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苏东坡的《守岁》诗,是如何押韵的?

ALU_U


苏轼苏东坡的《守岁》诗,我们先来看原文: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按照普通押韵的规律,此诗共八句话,每句最后一字应该押韵,也就是“蛇、遮、何、哗、挝、斜、跎、夸”应该拥有相同或者相邻的韵母,我们看这八字的韵母分别为:e,e,e,ua,ua,ie,uo,ua。“挝”字在这里,不能读WO,它还有一个读音为zhua,表示敲打或者抓的意思。

很明显,作为大文豪的苏轼,好像这首诗并不遵循正常的押韵规律,e和ua或uo不相近也不相邻,按古韵分类来看,蛇、遮、何、斜都是“歌”韵,而余下的四个字属于“麻”韵,这两个韵根本就风马牛不相及,更别说接近了。那是不是苏轼也犯了错,押错了韵呢?

我想作为大文豪,毕竟不是浪得虚名的,这样的押韵,大致是因为写诗的需要,一首诗,意境才是最重要的,其余的诸如押韵、平仄、对仗这些,其实是可以变通的。像苏轼这首《守岁》这般不遵循普通押韵规律的古诗,“歌”“麻”这样押韵的还真有不少呢。

比如唐朝的杜荀鹤《题衡阳隐士山居》:

闲居不问世如何,云起山门日已斜。放鹤去寻三岛客,任人来看四时花。松醪腊酝安神酒,布水宵煎觅句茶。毕竟金多也头白,算来争得似君家。

杜牧的《怀钟陵旧游四首》:

控压平江十万家,秋来江静镜新磨。城头晚鼓雷霆后,桥上游人笑语多。日落汀痕千里色,月当楼午一声歌。昔年行乐秾桃畔,醉与龙沙拣蜀罗。

还有宋朝的邵雍的《自处吟》:

尧夫自处道如何,满洛阳城都似家。不德于人焉敢异,至诚从物更无他。眼前只见罗天爵,头上谁知换岁华。何止春归与春在,胸中长有四时花。

宋朝另一位诗人许及之的《劝农口号十首 其四》:  

四劝农家劝主家,去年早稻失收多。未还旧欠无从出,随力周旋更借它。

苏轼的《守岁》其实是与《馈岁》、《别岁》一起共三首的,是苏轼写给他弟弟子由,也就是苏辙的,我们知道唐宋八大家里,苏轼一家就占了三个,分别是他和苏辙的父亲苏洵,然后再加上他两弟兄,这就是所谓的“三苏”,传说苏轼的小妹苏小妹,才华也不亚于他们父子三人,只是因为为女性,所以传下来的作品并不多。

在《馈岁》、《别岁》、《守岁》三首诗前,苏轼写了一个序:

岁晚相与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至除夜,达旦不眠,为守岁。蜀之风俗如是。余官于岐下,岁暮思归而不可得,故为此三诗以寄子由 。

这个小序交待了写诗的缘由,创作的时间和自己写这三首诗的心境,所以诗歌意境为先,其余则次,况且“歌麻”押韵,他也是有参考文本的,就是笔者刚刚举过的唐朝和宋朝那几首。也就不足为怪了。

我是青鸾惊鸿,70后蜀女,喜欢读书写文字和心理学。感谢相遇在头条,感恩喜欢我的文字。

青鸾惊鸿


守岁(宋 苏轼)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古代的诗歌,不管是古诗还是近体诗,都要求押韵,且韵字在读的时候要拖长,这样,就使创作出来的诗歌在吟诵的时候别有一番韵味。

随着时代的发展,古代很多字的读音随时代的发展已经发生了改变,所以苏轼这首诗用今天的普通话来读的话已经不押韵了,但我们用平水韵查一下的话,就会发现,它是完全符合押韵原则的古体诗。全诗押“六麻”韵,“蛇”属“四支”和“六麻”两个韵部,“何”“跎”属“五歌”邻韵,也可以借来押。







帅丫的历史文化茶坊


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制科入三等,以“将仕郎大理寺评事签书节度判官厅公事”,十一月至凤翔(治所在今陕西凤翔)。这年苏辙授商州(治所在今河南商县)军事推官。官府通告未下,苏辙要求留在京师侍奉父亲,第二年获准。在1062年(嘉祐七年)冬末苏轼一人在凤翔,遇到年终,想回汴京和父亲、弟弟团聚而不可得,回想故乡岁暮的淳朴风俗,就写了《馈岁》《别岁》《守岁》三首诗寄给弟弟苏辙(字子由),以抒发思念之情。《守岁》是三首组诗的最后一首。原题为:“岁晚相与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至除夜,达旦不眠,为‘守岁’。蜀之风俗如是。余官于岐下,岁暮思归而不可得,故为此三诗以寄子由。”

三首诗都是古体诗。古体诗是唐格律诗定型后很多诗人仍怀念古人较少格律束缚的诗歌,于是模仿古人不拘格律所写的诗,又称《古风》。毕竟唐宋时代诗人们受格律诗影响太深了,作起古体诗来潜意识里总受着格律诗的影响,在句式、语法、平仄、押韵等方面有着格律诗的影子。

第一首《馈岁》用的是仄韵,全诗押21个,一韵到底。第二首《别岁》全诗押四支韵,但在第十句出韵,押五维韵。我们来看第三首。

守岁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第三首《守岁》全诗押六麻韵,但在第6句和第14句押五歌韵。

按王力《汉语诗律学》所言,唐以后古体诗用韵,凡用本韵的,不论平韵仄韵,往往一韵到底。平韵古诗所用韵部,和近体诗完全相同,即使险韵也不出韵。仄韵古体诗,也依《唐韵》或《广韵》为标准。仄韵古体诗纯用本韵的情况不比平韵的古体诗少,在仄韵字数量较少的情况下,这种情况就难能可贵了。像苏轼第一首《馈岁》就是如此。

古人以为规规矩矩做古体诗,总不能表现出古诗特有的风韵,于是故意在韵上求变求异,作诗是要押韵的,韵上要变,就只能采取“通韵”的方法了。所谓“通韵”是指可以使用“邻韵”,但邻韵也是有严格规定的,以苏轼的《守岁》对照邻韵的格律,却又并不相符。

王力认为这种情况属于“主从通韵”,即以某韵为主,参杂少数它韵,是古体诗中允许的,比如唐代诗人如杜甫的《发同谷县》,全诗20句,以入声十一陌为主,但在十二和十四句杂以入声十二锡。张籍《沈千运旧居》,全诗十八句,以一东韵为主,但在第二句和第十八句用二冬韵。

以此看待苏轼的《守岁》也就豁然开朗了,这本来就是古诗体例中用韵的正常现象。

岂是苏轼《守岁》一诗的出韵,却并非不押韵,只是不符合当时使用邻韵的规律罢了,从口语角度朗读,还是押韵的。从音韵学角度看,上中古元音高化是一个语音迁移的规律,特别是长元音转移更为明显,这种转移到宋代,某些音已经不能与原韵部大多数音相协,比如上诗里的“斜”已经发生变化,在六麻韵里很是特殊。这是麻韵分化成“a”和“e”两韵结果,这种分化在十二世纪已经完成,到宋代,其读音正好与五歌相协。用现代汉语读“蛇、遮”,我们感觉与“何、跎”更为协调押韵。既然如此,苏轼把当时读音相近的“何、跎”融于六麻韵中,也就顺理成章,可以理解了。这也是唐代“麻、歌”不是邻韵(《平水韵》依唐人用韵编撰),但倒宋代以后读音反而相近的原因了。


槐香梦园


本人愚见,这首诗的押韵需要结合诗的意思层次看。

《守岁》,十六句,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前六句: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这一层次通过蛇的比喻,从反面表达守岁的意义。蛇、遮、何押韵e。具体意思是,已经到了除夕岁末了,就像一条蛇游进了蛇洞,把蛇从洞里拉出来本来就很难,何况是职能抓住尾巴梢,根本拔不出来。

第二个层次中间六句: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这一层次主要描写人们守岁的情景。哗、挝(读zhuā,击,敲打,此处指更鼓声。)、斜(斜作韵脚时读xiá),押韵a。大概意思是,为了守岁,儿童彻夜不睡觉努力挣扎,晨鸡叫鼓鸣,人们长时间坐着,直到新一年的到来。

第三个层次最后四句: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这一层次与第一个层次形成对照,正面表明守岁有理,应该爱惜将逝的时光。跎、夸还是与上文相承,押韵a。

以上就是一些愚见,诗的押韵只是一种形式,千万不能被形式约束,否则就没有诗的美。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真正的大师,都是遵照形式却又超越于形式的。


文学揽胜


律为骨,韵为筋,诗意才是其灵魂。激昂顿挫是平仄,一曲高歌点红唇。


老杨120953781


平水韵 第六部


叫我鹏鹏就好


炮竹惊岁梦,

年撸发几春。

不觉少虚度,

一曲红尘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