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9 下岗、拆迁、北漂,浓缩在海淀北三环房子里的,是谁的归宿?

刚有商品房那会,大家对于买房这件事儿并不是那么感冒,随着福利住房分配结束,很多家庭面临着住房困难,需要改善生活,很多在这北京工作的年轻人在这里扎根需要解决住房问题。比如分房的时孩子岁数小,大人孩子挤一间屋的,还有当地农民被征土地拆迁,回迁房住不惯想换大房子的,还有就是当年亲戚朋友四处借钱凑首付,每个月再省吃俭用的第一批房奴。


下岗、拆迁、北漂,浓缩在海淀北三环房子里的,是谁的归宿?


最近我也是走进了海淀北四环内某老旧小区,带大家体会三个不同命运小人物的故事。


下岗、拆迁、北漂,浓缩在海淀北三环房子里的,是谁的归宿?


故事一

老巴,65岁,电视机厂老职工,96年房改,当初因为孩子太小,两口子分了一套带电梯40多平1居,全家人挤住在一间20平的卧室里,两张床,一个大衣柜和一个电视柜基本就塞满了整个空间,后来孩子越来越大了,居住太过拥挤,也越发不方便,别说动静分离了,就是孩子平时写作业做功课都有打扰。屋漏偏逢连夜雨,已年近半百的老巴赶上98年的全国下岗潮,在冷冻厂工作的爱人也被办理了内退。家庭的变故让这个原本就不富裕的工薪家庭,生活变得更加捉襟见肘。


下岗、拆迁、北漂,浓缩在海淀北三环房子里的,是谁的归宿?



老巴一家根本不敢去想买房,下岗意味着没有工作了,没有生活来源了,一个月几百的工资根本不够日常的消费,为了孩子,为了这个家,老两口决定重新走上上岗的道路,看电梯,当保洁,交通协管,社区志愿者等等,只要能补贴家用的工作俩人基本都干过,终于省吃俭用供完孩子上大学,这时老两口也开始有退休工资了,孩子也步入社会了,生活不再那么紧巴。


下岗、拆迁、北漂,浓缩在海淀北三环房子里的,是谁的归宿?



真正有换房的想法正是孩子上大学这会,2009年左右,老巴爱人偶然一天在院里和楼下邻居张大婶聊天,她家也是面临同样问题要换个2居,在这边住习惯了,不想搬太远,中介带着上牡丹园,清河,南沙滩都看了,牡丹园只能平换不带电梯的次顶层或顶层红砖楼小2居,清河稍微觉得有些远,南沙滩小区换个2居还能富裕20万,装修,家具全收拾完手头还能宽裕些,留点钱应急,要离开住了至少二三十年的地方真是要下很大的决心,一家人考虑很久,加上中介没日没夜不断地电话催促下,老巴终于把40多平的房子换到了四环外南沙滩60平的2居。


下岗、拆迁、北漂,浓缩在海淀北三环房子里的,是谁的归宿?


下岗、拆迁、北漂,浓缩在海淀北三环房子里的,是谁的归宿?


故事二

刘叔71岁,农民 ,拆迁户,96年经历回迁,在新盖的公房小区里分了三套房子,年轻时下地干农活的好手,所以老爷子身体特别硬朗,完全看不出已经年过7旬,刚搬进新家的时候还不太适应,毕竟习惯了之前的田园生活,吃百家饭,邻里之间走动特别频繁,在楼房里还是有些拘束,而且以前很多的朋友邻居都选择了更远的安置小区,但刘叔并没闲着,把拆迁款给儿女去做生意,自己从菜农变成卖菜小贩,小日子过得也挺红火,目前孙子孙女都已经工作多年。

小区的业主绝大部分为工厂里福利分房的职工,还有极少部分的当地农民回迁安置,搬进楼房后,生活习惯需要适应,因为之前住平房没那么多的拘束,老爷子一开始还跟邻居们闹得不太愉快,一层搭了护栏围了小院种蔬菜,在院里私搭乱建,盖了一个储物间,遛黑贝不栓狗绳,被楼里很多住户投诉举报到物业,物业多次上门劝阻,讲明道理,老人才同意拆除,到后来和大家相处一段时间后,慢慢和邻里间互相了解,相处的融洽起来,谁家修理个水管龙头,楼道灯坏了,刘叔特热情,就替物业给办了。


下岗、拆迁、北漂,浓缩在海淀北三环房子里的,是谁的归宿?



前几年家里的房子已经卖了2套,因为孙辈儿都在首都机场工作,所以子女选择到顺义改善生活,在顺义换了3套大三居,上班近,不受罪,物业好,从现在来看如果当时没买,现在再换的话,顶多只能买1套3居外加1个小两居室了。


下岗、拆迁、北漂,浓缩在海淀北三环房子里的,是谁的归宿?



刘叔因为岁数大了,腿脚也不那么方便了,主观意愿上也不太愿意离开这里了,平时子女带着孙子孙女周末开车来看望老人,而且周边三甲医院集中,像北医三院,安贞医院,人民医院相对较近,如果看病就医更方便些,而且小区里就有菜站,小区南北都有公园,平时经常去那里活动活动。


下岗、拆迁、北漂,浓缩在海淀北三环房子里的,是谁的归宿?


下岗、拆迁、北漂,浓缩在海淀北三环房子里的,是谁的归宿?


故事三

中关村上班的小王,34岁,福建小伙,已经在这个小区租了10年房,985名校背书,计算机专业,08年毕业来到国内某知名互联网公司,现在已经进入公司的管理层,鸭舌帽,搭配标志性的框架眼镜,羽绒服里若隐若现的格子衬衫,已经暴露了他程序员的身份,说起买房之路,小王变得侃侃而谈,感慨万千。

2011年前后,工作3年的小王受身边同事影响,决定买房,当时因为听到同事再说房山线规划及很多大开发商进驻长阳,觉得那边将来特别有发展潜力,最重要买个80平左右的两居,当时总价85万就能拿下,于是小王利用难得的周日假期搭同事车一起来到房山看房。

第一次去看房的情景现在他还记忆深刻,那一年京港澳高速还叫京石,17b口出来还得走京良环岛,两边都是土路,规划中的地铁高架桥已经能看到雏形,周边还略显荒凉,到了楼盘看到的是一个2层的大售楼处,1层摆着大沙盘,基本用了一上午的时间了解项目,参观样板间,并当场交了意向金,中午吃饭的时候还是销售带着去当地地标第五食堂吃的饭。


下岗、拆迁、北漂,浓缩在海淀北三环房子里的,是谁的归宿?


虽然看似顺利,其实小王在看房前一周还是做足了功课,算账对于程序员来说并不是很难,85万的房子,首付约25万,每个月月供算下来3000出头,当时月薪6500的小王,和身边的大部分同学,同事比已经算是挣得多得了,但月供占据将近一半的工资,加上合租的1000房租,在算上日常的生活支出几乎是所剩无几,所以下定决心买房对于他来说异常艰难,小王犹豫了,该不该牺牲生活品质,去给银行打30年的工,房价会不会跌,但是看到日益上涨的房价,同户型前一期还是75万的价格 ,仅仅过了几个月二期就涨了10万,再加上想留在北京长期生活就要有房的观念,让他终于下定了决心。


下岗、拆迁、北漂,浓缩在海淀北三环房子里的,是谁的归宿?



因为工作在北边,经常加班,小王还住在北三环的出租房里,只不过从合租变为一个人整租居住,长阳的房子一直出租,租金已经从1000多到,2000又到了现如今的每月4200,而月供依然是当初的3000,工资已按年薪计算,还贷无压力,跟我得聊天中,小王表示,打算在今年结婚,把长阳的房子卖了添钱换到北边。

不同时期,人的事业,生活,家庭,爱情会随着外部环境变化而改变,每个人的经历都不可复制,买房这件事啊,也是因人而异的,还是要根据自身需求,和家庭实际情况来做出选择,酸甜苦辣,冷暖自知,顺应大势,顺从内心,别买了别人喜欢而让你糟心的房子。


下岗、拆迁、北漂,浓缩在海淀北三环房子里的,是谁的归宿?


如果人生可以重来,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