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0 懊惱的慈禧:究竟是誰在庇護叛國賊?


懊惱的慈禧:究竟是誰在庇護叛國賊?




1898年9月的北京城,雖已入秋,但仍是炎熱難耐。

在這樣一個季節裡,人的心情,難免也會受到氣候的影響。但有一個人卻恰恰相反,他不僅不會感到燥熱,相反還可能會脖子根冒涼氣。這個人就是被呼作“康聖人”的康有為。

01 康聖人遇險

康有為本是廣東南海的一個教書先生,身份平平。但他的野心,卻要遠遠超出他的處境,他希望成為帝師,指導大清國振作,自己也可揚名四海。功夫不負有心人,雖然他給皇帝的上書大部分石沉大海,但他仍憑藉著科舉成功的進入了工部任職,之後,康在修改了自己過分鋒芒畢露的一些措辭後,又積極上書,終於得到了光緒皇帝的側目。

在光緒支持下,便有了世人熟知的戊戌變法。

不過,由於變法過於急躁冒進,掌握實權的保守力量又多加掣肘,導致所謂的新政大部分無疾而終。最要命的地方,變法派試圖擴張借成立新的直屬於皇帝本人的議政機構,來擴張己方權力的行為,更引起了慈禧的警惕。

光緒小皇帝是不是在藉著變法來搞奪權?

事情一樁接著一樁。又傳來了伊藤博文來訪的消息,他來幹什麼?慈禧百思不得其解。她的親信則向她建言——“外部勢力很可能要參與一場反對老佛爺的政變”。終於,在真假參半的消息共同作用下,對權力極度敏感的慈禧,宣佈恢復訓政,並將光緒牢牢地掌控在自己的手裡。

懊惱的慈禧:究竟是誰在庇護叛國賊?

如果說訓政僅僅是為了以防萬一,那麼接下來的事,就讓慈禧感到憤怒,並採取實際行動鎮壓變法力量了。因為新軍的將領袁世凱通過榮祿向她彙報,稱變法派的主將之一譚嗣同試圖讓他帶兵“圍園(即頤和園,戊戌政變前慈禧曾長期居住的場所)殺後”。

袁世凱的告密,讓慈禧坐實了自己的判斷。她當即命人逮捕變法派的要員,當然,射人先射馬,她最為痛恨的,也是最想抓住的,其實是一直慫恿光緒集權的康有為。

懊惱的慈禧:究竟是誰在庇護叛國賊?

▲袁世凱的北洋新軍,是當時衛戍京師的主力之一

但是,康有為居然從她眼皮子底下消失了。

這一結果的始作俑者,不是別人,正是慈禧自己。因為就在戊戌政變的四天前,她親自向光緒施加壓力,命他將康有為趕出京城。康有為離開京城後,也就遠離了慈禧一派人馬的監視,他先去天津,後又搭乘商船重慶號趕赴上海。

慈禧不死心,在她的撒網式搜捕中,派到天津的官員帶回了康有為的行蹤,康已由天津前往上海。慈禧聞聽,大喜萬分,連忙命上海方面的官員與兩件總督劉坤一佈置抓捕行動,以等待康有為自投羅網。

02 英國人搭救,康奔赴香港

不過,慈禧千算萬算,還是忘記了,在政治方面,外國人的消息,可能要比自己更靈通。

駐滬的英國領事自康離開京城後,也在關注著他的動向。他們擔心康會重新落入清廷之手,因此不遺餘力的尋找他的去向。由於上海方面官員大張旗鼓的搜捕行動,讓他們很快掌握了這一情報,並在重慶號入港前,把康找到並一路護送到英國在香港的殖民地。

敵人的敵人就是我的朋友,英國人的算盤打得精。

在前往香港的途中,康按耐不住虎口脫險的激動之情,纏著同行的英國公使館中文秘書戈頒大講其在北京的經歷,大有一種“有心殺賊,無力迴天”之感。

但是,戈頒並不為其言語所感染,在心裡將其視作是一個“狂熱的人與空想家”。

連日來的顛簸,除了讓康有為亢奮,也使得他對所處環境表現出格外的警惕。他擔心香港也不安全,因為香港雖然是英國的殖民地,但挨著廣東,一旦清廷派刺客來,那他在劫難逃。因此,當英國官員問他下一步打算時,他毫不猶豫的說要離開香港,至於下一個目的地,他選擇了日本。

19、20世紀之交日本(尤其是東京),是清帝國所通緝的政治犯們的天堂。

革命黨等紛紛在此發展成員,購買武器,以尋找時機返國舉事。康有為也看到了日本收留清帝國異見者的這一優勢。巧的是,當時的日本首相大隈重信與駐華公使林權助等,也對康有為前往日本進行政治避難表示歡迎。

於是,在日本外交人員幫助下,康與他的幾個門人弟子收拾行裝,轉奔東瀛。

懊惱的慈禧:究竟是誰在庇護叛國賊?

▲影視劇中的康有為

03 轉投東瀛,後被禮送出境

到了日本後,面對聞訊趕來噓寒問暖的華僑和日本官員,康得意萬分,他拿出自己的事先偽造好的衣帶詔,聲稱這是光緒帝秘密交給他的,要他在海外招兵買馬,進京勤王。

在場人多信以為真,好事者甚至還寫成新聞稿,一時間引起了不小的震動。

康有為在日本瀟灑的事傳回國內後,曾傾向於變法的封疆大吏張之洞大為不滿,他認為康這麼做無疑會加劇國內局勢的混亂。而此時此刻,慈禧也為此事而咬牙切齒,發誓要把康碎屍萬段。不久,慈禧的親信、慶親王奕劻便暗中授意清朝駐日公使,要其佈置殺手,處死康有為。

這下,康的處境又困難起來,顯然,日本是大天朝造反者的天堂,但這裡魚龍混雜,難免不會發生意外。保命要緊,一腔熱忱的革命領袖又想開溜。

就在康為離開日本猶豫不決時,日本方面向他下了逐客令。

原先主張庇護康有為一干人等的日本首相大隈重信下臺,繼任者不願意為他在日本的避難生活再提供更多的錢,所以他非走不可。當然了,在這其中發揮作用的,還有張之洞本人。因為在與日本官方的交流中,張聲稱,一旦日本方面把康有為轟走,他就會向朝廷建議給予日本方面更多的實惠,比如僱傭更多日本人做軍事顧問。

有了張之洞的利誘,日本方面立即加大了勸說康有為離日的力度。康也自知多待一天即多一分危險,所以順坡下驢,於1899年3月乘船離開日本,跨越重洋,逃奔美洲。

至此,康終於擺脫了清廷的追捕,慈禧抓不住他,便只能把這肚子火,轉移到康一直堅持要拯救的人——光緒帝身上。

康有為嘴上抹了蜜,鞋底塗了油,繼續留在海外打著“勤王忠心”的旗號,一邊搞愛心籌款,一邊到處留下情種。而可憐的光緒帝卻被慈禧囚禁起來,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慈禧這類常年混跡於權力頂層的人,思想可能保守,觀念可能僵化,手段可能殘忍,但往往看人的眼光穩準狠,否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榮祿、袁世凱等人也不會在晚清熠熠發光。

康有為到底是一個政治投機分子,還是一個具備堅定信仰的維新志士?

不知道刑場上的譚嗣同有沒有考慮過……

不知道被囚禁在瀛臺的光緒帝有沒有考慮過……

不知道不惜與老師分道揚鑣的梁啟超有沒有考慮過……

參考文獻:

[1]徐中約《中國近代史》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茅海建《戊戌變法史事考初集》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3]茅海建《康有為鑑注》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