為永新元年,以其年歲在戊戌二月十二日歸窆於長安縣昆明鄉魏村先妣段夫人塋。”

當時大家都很奇怪,因為從來就沒有聽說過這個年號,於是趕緊翻翻中國歷史紀年表,發現也沒有,很多唐代的史籍裡也都沒有出現過這個年號。

這位趙夫人是京城長安縣人士,年號這樣的大事總不至於弄錯,而且也完全沒有編造年號的必要,又根據唐代改元初期的《舊唐書》穆宗紀正有元和十五年“二月……丁丑御丹鳳樓大赦天下”之文,可以證實穆宗即位之初頒行過這一年號。

可見是我們後人遺漏了這一年號。

2,被顛覆的秦朝無頭盔說

我們接觸各種秦朝的歷史,都會發現有秦朝士兵沒有頭盔的說法,甚至很多的發掘也真的沒有發現秦朝有頭盔出現,很多學者也是這樣的看法。

終於秦始皇陵的陪葬坑發掘打破了這一切。秦始皇陵陪葬坑有一處發掘出了大量的石制頭盔。

3,光緒皇帝是病死的嗎?

光緒的死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都是個謎,大家怎麼說的都有,有的人還分析說光緒一直體弱多病,病死的很正常,也有的說他是為情而死,甚至《清史稿》中也記載,光緒是病死的。

1938 年深秋,光緒的崇陵地宮被盜,雖然損失了大量的文物,但是同時也為揭開光緒的死因提供了機會。

1980年, 在國家文物局的指示下, 相關部門對地宮進行了保護性清理工作。

2003年經與北京市公安局法醫檢驗鑑定中心專家初步研討之後, 在徵得河北省文物局和清西陵文物管理處的同意, 將多根光緒帝的兩小縷頭髮送至中國原子能研究院反應堆研究設計所29 室進行檢測。

檢測發現光緒的兩縷頭髮中含有高濃度的元素砷, 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砒霜。光緒的死就此大白於天下,這樣的結果不禁令人唏噓。

4,活環玉器的出現時間?

活環玉器呢,就是一種雕刻技藝很高的玉器,一個玉器連著另一個玉器,我們在電視劇中見到的一個個連在一起的玉環,很難解開的那個,就是這一類的器物了。

一般史籍的記載和學者都認為這項技術到了清代才有,1978年,曾侯乙墓的發掘打破了這一認知。

曾侯乙墓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墓葬,其中出土了環環相連的十六節龍鳳玉佩,一下子把活環玉器的工藝往前推了2000多年的時間。

5,好壞海昏侯劉賀

《漢書·霍光金日磾傳第三十八》中記載,劉賀“既至,即位,行淫亂”;“受璽以來二十七日,使者旁午,持節詔諸官署徵發,凡千一百二十七事。”

我們對於劉賀的認識也是一直如此,他是個昏庸無道的壞人,但是隨著海昏侯墓的出土,一切都被打破了。

在古代,人們都是視死如生的,一個人生前喜歡什麼,死後就會陪葬什麼,甚至很多東西都是墓主人生前的最愛。

海昏侯墓出土了孔子的畫像以及名言的屏風,這就說明劉賀是尊賢的,還出土了大量的竹簡,這就說明劉賀不是個不學無術的人,還出土了他的李夫人留給他的遺物,可見劉賀也是重情重義之人。

漢書中也出現過劉賀刻苦學習的記載。

這些證據雖然不能徹底的證明劉賀是個愛學習尊聖賢的好人,但是卻足以說明他不是個昏庸無道的人。

我是專注歷史領域的歷史試卷,歡迎大家關注~


年代久遠


一、定陵

定陵是明神宗萬曆皇帝的陵寢,也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次主動挖掘的帝陵。

萬曆皇帝執政早期勤政愛民,堪稱“一代英主”,但後來為改立自己最愛的兒子朱常洵為太子,他消極怠政、拒不上朝,和朝臣抗爭達三十年之久。

這一切的起因,都來源於一個女人——鄭貴妃。

萬曆皇帝雖有三宮六院,但一生最寵愛的只有鄭貴妃一人,朱常洵便是她所生。

萬曆的抗爭並沒有幫他實現願望。在生命的最後時刻,萬曆皇帝帶著一份歉疚和希望,留下遺詔,封鄭氏為皇后,死後合葬於定陵地宮。

但當人們打開定陵地宮,裡面並排擺放著三隻朱漆金絲楠木棺槨,中間是萬曆皇帝,左邊是孝端皇后,右邊是孝靖皇后,所有的房間內都沒有鄭貴妃的棺槨。

這樣的安排,確實出乎意料,萬曆的遺詔沒被執行。

如果萬曆皇帝地下有知的話,大概是要抱憾終生了。

帝王鮮有的愛情生前不被認可,死後依然不能如願。

但仔細想想也能理解,萬曆生前長年不見朝臣、不理朝政、不祭宗廟,早已失去了皇權的威懾力,他死後,新皇帝即位,這種威懾力更微乎其微了。

再加上,鄭貴妃被認為是萬曆怠政的罪魁禍首,人人慾除之而後快,她唯一的兒子朱常洵立儲不成、朝中也沒有支持。

所以,萬曆死後,除了鄭貴妃,沒人再把萬曆的遺詔真正放在眼裡了。

這是萬曆的悲哀,也是鄭氏的不幸。

二、戰國水晶杯

1990年,在浙江省杭州市半山鎮石塘村的一個戰國墓中,出土了一個水晶杯,形狀酷似我們現在喝水的玻璃杯。

根據文獻記載和現有的出土文物來看,戰國時人們的飲用器具主要是青銅材質的觚、觶、角、爵等,這樣由一整塊水晶打磨製成的杯子倒是很少見。

除了這種材質,同樣罕見的還有它的製作工藝。

這個水晶杯經過細緻的拋光和打磨處理,線條流暢,邊角圓滑,這在戰國簡陋的技術條件下,能做成如此精品,是非常難得的。

更令人驚歎的是,它的外形非常現代化,如果不加說明的話,是不是和我們日常用的玻璃杯一模一樣?

所以,在剛出土的時候,大家都不相信這是戰國時期的作品。有考古專家認為它是現代人盜墓遺忘在墓裡的,更有甚者說墓主人穿越帶回去的……

後來經過嚴格的考古鑑定,證明這個頗具傳奇的杯子,就是戰國時期的水晶杯。

雖然解決了水晶杯的年代問題,但古人是如何依靠簡單的石器,就把它的內壁和底部打磨的如此光滑平整?這麼高純度的水晶,我們今天在中國境內都找不到,古人是從哪裡得來的原料呢?

這些問題,對今天的我們來說,依然是個謎。


歷史奇女子


當然是石峁遺址。長時間以來,我們的歷史觀總認為甲骨文不曾記錄的歷史就是傳說 。甚至受左翼史觀的影響,認為上古時期乃是一荒蠻社會,甚至懷疑否定世代相傳的古書古籍。但是這次石峁遺址的髮型完全是把“顛倒的歷史”又“顛倒了過來”。

石峁遺址位於陝西省榆林市神木縣的石峁村,從2011A.D.開始挖掘到現在已經整整八年。這座具有四千年曆史的古城堡面積是北京紫禁城的四倍。周長十幾裡的石砌城牆高度當時應該在四——五米以上,且已經具備外城、內城和皇城三重城牆形制,尤其重要的是石峁古城已經擁有後代城牆所具備的甕城、馬面,被認為時間要晚的多的陶寺和二里頭,卻沒有類似甕城或馬面這些設施,直到東周時代擁有甕城或馬面的城牆才再次出現在諸侯卿大夫的采邑上。作為中國目前最大的史前考古遺址,石峁遺址包括城牆、宮殿、房屋、祭壇和墓葬等。而早在近百年前,神木一帶,尤其是石峁古城就出土了大量玉器,當地的貧苦農民曾以這些玉器換取糧食。但是精美玉器卻是大量散亂埋入城牆,玉器的風格、用料遍佈全國,包括了陶寺、良渚玉器。可見這不是一個尊玉的族群。而那些玉器被藏在城中也許是一種對這些玉器原先擁有者的一種鎮壓。

此外石峁遺址的核心皇城臺的大臺基南護牆牆體的倒塌石塊內,返現了三十多件石雕,而且有一些還鑲嵌在南護牆牆面上。這些石雕絕大多數為雕刻於石塊一面的單面雕刻,以減地浮雕為主,雕刻內容可分為符號、人面、神面、動物、神獸等。這些石雕雕刻水平水平不一,風格不同,比如有一些畫面長度近三米,以中心正臉的神面為中心,兩側對稱雕出動物和側臉人面,體現出成熟的藝術構思和精湛的雕刻技藝。當然另一些石雕就要粗糙幼稚許多,明顯說明了這些石雕來自於不同的地區。負責石峁遺址考古發掘工作的孫周勇氏認為,這些石雕可能來自其他更早的高等級建築,系“舊物新用”,在修砌大臺基時嵌入南護牆。也就是說那些精美的石雕定然是來自於一個或若干個更加古老更加繁榮的文明。

到現在為止,石峁遺址的究竟是何代邦國已經有了多重假說,比如有人根據高大完善的石砌城牆,推崇這也許就是夏朝的前身“崇”的遺址。而崇的初代邦君就是傳說中大禹的父親,曾經為民請命而盜取天帝息壤的鯀。鯀是中國歷史上始造城郭的第一人。《世本》載:“鯀作城。”《呂氏春秋·君守篇》也有:“奚仲作車,倉頡作書,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鯀作城,此六人者,所作當矣。” 另《吳越春秋》載:“鯀築城以衛君,造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 《淮南子· 原道訓》更是給出鯀作城池的高度:“昔夏鯀作三仞之城。”可以看出他築的城牆為三仞之高,按照周朝的長度單位推算,一仞為八尺,三仞也就是兩丈四尺,高度正好與石峁遺址城牆的高度相似。

石峁遺址的發現,證實了中國歷史的悠久,也證實了古代文獻的真實。而更古老更輝煌的歷史,也定然仍舊在在某個角落靜靜的等著我們去拜謁,揭示給後人更多的秘密。



石峁遺址。



砌在城牆之中的玉璇璣,應為“齊家文化”的產物。






石峁皇城臺遺址南護牆上的石雕。工藝水平相差懸殊,應當是來自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的文明。


陳大舍


1.《孫臏兵法》的出土

除了史書記載以外,也沒有看到孫臏的任何著作。甚至有人認為《孫臏兵法》就是《孫子兵法》。原來史學界一直有觀點認為孫臏和孫子可能是同一個人。《孫臏兵法》出土後,基本確定了兩人、兩書是完全分別存在的。

2.睡虎地秦簡的出土

記載範睢被判死刑,不像司馬遷說的那樣跑路了。

根據這批秦簡裡的法律規定,陳勝吳廣被髮配漁陽,在大澤鄉因雨被阻,是不應該被砍頭的,最多也就是鞭笞而已。

3.殷商時期青銅器可能來自於古埃及

殷商時期青銅器的Pb同位素組成高度放射性,國內唯一與之Pb同位素組成吻合的銅礦峪銅礦的Pb、Sn含量與殷商青銅器十分不吻合,表明國內的銅礦都不可能的殷商青銅器的產源。殷商青銅器的Pb等時線年齡約為20~25億年,表明來源於太古宙克拉通地區,存在可以製造青銅器古文明的太古宙克拉通地區僅有北非地區,即古埃及。這表明,殷商時期的青銅器銅的原料產地為古埃及。

4.金縷玉衣的出土

1968年,西漢劉勝和竇綰夫婦墓中發掘出兩套完整的古代帝王貴族的葬服“金縷玉衣”,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據考察,這兩套“金縷玉衣”是我國考古出土中,時代最早的,也是最完整的兩件。我看了一個紀錄片,清楚記得裡面說在此之前,金縷玉衣是傳說中的東西,沒有人知道完整的是什麼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