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6 “沒有錢,沒有事業,沒有家”,臨近30歲,覺得自己算不上“成年人”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7年第26期,原文標題《三十歲的恐慌》,嚴禁私自轉載,侵權必究

“沒有錢,沒有事業,沒有家”,臨近30歲,覺得自己算不上“成年人”


我清晰地記得我在30歲的時候,感到一陣巨大的恐慌——周圍的朋友都結婚、買房、生孩子。時代的車輪呼嘯而過,北京的房價節節攀升,一個個新的生命來到世間,而我卻在南方多雨的小鎮,茫然無措地守候著病中的母親。

第二年,我的母親去世。她在我的年齡已經有兩個孩子,獨立支撐一個家庭,照顧弟妹,侍奉父母。她是一位小學老師,17歲開始教書,教了30多年書,退休那年發現自己得了癌症。兩年後去世,死時才57歲。

如今回想起來,30歲那一年過得波瀾不驚,卻也是我有生以來,與現實碰撞得最為劇烈的一次。頭破血流之後,突然發現自己長大了。

在做這篇報告時,我才發現,原來當時我的恐慌有一個名字——“1/4人生危機”。無安全感、失望、孤獨、抑鬱,這些心理症狀本是中年危機的典型特徵,但它們襲擊的卻是25~35歲、剛剛進入“現實”的年輕人,尤其在30歲的時候到達高峰。

之前《國際行為發展期刊》上的一項調查顯示,

39%的男性和49%的女性在20多歲的時候感覺到“危機”,普遍症狀是一種不真實感,覺得自己還是個孩子。

18歲到28歲之間的10年,經常被稱為“人生最好的年華”。從生理上來說,這個年齡段的男人的肌肉和女人的皮膚都處在最佳狀態,生殖能力也處在高峰。但事實上,沒有多少人會真的願意去重複這個階段。因為這可能是他們一生中最艱難的時期,充滿了困惑與恐懼——你第一次要獨立面對人生中的許多重大決定(有數據稱,一個人一生最重要的決定中,有85%是在40歲之前做出的)而因為缺乏經驗,你會覺得你的每一個決定,這份工作、這份感情,可能都會影響你今後的命運。

也就是說,他們大部分還是未完成的成年人。

“沒有錢,沒有事業,沒有家”,臨近30歲,覺得自己算不上“成年人”


三十而立,按孔子的原意,“立”是一個很高的標準。“立”,謂身能立道也,是道德人格層面的意思。己欲立而立人,卓然自立。立是很難的。即使按平均壽命做一下粗略的換算,那時候的30歲大概相當於現在的50歲吧。又有多少50歲的現代人敢自稱達到了孔子所說的“立”呢?

今天,當我們討論“三十而立”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清楚地意識到時代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比起古人面對的那個小而穩固的世界,我們的世界更大,更快,更浮躁,更容易讓人恐懼和迷失,在這樣的世界裡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位置,一個安身立命之所,並不容易。

我們也意識到,在中國人的心目中,“立”已經從一種儒家的人格理想變成了日常意義上的“成家立業”。事實上,西方人對於“成年”最客觀的評判建立在五個里程碑上:畢業、離家、經濟獨立、結婚、生子。與我們的“成家立業”差不多。有趣的是,根據美國統計局的數據,上世紀60年代有77%的女性和65%的男性在30歲之前已經實現了這五項標準;到了2000年,30歲的人中只有少於1/2的女性和1/3的男性實現了這些目標。這是否意味著,我們也應該放開“三十而立”這個魔咒?

但是,我們更願意探討的,是一個心理學概念上的“成年”。當一個人的人生到達一個階段,你開始以一個獨立的姿態面對真實的世界,為自己人生中的一些重大問題做出決定,並承擔責任。這不僅是一種生理上的,也是心理的、情感的、社會的、文化的成熟度。

在我們的採訪中,一個貫穿始終的問題是:你覺得自己成年了嗎?怎麼樣才算是一個成年人?作為一個成年人意味著什麼?

對於這些問題,20歲出頭的年輕人回答得最爽快:“當然,我都20多歲了,自己一個人住,靠自己賺錢,再也不想用父母的錢了。”

年紀稍微大一點,30歲的門檻開始臨近但尚未到達的人,對這個問題就開始有點猶豫:“沒有錢,沒有事業,沒有家,算不上吧……”

對於那些真正處在30歲關卡上的人,對於自己的人生,他們感受更多的不是“立”的自信,而是困惑:怎麼就三十了呢?即使結了婚,生了孩子,遇到這樣的問題,反應常常是一怔,

“算是吧,也許不,還是在掙扎吧!”

心理學家怎麼說呢?

有人說責任,為自己,為別人承擔責任,就是成年人。

有人說,要自己為自己思考,而不是讓別人為你思考,這才算是“成年人”。

還有人說,要獲得一種歷史性的存在,將對自己的愛轉化為世界的愛,才算是一個“成年人”。

但我最喜歡的一個答案是:“所謂兒童、青春期、成年,都是概念,而生存是自己的事情。”

這是漫畫家Tango說的。他說,其實成年並不是你到了一定的年齡,就從此固化在那個成熟的狀態裡了。事實上,生而為人,最好的一點就是,我們可以時常回到孩子的狀態。當你很有安全感的時候,比如老友相聚,你就可以回到孩子的狀態,歡樂、天真,充滿了創造力和想象力。

去年我參加一次去皮克斯的媒體團,同行的都是自媒體的年輕人,一路嘰嘰喳喳,只有我和一位大叔是中年人,臨行前才知道竟然是大名鼎鼎的漫畫家Tango。我以前看過他的漫畫,以為是20多歲的年輕人。那次相識才知道,他自己有一家廣告公司,女兒在美國讀書。畫漫畫只是他的業餘愛好。

Tango生於1966年,如果按傳統的算法,已經是知天命的年紀。但是,如果已經知天命,他的這些漫畫大概就不會誕生了。這些漫畫是他消解壓力,也是還原自己的方式——商業上必須虛偽,但年紀越大,越不想違背心意,任人評判。而且,這個時代太喧囂,很多時間都是給別人的,安靜下來就害怕,所以,畫畫是他給自己的時間——只要你還有想象的自由,你就仍然是自由的。

他原來是學數學的,而數學最好玩的就是,只要有一個反例,就可以打破一個概念。這個世界為我們製造了各種各樣的概念,迫使你進入某種邏輯關係、社會秩序裡,而他在漫畫裡最熱衷做的事情,就是打破概念。比如他有一幅漫畫叫《城市的中指》,城市裡一幢幢高樓變成了一根根伸出的“中指”。大城市漂泊的每一個異鄉人,快遞小哥、各種服務員、各種問路的人……看了都覺得一陣好笑,一陣酸楚。

是的,一切都是概念,而生存,是個人的事情。

新刊《最美敦煌》《中國式青春期》,點擊下方商品卡即可購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