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慈禧结束戊戌变法时共抓捕8人,为何最终被处死的只有6人?

康存亮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一声令下,搞的热热闹闹的“戊戌变法”就此关门破产。

出事了,责任人是跑不掉的,尤其是带头的康有为和梁启超,更是慈禧的眼中钉肉中刺,但这两位鼻子灵敏,一看大事不妙,脚底抹油,早早溜走了。

尤其是康有为,从北京坐火车跑到天津,又从天津跑到塘沽,坐船一路南下,先是到上海,再是到香港,最后干脆跑到了日本,荣禄一路加急电报捉拿康有为,还是没追上。

而梁启超就没有那么复杂了,他在伊藤博文的护送下登上日本军舰“大岛号”,直接去了日本。

挑头的跑了,办事的就跟着倒霉。

张荫桓、徐致靖、杨深秀、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康广仁八位被抓。

(1)这其中康广仁是康有为的弟弟,他虽然是新法的拥护者,却对哥哥大鸣大放那一套不感兴趣,私下里曾对人说:

“阿兄规模太大,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少……而皇上又无权,怎么可能成功呢?

慈禧训政后,康广仁劝梁启超快跑,自己也跟着跑了,半道上却又回来取东西,被家里一个被他训斥过的厨子出卖,最终被捕。

康广仁虽然在变法中只负责办报,但因为他是康有为弟弟,慈禧抓不到哥哥,就拿弟弟顶罪。


(2)杨深秀是民国晚期科举的神童,12岁就中了秀才,21岁就已经是举人,作为新法的拥护者,原本没有被抓,但他为其他人说情,一激动说出要慈禧撤帘,归政与光绪,最终一起被杀。


(3)杨锐是张之洞的门生,被捕后张之洞第一时间出面营救,无奈曾被杨锐挖苦的刚毅在慈禧面前大肆诽谤,导致救无可救。


(4)刘光第与杨深秀一样,是科举的奇才,他21岁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就得了全县第一名,二十三岁中举人,二十四岁中进士,作为康有为的得力助手,他拥护新法,一心为国。


(5)林旭被杀时只有二十四岁,科举屡试不中的他在变法过程中受到重用,也跟着倒霉,他死后,他的妻子悲痛欲绝,以嗑药绝食的方式自杀。


(6)而名气最大的谭嗣同就不用说了,能跑也不跑,就是要做烈士,唤醒国人。


张荫桓、徐致靖两位却出人意料的幸存下来,可以说是奇迹,也可以说是中国特色。

(7)张荫桓是光绪与维新派的联络人,原本要被处死,但因为他是搞外交的出身,有洋大人撑腰,最终被判处流放新疆,慈溪对八国联军宣战后,又想起了他,最终在1900年把他处死。


(8)徐致靖是地地道道的维新派,慈禧第一个要杀的就是他,但他的父亲与李鸿章是同年的进士,李鸿章给同学面子,找到荣禄为他说情,慈禧经过一番调查,发现光绪在事变前三个月的确没有召见过徐致靖,就给他一个:斩监侯,相当于死缓。

后世考证,光绪之所以不召见徐致靖,是因为他耳背,说话的十分大声才听得见,光绪怕密谋被其他人听见,所以干脆不找他,没想到还救了他一命。



日慕乡关


慈禧抓捕的这8人是:谭嗣同、杨深秀、林旭、杨锐、刘光第、康广仁、张荫桓、徐致靖。前6位被砍了脑袋,史称“戊戌六君子”,后两位侥幸活命。那么被捕的8人中,为何只有6位被处死了呢?


在慈禧眼里,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代表的戊戌变法危及到她的大权,对于嗜权如命的慈禧来说,是断然不能接受变法的,哪怕变法能救国家于危难。慈禧先是强烈地抵制,后来直接发动戊戌政变,把光绪皇帝囚禁到瀛台,使他永远失去了自由,康有为、梁启超逃到日本。

咱们先来看一下张荫桓和徐致靖为什么没有被处死,确切地说张荫桓是没有被立即处死。

  • 张荫桓,通外语,去过多国,见多识广,在为期103天的变法期间,他积极奔走,成为光绪帝与康梁维新派的联络员,他还引领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会见光绪帝,主持铁路矿务总局等,在维新运动中扮演重要角色,慈禧对他深恶痛绝,本来打算把他列入砍头之列,由于李鸿章的力保,让慈禧忽视了他的作为,判他流放到新疆去吃哈密瓜去了。但是两年后,老慈禧突然想起了他,派人杀了他,张荫桓成了“戊戌七君子”。

(张荫桓)

  • 徐致靖的名字在慈禧亲笔批文里是第一个,万幸他成了唯一一个不被斩的人。砍头那天,他自己也准备好要从容就义,他的家人抬着棺材候在菜市口准备收尸。出人意料的是,关键时刻,他被特赦了。
  • 他得以活命的主要原因是,他的爹地有个好朋友是李鸿章,二人的关系很不一般,可称为密友。李鸿章为了救徐致靖舍下面子去求慈禧最宠信的大臣荣禄。荣禄卖给李鸿章面子向慈禧求情,说徐致靖呆傻只会玩,对变法一窍不通,光绪皇帝三个月都没有召见过他。慈禧一调查,事实也确实如此,于是她手指一动把“斩立决”改为“斩监候”。徐致靖能保命,也在于他自身。他有很严重的耳背,给他说话时如果不大声他根本听不到,经常答非所问,在外人看来的确有些“傻”,也正因此,为防隔墙有耳,光绪帝后来不再召见他。

(徐致靖)

被杀的那6位,谭嗣同和林旭本来有机会活命,但他们情愿选择去死。

在六君子被砍头的前三天,梁启超见到谭嗣同,反复劝他一起往日本逃,谭嗣同毅然拒绝了。

他说:

“各国的变法,无不是经过流血牺牲而成功的,而在中国从没听说过有为变法维新而流血的,这大概就是我们失败的原因吧。如果是这样,我谭嗣同愿意做为变法维新而流血牺牲的第一人!”

第二天,谭嗣同被逮捕,他的好兄弟大刀王五心急如焚,他买通狱吏,又集结武林高手,密谋救谭嗣同,但谭嗣同拒绝活命。他最终英勇就义,年仅33岁。


(谭嗣同)

林旭,林旭是为变法上书、言事最多的人,大部分变法上谕都出自他的手笔。慈禧把他列为重点抓捕对象。慈禧发动政变时,光绪皇帝让林旭告知康有为逃跑,其实他最有机会和康有为一起出逃,但他选择了回京就义,年仅24岁,是戊戌六君子中年龄最小的一个。

(林旭)

另外4位,其中康广仁是康有为的弟弟,康有为跑了,慈禧怎会饶了他?

杨深秀,他向慈禧上书诘问光绪帝被废的原因,提出让慈禧撤帘归政,慈禧大为恼火,把他下到大牢,坚决要处死他。

杨锐,刘光第这两位君子也是不屈被杀。


小姐姐讲史


听到“戊戌六君子”被砍头的消息之后,康有为拍了拍胸口,心有余悸地吐一口浊气——幸好自己溜得快呀,不然的话,自己的头颅恐怕也保不住了。

康有为在自己还没想明白何为变法、如何变法的时候,便忽悠光绪皇帝猝然发动了“戊戌变法”,最终被慈禧太后率先发动了“戊戌政变”,破碎了康有为和光绪皇帝的所有美梦。

当然,康有为这厮只是坑了光绪皇帝和“戊戌六君子”,他自己则在慈禧发动政变之前逃离了京城,然后带着一张合成的光绪皇帝、康有为和梁启超三人的合照和一份内容被篡改过的衣带诏招摇撞骗、环游世界去了。

光绪皇帝或许在瀛台静下心来的时候,也会后悔自己看错了人、信错了人吧。

可是,慈禧当时发动政变后逮捕了“康党”的八个人,不过最后却只砍了六个人的头,另外两个人却侥幸逃过了一劫。

当时,被逮捕的八个人是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徐致靖和张荫桓,被砍头的六个倒霉蛋则是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刘光第和杨锐。

谭嗣同死得最坦然,也最壮烈,他本来有机会逃跑,可是一则为了撇清自己和家人的关系,让家人免受牵连;二则为了给变法染一点血,因为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既然没人愿意带头流血,那便从我谭嗣同开始吧!

所以,谭嗣同慷慨赴死!他可以说是当时所谓的维新派中最纯粹、最坚定、最热血也最热情的改革者了。

除了谭嗣同,余下的康广仁、林旭、杨深秀、刘光第和杨锐在临死前的表现各有不同,但是无一人能如谭嗣同一般慷慨坦然。

徐致靖和张荫桓二人作为戊戌变法中的两个灵魂人物,为何却能够成为菜市口刑场上的漏网之鱼呢?

徐致靖能够幸免一死,拼的是爹。

虽然说徐致靖当时是第一个被慈禧点名立即砍头的“康党”,不过,却耐不住他有一个好爹。

徐致靖的父亲徐家杰和李鸿章交情很深,想当年,他俩一起参加会试的时候,李鸿章因身患疟疾没办法完成考试,徐家杰不顾自己的得失为李鸿章誊写文章,这才让李鸿章顺利登榜,也才有了日后风光无限的李中堂。

所以,李鸿章一直念着徐家杰的友谊和恩情,此时听说老友的儿子被康有为给坑了,并且要被处死了,便想着设法施救。

只不过,人人皆知徐、李两家渊源,所以李鸿章也不好出面,思来想去,他便找到了荣禄,荣禄是满人,和徐家也不熟,却深受慈禧信任和重用,由他出面求情再好不过。

荣禄在李鸿章的再三请求之下,点了点头,然后去找慈禧求情。

慈禧一听荣禄竟然要给徐致靖求情,气得脸色发黑,“康党”想要我的命,我恨不得统统剥了他们的皮,你竟然跑来给徐致靖求情?你想死了是不是?

荣禄顿时吓得一哆嗦跪在地上给慈禧磕头,然后解释道,老佛爷呀,这个徐致靖只是个背锅的二货,哪懂什么变法?维新变法这三个月里,皇帝更是一次也没召见过他呀!但是,死罪可免,活罪难逃。

慈禧听完让人一查,光绪皇帝还真是一次也没召见过徐致靖,又想着安抚安抚荣禄,也卖李鸿章一个面子,所以便饶了徐致靖一命。

1900年,徐致靖差一点又被砍了,但是慈禧被八国联军吓得急慌慌地跑了,没来得及砍他,再一次让他逃过一劫。

张荫桓能够逃过一劫,则是因为慈禧的“洋主人”出面干涉。

张荫桓此人曾在总理衙门任过职,后来又奉命出使过欧美列国,是晚清时期一个不可忽略的外交官员,他也因此结交了不少洋人朋友。

所以,张荫桓出事后,他的洋人朋友便纷纷跳出来设法营救,如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听说张荫桓入狱的消息后便第一个跳了出来,一边致函李鸿章,拖延清政府对张荫桓的处决;一边则联络日本公使林权助和辞去首相一职后正好来到中国的伊藤博文,“如杀张,将引发列强之干涉”,从而向清政府施压。

对于列强的施压,李鸿章能无动于衷?所以,李鸿章又去找荣禄,为免除张荫桓死罪一事一起奔走。

慈禧当然也不能不顾列强的警告,所以在列强的干涉下,气呼呼的慈禧只能免除了张荫桓的死罪,将他发配到了新疆。

只可惜张荫桓虽然被发配到了新疆,可是最后也没能逃过一死。

1900年,慈禧和洋人打了起来,然后突然又想起来要清算当年变法的徐致靖和张荫桓,被关在京城刑部牢房的徐致靖因为慈禧跑得匆忙而再一次逃生,远在新疆的张荫桓则没有那么幸运,慈禧一句“已革户部侍郎张荫桓,著即行正法”便处死了张荫桓。

康有为看着曾经被自己忽悠着变法的人一个又一个地倒下去,心中又是怎样一番滋味?

唉,太伤心了,去瑞典买个岛散散心,好好静一静吧!

唉,太难过了,娶几个妻妾安慰安慰自己受伤的心灵吧!

康有为,圣人乎?


宁糊涂


1898年9月,慈禧发动戊戌政变,下令逮捕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张荫桓、徐致靖等八人,三个多月的戊戌变法宣告失败。

四天后,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人未经审讯就被斩首于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这六人被后世称为“戊戌六君子”。

很多人奇怪,为何抓捕了八人,被斩首的却只有六人,张荫桓与徐致靖去哪儿了?

张荫桓被流放到新疆,最终难免一死

张荫桓实际上在戊戌变法中的作用并不大,但他却是晚清最了解国外形势的大臣。张荫桓对变法的态度是积极的,但他并不是变法运动中的核心人物。

张荫桓的主要特长是精通外语,曾参与洋务运动与洋人打过交道,经常代表清政府出席国外的一些庆典活动。变法期间被光绪任命为京师矿务的主事。

张荫桓在戊戌变法中的主要作用有二,一是充当光绪与维新派的联络者,二是陪同伊藤博文会见光绪。政变发生后,张荫桓与戊戌六君子一同被捕入狱。

六君子被杀害后,张荫桓被流放新疆。慈禧之所以没有当场杀他,是因为他还算不上变法的灵魂人物。他被流放的原因就是他对光绪的事情太过上心。

两年后,八国联军武装入侵,慈禧处死五位反战大臣后,向十一国宣战。在联军步步紧逼之下,慈禧把怨恨倾泄到曾长期与洋人打交道的张荫桓身上。

随后,慈禧命人将张荫桓处死在戍所,享年64岁。尸棺在红山脚下停放了半年,次年由儿子将其灵柩运回佛山安葬。在美英的要求下,张荫桓被平反。

徐致靖在李鸿章等人相救下逃过一劫

戊戌政变爆发后,徐致靖也被逮捕下狱。慈禧第一个处死的人就是徐致靖,李鸿章与徐致靖的父亲是同科进士,私交很深。李鸿章请求荣禄帮忙说情。

(张荫桓)

荣禄冒着生命危险向慈禧保证,徐致靖只是一个书呆子,根本不懂新政,光绪从来没有重用过他。慈禧这才消气,将徐致靖的斩立决改为为“斩监候”。

徐致靖其实也算得上是维新派的领袖,康、梁等人就是徐致靖推荐给光绪的。在戊戌变法期间,徐致靖为礼部侍郎,他的听力不好,使光绪很少见他。

这一身体特征挽救了他的性命,光绪不想因高声与他说话而被人发觉。所有人都认为徐致靖这次必死无疑,他侄子备好棺材等待,谁知菜市口没有他。

徐致靖在狱中待了两年,八国联军攻陷京城后,徐致靖被释放。出狱后,徐致靖南下杭州定居,改名徐仅叟。1917年,徐致靖因病去世,享年73岁。

(徐致靖)

综上,戊戌政变确实抓获了八名要犯,其中六君子被斩首于菜市口。张荫桓虽然被流放新疆,但终未能免死。而徐致靖是唯一的幸存者,算是善终。

张荫桓与徐致靖的声名虽然远不及“戊戌六君子”,但历史也不会忘记他们。


野史也是史


尽管只经历了103天便宣告失败,但“戊戌变法”毫无疑问是晚清时期一场影响深远的变法维新运动。1898年9月28日,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六人惨遭杀害,历史上将他们称作“戊戌六君子”。

事实上,“戊戌六君子”本来应该叫“戊戌八君子”,因为当初慈禧在废除变法下令抓人的时候,一共抓捕了8名维新人士,但最终她只杀死了其中6人。

(戊戌六君子)

那么,另外两位维新人士,为什么能在变法中活命呢?

下面我们来看看“戊戌变法”失败后,变法人士的情况。

一、康有为、梁启超。

由于康有为和梁启超创办了《万国公报》,并且在社会中不遗余力地为维新运动制造舆论。因此,在当时看来,这两位才是“戊戌变法”的真正带头人。

然而,还没等清廷抓到人,康有为和梁启超就在收到消息后,迅速逃离了北京。其中,康有为一路颠沛流离,四处躲藏,最终逃到了日本。梁启超也在伊藤博文的帮助下,成功到达日本。

二、康广仁。

在听说两个变法领袖逃跑的消息后,慈禧太后非常愤怒。为了纾解心中对康有为的愤恨,慈禧将怒火全撒到了康有为的弟弟康广仁身上。

实际上,清军抓人当天,康广仁本来是有机会逃跑的。当时他正与康有为以及梁启超在北京的南海公馆里。当清军抓人的消息传来后,康广仁本来已经和两人一起出逃了。并且为了安全,他还换上了一件厨师服。但在逃跑过程中,他发现忘了东西,于是半道上又折返了回来。

不幸的是,康广仁曾在前几天训斥过自家的厨师,厨师由此怀恨在心。在看到清兵抓人以及康广仁失魂落魄的样子后,厨师果断地指认了康广仁,并将其出卖。

而被抓之后的康广仁,也成为了慈禧第一个必杀之人。

(康广仁和梁启超旧照)

三、刘光第、林旭、杨锐、谭嗣同。

刘光第、林旭、杨锐、谭嗣同四人,被授予四品卿衔,合称为“军机四卿”。他们参与了变法新政,并且总揽朝廷的纳谏大权,是光绪帝最为依仗的四人。

刘光第一度在刑部当了十多年官,自从接触到维新变法运动后,他开始频繁向光绪上谏,凭借“国势艰危,与中外积弊,非力矫冗滥,无以图治”的变法主张,刘光第开始被光绪帝赏识。变法失败后,他在军机处被捕,甚至在死前,也一直是神情自若,正气凛然。

林旭在科举中多次碰壁,后来在变法中受到重用,因此他尤为珍惜。在维新活动中,他上书最多。林旭当然也没能逃掉被杀的命运,他死时仅有24岁,是“六君子”中年纪最小的人。

杨锐是张之洞的重要幕僚。当杨锐被捕之后,张之洞曾致电荣禄,表示愿意亲自为他作保。但是杨锐刚直不阿,怒骂荣禄刚愎自用。最终,气急败坏的荣禄煽动慈禧太后,杀掉了杨锐。

谭嗣同选择了主动慷慨赴死。他认为,变法维新是必须要流血的。因此,他不惜以自己的性命警醒世人,希望推动国家的发展。他被抓捕后,在狱中留下了绝命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这首诗,伴随着他的牺牲,成了荡气回肠的千古绝唱。

四、杨深秀。

变法失败后,杨深秀本来并没有第一时间被抓。但他却不顾个人的安危,接连做出了冒险举动。他不仅想要说服董福祥军反正,同时还想要求慈禧还政给光绪。最终,他也一并被抓,慷慨就义。

除了逃走的康有为、梁启超,以及死去的“六君子”,实际上,当时清廷还抓了两个人。

(李鸿章像)

五、徐致靖。

作为维新派人士,徐致靖的官职实际上比“军机四卿”还要高。一开始被抓以后,他也认为自己必死无疑。但由于李鸿章与徐致靖一家私交甚笃,李鸿章便开始请求荣禄帮忙。

荣禄在为徐致靖求情后,慈禧太后大发雷霆。但荣禄却说,徐致靖只是个书呆子,并且维新三个月,皇帝一直都没有召见过他。慈禧这才判了徐致靖斩监候。

事实上,光绪在维新后,不召见徐致靖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徐致靖耳朵不好,常常听不见别人讲话。

后来徐致靖出狱后,他也常常自责自己当初没有跟着“六君子”一起走。同时,他也将自己的名字改为了“徐仅叟”,表示自己是仅存的老头。

六、张荫桓。

张荫桓是当时的外交大臣,他在维新变法中主要负责光绪与维新派的联络。并且,他还曾引领伊藤博文与光绪见面。本来,张荫桓也应该是必杀的对象之一,但由于外国列强站出来为他撑腰,最终张荫桓只是被流放新疆。

1900年,八国联军向紫禁城发动了入侵,慈禧太后随即迁怒于长期与列强沟通的张荫桓,下令将他就地处死。

虽然张荫桓、徐致靖不在戊戌君子之列,但他们对于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以及中国社会的进步,同样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值得被永远铭记。


张生全精彩历史


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这句话用到“戊戌政变”中两人身上同样适用(有被抓的两人逃过一劫)。

【戊戌政变,两个逃了,两个抓住没杀】

人们一直以来都喊“戊戌六君子”,其实,慈禧在“戊戌政变”中要逮捕10个人。逃跑了:康有为、梁启超。两个抓住没杀:徐致靖、张荫桓。杀害了的6人:谭嗣同、林旭、杨锐、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徐致靖、张荫桓为啥没有被杀害呢?

其实呢,慈禧一定要要杀掉的,是首要分子和“四章京”。两个首要分子:康有为和梁启超,四个军机处章经行走: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

康广仁是康有为的胞弟,因为没有抓到康有为背锅了。而杨深秀是因为诘问皇帝被废,要求慈禧还政,撞到了枪口。

【徐致靖、张荫桓本来就不是必杀】

徐致靖、张荫桓,跟其他人不一样,这俩人都是五六十岁的老臣,在变法前就算朝廷大员,不在慈禧的必杀名单。可以杀,也可不杀,就看慈禧心情了。

那为什么要抓他俩呢?

张荫桓引荐了日本伊藤博文给光绪帝,后来光绪一度还想给伊藤博文实权,予以重用。对于慈禧来说,这是要把祖宗基业拱手送人,绝对不能容忍。于是,记恨上了张荫桓,抓“六君子”顺便一块撸来了。

而徐致靖这个耿直哥,是听说别人谭嗣同、杨锐等人被抓了,自己跑到官府自首的。既然抓都抓了,那就性命不好说了。

【徐致靖有个好爹】

徐致敬他爹徐伟侯对李鸿章有恩,李鸿章一听年侄出事了,马上就走动慈禧跟前的大红人荣禄。要是“四章京”真心保不了,徐致敬不一样。按李鸿章的说法,徐致敬就是书呆子,做做昆曲票友还行,新政啥也不懂,光绪帝都没召见过他。

李鸿章的要求也不高,保命就好,荣禄就跑到慈禧那里求情了。慈禧刚开始还生气,后来一听荣禄说,那就一书呆子,光绪都不爱搭理他。慈禧让老太监一查,果然光绪没召见过徐致敬。好吧,看着荣禄求情的面子上,留条命,判无期。

据说,光绪不召见徐致敬,是因为耳背,没法跟他商量秘密事情。不过书呆子是真的,溥仪退位后,监狱里的犯人都跑光了,徐致敬不跑,说是没有大清的赦令,不能跑。

【张荫桓有帮好朋友】

张荫桓在没有参与变法之前,是外交重臣,还深得慈禧赏识。英法德美日俄列强各国都去过,做了十多年外交官,跟各国外交官勾肩搭背,很是熟络。其实,戊戌变法的众人中,真正有能耐的仅此一人。

戊戌政变后,各国公使都照会清政府。反正,张荫桓也不在必死名单,慈禧乐得给洋大人一个面子。张荫桓,革职流放新疆。

【张荫桓应该算入“戊戌七君子”】

1900年,慈禧发疯向十一国列强宣战,在痛恨列强的时候,一下想起擅长与列强打交道的张荫桓。于是,把对洋人的气撒到了张荫桓头上。7月下令处死张荫桓,戊戌变法流血牺牲又多了一人。

隔年,被八国联军打服的慈禧,在列强公使的要求下,慈禧捏着鼻子为死去的张荫桓平反,追复原先官职。


尔朱少帅


上半年看了李敖写的《北京法源寺》。

这是一本讲述维新变法的历史书,当然了,它也并不全然只是叙述维新变法的始末。李敖自己也骄傲的说:这不是一本单纯的俗套的书写历史的书籍。

确实,在这部小说中李敖旁征博引了大量的历史典故,把谭嗣同这个人物的忠肝义胆,为变法决意主动赴死的勇气和悲壮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

维新变法失败后,谭嗣同拒绝了梁启超的建议逃亡日本,同时也拒绝了日本人提供的帮助,他所留下的绝不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样的豪言壮语。

谭嗣同主动赴死的行为也不是杀身成仁,而是用自己的死作为一一簇星星之火,以点燃全国的革命热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谭嗣同的行为并不能够简单的理解为殉道。

他并不是为了某种道而死,而是为了用自己的死却唤醒国人的革命热情,也是用自己的死证明变法这条路在中国行不通,唯一可行的道路就是革命。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这是谭嗣同的伟大之处,当然这也并不是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贪生怕死。

他们的建议是让谭嗣同逃到日本,再图谋东山再起,毕竟孙中山都几次流亡国外。谭嗣同对此表示了拒绝,他看到了清王朝的腐朽之处,已经发展到必须要鲜血来重新缔造一个国家的地步。

康有为和梁启超苦劝无果,只好逃亡日本。在慈禧的授意下,最终被捕的变法人士确有8人,他们分别是:谭嗣同、康广仁、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徐致靖和张荫桓。

最终幸免于难的主要是后面两位,这两位都并不是维新变法的主要发起人,他们都是朝廷官员。张荫桓主要起的作用是搭建光绪和变法人士之间交流的梁桥。

年轻的康有为就是在他的推荐下见到了帝师翁同龢,最终让光绪逐步认识到清朝亟需变法的急迫性。张荫桓是清朝的外交大臣,专门负责出使考察各国。

这也让他结识了许多西方人士,维新变法失败后,张荫桓原本也在被处死的名单上。但是在西方各国的干预下,慈禧迫于压力只好把他发配新疆。

没过几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慈禧在西逃之前把心中的怨恨也发泄在了张荫桓的身上,随即命令将张荫桓赐死在戍所。

徐致靖原本是第一个要被处死的人,他是礼部侍郎,支持维新变法。被抓捕后李鸿章想要解救他,因为他和徐致靖的父亲是好友,但是自己又不好出面。

于是转而求助和慈禧关系很好的荣禄,在荣禄的活动下,徐致靖最终被判了个革职监禁的结果。

而其他六位主要的维新变法人士则没有这样的幸运,在这风口浪尖之上没有人愿意惹祸上身,最终也就有了我们熟知的“戊戌六君子”赴死的历史。

除了谭嗣同给我们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慷慨激昂的诗句外,其他五君子也留下了表述自己壮志的诗词,如林旭:

报国志难酬,碧血谁收,箧中遗稿自千秋。肠断招魂魂不返,云暗江头。锈佛旧妆楼,我已君休,万千悔恨更何尤?拼得眼中无尽泪,共水长流——《浪淘沙》

如杨深秀:

久拼生死一毛轻,臣罪偏由积毁成。自晓龙逢非俊物,何尝虎会敢徒行。圣人岂有胸中气,下士空思身后名。缧绁到头真不怨,未知谁复请长缨——《无题》

如刘光第:

梦中失叫惊妻子,横海楼船战广州。五色花旗犹照眼,一灯红穗正垂头。宗臣有说持边衅,寒女何心泣国仇。自笑书生最迂阔,壮心飞到海南陬——《梦中》

另外再谈一件题外事,也许可以让袁世凯背负上民族罪人的骂名。

百日维新开始后,也就宣布了变法派和慈禧的守旧党之间展开了争权的斗争,对权力速来野心巨大的慈禧对此深感不安。

原本以为光绪只是在过家家,闹着玩,没想到光绪真的要来夺走她手上的权力。这让慈禧很不安,于是向光绪施加压力。

这也让光绪感到很难受,他向杨锐发了一道密诏说:

近来仰窥皇太后圣意,不愿将法尽变,并不欲将此辈荒谬昏庸之大臣罢黜,而用通达英勇之人令其议政,以为恐失人心。虽经朕屡次降旨整饬,而并且随时有几谏之事,但圣意坚定,终恐无济于事。即如十九日之朱谕,皇太后已以为过重,故不得不徐图之,此近来之实在为难之情形也。朕岂不知中国积弱不振,至于阽危,皆由此辈所误;但必欲朕一旦痛切降旨,将旧法尽变,而尽黜此辈昏庸之人,则朕之权力实有未足。果使如此,则朕位不保,何况其他?今朕问汝:可有何良策,俾旧法可以全变,将老谬昏庸之大臣尽行罢黜,而登进通达英勇之人,令其议政,使中国转危为安,化弱为强,而又不致有拂圣意?尔其与林旭、刘光第、谭嗣同及诸同志妥速筹商,密缮封奏,由军机大臣代递,侯朕熟思,再行办理。朕实不胜十分焦急翘盼之至,特谕。

这件事颇有一种汉献帝写衣带诏的意味,光绪不愿得罪慈禧,但是又不想放弃新政,所以就让杨旭和林旭、刘光第、谭嗣同等人以及变法人士共同商议有没有什么平衡之策。

杨锐后来将这份密诏手抄了一份给康有为,康有为想了一个什么办法呢?

就是像当初慈禧发动政变一样也来一场推翻慈禧的政变,而他最大的靠山和希望就是手握兵权的袁世凯,康有为于是将这份密诏改动为以下内容:

朕唯时局艰难,非变法不足以救中国,非去守旧衰谬之大臣而用通达英勇之士,不能变法。而皇太后不以为然,朕屡次几谏,太后更怒,今朕位且不保,汝康有为、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等可妥速密筹,设法相救。朕十分焦虑,不胜企盼之至。特谕。

康有为将这份改动的密诏拿给谭嗣同、梁启超等人看,众人找到袁世凯,希望他能够起兵勤王,逼宫慈禧,迫使慈禧交出手中的权力。

这是一招险棋,成功了变法就将迎来一个拨云见日的全新局面,失败了,也就意味着万劫不复。

但遗憾的是,袁世凯为了个人的利益,最终选择了牺牲了大清朝最后的希望和未来,两天后他就把这份密诏交给了荣禄。

荣禄随即又把这一消息汇报了慈禧,震怒之下,慈禧软禁了光绪,下令抓捕变法人士,百日维新彻底宣告失败。

这一年是1898年,苟延残喘的大清朝跌跌撞撞坚持了14年后终于轰然倒塌。

而袁世凯最终成为最大赢家,窃取革命果实,顺利当上民国政府大总统。不可否认,袁世凯聪明、富有智慧,是玩弄权术的高手。

但他的所作所为都必然将使自己被永远钉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康熙宣称索额图是大清

第一罪人,袁世凯恐怕也不逊色吧。

正因为像袁世凯这样的拦路虎太多了,除了用流血来重新缔造一个国家以外,任何外部的改动都难以使彼时的清朝起死复生,这就是谭嗣同主动赴死的理由。

真可谓可悲、可叹、可敬!


围炉谈史


答:是的,慈禧在1898年9月21日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皇帝,大肆逮捕维新派官员时,一共抓捕八人,他们分别是徐致靖、张荫桓、谭翤同、杨深秀、林旭、杨锐、刘光第、康广仁。

但七天之后,即9月28日,被拉到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斩首示众的,只有后面的六人,被称为“戊戌六君子”。

上面排第二位的张荫桓,曾于1897年代表中国赴伦敦参加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位六十年庆典,之后又去了法国、德国、俄国、美国,长期从事外交与洋务活动,得到列强的出面干预和挽救,暂时得以免死。在六君子被害的次日,9月29日,慈禧以“张荫桓居心巧诈,行踪诡秘,趋炎附势,反复无常”等空洞无实的罪名,下令将他“发往新疆,交该巡抚严加管束”。但一年之后,任性的慈禧先向列强宣战,发觉风大、风紧吃不消,又赶紧求和,然后把怨恨倾泄到对开战有异议的大臣身上,最先想起曾长期与列强打交道的张荫桓,恨得后槽牙发酸发痛,下令在戍所将之处死。张荫桓于1900年7月31日被杀,时年六十四岁。是继六君子之后为变法捐躯的又一人,也是参与变法的朝廷大员中的惟一殉难者。

所以,严格来说,慈禧处死变法者一共是七个人,张荫桓可称戊戌变法第七君子。

唯一侥幸逃过死难的,是徐致靖。

实际上,徐致靖慈禧第一个下令要“斩立决”的人。

徐致靖是江苏宜兴人,生于1844年,是光绪年间的进士,选庶吉士,历任翰林院编修、翰林院侍读学士、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等职。礼部侍郎属于从二品,属于朝廷大员。

1897年德国侵占胶州湾,徐致靖以外患日迫,亟思变法图存。1898年上疏光绪皇帝明定国是,以一定心,而维时局。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黄遵宪、张元济等人,全都是徐致靖向光绪帝推荐并主张破除资格录用的。

戊戌政变发生后,九门提督署到徐府抓人,扑了个空,急得不得了。

其实,当时徐致靖完全不知情,只是外出访友去了。回家听家人一说,不慌不忙,穿好朝服,庄严肃穆地到刑部投案请死,面如止水。

家里几个子侄知他此去必死,一方面通知其远在长沙的长子徐仁铸来京收尸,一方面准备上好棺材,单等朝廷开刀问斩。

9月28日,朝廷要对变法人员行刑了。

徐致靖的次子徐仁镜吓傻了,喃喃自语,不能动弹。

侄儿徐仁録去路上迎接徐仁铸;另一个侄儿徐仁铨带人抬着棺材赶往菜市口。

菜市口里看热闹的人围了个人山人海、水泄不通。

突然有人尖叫:“差使来了,头一辆车一定是徐致靖!”

徐仁铨抬眼远眺,但听听几声炮响,顺治门洞里涌出了一支人马。

街上好事的市井之徒继续大喊道:“差使来了!”

紧接着,又有人大喊:“奇怪,怎么头一个斩犯不是徐致靖而是谭大人呢?”

果然,只见第一辆囚车上是谭嗣同,第二辆是杨深秀,第三辆是杨锐,第四辆是林旭,第五辆是刘光第,最后一辆是康广仁。

徐仁铨目睹六人依次倒在血泊中,看大刀王五收了谭嗣同的尸。围观的人群都散了,也没见伯父被绑出来,便把棺材抬了回来。看见徐仁镜还瞪着眼呆立在门口,赶紧把他拉进家,告诉他今天没有事。

原来,徐致靖已经由“斩立决”改为“斩监候”。

徐致靖何以得此免死待遇呢?

曾在很长一段时间是个难解的谜。

徐家“一门三翰林”统统被革职了。徐仁铸到了北京后,上奏疏请求代父坐牢,未准。

徐致靖在狱中读书养性,并没有后悔自己卷入维新运动。

他对前去探监的侄婿言謇博说:“我们主张变法改制,效法明治维新,可谓对症下药,虽然没有成功,但我相信,将来还要走此路,这是大势所趋,少数人阻挠不住的。”

徐致靖精通中医,在狱两年,常为犯人治病,救活了不少人。

八国联军进京,释放全部犯人,徐致靖不走,他说:“我是大清国的犯官,判我绞监候,现在外国人开监放囚犯,我不能听他们的命令”。

最后是刑部尚书贵恒代奏请命,慈禧从西安发来赦旨,才出狱南下,在杭州姚园寺巷定居。

徐致靖出狱南下时,徐仁铸已患肺病去世。

时有人集一联:

不孝男徐仁铸,罪孽深重,不自殒灭,祸延显考;

昧死臣谭嗣同,末学新进,罔知忌讳,干冒宸严。

徐致靖何以能大难不死呢?

徐致靖外孙许姬传后来著《许姬传七十年见闻录》披露了其中内幕:

徐致靖的父亲徐伟侯曾于1847年与李鸿章同时在考棚应考,当时李鸿章得了疟疾,文章未完成,浑身打摆子,拿不起笔,大叹 “今科无望,完了”。徐伟侯恰好在隔壁,关切地问:“你做了几篇?” 李鸿章说只誊清一篇,还有两篇是草稿,来不及修改就病倒了,无力完篇。徐伟侯非常仗义地说:“给我,我代你整理抄写,递进去试试。”结果李鸿章一举中了进士。

可以说,徐、李两家渊源非同寻常。

故人之子落难,位极人臣的李鸿章不可能见死不救,他找荣禄帮忙:“年侄徐子静,是个书呆子,好唱昆曲,并不懂新政,你给讲个人情。”

荣禄很多地方要仰仗李鸿章,就勉为其难,去找慈禧太后求情。

他一看到判罪名单,第一名就是徐致靖,“斩立决”,下面是谭嗣同等六人。

荣禄转述了李鸿章的话,说“徐致靖就是个书呆子,整天在家里唱昆曲,吹笛子,他并不懂新政,恐怕是上当受骗。”慈禧太后不信,荣禄又说:“据奴才知道,徐致靖升了礼部右侍郎后,皇上没有召见。”太监奉命去查档,果然,光绪帝三个月内都没有召见过徐致靖,老妖婆这才辞色缓和下来,动笔把“斩立决”改为“斩监候”。

还有一个问题,光绪帝为什么三个月没有召见过徐致靖?

原来徐致靖“耳朵重听”,光绪帝和他交谈费力,又怕走漏风声。

如此一来,徐致靖得以躲过一劫。

不过,徐致靖似乎并不高兴,在杭州,他改名为徐仅叟,意思是“六君子”被害,自己刀下仅存的老叟。

徐致靖生命最后的几年,常常感时伤怀地说,我活得太久了,本应该与“戊戌六君子”一同赴死才对。


覃仕勇说史


题主问的应该是张荫桓、徐致靖。二人都是在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捕,却一流放、一处斩监侯(死缓),暂时死里逃生。

张荫桓

张荫桓是被捕之人中官职、地位最高的一个(总理衙门大臣、户部左侍郎),相当于外交部副部长兼财政部副部长,还曾经入过军机处。因为长期从事外交与洋务活动,是晚清少数精通世界形势的官员之一,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评价他是“目下北京唯一懂得洋务的政治家”。



康有为能成为光绪帝面前的红人,全是张荫桓在起作用。

康、张是广东南海县老乡,张荫桓欣赏康变法图强的思想,于是把康推荐给光绪帝、代他呈递奏折,可以说没有这次推荐,就没有戊戌变法。因此变法失败后,张荫桓当即被革职下狱。

窦纳乐,他让张荫桓多活了一年多,却最终无法挽救他

幸亏英国公使窦纳乐获悉清廷将处死张荫桓,立即联络日本公使林权助,希望设法营救。林权助还就此事进一步与正在北京游历的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商议。两人分别致函或面见李鸿章,要求李立即告知荣禄,让荣禄次日晨转告慈禧,称如果张氏被杀,将导致“列国干涉”,“引起很坏的结果”。


这无异于一种恐吓,但慈禧忍下一口恶气,接受了英日的要求,发布上谕称:“张荫桓虽屡经被人参奏,声名甚劣,惟尚非康有为之党,著刑部暂行看管,听候谕旨 。”29日再发上谕,将张发配新疆。

不过慈禧这口恶气一直未消,一年多以后,义和团运动与清廷保守势力合流,开始盲目排外。张荫桓这样一位多年从事外交、洋务的高官,自然成为打击的对象,慈禧对他的新仇旧恨纠结在一起,再加上以端王载漪的鼓噪,1900年7月慈禧降旨:“已革户部侍郎张荫桓,著即行正法。”

慈禧所依恃的义和团终究扛不住列强的枪炮,不得已求和。 议和期间,美、英国驻华公使先后照会朝廷,要求“将张荫桓一切罪名开除,赏还原衔,追予谥典”。 清政府于1901年12月29日发布上谕,“已故户部左侍郎张荫桓,著加恩开复原官,以敦睦谊”。

徐致靖

徐致靖本来是侍读学士,他支持变法维新,向光绪帝推荐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黄遵宪、张元济等人。又请“废八股,改试策论,裁汰冗官,酌置散卿,宜练重兵,以备边患。”“百日维新”期间,擢升为礼部右侍郎。最特别的是,康有为、谭嗣同企图拉拢对新政表示支持的新建陆军督办袁世凯,让徐致靖上密折保袁,这就是9月11日上的《密保练兵大员疏》。后来康、谭更是企图让袁世凯发动政变,杀掉慈禧,慈禧自然对徐致靖恨之入骨,要杀头的名单上,徐列在第一个,后面才是戊戌六君子。

戊戌六君子

因为保举了康、梁、谭等人,还上过许多变法改制的奏折。入狱之后,徐致靖也自以为必死,却没想到自己的父亲和李鸿章有旧,李鸿章有心救徐致靖,却由于甲午战败,在慈禧太后面前失宠,靠边站了,人微言轻,于是找到慈禧宠臣荣禄求情。

荣禄对维新派并不仇视,而且他执掌直隶也需要李鸿章的支持,遂向慈禧进言:“徐致靖听说是个书呆子,整天在家里唱昆曲,吹笛子,他并不懂新政,恐怕是上当受骗。”慈禧太后面带怒容说:“徐致靖不是好东西,他离间我母子,你为什么袒护他?”荣禄忙跪下说:“奴才不敢,不过据奴才知道,徐致靖升了礼部右侍郎后,皇上没有召见。”太监奉命去查档,果然,光绪帝三个月内都没有召见过徐,她这才辞色缓和下来,对荣禄说:“看你的面子,叫他老死狱底吧。”动笔把“斩立决”改为“斩监候”。

光绪帝为什么三个月没有召见过徐致靖呢?其实是因为徐“耳朵重听”,和他说话必须很大声,光绪身为皇帝,还不得不防隔墙有耳,干脆就不召见他了。




徐致靖比张荫桓命好,因为一直关在监狱里,反而逃过了保守派的政治清算。等到与八国联军议和时也被赦免,一直活到1917年才去世。

徐致靖晚年常说:“我应该跟六君子一起走,留下我有什么意思?”


海军史研究会员


1898年,光绪帝力挺的维新运动失败,除了光绪帝被慈禧太后幽禁于瀛台外,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还大肆搜捕参与支持维新运动的人士。康有为、梁启超提前得知消息逃脱了搜捕,谭嗣同也不愿意逃走,最终与林旭、杨锐、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被捕,并于当年九月二十八日在北京菜市口刑场处死,史称“戊戌六君子”。但是,鲜为人知的是,当时清廷抓捕的支持维新运动的人士不止六人,实际是八人,另外两人分别是户部侍郎张荫桓和礼部侍郎徐致靖。那么,徐致靖和张荫桓两人能够逃脱被杀的厄运,原因很简单,这两位朝廷高官颇有人脉,关键时刻有得力人士力保不死。



先看看张荫桓的具体情况。从现有的史料看,张荫桓是因为工作缘故得到了西方列强驻华大使们的力保。张荫桓是广东南海县人,才识过人,被任命为总理衙门大臣,兼户部侍郎,赏加尚书衔。由于工作缘故,张荫桓与各国列强打交道的机会较多,多次到国外考察,还参加过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位六十年的庆典。他在“戊戌变法”期间,为光绪皇帝和维新派人士牵线搭桥,还向光绪皇帝提出不少新政建议,因此被保守派所嫉恨,被逮捕入狱。正常情况下,张荫桓这下死定了,但是由于他与多国大使私交甚好,多国列强出面对慈禧太后施加压力,要求不能处死张荫桓。无奈之下,慈禧太后只好改判张荫桓流放新疆。不过张荫桓也没能彻底躲过朝廷的诛杀。1900年,在“庚子事变”前夕,慈禧太后在向11国宣战之前,想起了经常与列强打交道的张荫桓,下令将其处死。

徐致靖则是有朝中大佬出面说情保住性命。本来慈禧太后对徐致靖早有不满,本来打算第一个就干掉他。但是,徐致靖的父亲与李鸿章是同科进士,徐父找李鸿章说情,李鸿章为了保住这个世侄的性命,找到了慈禧太后的红人荣禄,由荣禄出面向慈禧太后求情,徐致靖由死刑改为“斩监候”,总算保住了性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