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31 我听见远山在呼唤:从郭熙到赵孟頫、倪瓒,山水画的传承与革新

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藏品中,有两幅以“平远”这一中国绘画术语命名的画作,一幅是北宋时期郭熙的《树色平远图》,另一幅为元赵孟頫的《双松平远图》。我们将这两幅作品放置于一起比较欣赏,便能直观感受到它们之间继承与变革的关系。

之所以提到这两幅作品,不仅是因为其画作内容高度相似,而且它们与赵孟頫的绘画理论形成有着直接的关系。

尤其是后者,赵孟頫在卷尾题识中完整地表述了所谓“师古”的艺术理论,他这一创作原则与他所倡导的“以书入画”、“书画同法”的理论用于绘画实践中,为中国山水画发展奉献了技术性的元素,也使元代的山水画呈现出与南宋院体画截然不同的面貌。

我听见远山在呼唤:从郭熙到赵孟頫、倪瓒,山水画的传承与革新

赵孟頫《双松平远图》局部1

尽管对于“以书入画”的利弊一直有着争议,有人认为它丰富了中国绘画的笔墨语言,创造出中国绘画特有的审美方式,也有人认为这种形式主义让中国绘画偏离了写实的道路。无论如何,比较前后不同时期的中国山水画,就会发现从元初开始,中国画尤其是山水画的技法、风格乃至练习方式、评价标准都出现了一道明显的分水岭,而赵孟頫正是站在这拐点之上的关键先生。

壹 “我听见远山的呼唤”

生活在十一世纪的郭熙,是宋神宗赵顼时期(在位时间为公元1067一1085年)最富盛名的宫廷画家。神宗曾把秘阁所藏名画都让郭熙详定品目,他由此得以遍览历朝名画,“兼收并览”终于自成一家,成为北宋后期山水画巨匠,与李成并称“李郭”,与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并称五代北宋间山水画大师。

我听见远山在呼唤:从郭熙到赵孟頫、倪瓒,山水画的传承与革新

郭熙《树色平远图》局部

郭熙的画作不仅获得了宋神宗的赏识,也为同时代的文人士大夫们所欣赏,比如苏轼和黄庭坚就多次在其画作后题诗,对他表示敬意。“伊川佚老鬓如霜,卧看秋山思洛阳。为君纸尾作行草,炯如嵩洛浮秋光”——苏轼在《题郭熙秋山平远图》中,就极力赞扬了郭熙的画外之意,看见他描绘的秋山,便开始思念起了洛阳。【注1】

在这幅《树色平远图》中,郭熙也描绘了秋天的景色。近景中占据画面中心位置的几颗枯木矗立在乱石堆积的岸边,干枯坚挺的树枝,像鹿角一样刺向天空,其中几枝缠绕着古藤,显得一派沧桑。稍远的江水与对岸的远山逐渐变淡。手卷最后一段,描绘了两位在童仆陪伴下的士大夫,正在过桥,前方两位童仆捧着食盒走在前边。他们欲江边的草亭走去,兴许是为了来这江边饮酒话别。

所谓平远,是郭熙在总结前人基础上,为中国山水画搭建的重要理论。此图采用平视的角度,视线开阔,由近至远,近处清晰、远处模糊,山色时明时暗,变化多端,这正是郭熙标准的“平远构图”——“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

我听见远山在呼唤:从郭熙到赵孟頫、倪瓒,山水画的传承与革新

郭熙《窠石平远图》

在郭式的理论中,除平远外,继而提出了“深远”和“高远”之说,所谓的高远,指从山下望山顶,这样布置的构图,让山势突兀,山色清明;所谓深远,则相反,指从山的制高点向下俯瞰,山色重晦,神秘幽深。

除“三远”的构图法外,郭熙还对四季山水的形态也均做出了普遍的规律性的总结,成为后人山水画的范式:“春山淡冶如笑,夏山苍翠如滴,秋山明净如妆,冬山惨淡如睡”。

郭熙总结的山水画绘画理论,后来由他的儿子郭思整理成《林泉高致》一书,这是我国第一部完整而系统地阐述山水画创作规律的著作。

300多年后,赵孟頫有机会亲眼欣赏到郭熙这幅《树色平远图》,并且在其后留下题跋,跋文曰:“山峙川流宇宙间,欲将水墨写应难。平生高步林泉意,若缚微官未可攀。子昂。”这时的赵孟頫恐正限于繁琐的官场应酬之中,他对艺术理论思考还没有完成,除了对郭熙的仰慕外,还流露出面对现实的无奈心情。

我听见远山在呼唤:从郭熙到赵孟頫、倪瓒,山水画的传承与革新

《树色平远图》跋文局部

除这幅《树色平远图》外,赵孟頫也曾亲眼鉴赏过郭熙的《窠石平远图》,后者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据徐邦达考,是郭熙晚年最后的作品。描绘了北方深秋田野清幽辽阔的景色。绢本设色,纵120.8厘米、横167.7厘米,在构图和意境都与《树色平远图》类似。

1310年前后,赵孟頫大约56岁时,他的创作理论已经完备,在此前的几篇文章中,我详细介绍过他于1301年前后指导陈琳完成的《溪凫图》以及《秀石疏林图》,这都标志着他“以书入画”的理论日趋完善、成熟。在56岁前后他所完成的这幅《双松平远图》,更体现了这一点。(可参阅本号文章: )

贰 从郭熙到赵孟頫、倪瓒,“一江两岸”图式的流变

赵孟頫晚年创作的这幅《双松平远图》为纸本、水墨。纵26.7厘米、横107.3厘米。画面内容从右至左逐一展开,近景绘两株苍松、几颗荆棘杂树矗立于岸边乱石之中,此后为大片留白,显示江面开阔,一只小船远在江心,对岸远山明净如状——整个画面简洁、空灵,时间似乎停滞。

我听见远山在呼唤:从郭熙到赵孟頫、倪瓒,山水画的传承与革新

赵孟頫《双松平远图》局部2

若是将上边介绍郭熙的那幅《树色平远图》旋转一番,我们便能看见这两幅画作在构图方面的一致性。近景为岸边的乱石、杂树,中景为江水、渔船,远处是朦胧的山脉。以江水分隔画面,且都呈30度左右的倾斜,为观众展示了江景中的一段。

而就具体元素分析,赵孟頫省略掉了郭熙图中的茅亭、石桥与人物,也就是说不强调绘画的叙事性,而是直接用景物来表现自己心中的理想风景。

我听见远山在呼唤:从郭熙到赵孟頫、倪瓒,山水画的传承与革新

赵孟頫《双松平远图》画心部分

我听见远山在呼唤:从郭熙到赵孟頫、倪瓒,山水画的传承与革新

郭熙《树色平远图》画心部分

赵孟頫的这类构图,到了比他更晚一代的倪瓒那里,则形成了一个更加简洁、工整的“一江两岸”三段式构图的标准样式。那位感叹过“天地间不见一个英雄,不见一个豪杰”的倪瓒,在赵孟頫的基础上,做得更加彻底。他干脆连一艘渔船也不画,整个画面完全没有任何烟火气。生活中本来有“洁癖”的倪瓒,在他的画作中也简单、干净,他的山水画很少敷色,所描绘的山、水就是纯粹的山与水,墨色简淡,疏阔清远。(可参阅本号文章: )

我听见远山在呼唤:从郭熙到赵孟頫、倪瓒,山水画的传承与革新

虞山林壑图 倪瓒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我听见远山在呼唤:从郭熙到赵孟頫、倪瓒,山水画的传承与革新

倪瓒《六君子图》

我听见远山在呼唤:从郭熙到赵孟頫、倪瓒,山水画的传承与革新

倪瓒 《秋亭嘉树图》

从北宋的郭熙到元代的倪瓒之间,赵孟頫就像是一座桥梁,在对这类同样山水题材的处理中,自赵孟頫开始,便努力排除掉南宋院体画中出现的琐细浓艳之风,他模仿了北宋的时期的风格,但是舍去了其中世俗的一面。

如果说郭熙的山水,能让人联想到现实的世界——苏轼不就从中想到了洛阳的景色了吗——那么,到了赵孟頫时,则尝试描绘自己内心的精神世界,开始借用山水书写自己的灵魂栖息之所,而到了倪瓒,则做得更为彻底。由此,我们看到了中国山水画到了元代,呈现出另一种完全不同的面貌。

叁 赵孟頫的以书入画及复古宣言

这个完全不同的面貌,在赵孟頫晚年创作这幅《双松平远图》时,还有了一个重要的技术保障,那就是他一直倡导并实践的“以书入画”理论,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我们将郭熙的画作与赵孟頫的画作放大做细部比较,就能感受到虽然母题、构图、内容有诸多相似,但是在具体对山石、树木的描绘方面,其所采用的技法已经有了本质的不同。

在《树色平远图》中,郭熙对山石、树木外轮廓描绘所用的线条,缺乏丰富的质感,这些线条对物体本身塑造的参与程度很有限。而在赵孟頫的画作中,充满了各种书法性的线条,并且这些不同质感的线条,成为塑造对象的重要手段。

我听见远山在呼唤:从郭熙到赵孟頫、倪瓒,山水画的传承与革新

郭熙《树色平远图》细部1

我听见远山在呼唤:从郭熙到赵孟頫、倪瓒,山水画的传承与革新

赵孟頫《双松平远图》细部1

我听见远山在呼唤:从郭熙到赵孟頫、倪瓒,山水画的传承与革新

郭熙《树色平远图》细部1

我听见远山在呼唤:从郭熙到赵孟頫、倪瓒,山水画的传承与革新

赵孟頫《双松平远图》细部2

比如在描绘巨石轮廓时,用到了如同《秀石疏林图》中一样的飞白笔法;在画松树枝干、轮廓时,主要用中锋写出,而在勾画松树鳞皮时,通过使转和提按让线条富有变化。荆棘杂树的树枝,用笔具有跳跃性,就连远山与江景相接的几组细线,都富有各种变化。

在赵孟頫所谓“书画同法”的创作理念下,这些不同的线条扮演着绘画的主角。画家通过中、侧锋的不断转换,辅以运笔的轻重、缓急,再加上墨色的浓淡,干湿创造一整套全新的视觉语言。

我听见远山在呼唤:从郭熙到赵孟頫、倪瓒,山水画的传承与革新

赵孟頫《双松平远图》细部3

我听见远山在呼唤:从郭熙到赵孟頫、倪瓒,山水画的传承与革新

郭熙《树色平远图》细部3

我听见远山在呼唤:从郭熙到赵孟頫、倪瓒,山水画的传承与革新

赵孟頫《双松平远图》细部4

我听见远山在呼唤:从郭熙到赵孟頫、倪瓒,山水画的传承与革新

郭熙《树色平远图》细部4

这种语言充分发掘了书法性线条的质感,形成一种独立的美感。而借此摆脱了宋画对于墨渲染的技法,将用笔与墨结合起来,在用笔中体现墨色,呈现物像深浅。这种不同的创作理念,形成了元人的绘画不像宋人对描绘对象严谨细致的刻画、渲染,而更注重展现对象的精神气质,产生出一种简约古雅的审美趣味。

《双松平远图》画面右上署有“子昂戏作双松平远”八字,在卷末自题中,更直接表达了他的艺术主张:“仆自幼小学书之余,时时戏弄小笔,然于山水独不能工。盖自唐以来,如王右丞、大小李将军、郑广文诸公奇绝之迹不能一、二见。至五代荆、关、董、巨、范辈出,皆与近世笔意辽绝。仆所作者虽末能与古人比,然视近世画手,则自谓少异耳。因野云求画,故出其末。孟頫。”

我听见远山在呼唤:从郭熙到赵孟頫、倪瓒,山水画的传承与革新

赵孟頫题识

我听见远山在呼唤:从郭熙到赵孟頫、倪瓒,山水画的传承与革新

赵孟頫题识细部1

我听见远山在呼唤:从郭熙到赵孟頫、倪瓒,山水画的传承与革新

赵孟頫题识细部2

在此段文字里,赵孟頫再次流露出对“近世画手”们的不屑,所谓近世,也即是他极力反对的南宋院体风格。他认为,南宋以来的院体风格不仅没有继承王维、李思训、李昭道、郑虔等唐人的衣钵,与荆浩、关仝、董源、巨然、范宽等人五代、北宋的画家们也相去甚远,他希望能够从古典大师们身上,复兴绘画理想,树立属于自己时代的美学标准。

【注】

苏轼《题郭熙秋山平远图》

玉堂昼掩春日闲,中有郭熙画春山。

鸣鸠乳燕初睡起,白波青嶂非人间。

离离短幅开平远,漠漠疏林寄秋晚。

恰似江南送客时,中流回头望云巘。

伊川佚老鬓如霜,卧看秋山思洛阳。

为君纸尾作行草,炯如嵩洛浮秋光。

我从公游如一日,不觉青山映黄发。

为画龙门八节滩,待向伊川买泉石。

苏轼还为郭熙的秋山图写过另两首题画诗:

目尽孤鸿落照边,遥知风雨不同川。此间有句无人见,送与襄阳孟浩然。

木落骚人已怨秋,不堪平远发诗愁。要看万壑争流处,他日终烦顾虎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