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慈禧結束戊戌變法時共抓捕8人,為何最終被處死的只有6人?

康存亮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一聲令下,搞的熱熱鬧鬧的“戊戌變法”就此關門破產。

出事了,責任人是跑不掉的,尤其是帶頭的康有為和梁啟超,更是慈禧的眼中釘肉中刺,但這兩位鼻子靈敏,一看大事不妙,腳底抹油,早早溜走了。

尤其是康有為,從北京坐火車跑到天津,又從天津跑到塘沽,坐船一路南下,先是到上海,再是到香港,最後乾脆跑到了日本,榮祿一路加急電報捉拿康有為,還是沒追上。

而梁啟超就沒有那麼複雜了,他在伊藤博文的護送下登上日本軍艦“大島號”,直接去了日本。

挑頭的跑了,辦事的就跟著倒黴。

張蔭桓、徐致靖、楊深秀、楊銳、林旭、譚嗣同、劉光第、康廣仁八位被抓。

(1)這其中康廣仁是康有為的弟弟,他雖然是新法的擁護者,卻對哥哥大鳴大放那一套不感興趣,私下裡曾對人說:

“阿兄規模太大,志氣太銳,包攬太多,同志太少……而皇上又無權,怎麼可能成功呢?

慈禧訓政後,康廣仁勸梁啟超快跑,自己也跟著跑了,半道上卻又回來取東西,被家裡一個被他訓斥過的廚子出賣,最終被捕。

康廣仁雖然在變法中只負責辦報,但因為他是康有為弟弟,慈禧抓不到哥哥,就拿弟弟頂罪。


(2)楊深秀是民國晚期科舉的神童,12歲就中了秀才,21歲就已經是舉人,作為新法的擁護者,原本沒有被抓,但他為其他人說情,一激動說出要慈禧撤簾,歸政與光緒,最終一起被殺。


(3)楊銳是張之洞的門生,被捕後張之洞第一時間出面營救,無奈曾被楊銳挖苦的剛毅在慈禧面前大肆誹謗,導致救無可救。


(4)劉光第與楊深秀一樣,是科舉的奇才,他21歲第一次參加科舉考試,就得了全縣第一名,二十三歲中舉人,二十四歲中進士,作為康有為的得力助手,他擁護新法,一心為國。


(5)林旭被殺時只有二十四歲,科舉屢試不中的他在變法過程中受到重用,也跟著倒黴,他死後,他的妻子悲痛欲絕,以嗑藥絕食的方式自殺。


(6)而名氣最大的譚嗣同就不用說了,能跑也不跑,就是要做烈士,喚醒國人。


張蔭桓、徐致靖兩位卻出人意料的倖存下來,可以說是奇蹟,也可以說是中國特色。

(7)張蔭桓是光緒與維新派的聯絡人,原本要被處死,但因為他是搞外交的出身,有洋大人撐腰,最終被判處流放新疆,慈溪對八國聯軍宣戰後,又想起了他,最終在1900年把他處死。


(8)徐致靖是地地道道的維新派,慈禧第一個要殺的就是他,但他的父親與李鴻章是同年的進士,李鴻章給同學面子,找到榮祿為他說情,慈禧經過一番調查,發現光緒在事變前三個月的確沒有召見過徐致靖,就給他一個:斬監侯,相當於死緩。

後世考證,光緒之所以不召見徐致靖,是因為他耳背,說話的十分大聲才聽得見,光緒怕密謀被其他人聽見,所以乾脆不找他,沒想到還救了他一命。



日慕鄉關


慈禧抓捕的這8人是:譚嗣同、楊深秀、林旭、楊銳、劉光第、康廣仁、張蔭桓、徐致靖。前6位被砍了腦袋,史稱“戊戌六君子”,後兩位僥倖活命。那麼被捕的8人中,為何只有6位被處死了呢?


在慈禧眼裡,以康有為和梁啟超為代表的戊戌變法危及到她的大權,對於嗜權如命的慈禧來說,是斷然不能接受變法的,哪怕變法能救國家於危難。慈禧先是強烈地抵制,後來直接發動戊戌政變,把光緒皇帝囚禁到瀛臺,使他永遠失去了自由,康有為、梁啟超逃到日本。

咱們先來看一下張蔭桓和徐致靖為什麼沒有被處死,確切地說張蔭桓是沒有被立即處死。

  • 張蔭桓,通外語,去過多國,見多識廣,在為期103天的變法期間,他積極奔走,成為光緒帝與康梁維新派的聯絡員,他還引領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會見光緒帝,主持鐵路礦務總局等,在維新運動中扮演重要角色,慈禧對他深惡痛絕,本來打算把他列入砍頭之列,由於李鴻章的力保,讓慈禧忽視了他的作為,判他流放到新疆去吃哈密瓜去了。但是兩年後,老慈禧突然想起了他,派人殺了他,張蔭桓成了“戊戌七君子”。

(張蔭桓)

  • 徐致靖的名字在慈禧親筆批文裡是第一個,萬幸他成了唯一一個不被斬的人。砍頭那天,他自己也準備好要從容就義,他的家人抬著棺材候在菜市口準備收屍。出人意料的是,關鍵時刻,他被特赦了。
  • 他得以活命的主要原因是,他的爹地有個好朋友是李鴻章,二人的關係很不一般,可稱為密友。李鴻章為了救徐致靖舍下面子去求慈禧最寵信的大臣榮祿。榮祿賣給李鴻章面子向慈禧求情,說徐致靖呆傻只會玩,對變法一竅不通,光緒皇帝三個月都沒有召見過他。慈禧一調查,事實也確實如此,於是她手指一動把“斬立決”改為“斬監候”。徐致靖能保命,也在於他自身。他有很嚴重的耳背,給他說話時如果不大聲他根本聽不到,經常答非所問,在外人看來的確有些“傻”,也正因此,為防隔牆有耳,光緒帝后來不再召見他。

(徐致靖)

被殺的那6位,譚嗣同和林旭本來有機會活命,但他們情願選擇去死。

在六君子被砍頭的前三天,梁啟超見到譚嗣同,反覆勸他一起往日本逃,譚嗣同毅然拒絕了。

他說:

“各國的變法,無不是經過流血犧牲而成功的,而在中國從沒聽說過有為變法維新而流血的,這大概就是我們失敗的原因吧。如果是這樣,我譚嗣同願意做為變法維新而流血犧牲的第一人!”

第二天,譚嗣同被逮捕,他的好兄弟大刀王五心急如焚,他買通獄吏,又集結武林高手,密謀救譚嗣同,但譚嗣同拒絕活命。他最終英勇就義,年僅33歲。


(譚嗣同)

林旭,林旭是為變法上書、言事最多的人,大部分變法上諭都出自他的手筆。慈禧把他列為重點抓捕對象。慈禧發動政變時,光緒皇帝讓林旭告知康有為逃跑,其實他最有機會和康有為一起出逃,但他選擇了回京就義,年僅24歲,是戊戌六君子中年齡最小的一個。

(林旭)

另外4位,其中康廣仁是康有為的弟弟,康有為跑了,慈禧怎會饒了他?

楊深秀,他向慈禧上書詰問光緒帝被廢的原因,提出讓慈禧撤簾歸政,慈禧大為惱火,把他下到大牢,堅決要處死他。

楊銳,劉光第這兩位君子也是不屈被殺。


小姐姐講史


聽到“戊戌六君子”被砍頭的消息之後,康有為拍了拍胸口,心有餘悸地吐一口濁氣——幸好自己溜得快呀,不然的話,自己的頭顱恐怕也保不住了。

康有為在自己還沒想明白何為變法、如何變法的時候,便忽悠光緒皇帝猝然發動了“戊戌變法”,最終被慈禧太后率先發動了“戊戌政變”,破碎了康有為和光緒皇帝的所有美夢。

當然,康有為這廝只是坑了光緒皇帝和“戊戌六君子”,他自己則在慈禧發動政變之前逃離了京城,然後帶著一張合成的光緒皇帝、康有為和梁啟超三人的合照和一份內容被篡改過的衣帶詔招搖撞騙、環遊世界去了。

光緒皇帝或許在瀛臺靜下心來的時候,也會後悔自己看錯了人、信錯了人吧。

可是,慈禧當時發動政變後逮捕了“康黨”的八個人,不過最後卻只砍了六個人的頭,另外兩個人卻僥倖逃過了一劫。

當時,被逮捕的八個人是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劉光第、楊銳、徐致靖和張蔭桓,被砍頭的六個倒黴蛋則是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劉光第和楊銳。

譚嗣同死得最坦然,也最壯烈,他本來有機會逃跑,可是一則為了撇清自己和家人的關係,讓家人免受牽連;二則為了給變法染一點血,因為他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既然沒人願意帶頭流血,那便從我譚嗣同開始吧!

所以,譚嗣同慷慨赴死!他可以說是當時所謂的維新派中最純粹、最堅定、最熱血也最熱情的改革者了。

除了譚嗣同,餘下的康廣仁、林旭、楊深秀、劉光第和楊銳在臨死前的表現各有不同,但是無一人能如譚嗣同一般慷慨坦然。

徐致靖和張蔭桓二人作為戊戌變法中的兩個靈魂人物,為何卻能夠成為菜市口刑場上的漏網之魚呢?

徐致靖能夠倖免一死,拼的是爹。

雖然說徐致靖當時是第一個被慈禧點名立即砍頭的“康黨”,不過,卻耐不住他有一個好爹。

徐致靖的父親徐家傑和李鴻章交情很深,想當年,他倆一起參加會試的時候,李鴻章因身患瘧疾沒辦法完成考試,徐家傑不顧自己的得失為李鴻章謄寫文章,這才讓李鴻章順利登榜,也才有了日後風光無限的李中堂。

所以,李鴻章一直念著徐家傑的友誼和恩情,此時聽說老友的兒子被康有為給坑了,並且要被處死了,便想著設法施救。

只不過,人人皆知徐、李兩家淵源,所以李鴻章也不好出面,思來想去,他便找到了榮祿,榮祿是滿人,和徐家也不熟,卻深受慈禧信任和重用,由他出面求情再好不過。

榮祿在李鴻章的再三請求之下,點了點頭,然後去找慈禧求情。

慈禧一聽榮祿竟然要給徐致靖求情,氣得臉色發黑,“康黨”想要我的命,我恨不得統統剝了他們的皮,你竟然跑來給徐致靖求情?你想死了是不是?

榮祿頓時嚇得一哆嗦跪在地上給慈禧磕頭,然後解釋道,老佛爺呀,這個徐致靖只是個背鍋的二貨,哪懂什麼變法?維新變法這三個月裡,皇帝更是一次也沒召見過他呀!但是,死罪可免,活罪難逃。

慈禧聽完讓人一查,光緒皇帝還真是一次也沒召見過徐致靖,又想著安撫安撫榮祿,也賣李鴻章一個面子,所以便饒了徐致靖一命。

1900年,徐致靖差一點又被砍了,但是慈禧被八國聯軍嚇得急慌慌地跑了,沒來得及砍他,再一次讓他逃過一劫。

張蔭桓能夠逃過一劫,則是因為慈禧的“洋主人”出面干涉。

張蔭桓此人曾在總理衙門任過職,後來又奉命出使過歐美列國,是晚清時期一個不可忽略的外交官員,他也因此結交了不少洋人朋友。

所以,張蔭桓出事後,他的洋人朋友便紛紛跳出來設法營救,如英國駐華公使竇納樂聽說張蔭桓入獄的消息後便第一個跳了出來,一邊致函李鴻章,拖延清政府對張蔭桓的處決;一邊則聯絡日本公使林權助和辭去首相一職後正好來到中國的伊藤博文,“如殺張,將引發列強之干涉”,從而向清政府施壓。

對於列強的施壓,李鴻章能無動於衷?所以,李鴻章又去找榮祿,為免除張蔭桓死罪一事一起奔走。

慈禧當然也不能不顧列強的警告,所以在列強的干涉下,氣呼呼的慈禧只能免除了張蔭桓的死罪,將他發配到了新疆。

只可惜張蔭桓雖然被髮配到了新疆,可是最後也沒能逃過一死。

1900年,慈禧和洋人打了起來,然後突然又想起來要清算當年變法的徐致靖和張蔭桓,被關在京城刑部牢房的徐致靖因為慈禧跑得匆忙而再一次逃生,遠在新疆的張蔭桓則沒有那麼幸運,慈禧一句“已革戶部侍郎張蔭桓,著即行正法”便處死了張蔭桓。

康有為看著曾經被自己忽悠著變法的人一個又一個地倒下去,心中又是怎樣一番滋味?

唉,太傷心了,去瑞典買個島散散心,好好靜一靜吧!

唉,太難過了,娶幾個妻妾安慰安慰自己受傷的心靈吧!

康有為,聖人乎?


寧糊塗


1898年9月,慈禧發動戊戌政變,下令逮捕譚嗣同、楊銳、劉光第、林旭、楊深秀、康廣仁、張蔭桓、徐致靖等八人,三個多月的戊戌變法宣告失敗。

四天後,譚嗣同、楊銳、劉光第、林旭、楊深秀、康廣仁六人未經審訊就被斬首於北京宣武門外的菜市口,這六人被後世稱為“戊戌六君子”。

很多人奇怪,為何抓捕了八人,被斬首的卻只有六人,張蔭桓與徐致靖去哪兒了?

張蔭桓被流放到新疆,最終難免一死

張蔭桓實際上在戊戌變法中的作用並不大,但他卻是晚清最瞭解國外形勢的大臣。張蔭桓對變法的態度是積極的,但他並不是變法運動中的核心人物。

張蔭桓的主要特長是精通外語,曾參與洋務運動與洋人打過交道,經常代表清政府出席國外的一些慶典活動。變法期間被光緒任命為京師礦務的主事。

張蔭桓在戊戌變法中的主要作用有二,一是充當光緒與維新派的聯絡者,二是陪同伊藤博文會見光緒。政變發生後,張蔭桓與戊戌六君子一同被捕入獄。

六君子被殺害後,張蔭桓被流放新疆。慈禧之所以沒有當場殺他,是因為他還算不上變法的靈魂人物。他被流放的原因就是他對光緒的事情太過上心。

兩年後,八國聯軍武裝入侵,慈禧處死五位反戰大臣後,向十一國宣戰。在聯軍步步緊逼之下,慈禧把怨恨傾洩到曾長期與洋人打交道的張蔭桓身上。

隨後,慈禧命人將張蔭桓處死在戍所,享年64歲。屍棺在紅山腳下停放了半年,次年由兒子將其靈柩運回佛山安葬。在美英的要求下,張蔭桓被平反。

徐致靖在李鴻章等人相救下逃過一劫

戊戌政變爆發後,徐致靖也被逮捕下獄。慈禧第一個處死的人就是徐致靖,李鴻章與徐致靖的父親是同科進士,私交很深。李鴻章請求榮祿幫忙說情。

(張蔭桓)

榮祿冒著生命危險向慈禧保證,徐致靖只是一個書呆子,根本不懂新政,光緒從來沒有重用過他。慈禧這才消氣,將徐致靖的斬立決改為為“斬監候”。

徐致靖其實也算得上是維新派的領袖,康、梁等人就是徐致靖推薦給光緒的。在戊戌變法期間,徐致靖為禮部侍郎,他的聽力不好,使光緒很少見他。

這一身體特徵挽救了他的性命,光緒不想因高聲與他說話而被人發覺。所有人都認為徐致靖這次必死無疑,他侄子備好棺材等待,誰知菜市口沒有他。

徐致靖在獄中待了兩年,八國聯軍攻陷京城後,徐致靖被釋放。出獄後,徐致靖南下杭州定居,改名徐僅叟。1917年,徐致靖因病去世,享年73歲。

(徐致靖)

綜上,戊戌政變確實抓獲了八名要犯,其中六君子被斬首於菜市口。張蔭桓雖然被流放新疆,但終未能免死。而徐致靖是唯一的倖存者,算是善終。

張蔭桓與徐致靖的聲名雖然遠不及“戊戌六君子”,但歷史也不會忘記他們。


野史也是史


儘管只經歷了103天便宣告失敗,但“戊戌變法”毫無疑問是晚清時期一場影響深遠的變法維新運動。1898年9月28日,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第六人慘遭殺害,歷史上將他們稱作“戊戌六君子”。

事實上,“戊戌六君子”本來應該叫“戊戌八君子”,因為當初慈禧在廢除變法下令抓人的時候,一共抓捕了8名維新人士,但最終她只殺死了其中6人。

(戊戌六君子)

那麼,另外兩位維新人士,為什麼能在變法中活命呢?

下面我們來看看“戊戌變法”失敗後,變法人士的情況。

一、康有為、梁啟超。

由於康有為和梁啟超創辦了《萬國公報》,並且在社會中不遺餘力地為維新運動製造輿論。因此,在當時看來,這兩位才是“戊戌變法”的真正帶頭人。

然而,還沒等清廷抓到人,康有為和梁啟超就在收到消息後,迅速逃離了北京。其中,康有為一路顛沛流離,四處躲藏,最終逃到了日本。梁啟超也在伊藤博文的幫助下,成功到達日本。

二、康廣仁。

在聽說兩個變法領袖逃跑的消息後,慈禧太后非常憤怒。為了紓解心中對康有為的憤恨,慈禧將怒火全撒到了康有為的弟弟康廣仁身上。

實際上,清軍抓人當天,康廣仁本來是有機會逃跑的。當時他正與康有為以及梁啟超在北京的南海公館裡。當清軍抓人的消息傳來後,康廣仁本來已經和兩人一起出逃了。並且為了安全,他還換上了一件廚師服。但在逃跑過程中,他發現忘了東西,於是半道上又折返了回來。

不幸的是,康廣仁曾在前幾天訓斥過自家的廚師,廚師由此懷恨在心。在看到清兵抓人以及康廣仁失魂落魄的樣子後,廚師果斷地指認了康廣仁,並將其出賣。

而被抓之後的康廣仁,也成為了慈禧第一個必殺之人。

(康廣仁和梁啟超舊照)

三、劉光第、林旭、楊銳、譚嗣同。

劉光第、林旭、楊銳、譚嗣同四人,被授予四品卿銜,合稱為“軍機四卿”。他們參與了變法新政,並且總攬朝廷的納諫大權,是光緒帝最為依仗的四人。

劉光第一度在刑部當了十多年官,自從接觸到維新變法運動後,他開始頻繁向光緒上諫,憑藉“國勢艱危,與中外積弊,非力矯冗濫,無以圖治”的變法主張,劉光第開始被光緒帝賞識。變法失敗後,他在軍機處被捕,甚至在死前,也一直是神情自若,正氣凜然。

林旭在科舉中多次碰壁,後來在變法中受到重用,因此他尤為珍惜。在維新活動中,他上書最多。林旭當然也沒能逃掉被殺的命運,他死時僅有24歲,是“六君子”中年紀最小的人。

楊銳是張之洞的重要幕僚。當楊銳被捕之後,張之洞曾致電榮祿,表示願意親自為他作保。但是楊銳剛直不阿,怒罵榮祿剛愎自用。最終,氣急敗壞的榮祿煽動慈禧太后,殺掉了楊銳。

譚嗣同選擇了主動慷慨赴死。他認為,變法維新是必須要流血的。因此,他不惜以自己的性命警醒世人,希望推動國家的發展。他被抓捕後,在獄中留下了絕命詩:“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這首詩,伴隨著他的犧牲,成了蕩氣迴腸的千古絕唱。

四、楊深秀。

變法失敗後,楊深秀本來並沒有第一時間被抓。但他卻不顧個人的安危,接連做出了冒險舉動。他不僅想要說服董福祥軍反正,同時還想要求慈禧還政給光緒。最終,他也一併被抓,慷慨就義。

除了逃走的康有為、梁啟超,以及死去的“六君子”,實際上,當時清廷還抓了兩個人。

(李鴻章像)

五、徐致靖。

作為維新派人士,徐致靖的官職實際上比“軍機四卿”還要高。一開始被抓以後,他也認為自己必死無疑。但由於李鴻章與徐致靖一傢俬交甚篤,李鴻章便開始請求榮祿幫忙。

榮祿在為徐致靖求情後,慈禧太后大發雷霆。但榮祿卻說,徐致靖只是個書呆子,並且維新三個月,皇帝一直都沒有召見過他。慈禧這才判了徐致靖斬監候。

事實上,光緒在維新後,不召見徐致靖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徐致靖耳朵不好,常常聽不見別人講話。

後來徐致靖出獄後,他也常常自責自己當初沒有跟著“六君子”一起走。同時,他也將自己的名字改為了“徐僅叟”,表示自己是僅存的老頭。

六、張蔭桓。

張蔭桓是當時的外交大臣,他在維新變法中主要負責光緒與維新派的聯絡。並且,他還曾引領伊藤博文與光緒見面。本來,張蔭桓也應該是必殺的對象之一,但由於外國列強站出來為他撐腰,最終張蔭桓只是被流放新疆。

1900年,八國聯軍向紫禁城發動了入侵,慈禧太后隨即遷怒於長期與列強溝通的張蔭桓,下令將他就地處死。

雖然張蔭桓、徐致靖不在戊戌君子之列,但他們對於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以及中國社會的進步,同樣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們值得被永遠銘記。


張生全精彩歷史


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這句話用到“戊戌政變”中兩人身上同樣適用(有被抓的兩人逃過一劫)。

【戊戌政變,兩個逃了,兩個抓住沒殺】

人們一直以來都喊“戊戌六君子”,其實,慈禧在“戊戌政變”中要逮捕10個人。逃跑了:康有為、梁啟超。兩個抓住沒殺:徐致靖、張蔭桓。殺害了的6人:譚嗣同、林旭、楊銳、楊深秀、劉光第、康廣仁。徐致靖、張蔭桓為啥沒有被殺害呢?

其實呢,慈禧一定要要殺掉的,是首要分子和“四章京”。兩個首要分子:康有為和梁啟超,四個軍機處章經行走: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

康廣仁是康有為的胞弟,因為沒有抓到康有為背鍋了。而楊深秀是因為詰問皇帝被廢,要求慈禧還政,撞到了槍口。

【徐致靖、張蔭桓本來就不是必殺】

徐致靖、張蔭桓,跟其他人不一樣,這倆人都是五六十歲的老臣,在變法前就算朝廷大員,不在慈禧的必殺名單。可以殺,也可不殺,就看慈禧心情了。

那為什麼要抓他倆呢?

張蔭桓引薦了日本伊藤博文給光緒帝,後來光緒一度還想給伊藤博文實權,予以重用。對於慈禧來說,這是要把祖宗基業拱手送人,絕對不能容忍。於是,記恨上了張蔭桓,抓“六君子”順便一塊擼來了。

而徐致靖這個耿直哥,是聽說別人譚嗣同、楊銳等人被抓了,自己跑到官府自首的。既然抓都抓了,那就性命不好說了。

【徐致靖有個好爹】

徐致敬他爹徐偉侯對李鴻章有恩,李鴻章一聽年侄出事了,馬上就走動慈禧跟前的大紅人榮祿。要是“四章京”真心保不了,徐致敬不一樣。按李鴻章的說法,徐致敬就是書呆子,做做崑曲票友還行,新政啥也不懂,光緒帝都沒召見過他。

李鴻章的要求也不高,保命就好,榮祿就跑到慈禧那裡求情了。慈禧剛開始還生氣,後來一聽榮祿說,那就一書呆子,光緒都不愛搭理他。慈禧讓老太監一查,果然光緒沒召見過徐致敬。好吧,看著榮祿求情的面子上,留條命,判無期。

據說,光緒不召見徐致敬,是因為耳背,沒法跟他商量秘密事情。不過書呆子是真的,溥儀退位後,監獄裡的犯人都跑光了,徐致敬不跑,說是沒有大清的赦令,不能跑。

【張蔭桓有幫好朋友】

張蔭桓在沒有參與變法之前,是外交重臣,還深得慈禧賞識。英法德美日俄列強各國都去過,做了十多年外交官,跟各國外交官勾肩搭背,很是熟絡。其實,戊戌變法的眾人中,真正有能耐的僅此一人。

戊戌政變後,各國公使都照會清政府。反正,張蔭桓也不在必死名單,慈禧樂得給洋大人一個面子。張蔭桓,革職流放新疆。

【張蔭桓應該算入“戊戌七君子”】

1900年,慈禧發瘋向十一國列強宣戰,在痛恨列強的時候,一下想起擅長與列強打交道的張蔭桓。於是,把對洋人的氣撒到了張蔭桓頭上。7月下令處死張蔭桓,戊戌變法流血犧牲又多了一人。

隔年,被八國聯軍打服的慈禧,在列強公使的要求下,慈禧捏著鼻子為死去的張蔭桓平反,追復原先官職。


爾朱少帥


上半年看了李敖寫的《北京法源寺》。

這是一本講述維新變法的歷史書,當然了,它也並不全然只是敘述維新變法的始末。李敖自己也驕傲的說:這不是一本單純的俗套的書寫歷史的書籍。

確實,在這部小說中李敖旁徵博引了大量的歷史典故,把譚嗣同這個人物的忠肝義膽,為變法決意主動赴死的勇氣和悲壯淋漓盡致的展現出來。

維新變法失敗後,譚嗣同拒絕了梁啟超的建議逃亡日本,同時也拒絕了日本人提供的幫助,他所留下的絕不是“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這樣的豪言壯語。

譚嗣同主動赴死的行為也不是殺身成仁,而是用自己的死作為一一簇星星之火,以點燃全國的革命熱情,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譚嗣同的行為並不能夠簡單的理解為殉道。

他並不是為了某種道而死,而是為了用自己的死卻喚醒國人的革命熱情,也是用自己的死證明變法這條路在中國行不通,唯一可行的道路就是革命。

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這是譚嗣同的偉大之處,當然這也並不是說康有為、梁啟超等人貪生怕死。

他們的建議是讓譚嗣同逃到日本,再圖謀東山再起,畢竟孫中山都幾次流亡國外。譚嗣同對此表示了拒絕,他看到了清王朝的腐朽之處,已經發展到必須要鮮血來重新締造一個國家的地步。

康有為和梁啟超苦勸無果,只好逃亡日本。在慈禧的授意下,最終被捕的變法人士確有8人,他們分別是:譚嗣同、康廣仁、劉光第、林旭、楊銳、楊深秀、徐致靖和張蔭桓。

最終倖免於難的主要是後面兩位,這兩位都並不是維新變法的主要發起人,他們都是朝廷官員。張蔭桓主要起的作用是搭建光緒和變法人士之間交流的梁橋。

年輕的康有為就是在他的推薦下見到了帝師翁同龢,最終讓光緒逐步認識到清朝亟需變法的急迫性。張蔭桓是清朝的外交大臣,專門負責出使考察各國。

這也讓他結識了許多西方人士,維新變法失敗後,張蔭桓原本也在被處死的名單上。但是在西方各國的干預下,慈禧迫於壓力只好把他發配新疆。

沒過幾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爆發,慈禧在西逃之前把心中的怨恨也發洩在了張蔭桓的身上,隨即命令將張蔭桓賜死在戍所。

徐致靖原本是第一個要被處死的人,他是禮部侍郎,支持維新變法。被抓捕後李鴻章想要解救他,因為他和徐致靖的父親是好友,但是自己又不好出面。

於是轉而求助和慈禧關係很好的榮祿,在榮祿的活動下,徐致靖最終被判了個革職監禁的結果。

而其他六位主要的維新變法人士則沒有這樣的幸運,在這風口浪尖之上沒有人願意惹禍上身,最終也就有了我們熟知的“戊戌六君子”赴死的歷史。

除了譚嗣同給我們留下“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的慷慨激昂的詩句外,其他五君子也留下了表述自己壯志的詩詞,如林旭:

報國志難酬,碧血誰收,篋中遺稿自千秋。腸斷招魂魂不返,雲暗江頭。鏽佛舊妝樓,我已君休,萬千悔恨更何尤?拼得眼中無盡淚,共水長流——《浪淘沙》

如楊深秀:

久拼生死一毛輕,臣罪偏由積毀成。自曉龍逢非俊物,何嘗虎會敢徒行。聖人豈有胸中氣,下士空思身後名。縲紲到頭真不怨,未知誰復請長纓——《無題》

如劉光第:

夢中失叫驚妻子,橫海樓船戰廣州。五色花旗猶照眼,一燈紅穗正垂頭。宗臣有說持邊釁,寒女何心泣國仇。自笑書生最迂闊,壯心飛到海南陬——《夢中》

另外再談一件題外事,也許可以讓袁世凱揹負上民族罪人的罵名。

百日維新開始後,也就宣佈了變法派和慈禧的守舊黨之間展開了爭權的鬥爭,對權力速來野心巨大的慈禧對此深感不安。

原本以為光緒只是在過家家,鬧著玩,沒想到光緒真的要來奪走她手上的權力。這讓慈禧很不安,於是向光緒施加壓力。

這也讓光緒感到很難受,他向楊銳發了一道密詔說:

近來仰窺皇太后聖意,不願將法盡變,並不欲將此輩荒謬昏庸之大臣罷黜,而用通達英勇之人令其議政,以為恐失人心。雖經朕屢次降旨整飭,而並且隨時有幾諫之事,但聖意堅定,終恐無濟於事。即如十九日之硃諭,皇太后已以為過重,故不得不徐圖之,此近來之實在為難之情形也。朕豈不知中國積弱不振,至於阽危,皆由此輩所誤;但必欲朕一旦痛切降旨,將舊法盡變,而盡黜此輩昏庸之人,則朕之權力實有未足。果使如此,則朕位不保,何況其他?今朕問汝:可有何良策,俾舊法可以全變,將老謬昏庸之大臣盡行罷黜,而登進通達英勇之人,令其議政,使中國轉危為安,化弱為強,而又不致有拂聖意?爾其與林旭、劉光第、譚嗣同及諸同志妥速籌商,密繕封奏,由軍機大臣代遞,侯朕熟思,再行辦理。朕實不勝十分焦急翹盼之至,特諭。

這件事頗有一種漢獻帝寫衣帶詔的意味,光緒不願得罪慈禧,但是又不想放棄新政,所以就讓楊旭和林旭、劉光第、譚嗣同等人以及變法人士共同商議有沒有什麼平衡之策。

楊銳後來將這份密詔手抄了一份給康有為,康有為想了一個什麼辦法呢?

就是像當初慈禧發動政變一樣也來一場推翻慈禧的政變,而他最大的靠山和希望就是手握兵權的袁世凱,康有為於是將這份密詔改動為以下內容:

朕唯時局艱難,非變法不足以救中國,非去守舊衰謬之大臣而用通達英勇之士,不能變法。而皇太后不以為然,朕屢次幾諫,太后更怒,今朕位且不保,汝康有為、楊銳、林旭、譚嗣同、劉光第等可妥速密籌,設法相救。朕十分焦慮,不勝企盼之至。特諭。

康有為將這份改動的密詔拿給譚嗣同、梁啟超等人看,眾人找到袁世凱,希望他能夠起兵勤王,逼宮慈禧,迫使慈禧交出手中的權力。

這是一招險棋,成功了變法就將迎來一個撥雲見日的全新局面,失敗了,也就意味著萬劫不復。

但遺憾的是,袁世凱為了個人的利益,最終選擇了犧牲了大清朝最後的希望和未來,兩天後他就把這份密詔交給了榮祿。

榮祿隨即又把這一消息彙報了慈禧,震怒之下,慈禧軟禁了光緒,下令抓捕變法人士,百日維新徹底宣告失敗。

這一年是1898年,苟延殘喘的大清朝跌跌撞撞堅持了14年後終於轟然倒塌。

而袁世凱最終成為最大贏家,竊取革命果實,順利當上民國政府大總統。不可否認,袁世凱聰明、富有智慧,是玩弄權術的高手。

但他的所作所為都必然將使自己被永遠釘死在歷史的恥辱柱上,康熙宣稱索額圖是大清

第一罪人,袁世凱恐怕也不遜色吧。

正因為像袁世凱這樣的攔路虎太多了,除了用流血來重新締造一個國家以外,任何外部的改動都難以使彼時的清朝起死復生,這就是譚嗣同主動赴死的理由。

真可謂可悲、可嘆、可敬!


圍爐談史


答:是的,慈禧在1898年9月21日發動戊戌政變,囚禁光緒皇帝,大肆逮捕維新派官員時,一共抓捕八人,他們分別是徐致靖、張蔭桓、譚翤同、楊深秀、林旭、楊銳、劉光第、康廣仁。

但七天之後,即9月28日,被拉到北京宣武門外的菜市口斬首示眾的,只有後面的六人,被稱為“戊戌六君子”。

上面排第二位的張蔭桓,曾於1897年代表中國赴倫敦參加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在位六十年慶典,之後又去了法國、德國、俄國、美國,長期從事外交與洋務活動,得到列強的出面干預和挽救,暫時得以免死。在六君子被害的次日,9月29日,慈禧以“張蔭桓居心巧詐,行蹤詭秘,趨炎附勢,反覆無常”等空洞無實的罪名,下令將他“發往新疆,交該巡撫嚴加管束”。但一年之後,任性的慈禧先向列強宣戰,發覺風大、風緊吃不消,又趕緊求和,然後把怨恨傾洩到對開戰有異議的大臣身上,最先想起曾長期與列強打交道的張蔭桓,恨得後槽牙發酸發痛,下令在戍所將之處死。張蔭桓於1900年7月31日被殺,時年六十四歲。是繼六君子之後為變法捐軀的又一人,也是參與變法的朝廷大員中的惟一殉難者。

所以,嚴格來說,慈禧處死變法者一共是七個人,張蔭桓可稱戊戌變法第七君子。

唯一僥倖逃過死難的,是徐致靖。

實際上,徐致靖慈禧第一個下令要“斬立決”的人。

徐致靖是江蘇宜興人,生於1844年,是光緒年間的進士,選庶吉士,歷任翰林院編修、翰林院侍讀學士、內閣學士、禮部侍郎等職。禮部侍郎屬於從二品,屬於朝廷大員。

1897年德國侵佔膠州灣,徐致靖以外患日迫,亟思變法圖存。1898年上疏光緒皇帝明定國是,以一定心,而維時局。

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黃遵憲、張元濟等人,全都是徐致靖向光緒帝推薦並主張破除資格錄用的。

戊戌政變發生後,九門提督署到徐府抓人,撲了個空,急得不得了。

其實,當時徐致靖完全不知情,只是外出訪友去了。回家聽家人一說,不慌不忙,穿好朝服,莊嚴肅穆地到刑部投案請死,面如止水。

家裡幾個子侄知他此去必死,一方面通知其遠在長沙的長子徐仁鑄來京收屍,一方面準備上好棺材,單等朝廷開刀問斬。

9月28日,朝廷要對變法人員行刑了。

徐致靖的次子徐仁鏡嚇傻了,喃喃自語,不能動彈。

侄兒徐仁録去路上迎接徐仁鑄;另一個侄兒徐仁銓帶人抬著棺材趕往菜市口。

菜市口裡看熱鬧的人圍了個人山人海、水洩不通。

突然有人尖叫:“差使來了,頭一輛車一定是徐致靖!”

徐仁銓抬眼遠眺,但聽聽幾聲炮響,順治門洞裡湧出了一支人馬。

街上好事的市井之徒繼續大喊道:“差使來了!”

緊接著,又有人大喊:“奇怪,怎麼頭一個斬犯不是徐致靖而是譚大人呢?”

果然,只見第一輛囚車上是譚嗣同,第二輛是楊深秀,第三輛是楊銳,第四輛是林旭,第五輛是劉光第,最後一輛是康廣仁。

徐仁銓目睹六人依次倒在血泊中,看大刀王五收了譚嗣同的屍。圍觀的人群都散了,也沒見伯父被綁出來,便把棺材抬了回來。看見徐仁鏡還瞪著眼呆立在門口,趕緊把他拉進家,告訴他今天沒有事。

原來,徐致靖已經由“斬立決”改為“斬監候”。

徐致靖何以得此免死待遇呢?

曾在很長一段時間是個難解的謎。

徐家“一門三翰林”統統被革職了。徐仁鑄到了北京後,上奏疏請求代父坐牢,未準。

徐致靖在獄中讀書養性,並沒有後悔自己捲入維新運動。

他對前去探監的侄婿言謇博說:“我們主張變法改制,效法明治維新,可謂對症下藥,雖然沒有成功,但我相信,將來還要走此路,這是大勢所趨,少數人阻撓不住的。”

徐致靖精通中醫,在獄兩年,常為犯人治病,救活了不少人。

八國聯軍進京,釋放全部犯人,徐致靖不走,他說:“我是大清國的犯官,判我絞監候,現在外國人開監放囚犯,我不能聽他們的命令”。

最後是刑部尚書貴恆代奏請命,慈禧從西安發來赦旨,才出獄南下,在杭州姚園寺巷定居。

徐致靖出獄南下時,徐仁鑄已患肺病去世。

時有人集一聯:

不孝男徐仁鑄,罪孽深重,不自殞滅,禍延顯考;

昧死臣譚嗣同,末學新進,罔知忌諱,幹冒宸嚴。

徐致靖何以能大難不死呢?

徐致靖外孫許姬傳後來著《許姬傳七十年見聞錄》披露了其中內幕:

徐致靖的父親徐偉侯曾於1847年與李鴻章同時在考棚應考,當時李鴻章得了瘧疾,文章未完成,渾身打擺子,拿不起筆,大嘆 “今科無望,完了”。徐偉侯恰好在隔壁,關切地問:“你做了幾篇?” 李鴻章說只謄清一篇,還有兩篇是草稿,來不及修改就病倒了,無力完篇。徐偉侯非常仗義地說:“給我,我代你整理抄寫,遞進去試試。”結果李鴻章一舉中了進士。

可以說,徐、李兩家淵源非同尋常。

故人之子落難,位極人臣的李鴻章不可能見死不救,他找榮祿幫忙:“年侄徐子靜,是個書呆子,好唱崑曲,並不懂新政,你給講個人情。”

榮祿很多地方要仰仗李鴻章,就勉為其難,去找慈禧太后求情。

他一看到判罪名單,第一名就是徐致靖,“斬立決”,下面是譚嗣同等六人。

榮祿轉述了李鴻章的話,說“徐致靖就是個書呆子,整天在家裡唱崑曲,吹笛子,他並不懂新政,恐怕是上當受騙。”慈禧太后不信,榮祿又說:“據奴才知道,徐致靖升了禮部右侍郎後,皇上沒有召見。”太監奉命去查檔,果然,光緒帝三個月內都沒有召見過徐致靖,老妖婆這才辭色緩和下來,動筆把“斬立決”改為“斬監候”。

還有一個問題,光緒帝為什麼三個月沒有召見過徐致靖?

原來徐致靖“耳朵重聽”,光緒帝和他交談費力,又怕走漏風聲。

如此一來,徐致靖得以躲過一劫。

不過,徐致靖似乎並不高興,在杭州,他改名為徐僅叟,意思是“六君子”被害,自己刀下僅存的老叟。

徐致靖生命最後的幾年,常常感時傷懷地說,我活得太久了,本應該與“戊戌六君子”一同赴死才對。


覃仕勇說史


題主問的應該是張蔭桓、徐致靖。二人都是在戊戌變法失敗後被捕,卻一流放、一處斬監侯(死緩),暫時死裡逃生。

張蔭桓

張蔭桓是被捕之人中官職、地位最高的一個(總理衙門大臣、戶部左侍郎),相當於外交部副部長兼財政部副部長,還曾經入過軍機處。因為長期從事外交與洋務活動,是晚清少數精通世界形勢的官員之一,英國駐華公使竇納樂評價他是“目下北京唯一懂得洋務的政治家”。



康有為能成為光緒帝面前的紅人,全是張蔭桓在起作用。

康、張是廣東南海縣老鄉,張蔭桓欣賞康變法圖強的思想,於是把康推薦給光緒帝、代他呈遞奏摺,可以說沒有這次推薦,就沒有戊戌變法。因此變法失敗後,張蔭桓當即被革職下獄。

竇納樂,他讓張蔭桓多活了一年多,卻最終無法挽救他

幸虧英國公使竇納樂獲悉清廷將處死張蔭桓,立即聯絡日本公使林權助,希望設法營救。林權助還就此事進一步與正在北京遊歷的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商議。兩人分別致函或面見李鴻章,要求李立即告知榮祿,讓榮祿次日晨轉告慈禧,稱如果張氏被殺,將導致“列國干涉”,“引起很壞的結果”。


這無異於一種恐嚇,但慈禧忍下一口惡氣,接受了英日的要求,發佈上諭稱:“張蔭桓雖屢經被人參奏,聲名甚劣,惟尚非康有為之黨,著刑部暫行看管,聽候諭旨 。”29日再發上諭,將張發配新疆。

不過慈禧這口惡氣一直未消,一年多以後,義和團運動與清廷保守勢力合流,開始盲目排外。張蔭桓這樣一位多年從事外交、洋務的高官,自然成為打擊的對象,慈禧對他的新仇舊恨糾結在一起,再加上以端王載漪的鼓譟,1900年7月慈禧降旨:“已革戶部侍郎張蔭桓,著即行正法。”

慈禧所依恃的義和團終究扛不住列強的槍炮,不得已求和。 議和期間,美、英國駐華公使先後照會朝廷,要求“將張蔭桓一切罪名開除,賞還原銜,追予諡典”。 清政府於1901年12月29日發佈上諭,“已故戶部左侍郎張蔭桓,著加恩開復原官,以敦睦誼”。

徐致靖

徐致靖本來是侍讀學士,他支持變法維新,向光緒帝推薦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黃遵憲、張元濟等人。又請“廢八股,改試策論,裁汰冗官,酌置散卿,宜練重兵,以備邊患。”“百日維新”期間,擢升為禮部右侍郎。最特別的是,康有為、譚嗣同企圖拉攏對新政表示支持的新建陸軍督辦袁世凱,讓徐致靖上密摺保袁,這就是9月11日上的《密保練兵大員疏》。後來康、譚更是企圖讓袁世凱發動政變,殺掉慈禧,慈禧自然對徐致靖恨之入骨,要殺頭的名單上,徐列在第一個,後面才是戊戌六君子。

戊戌六君子

因為保舉了康、梁、譚等人,還上過許多變法改制的奏摺。入獄之後,徐致靖也自以為必死,卻沒想到自己的父親和李鴻章有舊,李鴻章有心救徐致靖,卻由於甲午戰敗,在慈禧太后面前失寵,靠邊站了,人微言輕,於是找到慈禧寵臣榮祿求情。

榮祿對維新派並不仇視,而且他執掌直隸也需要李鴻章的支持,遂向慈禧進言:“徐致靖聽說是個書呆子,整天在家裡唱崑曲,吹笛子,他並不懂新政,恐怕是上當受騙。”慈禧太后面帶怒容說:“徐致靖不是好東西,他離間我母子,你為什麼袒護他?”榮祿忙跪下說:“奴才不敢,不過據奴才知道,徐致靖升了禮部右侍郎後,皇上沒有召見。”太監奉命去查檔,果然,光緒帝三個月內都沒有召見過徐,她這才辭色緩和下來,對榮祿說:“看你的面子,叫他老死獄底吧。”動筆把“斬立決”改為“斬監候”。

光緒帝為什麼三個月沒有召見過徐致靖呢?其實是因為徐“耳朵重聽”,和他說話必須很大聲,光緒身為皇帝,還不得不防隔牆有耳,乾脆就不召見他了。




徐致靖比張蔭桓命好,因為一直關在監獄裡,反而逃過了保守派的政治清算。等到與八國聯軍議和時也被赦免,一直活到1917年才去世。

徐致靖晚年常說:“我應該跟六君子一起走,留下我有什麼意思?”


海軍史研究會員


1898年,光緒帝力挺的維新運動失敗,除了光緒帝被慈禧太后幽禁於瀛臺外,以慈禧太后為首的保守派還大肆搜捕參與支持維新運動的人士。康有為、梁啟超提前得知消息逃脫了搜捕,譚嗣同也不願意逃走,最終與林旭、楊銳、楊深秀、劉光第、康廣仁被捕,並於當年九月二十八日在北京菜市口刑場處死,史稱“戊戌六君子”。但是,鮮為人知的是,當時清廷抓捕的支持維新運動的人士不止六人,實際是八人,另外兩人分別是戶部侍郎張蔭桓和禮部侍郎徐致靖。那麼,徐致靖和張蔭桓兩人能夠逃脫被殺的厄運,原因很簡單,這兩位朝廷高官頗有人脈,關鍵時刻有得力人士力保不死。



先看看張蔭桓的具體情況。從現有的史料看,張蔭桓是因為工作緣故得到了西方列強駐華大使們的力保。張蔭桓是廣東南海縣人,才識過人,被任命為總理衙門大臣,兼戶部侍郎,賞加尚書銜。由於工作緣故,張蔭桓與各國列強打交道的機會較多,多次到國外考察,還參加過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在位六十年的慶典。他在“戊戌變法”期間,為光緒皇帝和維新派人士牽線搭橋,還向光緒皇帝提出不少新政建議,因此被保守派所嫉恨,被逮捕入獄。正常情況下,張蔭桓這下死定了,但是由於他與多國大使私交甚好,多國列強出面對慈禧太后施加壓力,要求不能處死張蔭桓。無奈之下,慈禧太后只好改判張蔭桓流放新疆。不過張蔭桓也沒能徹底躲過朝廷的誅殺。1900年,在“庚子事變”前夕,慈禧太后在向11國宣戰之前,想起了經常與列強打交道的張蔭桓,下令將其處死。

徐致靖則是有朝中大佬出面說情保住性命。本來慈禧太后對徐致靖早有不滿,本來打算第一個就幹掉他。但是,徐致靖的父親與李鴻章是同科進士,徐父找李鴻章說情,李鴻章為了保住這個世侄的性命,找到了慈禧太后的紅人榮祿,由榮祿出面向慈禧太后求情,徐致靖由死刑改為“斬監候”,總算保住了性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