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8 元、明、清三朝的頭盔樣式,貌似“避雷針”的纓槍才是主角?

蒙元時期,軍隊的甲冑形制深受中亞、西亞元素影響,風格偏向東北亞風格和東亞風格,多采用重型扎甲,頭盔樣式則一反前朝舊制,形制上有所改變。

元、明、清三朝的頭盔樣式,貌似“避雷針”的纓槍才是主角?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首次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國政權,後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元,元朝自此而立。

元軍頭盔大體上可分為三類,一為沿襲中原王朝兜鍪樣式的“中式”盔,形制上防護緊密,有盔纓、盔體、抹額、頓項等眾多部件。(頓項,與頭盔連在一起,用以保護臉部、頸部、肩部的防護部件,與頭盔一起合叫兜鍪)

元朝時期,雖為蒙古政權,但蒙古亦深受中原“漢化”影響,故在甲冑方面並未去除中原風格,基本同屬一種類型,頭盔上也延續有宋代兜鍪的樣式。

元、明、清三朝的頭盔樣式,貌似“避雷針”的纓槍才是主角?

▲身著中式扎甲、兜鍪的元軍,形制上基本和宋朝時期相同,並未有太大的改動。

第二種,叫笠形盔,和宋朝時期笠形銅盔盔型基本相同,形似飛碟,盔頂有形制略小的櫻槍,在元朝時期甚為流行。有軍用的銅、鐵製笠形盔,亦有蒙古顯貴、官員作為常服涼帽使用的皮質笠形盔。

元、明、清三朝的頭盔樣式,貌似“避雷針”的纓槍才是主角?

▲元軍鐵製笠形盔,在形制上大體延用宋朝笠形盔。

元、明、清三朝的頭盔樣式,貌似“避雷針”的纓槍才是主角?

▲形似飛碟的笠形皮盔,形制和宋朝笠形盔相似,唯一不同的是,因元朝眾人不髻髮髻,故盔體較矮。

第三種是“缽胄”,是元朝時期結合自身部族特色,再加以中、西亞風格製作而成的頭盔樣式,為皮質頭盔,主要組成部分包括胄的主體、眉庇(額前象帽舌的部件)、吹返(類似護耳的部件)、面當或頰當(遮蔽面部或面頰的部件)、喉輪(保護咽喉的部件),頂飾櫻槍(頭盔頂部用以裝飾的部件,金屬製管,有的會在上面設置纓飾),以及其它裝飾性附件。胄體以四到五片皮革連接而成,整體呈現尖頂深缽狀,故名“缽胄”,因為是蒙古獨創,故在考古學界中被稱為“蒙古缽胄”。

“蒙古缽胄”的誕生對中國甲冑影響極大,以此胄形為基礎,其後的明清兩朝,多用其形制,在清朝時,更是成為清八旗軍中的制式頭盔。

元、明、清三朝的頭盔樣式,貌似“避雷針”的纓槍才是主角?

▲圖上的“缽胄”為現今出土實物,年份在元朝忽必烈時期左右,為元朝初期將軍級別的皮質作戰頭盔,其風格和當時吐蕃用胄頗為相似。

元、明、清三朝的頭盔樣式,貌似“避雷針”的纓槍才是主角?

▲元代缽胄有皮有鐵,前額帶眉庇,頂上設纓槍是其最大的特點。

元代之後,朱元璋起義反元,率軍攻滅元朝,建立明朝。歷經數百年的持續發展,明朝已經是中國甲冑發展的成熟定型期,亦是中國甲冑的巔峰期。在此期間,因中原之上大力恢復漢家衣冠,故明軍的頭盔樣式一部分承襲蒙元,一部分又模仿宋制,改進創新。

元、明、清三朝的頭盔樣式,貌似“避雷針”的纓槍才是主角?

▲明朝甲冑工藝精美,其樣式多出現於年畫、連環畫及廟宇塑像中,圖中塑像的鎧甲形制“魚形鶻尾”,即是明代特色的裝束。

明軍頭盔中的中式盔,主要以鳳翅盔為主,裝備者大多是將領及錦衣衛的儀衛,明代鳳翅盔由纓槍、盔頂、盔體、抹額、頓項五大部分構成,和宋朝相比,護頰較淺,鳳翅較小,形狀呈圓潤狀,盔體除抹額外無其餘裝飾,多為金銀二色,會在鳳翅兩邊或纓槍上裝飾小角旗,以表所屬建制單位。

元、明、清三朝的頭盔樣式,貌似“避雷針”的纓槍才是主角?

▲鳳翅盔雖然精美,卻是中國最後的漢式盔型,後至清代,鳳翅盔便不再採用。

明軍中的蒙元盔型則依舊分為笠形盔與缽胄兩種。明代的笠形盔多為軍用,在軍中被稱為“明鐵盔”,民間稱為“帽兒盔”,由纓槍、盔頂、盔體、頓項四大部分組成,和元代相比,明代的因要容納髮髻,故盔體有所加高,與此同時,明代笠形盔的盔簷也較元代為平。

元、明、清三朝的頭盔樣式,貌似“避雷針”的纓槍才是主角?

▲據記載,明朝成化四年,兵仗局監製記錄中的盔型,大多都是各種四瓣、六瓣、八瓣明鐵盔,可見明鐵盔在當時的使用率。上圖為定陵出土的明代明鐵盔。

除明鐵盔外,明代缽胄也是明軍中使用率很高的盔型,其形制和元代缽胄制式基本一致,由纓槍、盔頂、盔體、眉庇、頓項五大部分構成。兩者之間最大的差異,就是明代缽胄中頓項分為左右後三片,而元代缽胄頓項則為一體式,帶護喉。

元、明、清三朝的頭盔樣式,貌似“避雷針”的纓槍才是主角?

▲明代缽胄樣式,除頓項的差異外,還有頂端纓槍形制比起元代缽胄要略長。

清朝時,鎧甲方面基本沿用明朝鎧甲形制,和明朝北方邊軍的甲冑較為相似。但在八旗軍中,明代中式頭盔卻幾乎都被棄用,皆統一裝備缽胄。

清朝缽胄和明朝缽胄形制上無較大改動,亦是分為纓槍、盔頂、盔體、眉庇、頓項五大部分,但在纓槍處,又有加高,頓項處則棄用明代缽胄中頓項分為左右後三片的設計,改回帶護喉的蒙古缽胄式樣。

元、明、清三朝的頭盔樣式,貌似“避雷針”的纓槍才是主角?

▲乾隆皇帝大閱圖中的清代缽胄式樣,盔頂的纓槍飾有珍珠、珊瑚珠、紅藍寶石,盔纓綴貂尾,在高度已經達到歷代巔峰。

主要由於“蒙古缽胄”的影響,元、明、清三朝,頭盔樣式並無太大改變,一個故缽胄就沿用了數百年,且三朝以來,缽胄上的纓槍愈來愈高,在清代時已經達到巔峰。其後在民國時期,袁世凱也有穿戴這樣的“高帽”,還印在了銀元之上。如此看來,貌似“避雷針”的纓槍,才是元、明、清三朝頭盔的主角。

元、明、清三朝的頭盔樣式,貌似“避雷針”的纓槍才是主角?

▲民國時期建立銀本位貨幣制度以後,以銀元作為主要流通幣,上圖為民國銀元上袁世凱頭戴缽胄的形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