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阿里云和华为云谁技术好?

网络达人01


看了很多回答,自觉有不足的地方,所以作为业界人士,来回答一发。

了解阿里云就会知道,对于开源云计算OpenStack,阿里云一直diss的hin,认为它已经没落。但实际上,莫名喜感的是,我们国内几乎所有的银行用于运行核心业务的云计算平台采用的都是OpenStack。

为什么?是大家都蠢吗?当然不是。原因还是OpenStack的优势相关:一方面,OpenStack是开源项目,所有代码都是公开的,可以很轻松的进行代码审查,去除一切安全隐患;另一方面,有大量的中国企业在OpenStack项目中贡献核心代码,对整个项目的主导权很大,采用基于OpenStack的云计算产品,能够确保自主可控——这对于我们国家的信息和金融安全至关重要。放眼全球,不仅连银行核心业务这种所有业务中对于安全性、稳定性要求最高的部分都能稳定的跑在OpenStack上,就连AT&T、T-Mobile等顶级运营商在自己的核心系统中采用OpenStack,OpenStack所展示的技术能力和成熟度由此可见一斑。

那么问题来了,阿里云为什么要这么反对OpenStack呢?

原因很简单:一方面,阿里云自己的飞天架构设计存在不足,难进行私有化部署,因此无法挤进要求最高、监管最严的银行等金融业务领域的私有云市场,于是只能在公关和舆论上diss OpenStack;另一方面,除了阿里云自己,它所有的竞争对手或多或少都与OpenStack在技术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者干脆就是OpenStack阵营的顶级贡献者。

之前一些研发的兄弟们讲,阿里喜欢什么东西都要自己搞一套,偏好“重复造轮子”。阿里云的飞天虽然起步早,在架构设计上其实很笨重,早期一个飞天系统的部署,光控制节点至少需要50个。而国内的一些小创业公司做的基于OpenStack的超融合产品,最小3个节点,就包含了计算、存储、网络和控制的全部功能。阿里云的这个架构,管理太厚重,是很多客户无法接受的。

阿里云也知道自己在架构上的劣势,因此也曾经尝试过一些解决方案。坊间传闻,因为阿里的技术栈是Java,因此曾经组织过团队用Java重写OpenStack(OpenStack是用Python写的)。可惜后来估计效果不好,也就没有了下文。

换到OpenStack阵营这边,其实,OpenStack一直是和AWS、Google、Azure并肩的云计算主流技术。按照OpenStack基金会2018年的调查显示,超过50%的OpenStack用户是雇员1000人以上的大型企业(调研企业样本量为441)。

而华为和腾讯这样的顶级企业都是OpenStack基金会的白金会员,对于整个OpenStack项目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决策权。

(OpenStack基金会官网上的会员列表)

这其中,华为云的私有云产品就是采用OpenStack进行开发,是世界排名第一的OpenStack私有云厂商(大家可以去看看OpenStack基金会的年度报告,华为已经不是第一次成为世界第一了);而它的公有云,本身和私有云具有相同的技术栈,不仅安全性上一脉相承,而且能够无缝的提供从公有云到混合云再到私有云的全栈产品,可以覆盖客户的全部需求,代表着云计算行业的技术发展趋势。同时,华为云还和世界上多家顶级电信公司合营公有云,能够提供遍布全球的上门服务体系,是国内几家公有云企业中唯一一个具备国际化能力和积淀的企业,能够和国际巨头比肩。

值得一提的是,Google也加入了OpenStack基金会,一起和OpenStack社区推动云原生的容器化和Kubernetes。

现在,OpenStack也将自己定位为最好的K8S部署平台。根据OpenStack基金会2018年的年度报告,OpenStack平台上运行最多的容器编排工具就是开源自Google的Kubernetes。

(2018 OpenStack基金会年度报告)

从这么多数据和事实来看,OpenStack阵营绝非阿里云所宣传的那么不堪。相反,除了AWS、Google和微软这样的公有云巨头之外,它才是最强大的云计算项目,不论私有云还是公有云。

开发者界有句名言:

Talk is cheap, show me your code。

算了,让我们忘掉这些口水仗,还是选择服务过全球各个大企业、并且真正经历过技术稳定性考验的云计算服务商吧。


老孔


以前用阿里云,现在换成华为云了,

我们是12年开始做电商,初期全部用的阿里云,从域名到虚拟机一步到位,非常方便。毕竟做电商的,网页里铺天盖地的收到阿里云各种广告推荐,想想也就没别的选择,上了。

但是随着我们数据量的增加,阿里云的主机遇到了瓶颈,没有办法支撑数据仓库的应用。我们想尝试增加主机购买,但是价格评估下来,跟把数据搬到线下自建数据库相比相差无几,而且运维的负担却增加了不少。最后定的方向,还是想选择一家技术强,服务也靠谱的公有云方案,继续走公有云的路线。

这期间,我们托专业的朋友问过,在行业论坛也求助过,大部分给的方案还都是在腾讯云、UCloud、青云这些厂商中选择。也有人给推荐国内一些私有云的,调查了以一番发现国内私有云厂商里面,老大是华为云,而且,华为云还是私有云和公有云都做,所以也就顺便接触了华为的公有云。我们根据自己的业务实际,跑了一次业务加载测试(也算是POC),效果还不错。最重要的是,华为这边服务过的大客户比较多,很早就在云计算领域参与各种开源社区,特别是在容器化、K8S这种云原生领域的技术和产品都比较成熟,不需要改变现有的业务架构就可以适配,迁移起来没什么阻力,很方便。现在想想,我们的技术负责人也是比较有长远眼光,在架构选型上给我们后来的云平台迁移降低了不少难度。

现在,因为业务在华为云上跑的确实效果不错,性价比很高,服务也是企业级的(当时也是觉得一些互联网出身的厂商,做客户服务上,以前专门服务企业级用户的厂商还是有差距)。领导已经考虑全部数据迁移到华为云上了。其实以前也觉得华为作为一个卖盒子的公司,肯定做不好云,但了解下来,华为其实是软硬一体,都很强。真用下来,还是相当不错。


了解了华为云的消息之后总体感觉,无论是做阿里云的阿里,还是做腾讯云的腾讯,本质上它们的主营业务仍是偏C端的电商、社交、游戏这些,公有云更像他们自身技术的外溢,是内部有了一些技术能力之后,看到一些客户广泛但比较初级的需求,就去做一些结合,拿它进行变现,利益驱动的成分比较大。因此,我们往往看到阿里云和腾讯云虽然提供的服务很多,但其实都是偏科生,很多服务并不好用,或者销售和售前都不愿意让客户采用。因为他们只愿意做自身技术体系习惯和擅长的那部分。如果客户的业务比较复杂,需求很多且很独特,阿里云和腾讯云往往实现起来就很困难,并且定制化研发的动力不是很足,容易出现半吊子工程现象。


而对于华为,因为之前都是服务大客户居多,云计算是客户自身业务变革的强烈需求,所以发展云计算技术来服务客户,对华为来说是实实在在的业务,是主业。


华为的核心业务是ICT基础设施,其云计算的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实力的高低,某种意义上是能够决定其核心竞争力高低的。对华为来说,从通信技术、AI、移动式猴急、计算机基础软硬件再到公有云,甚至包括最近炒的很火的“华为造汽车”,华为的云计算能力其实是整个企业几乎所有产品线的研发、运营和高速成长的基础支撑。这种能同时服务于自身高度复杂的业务,同时还能服务大量业务差异巨大、复杂程度翻倍的企业级客户的能力,让用户通过华为云来强化和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信心很足。


另外,华为是一家极其注重自身价值观,并且有选择的企业。不论怎么折腾,都只专注于 ICT,并且一再重申其“不碰数据”的初心,避免了与合作伙伴发生战略冲突,这也是其他互联网厂商所不具备的优势。


没有数据,互联网厂商的盈利能力估计要折损一大半,对于那些上市公司来说,这是没法接受的。但华为不靠这些数据,单凭强悍的软硬件研发能力,照样盈利多多。而且华为不上市,这些承诺都能做得到,不会有外部投资者的压力。从这个角度讲,对于我们这些华为云客户,安全感加分!


极速Geek王


题主问的是技术,那我们就从技术方面来看,可能涉及到一些专业性的术语。

不知道有没有了解“HPC计算”的?简单来说,就是一个高效的高性能计算 (HPC) ,能够帮助用户快速构建处理能力出色的计算平台,解放计算给服务带来的压力。

不过HPC计算方案不论是从设计、还是部署以及到管理等各个层面,都有很高的难度。因此,这就决定了,企业在进行HPC计算部时署,要选择在这样方面具备成熟经验和技术的厂商合作,才更为可靠。

下面,我就对比下阿里云和华为各自的HPC计算方案。阿里云打造的E—HPC方案,提供自动伸缩+抢占式实例+断点续算低成本计算方案,这一方案对于成本相对敏感的客户来讲非常适用,可以说是将高性能计算服务提供给了绝大部分HPC用户。

而华为在HPC领域也在提供断电续算功能,通过LAMMPS, GROMACS等应用,对断点续算给予集成支持。以LAMMPS为例,来看看在HPC进行断点续算的安装过程中,二者的技术对比吧。这一对比,就发现了两个疑点。

Lammps输入算例文件

阿里云E-HPC

华为

大家即便看不懂也没关系,但是至少能够看出是截图内容是一模一样的吧。也就是说不论是dump的文件名,还是checkpoint步长阿里云和华为的都是一样的,这就比较尴尬了。

对比双方计算方案的发布时间可以看出,阿里云E—HPC断电续算方案是2018年7月9日发布的,而华为断电续算方案则是2019年2月15日更新的,孰先孰后一目了然。

pbs脚本

阿里云E-HPC

华为

懂行的朋友应该能够看出双方的脚本逻辑也是一样的,即便外行的人也可以参考echo的语句,简直是一模一样。而阿里云计算方案又在华为之前发布,所以这两个可疑点也证明了双方技术的差距。

不知道大家看法是什么样的,欢迎一起来讨论。


环球前沿


当然是阿里云了,在云计算领域,国内的企业目前没有一家企业能跟阿里云相提并论,因为不在一个级别。就好像在全球来说,云计算分为亚马逊AWS、以及其他,而在国内云计算就分为阿里云、以及其他。

一个例子证明,在今年世界杯直播期间,华为云击败了腾讯云、阿里云,成为移动咪咕视频的云服务提供商,当然最终大家也知道了,第一天晚上咪咕的用户就看了一晚上马赛克,据说移动董事长还发火了。而且720P都没能搞定,要知道优酷的用户可比咪咕视频多得多,虽然也被骂惨了,但是总不至于看马赛克,本来移动想省钱,最终却被坑华为坑惨了,价格低,可能是华为云相对于阿里云唯一的优势了。

阿里云具有先发优势

云计算方面,毫无疑问,阿里巴巴是具有很大先天优势的,2006年亚马逊AWS成立,阿里就已经洞悉到了云计算的潜力,于是在2009年的时候,阿里巴巴就成立了阿里云团队,在王坚博士的带领下开始做云计算。

可以说在大家都还不知道云计算是什么的时候,阿里云就已经开始了,而且也很早的开始了商业应用,而华为云要晚了几年。

阿里云具有客户优势

华为云的客户基本上都集中在党政市场,而阿里云的用户以企业用户比较多。

这有什么差别,大家都是知道在用户体量以及数据体量上,党政市场跟企业级市场根本不在一个级别上。不管是用户体量,还是业务复杂程度,还是场景的多样性上,党政市场跟企业级市场都有很大差距。并且阿里巴巴的很多客户都是做C端用户的企业,这一点优势就更加明显了。

阿里云具有先天优势

阿里云具有很强的先天优势,这一点华为不可能复制一个这样的优势,如果说其他的劣势华为云还可以慢慢寻求补足,但是这个先天优势是华为很难补足的。

刚刚过去的双十一,是一个天然的教练场,其技术难度堪比12306,这个是华为不可能复制的一个业务场景,要知道双十一阿里的技术峰值是49.1万笔/秒,可以说阿里云的实战经验,再经过这么多年的双十一打磨已经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华为云不可能有这样的实践机会,如果试验田,就很难获得真正的演练、进化。

在核心技术领域,阿里云的飞天系统已经进化到了2.0,而且是全部自研的,并且经过了实战检验的,华为云的自研实力能有多少,还不好说。

因此,总体来说,在底层技术方面,华为云基础不如阿里云深厚,在应用方面,华为云没有阿里云实战经验丰富,而且还不可能获得天猫双十一这样技术珠穆朗玛峰的考试,很显然就不可能达到阿里云的高度。


EmacserVimer


比较而言,个人认为阿里云技术更好。可以说,两家厂商的基因就早已决定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硬件厂商,不具备先发优势

在云计算之争中,不乏有思科、惠普、富士通等硬件厂商的身影,但是最终都因为技术、服务和运营等多方面没有竞争力,而黯然退出。

就连老牌硬件厂商IBM,也在公有云市场折戟,在2018年上半年就被阿里巴巴超越,丢失全球第三的位置。

其实,硬件厂商的集体失利,在于他们根本不懂云计算,没有意识到云计算的本质其实不是“计算”,而是服务。硬件厂商的骨子里更擅长做硬件、卖设备,既没有内需动力,又缺乏软件基因,在“服务”上缺失了太多。

对于包括华为云在内的许多硬件厂商来说,云计算只是另一种形式的“芯片”,他们不再直接把服务器卖给企业,而是中间建了一个中转站,用云计算的名义把分租的计算卖给企业,从这个角度来看,华为云很难逃脱硬件厂商的普遍命运。

阿里云的先天优势

阿里云做云计算有内需的动力,双11大促销的巨大流量促使阿里云放弃当时的“IOE”模式,选择自主研发的道路。

所以,阿里云从十年前就开始布局云计算,不仅自主研发出了拥有强大底层把控能力的飞天操作系统,还将多年技术能力持续对外输出,拥有了神龙云服务器、Polar DB云数据库等一批产品。

以最近进行重大更新的云原生数据库Polar DB为例,它不仅具备云的弹性能力和高扩展性,能为企业提供—键迁移传统数据库服务。

这样看来,阿里云不仅拥有国内最丰富的云数据库产品体系,还有强大的无缝对接能力,这才是让很多硬件厂商望尘莫及的。

希望能够帮助到题主~


互联网深科技


个人认为,谈两个云的技术高下必须要看他们的自主研发水平。

其实,阿里云和华为云是两个不同的阵营,区别在于自主研发还是用OpenStack 搭建。OpenStack是2010年发布的一个开源的云计算管理平台项目,现在已经逐渐衰落,NASA、Rackspace、惠普、思科等全球知名企业都逐渐放弃了OpenStack。

以阿里云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依靠自身技术,没有依靠OpenStack 搭建的云计算平台。阿里云底层用的是内部代号叫做“飞天”的操作系统,这套系统是阿里自主研发的分布式云操作系统,计算、存储、数据库、网络等模块是它的核心。

由于是自主研发,所以飞天对大多数生态软件和硬件都比较友好,CLoudfudry、Docker、Hadoop等都兼容。

以华为云为代表的传统IT厂家依靠OpenStack 搭建的云计算平台。依靠OpenStack搭建可以很快地投入市场,比自主研发要省事得多。但是具体使用起来,OpenStack的种种弊端估计也挺让人头痛。

因为OpenStack是基于私有云的,本身就不是为大规模业务服务的。再加上有经历过大规模的实战检验,版本分支繁多且相互不兼容,跨厂商无法迁移升级等等弊端,OpenStack的基因根本就不适合云计算领域。

这么一看,高下立见,阿里云在自主研发上显然胜出一筹。


科技新闻播报馆


不看回答我就知道普遍都会认为华为云要强于阿里云,但实际情况正好相反。

我们看看实际数据,2019年Gartner的最新市场调研数据表明,阿里云在亚太云计算市场份额已经超过亚马逊和微软的总和,占比高达19.6%,连续两年位居亚太市场第一,份额同比上年增长4.7个百分点2,持续扩大领先优势。同时,在全球范围内,阿里云持续保持全球前三的领先地位。

原因很简单,云计算的最核心驱动力是应用场景。我国特殊的应用场景为本土电商巨头科技创新提供不竭动力。以天猫双十一成交额再创新高为例,2018年天猫平台一天成交额高达2135亿元,仅用9分3秒交易额就突破300亿元,超过了亚马逊Prime Day 36个小时全部销售额4。电商平台惊人成交额背后其实是以强大的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作为支撑的,这就是场景的决定性作用。


企业驱动


随便写几点,自己判断。

1. 阿里腾讯都是做软件出身的,对于云软件来说确实有一定优势,并且布局较早,有先发优势。但华为是软硬件全栈式的,包括服务器,存储,网络,云软件等都是自研,相比较而言阿里除了云软件外,其他则是七拼八凑没有硬实力。

从去年一系列公有云问题,包括腾讯云存储静默问题导致用户数据丢失,到阿里服务器问题北区大面积宕机用户无法访问,问题都是出在硬件上。而截止到现在还没听说过华为云出过什么问题。

2. 华为是专门做通信市场的,通信市场对系统稳定性,可靠性等一向要求极严,华为产品上市前也必定经过一系列的测试验证。

3. 阿里腾讯都是互联网巨头,并且旗下也都有各种事业群布局,如果存在竞争关系,你还会放心吧自己产品放在阿狸腾讯上吗,而华为云则不存在这个担忧。

2018年就出过新闻,某视频软件公司的产品放在腾讯云上,结果被腾讯“借鉴”,有苦难言。某国内大型物流公司老大为了防止阿里菜鸟窃取机密将业务部署在华为云上。某政府部门政务云部署在运营商与华为云上,因为运营商和华为品牌,稳定有人背书。


轻易就把天聊死


这个比较没有意义。虽然华为也是一家很强技术公司,但在云计算领域,可能和阿里云的差距还比较大。

知名研究机构Gartner的数据显示,阿里云全球市场份额排名第三,仅次于亚马逊AWS和微软Azure,被合称为全球云计算“3A”,

我来科普一下,Gartner发布的报告还是很有权威性的,特别是它发布的全球公共云市场份额报告和全球公共云魔力象限被认为是产业风向标。

而华为云呢?还没有上榜,看来还需要继续努力。

再说技术,说的太深我也说不好普通人也不明白,说一个最大的技术实战案例吧。

2017年双11中,最多每秒有32.5万笔交易创建,每秒25.6万笔支付,这一结果建立在阿里云与淘宝、天猫、支付宝共同构建的全球最大规模混合云之上。

简单点说,你在双11时候能任性的买买买,背后是阿里云在撑腰。

作为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集团不断在解决自身曾经遇到技术上的挑战,扩展技术边界。这样的商业实例,除了阿里云,其它云没有这样的机会“体验”。

这下,是不是高下立判了?


互联网前沿消费



最近想把公司的部分应用迁移到公有云上,由于之前已将应用做了容器化改造,加上自己搭建容器平台也比较费劲,因此想找家能直接提供容器服务的公有云厂商。简单看了下,主流的公有云厂商阿里云、腾讯云以及华为云都提供了容器服务,而且宣称的功能都很强大。为了解真实情况,对3家的容器服务做了一番对比,具体如下:

首先是容器全栈服务能力,这是选择容器云平台的关键之一。这方面华为云做的最好,提供的服务非常全面,可以说是真正的“一站式”容器服务。阿里云和腾讯云以提供托管的K8S服务为主,周边服务还比较弱。

华为云不仅提供了基础的CCE(K8S引擎)、SWR(镜像仓库)服务,还提供了AOM(监控运维)、AOS(应用编排)和Istio服务网格(应用治理)等重要配套服务。还有,在刚结束的Huawei Connect 2018大会上,华为云一口气发布了3个基于Kubernetes的全新服务:Serverless容器服务CCI、基因容器服务GCS以及智能边缘平台(IEF),全栈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反观阿里和腾讯云的容器服务,当前以提供原生K8S托管服务为主,周边配套服务和生态还不完善,更不用说基因、边缘计算等与行业场景结合的能力了。

因此,为了公平起见,以下仅对K8S基础服务进行比较,来看下3家厂商的能力差异:

一、 基本功能。三家均基于开源Kubernetes构建,阿里云和腾讯云基本是原生Kubernetes开源版本,包括一些社区Alpha/Beta特性也直接开放,而华为云主要提供Stable特性,在高可用、大规模等企业级特性上存在优势。

1、集群管理。

1) 集群类型。阿里云和腾讯云以虚拟机集群为主,尽管阿里也支持神龙服务器,但神龙实际上是一种增强型虚拟机,并非真正的物理机;而腾讯云文档中明确表示不支持黑石物理机容器集群。华为云支持虚拟机、裸金属、GPU和Windows 4类集群,且提供一键创建入口,非常清晰和方便。

2) 集群规模。阿里云默认的集群规模为40节点,腾讯云默认20节点,超过后需要提工单申请,限制较多。华为云提供50/200/1000节点三种规格供用户灵活选择,并支持规格变更,较符合实际使用的需要。

3) 集群HA能力。3家均支持集群控制节点的3 Master HA能力(华为云还支持单Master),并且华为云和腾讯云单集群内工作节点支持跨AZ,进一步提升了可靠性,阿里云不支持该项功能。

4) 集群升级。阿里云和华为云均开放了集群升级功能,用户可自行操作,腾讯云界面上未提供集群升级功能。

5) 节点管理。3家均支持通过创建和纳管2种方式添加节点,其中阿里云和腾讯云在纳管已有节点时,会强制重装操作系统,需要等待3-4分钟,同时节点上原有数据也会丢失。华为云在纳管时不需要重装系统,因此速度较快,且原有数据得以保留,2种做法各有优劣。

K8S版本:阿里和腾讯云跟随社区版本速度较快,阿里是1.11.2版本,腾讯1.10.5,而华为云还是1.9.10。

2. 负载管理。

1) 负载类型。阿里云和腾讯云以无状态应用为主,对于有状态应用和Job类短任务,阿里云需要通过模板才能创建,而腾讯云则完全不支持。华为云能通过界面创建无状态应用、有状态应用、短任务和定时任务4类负载,比较全面。

2) 负载管理。华为云支持在界面中进行负载的部署和管理,包括手动启停、弹性伸缩、生命周期、调度策略、健康检查、应用升级等。阿里云主要通过Kubernetes dashboard进行负载管理,大部分功能未在界面开放使用,需要通过新增/修改YAML文件进行操作,开放性虽强,但使用门槛较高。腾讯云支持在界面中进行负载管理,但功能缺失较多。

3) 负载弹性伸缩。华为云支持告警、定时和周期3种弹性伸缩策略,告警策略还支持CPU、内存、磁盘、带宽等丰富的触发条件,比较齐全。腾讯云主要支持告警策略,触发条件包括CPU、内存和带宽,但其界面过于简单,需要查看文档了解其伸缩算法后才能使用。阿里云尚不支持自动的弹性伸缩。

4) 应用跨AZ部署。华为云和腾讯云的应用均支持跨AZ部署,并且华为云还可指定AZ亲和/反亲和部署。阿里云集群节点不支持跨AZ,应用也就无法跨AZ部署。

5) Helm模板。3家均支持Helm模板化应用管理,可基于模板快速部署应用。阿里云默认提供38个官方模板,华为12个,腾讯4个。

6) 应用升级。3家均支持应用的滚动升级和替换升级,但腾讯云不能通过界面进行升级,较为不便。

3、 容器网络。

1) 网络模式。华为是做电信级网络设备起家,因此网络上具备天然技术优势,支持容器隧道网络和VPC网络2种模式,可分别满足大规模、高性能的不同需求。阿里云主要支持Flannel,还提供了自研的Terway网络插件,主要用于流量控制等细粒度操作,目前处于公测状态。腾讯云主要采用Flannel容器网络。

2) 外部访问方式。华为云同时支持ELB、SNAT与EIP方式。阿里云必须通过SLB、SNAT访问,不支持EIP。腾讯云支持CLB、EIP访问。

4、容器存储。华为云和阿里云支持容器挂载云存储,包括块存储、文件存储和对象存储。腾讯云不支持容器挂载对象存储。同时,华为云还支持挂载动态存储,无需提前创建,其他2家都未支持,这个功能比较实用。

5、监控运维。

3家均提供了日志、监控等常用的运维管理能力。其中华为云的监控仪表盘比较炫,提供了类似网络监控中心大屏的效果,比如下图:

二、 高级功能。除了通用的集群和应用管理功能,通常运维工作中还需要关注一些高级功能比如集群节点弹性伸缩、亲和/反亲和调度、以及应用运行时的流量治理等能力。在这块,华为云做的更完整,能更好的满足企业生产环境的要求。

1、 集群节点弹性伸缩。

1)基于监控指标的集群扩缩容。3家均支持基于监控指标的节点弹性伸缩,其中华为云支持告警、定时、周期3种策略,阿里云和腾讯云主要基于告警策略。

2)基于工作负载的集群自动扩缩容(CA)。3家均支持基于工作负载的集群自动扩缩容。

2、 亲和反亲和调度。

在K8S最关键的调度能力上,华为云支持应用与AZ、应用与节点以及应用与应用3个层面的亲和/反亲和,给了用户最大的灵活性。阿里云不支持应用与AZ的亲和/反亲和,腾讯云则完全不支持。

3、 服务治理。

在业界最热的Istio服务网格的支持上,华为云CCE已经与Istio做了深度集成,在创建集群时只需一键就能开启Istio服务,并提供了灰度发布、应用拓扑、可视化流量治理等服务治理能力。阿里云尚未深度集成,但在集群创建后,可选择启用Istio。腾讯云则完全不支持。

华为云CCE在集群创建界面支持一键启动Istio服务网格:

4、 插件管理。华为云提供专门的插件管理功能,目前提供了P2P 镜像分发、块存储、对象存储、文件存储和集群自动扩缩容5种插件,一键即可完成安装使用。阿里云支持通过yaml部署插件。腾讯云不支持插件。

三、 用户体验。这方面最值得一提的是华为云,给我有惊艳的感觉,界面功能完善,产品化程度高,很符合运维人员的使用习惯。反而是互联网出身的阿里和腾讯云的界面比较简陋,只提供了部分功能,很多还需要通过模板和命令行操作,对普通用户不够友好。

1. 功能完整度。

3家厂商均通过console界面提供了K8S的主要功能,阿里和腾讯更接近社区原生版本的体验,华为云在社区版本上做了较多增强,并通过界面尽可能的呈现出来。例如,对于K8S的4种工作负载创建,华为云都提供了统一、直观的界面操作入口,阿里和腾讯云只能通过界面创建最简单的无状态应用,其他类型还需要模板或命令行方式创建,非常繁琐且易出错。

2 界面友好性。

1)引导提示信息。华为云在每一步操作中提供了较多的引导和提示信息,如每个参数都有明确的说明和建议,高级功能默认折叠,参数默认值也比较合理,还支持参数在切换页面时的保存等,细节做的很到位,体验很好。阿里和腾讯云在这些细节上做的还不太够。

华为云CCE鼠标悬停在选项上,自动弹出提示信息:

还有让人不爽的是,阿里云在创建集群时不会给用户明确的价格提示,且默认的配置都是比较贵的选择,腾讯和华为云在创建过程中每一步都提供了明确的价格显示,给出的默认值也都是从用户一般场景出发,没有强制消费的情况。

2)信息展现方式。华为云CCE在很多界面采用了卡片式、可视化的方式,将用户关注的信息突出显示,能提供更直观的信息,让人一目了然。阿里和腾讯还是以列表方式为主。

华为云CCE集群管理界面卡片展示:

3.资源创建速度。

在关键的集群和节点创建速度上,腾讯云和华为云创建一个集群(含节点)的时间基本在5-6分钟左右,属于正常水平。阿里云的集群创建需要耗时15分钟以上,等待时间过长,体验较差。

4. 新手入门方面。

华为云和腾讯云均支持体验中心功能,提供免费的资源和向导式的教学,让新用户能够快速上手,阿里云未提供类似功能。

四、 产品稳定性。

在整个体验过程中,发现阿里云的集群创建失败率较高,经常出现创建几个集群只能成功1个的情况,而且缺少有效的错误提示,用户体验较差。腾讯云和华为云的产品比较稳定,集群创建基本都能成功。

最后,看下3家在开源社区的影响力。由于容器整个技术栈强依赖开源项目,核心的Docker与Kubernetes,以及背后的CNCF基金会都影响整个容器市场的发展。所以,厂商在这几个开源项目以及CNCF基金会的影响力也会体现到其容器服务的能力上。在容器开源这块,华为参与度和贡献度较高,业界影响力也较大。阿里云则从去年开始发力,虽然不直接参与Kubernetes社区贡献,但是开源了Pouch等容器相关项目,并且参与CNCF基金会一系列活动,而腾讯目前看在容器开源界动静较小,影响力有限。

下表是从网上检索到的信息对比:

可以看到,3家均已加入CNCF(云原生计算基金会),也通过了“Kubernetes软件一致性认证”和KSCPs(Kubernetes认证服务供应商)认证。但华为是CNCF的初创成员和白金会员,阿里之前以Docker Swarm作为容器编排引擎,17年才开始在Kubernetes上发力,腾讯目前也仅是CNCF黄金会员。从中可以看到华为在Kubernetes和Docker开源技术上投入的更早,在社区的贡献和积累也更深厚些。

总结:

由于时间关系,本次只从全栈能力、功能、体验、稳定性、开源等几个关键方面做了对比分析。整体上看,尽管华为从去年才开始发力公有云,但其在容器相关的技术积累和产品能力上,个人感觉比阿里云和腾讯云领先了至少半年,在企业所关注的高可用、稳定性、易维护、大规模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也基本符合华为云宣称的企业级Kubernetes服务的定位,如果是在公有云上部署容器化业务,华为云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