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7 常見慢性病—骨關節炎,能引起全身關節疼痛!正困擾越來越多人群

上一篇科普,我們講到了的人口老齡化已經成為我國一個極為嚴峻的社會問題,嚴重影響著我國經濟、社會等各方面的發展。青壯年人口數量減少,而老年人口比例不斷上升,造成日趨嚴峻的人口老齡化問題。老年人增多以後,隨之而來就是老年性、退行性疾病的增多。對於骨科,尤其是關節外科而言,一天門診下來,不看幾十個膝關節、髖關節因為骨性關節炎而出現疼痛的病人,就感覺跟沒有上門診一樣,特別奇怪。由此可以看出,骨關節炎在我國,乃至世界的發病率是很高的。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常見慢性病—骨關節炎。

常見慢性病—骨關節炎,能引起全身關節疼痛!正困擾越來越多人群

什麼是骨關節炎?

骨關節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種常見的慢性關節疾病,又稱為關節病、退行性關節炎等。其特徵就是關節軟骨原發性或者繼發性退行性變以及骨質增生。骨關節炎是最常見的關節炎,常累及手、膝、足和髖關節。疼痛是OA的典型症狀,患者會因此而就醫並確診。它可引發很多併發症,包括失去活動能力或者活動能力下降、生活質量下降。該病是中老年人下肢失去活動能力的主要原因。

骨關節炎的發病率到底有多高呢?

說到骨關節炎的發病率,我們首先問問自己或者自己身邊的親屬,尤其是老年人,膝關節、髖關節等有沒有出現過疼痛?估計基本上我們身邊或多或少都有骨關節炎的患者。據統計全球病例約有2.4億,全球18歲以上人群的的髖關節和膝關節OA患病率接近5%。患病率必定會隨老齡化和肥胖率上升而增高。在60歲以上人群中,男、女症狀性OA的患病率分別為接近10%和18%,這還只是有症狀的OA患者,那些尚未出現OA症狀的患者更是不計其數。

骨關節炎的病因與分類有哪些?

根據導致疾病的因素,可以將該病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

1. 原發性骨關節炎:是一種緩慢、漸進的病理過程,至今病因未完全明確。可能是因為全身或局部的綜合因素導致,例如:軟骨營養、代謝異常等;長期應力不平衡;生物化學因素;累積性微小創傷等。體重超重者下肢關節過於承重勞損易發此病。

2. 繼發性骨關節炎:局部原有病變的基礎上發生的病理變化。常見原因有:先天性關節結構異常、後天性(創傷性)關節面不平整、關節不穩定等。

關節軟骨的營養來自於關節腔內的滑液,因此凡是不利於滑液循環的因素,都可以影響關節軟骨的功能,促使關節軟骨變性。

骨關節炎的病理改變有哪些呢?

1. 關節軟骨:關節軟骨變性是最早也是最重要的病理變化。關節的作用是運動,在負重區域的軟骨面會出現軟化—失去彈性—出現裂隙—剝脫—軟骨下骨裸露—關節間隙變小的過程。而在非負重區域,關節軟骨因為磨損較小,出現增生、肥厚,在關節邊緣形成骨贅,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骨質增生。

2. 軟骨下骨:顧名思義,它是位於軟骨下面的一層骨質。在負重區域的軟骨下骨,會出現骨密度增加,硬化。而在非負重區域,出現萎縮、骨質疏鬆或者囊性變。平時我們看到很多老年人出現膝關節畸形,出現"O"型或者"X"型腿,多是由於軟骨下骨隨著隨著生物應力的變化不斷重新塑形而導致。

常見慢性病—骨關節炎,能引起全身關節疼痛!正困擾越來越多人群

3. 滑膜與關節囊:剝脫的軟骨漂浮於滑液內或者附著在滑膜上,刺激滑膜炎症充血水腫,形成我們所熟知的滑膜炎,導致更多的富含黏蛋白的滑液滲出,使滑液變得渾濁、粘稠。同時,關節囊產生纖維變性和增生,進一步加重關節活動受限。

4. 肌肉:病變關節周圍的肌肉因為長期的疼痛,出現保護性痙攣,使肌肉慢慢出現攣縮,關節活動受限。

以上病理性改變互為因果關係,導致噁心循環。

常見慢性病—骨關節炎,能引起全身關節疼痛!正困擾越來越多人群

骨關節炎有哪些症狀和臨床表現?

原發性骨關節炎多發生在50歲以上的老年人群,女性多於男性,常有多個關節受累,最常受累的是:膝關節、髖關節、手指、腰椎、頸椎等。繼發性骨關節炎可發生在任何年齡階段,僅少數關節受累。

1. 症狀:通常起病緩慢,可因為勞累、受涼或者輕度外傷後出現關節酸脹或者鈍痛,然後逐漸加重,可出現關節摩擦痛。如果關節處於一個位置時間過久,可以出現關節短暫性的僵硬,因此骨關節炎的病人患者會有晨起活動疼痛,而活動一段時間後出現疼痛減輕,關節活動度改善的症狀,但是過度活動後,關節疼痛的症狀又會出現加重。如果增生的骨贅出現脫落,繼而形成關節腔內遊離體,也稱為"關節鼠",可以出現關節交鎖。剛開始發病的時候,這些症狀會間歇性出現,伴隨著骨關節炎的加重,這些症狀會頻繁發作或者呈持續性。

2. 體徵:病變的關節可以出現腫脹,關節畸形、壓痛、活動受限,活動關節時出現摩擦音和摩擦感,猶如磨砂樣。可有不同程度的關節周圍肌肉的萎縮。當膝關節伴有滑膜炎時,腫脹可加重並出現關節腔內積液。髖關節病變時,患髖活動時疼痛加重。

3. 輔助檢查:最主要是X線檢查,通過X線檢查可以發現關節間隙變窄,軟骨下骨硬化,關節面鄰近的骨松質內可有囊性變,關節邊緣骨贅形成;晚期關節間隙消失,骨端變形,關節出現內外翻畸形,也就是O"型或者"X"型腿。有時還可以看到遊離體。

注意避免體重超重,進行一些適量的體育鍛煉,同時儘量避免關節的超負荷運動,對於兒童的各種畸形及時矯正,對於累及關節面的骨折,做到解剖復位,防止繼發性骨關節炎。

1. 一般治療:避免受累關節在損傷。出現關節不適感以後,一定要休息,抬高患肢減輕疼痛和防止關節畸形。

2. 藥物治療:臨床工作中,經常會應用保護軟骨的藥物(如氨基葡萄糖和硫痠軟骨素)和各種止痛藥物緩解疼痛。但是長期應用非甾體類消炎藥物會引起消化道和心血管系統不良反應。透明質酸鈉關節腔內注射可起到潤滑關節、保護關節軟骨的作用。關節腔內的封閉治療,雖然可以短期內緩解症狀,但是對軟骨有損害作用,故應慎用。

3. 理療和運動療法:病變關節局部行必要的理療和按摩可以減輕症狀。對於症狀較輕的患者,可以採取適量的運動療法,防止骨質疏鬆和肌肉萎縮。例如股四頭肌鍛鍊,加強肌肉力量,改善關節穩定性。

4. 關節鏡治療:近年來,伴隨著運動醫學的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骨關節炎患者採用關節鏡治療。通過關節鏡的治療,持續向關節腔內灌洗生理鹽水,就像沖洗膝關節一樣,帶走炎性滲液、代謝廢物、碎屑和小於2mm的遊離體,同時通過關節鏡下刨削、修整不平的關節面和半月板。

5. PRP:近年來,對於富血小板血漿(PRP)治療骨性關節炎的報道逐漸增多,目前該技術仍需要長期隨訪,觀察療效。

常見慢性病—骨關節炎,能引起全身關節疼痛!正困擾越來越多人群

6. 手術治療:對於那些持續性疼痛或者進行性畸形而且經過保守治療無效的患者,可以考慮手術治療。手術方式方法應根據患者的年齡、性別、職業生活習慣還有就是患者的需求等多種因素而定。對於嚴重的髖關節骨關節炎的患者,通常採用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而對於年紀較輕的膝關節內外翻畸形的患者,可以考慮脛骨高位截骨或股骨髁上截骨手術治療。而對於終末期的膝關節骨關節炎患者,根據其關節面受損的情況,也可以採取單髁置換或人工全膝關節置換兩種手術方式選擇。從而徹底消除關節疼痛,改善關節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常見慢性病—骨關節炎,能引起全身關節疼痛!正困擾越來越多人群

罹患骨關節炎的高危因素有哪些?

骨關節炎屬於生物力學、細胞和生物力學因素之間複雜的相互作用。骨關節炎的危險因素有:

1. 年齡:年齡是最有力的OA預測因素之一,手、髖和膝關節OA的發病率都隨年齡而升高,尤其是50歲之後。

2. 性別:男性與女性相比,女性OA患病率較高。絕經後尤其明顯,這可能與絕經後,女性出現雌激素缺乏,導致關節軟骨下骨骨質疏鬆。針對膝關節骨關節炎的一項研究顯示,女性的膝關節OA發生率是男性的1.7倍。

3. 遺傳學:遺傳因素似乎對所有OA都有明顯的決定性作用,但這個問題比較複雜。

4. 關節損傷:關節損傷與發生OA有關,這類疾病常稱為創傷性骨關節炎。膝關節是最常受損的關節之一,這是由於創傷後,關節面不平整或和關節不穩定所導致。

5. 肥胖:對膝關節和髖關節等負重關節和手關節而言,肥胖是最有可能引起發生OA和OA進展的危險因素之一。減肥可顯著減輕OA患者的臨床疼痛,延緩關節結構損傷進展。

6. 職業:重體力勞動都是最常見的職業危險因素。某些職業活動可能是膝關節OA的危險因素,尤其是需要反覆屈膝的職業。其他危險因素包括跪姿;頻繁爬樓梯、爬行、屈膝和全身振動;以及重複動作。

7. 體育活動:高速活動和經常進行高強度鍛鍊會增加OA風險。

8. 肌無力:股四頭肌可保持膝關節穩定,臨床上可見膝關節OA患者存在股四頭肌無力。有證據顯示,增強下肢的運動可能會改善症狀。

日常生活中,如何可以緩解骨關節炎的不適症狀呢?

1. 在疼痛最嚴重時休息幾分鐘:但不要休息太長時間,這會導致您的肌肉無力並加重疼痛。

2. 如果體重超重的話一定要減輕體重:肥胖會對您的關節帶來額外的負擔。

常見慢性病—骨關節炎,能引起全身關節疼痛!正困擾越來越多人群

3. 進行一些物理治療和鍛鍊:強壯的肌肉會減輕關節的一些負擔。從長遠來看,這能減輕您的疼痛,即使最初進行鍛鍊時會發生疼痛。

4. 使用鞋墊、夾板、手杖、助行器或任何能幫助您的設備:這些設備能幫助您的關節保持穩定或減輕關節的負重。

5. 使用熱敷袋或冰袋。

如何預防骨關節炎的發生?

1. 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保護好我們的關節,儘量減少做那些對關節損傷性大的運動。

2. 控制體重,肥胖者要積極採取正確方式進行減肥,以減少關節負重。推薦通過低衝擊性活動來減輕體重,如散步、騎車或游泳,來減輕體重。

3. 適當補充鈣劑,預防骨質疏鬆的發生。

4. 注意做好關節部位的防寒保暖,防止關節受涼等引起關節疼痛的誘因。

5. 適當進行可以改善關節功能的體育鍛煉,並使用護具,保護關節,防止運動損傷。

總結與推薦:

●骨關節炎(OA)十分常見,是一種常見的慢性關節疾病,又稱為關節病、退行性關節炎等。其特徵就是關節軟骨原發性或者繼發性退行性變以及骨質增生。患病率隨年齡而升高。

●根據導致疾病的因素,可以將該病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

●骨關節炎的治療方法有:1.保守治療:制動休息,抬高患肢、藥物治療、理療和運動療法、關節鏡治療、PRP(富血小板血漿)。2.手術治療:需要根據患者年齡、性別、職業、生活習慣、工作及病人需求綜合考慮手術方案,常見的手術方案有:脛骨高位截骨、股骨髁上截骨、單髁置換術、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

●OA源自力學、細胞和生物力學因素間複雜的相互作用,其危險因素眾多,包括:年齡是最有力的OA預測因素之一,手、髖和膝關節OA的發病率都隨年齡而升高,尤其是在50歲之後。女性性別與OA患病率較高以及病情較重相關。遺傳學有導致OA的作用,但並不是單一基因作用的結果。關節損傷與發生OA有關,這類疾病常稱為創傷後OA。肥胖對膝關節和髖關節等負重關節和手關節而言,肥胖是最有可能引起發生OA和OA進展的危險因素之一。體重也會影響病情嚴重程度。除肥胖外,某些職業活動和高速體育活動也是OA危險因素。

●骨關節炎的預防:1.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保護好我們的關節,儘量減少做那些對關節損傷性大的運動。2.控制體重,推薦通過低衝擊性活動來減輕體重,如散步、騎車或游泳,來減輕體重。3.適當補充鈣劑,預防骨質疏鬆的發生。4.注意做好關節部位的防寒保暖。5.適當進行可以改善關節功能的體育鍛煉。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您認為我的科普對您有所幫助,動動小手點個贊和關注。如果您對股骨頭壞死有疑問也可以留言,共同討論。如果大家想了解哪一個疾病,也可以留言告訴我。您的關注,是我奮勇前行的動力!


參考文獻
Neogi T, Zhang Y. Epidemiology of osteoarthritis. Rheum Dis Clin North Am 2013; 39:1.
Nelson AE. Osteoarthritis year in review 2017: clinical. Osteoarthritis Cartilage 2018; 26:319.
Zhang Y, Jordan JM. Epidemiology of osteoarthritis. Clin Geriatr Med 2010; 26:355.
Moss AS, Murphy LB, Helmick CG, et al. Annual incidence rates of hip symptoms and three hip OA outcomes from a U.S.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the Johnston County Osteoarthritis Project. Osteoarthritis Cartilage 2016; 24:1518.
Haugen IK, Englund M, Aliabadi P, et al. Prevalence, incidence and progression of hand osteoarthritis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the Framingham Osteoarthritis Study. Ann Rheum Dis 2011; 70:1581.
Cross M, Smith E, Hoy D, et al. The global burden of hip and knee osteoarthritis: Estimates from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2010 study. Ann Rheum Dis 2014; 73:1323.
Vos T, Flaxman AD, Naghavi M, et al. 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 (YLDs) for 1160 sequelae of 289 diseases and injuries 1990-2010: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0. Lancet 2012; 380:2163.
Cooper C, Dennison E, Edwards M, Litwic A. Epidemiology of osteoarthritis. Medicographia 2013; 35:145.
Vina ER, Kwoh CK. Epidemiology of osteoarthritis: literature update. Curr Opin Rheumatol 2018; 30:160.
Johnson VL, Hunter DJ. The epidemiology of osteoarthritis. Best Pract Res Clin Rheumatol 2014; 28:5.
Allen KD, Golightly YM. State of the evidence. Curr Opin Rheumatol 2015; 27:276.
Park JH, Hong JY, Han K, et al. Prevalence of symptomatic hip, knee, and spine osteoarthritis nationwide health survey analysis of an elderly Korean population. Medicine (Baltimore) 2017; 96:e6372.
Kodama R, Muraki S, Oka H, et al. Prevalence of hand osteoarthritis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hand pain and grip strength in Japan: The third survey of the ROAD study. Mod Rheumatol 2016; 26:767.
Dillon CF, Hirsch R, Rasch EK, Gu Q. Symptomatic hand osteoarthritis in the United States: Prevalence and functional impairment estimates from the third U.S.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1991-1994. Am J Phys Med Rehabil 2007; 86:12.
Gellhorn AC, Katz JN, Suri P. Osteoarthritis of the spine: the facet joints. Nat Rev Rheumatol 2013; 9:216.
Neogi T. The epidemiology and impact of pain in osteoarthritis. Osteoarthritis Cartilage 2013; 21:1145.
Felson DT, Zhang Y, Hannan MT, et al. The incidence and natural history of knee osteoarthritis in the elderly. The Framingham Osteoarthritis Study. Arthritis Rheum 1995; 38:1500.
Warner SC, Valdes AM. Genetic association studies in osteoarthritis: is it fairytale? Curr Opin Rheumatol 2017; 29:103.
Spector TD, MacGregor AJ. Risk factors for osteoarthritis: Genetics. Osteoarthritis Cartilage 2004; 12 Suppl A:S39.

Palazzo C, Nguyen C, Lefevre-Colau MM, et al. Risk factors and burden of osteoarthritis. Ann Phys Rehabil Med 2016; 59:134.
Corti MC, Rigon C. Epidemiology of osteoarthritis: prevalence, risk factors and functional impact. Aging Clin Exp Res 2003; 15:359.
Evangelou E, Valdes AM, Kerkhof HJ, et al. Meta-analysis of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 confirms a susceptibility locus for knee osteoarthritis on chromosome 7q22. Ann Rheum Dis 2011; 70:349.
Silverwood V, Blagojevic-Bucknall M, Jinks C, et al. Current evidence on risk factors for knee osteoarthritis in older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steoarthritis Cartilage 2015; 23:50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