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2 竹笛技巧:單吐

1.單吐的特點及演奏方法

單吐又有重吐、輕吐、唇吐等多種不同的奏法以表現各種不同的音樂情緒,掌握單吐技巧並在樂曲演奏中根據音樂情緒需要合理運用是至關重要的。

竹笛技巧:單吐


(1)按舌的運動方式分類,單吐分為兩種:

①T(突)式單吐:即“突、突、突、突”。舌輕放在上齒齦後面,然後快速回縮,通過與氣流的配合,發出一個具有爆發裡的音響,如我們發“突”音。要想連續吐奏時將舌重新放回原來位置上切斷氣流,當舌離開後,又可發“突”的音。這樣連續的舌頭動作就發出“突、突、突、突”。T(突)式單吐因舌尖與齒齦的觸擊面相對而言的要多一些,在舌離開齒齦時具有較強的爆發力。一般而言,它的特點是發音結實、有力、清晰,適合於演奏強音、重音及力度較強的吐音樂段等。


②K(庫)式單吐:即(庫、庫、庫、庫)。這是一種非常有特點的吐音,它跟T(突)式吐音的本質區別在於,它不用舌尖,而是用舌的根部抵住上顎,阻住氣流,然後舌根迅速離開,依靠氣息的衝擊形成具有爆發力的音響,類似發“庫”音。它的最大優點是發音圓潤,且富有彈性,可強可弱,柔中帶剛,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如馮子存先生在演奏《五梆子》這首體現熱情豪爽性格的民間樂曲時,因旋律要求在演奏中稜角分明,剛、健灑脫,選折庫式吐音,可使吐出的音剛健富有彈性,而這一選折正好使奏出的旋律音符清晰而又不流於呆板,旋律的進行也顯得更加生動有力。馮子存先生在演奏《喜相逢》、《五梆子》等樂曲中,除了在樂曲的後部隨著速度的加快逐漸改用突式吐音外,全曲基本都是用庫式吐音來吐奏。


(2) 按演奏方式劃分類,又把單吐分為輕吐與唇吐。

① 輕吐:舌頭平展放鬆,舌動的力度中庸,氣息和緩,爆發力不要太強,發出似斷非斷、較為柔和的音響效果。演奏符合為“⊙”,在樂曲中一般表現為抒情、輕巧的樂段。如:笛子曲《早晨》(趙松庭曲)中的尾聲就是運用了輕吐這一技巧來表現人們在盡情嬉戲歡舞之後,又重新回到恬靜柔美,令人回味的春天早晨的意境。

②唇吐:在吹奏之前,改編雙唇自然閒合,保持吹奏笛子時的最佳狀態,然後依靠氣流的衝擊,發出似“撲”音。唇吐不需要用舌,之需要氣息的變化即可,發音力度的強弱是有氣流的急緩決定的。氣流急則力度強,氣流緩則則力度弱。在傳統的江南絲竹,地方戲曲及抒情樂曲中樂句的起始音都經常用到。如:江南絲竹《歡樂歌》,該曲開始頭兩個樂句中的盾音,如使用唇吐則音樂具有抑揚頓挫之感,使清新秀麗的曲調更加委婉動聽。


2.單吐的演奏效果

就吐音T(突)與K來講,二者在奏法上不同,而音響也有區別。用T(突)發音較直,而用K(庫)發出的音則含蓄且更富於歌唱性。劉森先生在樂曲中時而輕緩、時而急促的運用多變的K(庫)式吐音,使音樂含蓄,充滿內在的活力,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這也恰好說明,這種獨特的吐音是區別於其他竹笛演奏風格一個不可缺少的部分。


音樂是聲音的藝術,音樂的美是通過音響表現出來的,而富有感染力的演奏,就需要在力度、速度以及音色等方面加以細緻的變化處理。在其他藝術領域也是如此,一幅畫的視覺效果,也要求明暗對比和色彩處理上的豐富變化,從中讓我們看出所要表達的深刻含義,使它的藝術形象更加突出。在吐音技巧中,舌的輕重緩急與氣急的變化應用,產生了不同的音響效果,有的發音音節為Tu(突),Te(特),Ti(梯)。有的發音為Ku(庫),Ka(咔),Ke(克)等。音節不同,舌的觸擊點也不一樣,加之氣息的各種變化使用,使吐音效果產生較大的差異。


由於不同的吐音有著不同的音響效果和不同的表現力,在演奏中應根據不同的作品要求採用不同的吐音方法。一般而言,吐音時舌的運動與氣流的大小快慢成正比,二者決定了吐音的強弱,軟硬。中國笛子演奏藝術流派紛呈,風格迥異,只所以如此,除了因地理環境、生活習俗、風土文化、文化傳統、審美習慣等不盡相同而形成差異外,與吐音的運用也不無關係。馮子存先生早年以賣藝謀生,足跡走遍晉察冀邊沿地區,受當地民歌、山西梆子、二人臺等民間音樂和戲曲音樂薰陶,創作、改編了一批風格鮮明、新穎獨特的笛曲。形成了以乾淨清晰的吐音、強有力的剁音、各種滑音以及豐富多彩的花舌、華麗奔放的花舌等演奏技巧,體現北方人的性格和語言特徵的演奏風格。《喜相逢》原來的曲調較簡單,在戲曲中往往用於過場音樂,經過改編以後,使樂曲大為改觀,成為一首具有濃郁地方風格的生動活潑、形象鮮明、極富表現力的笛子獨奏曲。該曲第四段較多應用了單吐、花舌、剁音等技巧,表現親人依依惜別和別後重逢時熱烈歡樂的情景。


笛子演奏藝術大體分為南北兩派,南派以細膩委婉取勝,北派以火爆粗獷見長。劉管樂先生和馮子存先生一樣,是音樂界公認的派笛藝的傑出代表人物,馮先生他的演奏講究力度集中,吹奏的吐音清晰,乾脆。形成了灑脫、利落、靈巧、樸實的獨特演奏風格。劉管樂先生自幼向民間藝人學吹管子、笛子、嗩吶等樂器,並且常為河北梆子、老調梆子等伴奏。因此,在他的創作中,使用了大量的民間音樂素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