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9 西安處處有故事·紅埠街——這裡的一磚一瓦 隋唐的流風餘韻

西安處處有故事·紅埠街——這裡的一磚一瓦 隋唐的流風餘韻

古都西安以悠久輝煌的歷史風韻著稱,而曾經巍峨的隋唐長安城更是讓人為之自豪。位於蓮湖公園的承天門城樓遺址,便是隋唐長安城的中心建築,如今的紅埠街便是當年承天門前的皇城第一橫街。皇帝登臨承天門城樓,百官齊聚、萬民唱和、旌旗揮舞的宏大場面便是在這裡上演。

《西安市地名志》載,紅埠街東接二府街,西接教場門,長約380米,寬約5米。為什麼這條街道要叫做“紅埠街”呢?其實,紅埠街原名紅阜街,意為紅色的土堆。隋唐時期,紅埠街一帶為宮城與皇城間的城牆,唐代因被火燒過呈紅色,便被稱為“紅阜”,並以其命名街道,後被傳為紅埠街。

紅埠街的歷史要追溯至隋都“大興城”。當時,派人四處尋找理想的新都地址的隋文帝一天路過今紅埠街,發現一個叫楊興村的村莊,這裡居於龍首原下,避風向陽、地勢寬敞,是一塊風水寶地。特別是這個村子名叫楊興村,與他本人姓楊又在前朝自號“大興公”巧合,十分吉祥,於是決定以楊興村為中心建造新都,並命名為大興城。

紅埠街的位置,就是隋唐長安城皇城的第一橫街所在地,當時承天門前的廣場就在第一橫街上。宋《長安志》載“此街南北寬三百步”,1984年經中科院唐城考古隊實測,皇城第一橫街寬440米。唐末以後皇城改建為新城,寬闊的第一橫街街北逐漸被民居佔據,只留下街道的南半部分繼續使用。

“我們家族有七代人都住在紅埠街!”今年已經95歲高齡的韓學祖老人一見到我們,便道出了韓家和紅埠街的深厚淵源。他說:“我家就在紅埠街51號院,這院房子是我爺爺買的家產,有三進院子,後院通到土車巷,在土車巷開了一道後門。我就是在這個院子出生、長大、生活,我的孩子也是在這裡長大。”

“在止園建成前,楊虎城就住在這條街上的一個有正偏兩院,三進深的院子裡。”據韓學祖回憶,楊虎城、孫蔚如等不少名人都曾在紅埠街居住。《西安老街巷》記載,過去紅埠街東口路北,有一座臨街的八大間寬的深宅大院,這個大院的地基和房屋都比兩鄰高,水磨磚的牆很堅固,正偏兩院都是三進深,正院大門內有座二層高的樓房。這所大宅在清末、民國時期幾經易手,成為普通市民聚居的雜院,後來在街面改造中被拆除,據說這裡是清乾隆時期的狀元王傑的府第。此外,清朝提督烏大經、董福祥也都曾在此街擁有氣派的宅院。

韓學祖的兒子告訴記者,老人現在特別喜歡回憶過去的事情,常常一提起話頭,就能說挺長時間,七八十年前紅埠街上哪兒住的誰,哪兒開了啥鋪子,老人也能記個差不離。“解放前,我們家對門有個賣茶水的鋪子,老闆姓張,是個特別有意思的人兒。”韓學祖說,這位張老闆的兒子張榮是楊虎城的司機,開1號車,後來在大慶油田的汽車廠工作,負責修車質檢,聽說修好的車只要在廠裡開著繞個圈,他一聽聲音就知道車修好了沒有。“我記得那會兒街西頭路北還有一家賣碳的,是一位女老闆,叫王貴娥;街上還有一家小雜貨鋪子賣點兒生活用品……”

轉瞬千年已過,往昔“第一橫街”的輝煌景象已難尋覓。一個太陽尚好的午後,記者走進紅埠街,陽光下來來往往的人群讓街道看起來十分熱鬧。算不上寬闊的街道兩旁商鋪林立,綠樹成蔭,順著街道一側走幾步,便能碰見幾處“小巷深處有人家”的特別景象,從街上往深邃的小巷裡望去,會產生一種深不見底、恍若另一世界的奇妙感覺。跟前雖然有一些上了年頭的家屬院,但韓學祖說,大多數老住戶都搬走了,現在不少都是在附近做生意的外地人住。“過去街道爛爛糟糟,店鋪很少也安靜。現在,街上都是人,熱熱鬧鬧的。”韓學祖感慨道,“街道變遷太快了!”

每一條街道都是歷史的印記,低聲傾訴著古長安的故事。從皇城第一橫街的萬民唱和到後來的名人“雲集”,再到如今的燈火闌珊、人來人往,在紅埠街的一磚一瓦和人們的口耳紙筆間,隋唐的流風餘韻似乎也還依稀可觸。(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楊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