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推翻清朝,谁的作用最大?

我系广府人


推翻清朝,谁的作用最大?看到这个问题,估计很多人会在孙中山和袁世凯两人中间选择,因为孙中山领导发动了辛亥革命,而袁世凯则利用兵权逼迫清帝逊位,两人南北合力推翻了清朝。


不过我认为,还有一个人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他就是被誉为“中国实业之父”的红顶巨商——盛宣怀。因为武昌起义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武汉新军被调往成都处理“保路运动”,造成武昌空虚,给了革命党起义的机会。而保路运动的发生,和盛宣怀有莫大的关系。

盛宣怀,江苏江阴人,是清朝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李鸿章的重要幕僚,在经办洋务企业上多有建树,官至邮传部尚书。近代中国许多知名的矿业、铁路、银行、炼钢、邮航等企业绝大多数都是由他一手操办的。

比如改组轮船招商局、设立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第一个电报局——中国电报总局,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创立红十字会等等。因此他成为清朝末年的红顶巨商,影响力非常之大。

但就是这么一个聪明绝顶的盛宣怀,却在处理保路运动的时候犯下了非常严重的错误,因为他宣布要将川汉、粤汉两条铁路“国有化”,从而激化了社会矛盾。

现在我们说铁路国有化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在清朝末年可不是这样的。修铁路是帝国主义进行经济侵略的重要方式之一,所以四川、湖南等地的老百姓为了夺回铁路的自办权,以民间筹股的方式募集了巨额资金,川汉铁路得以完全凭借国人的资金开工修建。

不过按照预算,这些资金并不能满足整条铁路修筑的开销,所以一些官员就动起了脑筋——拿着老百姓筹集起来的血汗钱去上海炒股去了,因为当时上海的橡胶股票一路高涨,他们想趁机以小博大,猛赚一番。

但事与愿违,当修路的1000多万两白银进入股市后,橡胶股票泡沫很快破裂,这些钱被彻底套牢了。消息一出,四川、湖北、湖南彻底炸锅了,因为三省上到乡绅地主、下到贩夫走卒的许多人都是川汉铁路的持股人,这下不仅铁路修不成了,血汗钱也白搭了。

时任邮传部尚书的盛宣怀具体负责处理此事。他最终的解决方案是湖北、湖南的损失由清政府出面按1:1的面值回购,而四川的损失就由当地老百姓自己承担了。

盛宣怀的区别对待,让7000多万四川人彻底愤怒了。四川人好心办事,结果却是出事了被一脚踢开?这叫什么事。成都爆发了大规模抗议,而清政府的处理方式却是开枪。于是矛盾彻底激化,清政府不得不从武昌调集新军前往四川。

之后的故事大家就很清楚了。如果盛宣怀当时能妥善处理此事的话,清朝说不定还能延续一段时间呢。


石头说历史


很多人都认为,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实际上并非如此。1911年的辛亥革命与孙中山的关系并不大。推翻清朝的第一功臣不是孙中山,反而是民众心中的“汉奸卖国贼”袁世凯。

辛亥革命的开端是:1911年10月10日爆发的武昌起义,起义的领导组织是文学社和共进会,与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同盟会没有多大关系。对于,辛亥革命的爆发,孙中山也毫不知情。当时他正在美国为革命筹款。但孙先生并没筹到钱,生活也陷入困顿,只好暂时在某个餐厅里打工谋生。

武昌起义爆发后,各省纷纷响应、脱离清朝独立,清政府的统治面临崩溃。不过,大多数拥护革命的省并不是在同盟会的领导下独立的。各省的军政实权都在立宪派或地方实力派手中。他们也对清朝统治不满,于是都趁乱独立了。


可以说,辛亥革命所取得的成果,主要来源于文学社、共进会、立宪派等,与孙中山及其创建的同盟会关系并不大。当然,孙中山及同盟会曾经大力宣传革命,之前也组织了多次起义,这也是很大的贡献。


武昌起义爆发之后,虽然全国各地形成了燎原之势,但要彻底推翻清朝统治,还是很困难的。清朝此时仍然有一支实力强劲的军队——袁世凯的北洋军。

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政府很快启用了袁世凯。袁世凯趁机掌握了清政府的军政大权。之后,他调遣军队镇压起义。

南方各革命势力并不团结,革命军的素质、装备也不如袁世凯的北洋军,所以多次被北洋军击败。可以说,没有袁世凯在,辛亥革命就很难成功。

但袁世凯并不愿意像曾国藩、李鸿章那样,继续为清政府卖命。他与清朝统治者如摄政王载沣等有仇。袁世凯一边镇压革命,一边与革命军进行秘密谈判。

南方的革命党人也知道袁世凯与清政府不是一条心。他们希望借袁世凯之手推翻清朝统治。革命党人与袁世凯约定,只要他推翻清朝,就推荐他做中华民国大总统。

最终,袁世凯用自己的权谋,以各种手段逼迫清帝和平退位,民国政府仅需要每年支付400万两生活费即可。


论推翻清朝统治的功劳,无人能与袁世凯相比。袁世凯也凭借此功劳,被南京参议院全票选举为中华民族大总统。而之前孙中山当选总统时,并非全票当选(而且他只是临时大总统)。可见当时的人都更认同袁世凯的功劳。


盲客


1911年的清朝,风雨飘摇,上下都呈现出一种败亡之象。满清王公在各派系的相互倾扎中,惨淡经营着祖上留下的基业。

辛亥革命的一声炮响,各种矛盾瞬间爆发出来。随着溥仪退位诏书的颁布,统治了中国268年的满清寿终正寝。清朝被推翻了,但谁起的作用最大众说纷纭,保皇派,革命派,立宪派,孙中山,还是袁世凯?

推翻一个朝代,需要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实力,二是意愿。分析一下,各个集团的实力与意愿。

第一,保皇派。保皇派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变法失败后,康梁逃往国外。康有为在加拿大成立了“保救大清光绪皇帝会”,即保皇会。早期的维新派要求开议会,实行新政。光绪去世后,他们要求保留皇帝,实行君主立宪,因而得名“保皇派”。

保皇派的主要组成是开明的贵族和保守的资产阶级,具有一定的实力,是清室可以利用的对象。但被满清的顽固派打压,最终流亡海外,力量得到削弱,后来的张勋复辟也不过是昙花一现。保皇派虽然被慈禧、隆裕太后所不容,但意愿上还是支持满清统治的。

第二,革命派。革命派以孙中山、黄兴为领袖,与保皇派截然对立,革命派以推翻满清统治为己任。是资产阶级的代表,主要活动范围也是在国外。虽然革命派有强大的号召力和生命力,但当时的中国,资产阶级力量还比较薄弱。辛亥革命之前,革命派已发动了十次武装起义,均以失败而告终。

革命派走的是精英革命,未能发动群众。他们有一套成熟的理论,却缺人,缺钱,缺枪。孙中山为革命四处奔走,也常常是雷声大雨点小,所以有些人称他为“孙大炮”。革命派有意愿推翻满清,但实力有限。

第三,立宪派。立宪派介于保皇派与革命派之间,他们要求立宪,并不在意保留不保留皇帝。他代表了上层的资产阶级,也包括地主绅士。他们有钱,有地,有人,是相当有实力的一个政治派别。

期初,立宪派寄希望于满清政府。但清政府却一直打着立宪的幌子,在辛亥这一年成立了皇族内阁,不少人深感失望。摇摆不定的立宪派也转而投向革命,这也是满清众叛亲离的重要原因。

第四,袁世凯。袁世凯的理论主张并不多,更多的是一个实干家。当别人在政治舞台上长袖善舞时,袁世凯却在闷头培养自己的军队。所以在辛亥革命发生后,大家突然发现袁世凯的北洋新军竟成了中国当时最有战斗力的一支部队。名不见经传的袁世凯,也成了能够左右时局的关键人物。

李鸿章是曾国藩的学生,袁世凯是李鸿章去世前极力推荐的人物。袁世凯的背后是庞大的的汉人官僚体系,袁世凯有实力也有意愿推翻满清政府。事实证明,他也做到了。

毛泽东曾说:“政治就是朋友多多的,敌人少少的”。袁世凯就做到了这一点,通过优待满清皇室,笼络了保皇派。走资本主义道路,得到革命派的支持,立宪派的主张也得到实现。兵不血刃就完成了一个朝代的更替,顺利的超乎人们的想象。试问当时的中国,除了袁世凯,谁能做到?

可惜,历史并未朝着我们一厢情愿的方向去走。但无论如何,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这是很有意义的。

历史,素颜一些会更美。我是素颜历史,期待您的关注。


素颜历史


要说推翻清廷谁的作用最大,有人或许会说孙中山或者袁世凯,其实都不是,推翻清廷最大的背后功臣,其实是日本。

简单说,辛亥革命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场兵变,也就从南方新军发起到北洋军合力完成的一场全国范围的兵变,最终导致清廷无疾而终。

在这个过程中,无论孙中山还是袁世凯,都不是真正的主导人物。

那么,谁是真正的主导人物,那就是士官系!

稍微扒拉一下就会发现,各省革命无一不是新军发起,而出头的无一不是从日本留学回来的士官系。随便罗列一下吧:

四川尹昌衡、山西阎锡山、江西李烈钧、云南蔡锷、贵州唐继尧、陕西张凤翙、浙江蒋尊簋。这七位全部是正牌的如假包换的日本士官系。

此外,还有沪军都督陈其美、广东都督胡汉民,也同样是日本混过的革命党人。

而在北洋军中,同样有用来掺沙子的士官系,比如所谓的“士官三杰”吴禄贞、蓝天蔚、张绍曾,这几位在辛亥年也没闲着,只是没有成功。

在南北和谈中,发出共和通电的,其实也是士官系,这就是段祺瑞手下的号称天枭的徐树铮及其同党,他们冒用段祺瑞的名义,实际等同兵变,迫使段祺瑞和袁世凯承认既定事实。

这一举动,其意义并不亚于之前的武昌起义。

从以上梳理就可以看见,所谓的辛亥之变,说白了,背后的真正的主导力量就是士官系,那些从日本回来的军人。

挑出这条线索,后面的解读就比较容易了。

事实上,日本对当时的中国是三管齐下,日本政府层面是企图主导清末新政,把清廷诱导到日本化的道路,这是相对文明的手段;

其次,日本军部豢养的日本黑龙会组织各类革命党,如1905年同盟会就是在日本黑龙会总部召开,其组织工作、宣传工作还有资金来源,全部是黑龙会人员一手促成。

用清廷的话来,这就是培养了一批乱党,随时回中国捣乱。

在此期间,日本方面为革命党提供了大量的资金甚至武器,包括《扬州十日记》等宣传材料,也全部是日本输出的。

其三,也是最为重要的,就是将清廷派往日本留学军事的士官生全部洗脑,对他们像前面提到的革命党一样不断灌输满汉对立、中国十八行省、恢复汉人统治之类的民族主义。

最终,在日本的苦心经营下,后面两条发挥奇效,并最终将近代中国拖入国家分裂、内战不休的惨痛局面。

而中国四分五裂,正是日本军国主义所追求的目标,如此一来,他们就可以上下其手,将近代中国加以侵略肢解了。

世人不悟,竟至于斯。


坑爹史册


推翻清朝,要论谁的作用最大,个人认为还是袁世凯的作用更大,许多人只看到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却没有看到他长达十几年的经营。

慈禧太后当年驾崩之时,已经意识到了袁世凯的狼子野心,可是偏偏就是不敢杀袁世凯。这是为什么呢?


这还要从清廷准备立宪开始,当年便是袁世凯一手操办了这预备立宪,提出了十二年立宪期。

当初清廷派出了所谓的考察团前往西方,意图就是去寻找所谓的合适政体进行立宪。

然而问题就是派出去的这些人都是满清宗族子弟,这些人一份考察报告都不知道怎么写,更憋说能看出点名堂。

最后还是袁世凯通过梁启超和杨度,翻译整理了日本君主立宪制度的宪法和章程,并且写了几篇关于清廷立宪的分析报告。



要知道当时袁世凯已经是北洋六镇新军的实际掌控者,他的才能在清廷中无人能比,加之立宪又被其掌控。

袁世凯通过此举,将徐世昌推上了预备内阁,同时袁世凯又同奕匡私下结好,更是直接打击了载沣等宗族子弟。


可见当时袁世凯已经稳稳的掌控了清廷军政,他的新军保障他未来可以介入清廷立宪。

也正是在这种压力之下,清廷才不得不推进立宪的进度,同时清廷也不得不寻求权力的下放,甚至不惜扶植张之洞在湖北建立新军。

而袁世凯对于革命党,又是采取怀柔政策,他大力启用杨度和梁启超等以往的立宪派,并且有限度的让革命党闹。

不得不说即便没有后来的辛亥革命,袁世凯依旧是可以让蜻蜓成为傀儡,让立宪成功。其政权依旧是会回到汉人手中,从这一点来看,袁世凯有功。


小司马迁论史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清朝是在1911年10月份武昌起义爆发后,武昌起义胜利后短短两个月内,湖北、湖南、陕西、江西、云南、江苏(含上海)、贵州、浙江、安徽、广西、福建、广东、四川、山西、山东、甘肃等十五省宣布独立。

当时清廷能够和武昌起义军作战的就是最精锐的北洋军,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北洋六镇,而北洋六镇实际上只听从袁世凯的调遣,清廷根本调不动这支军队,无奈之下,清廷只能重新启用袁世凯。

袁世凯出山后,迅速夺取了清廷的大权,一边和武昌起义军为主的革命党谈判,一边不断地向清廷要价。在得到孙中山“只要清帝退位可以让出中华民国大总统职务”的承诺后,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从而清朝灭亡,袁世凯也成为了民国大总统。

下面我们从武昌起义的情况来看,分析一下推翻清朝谁的作用大。

我认为首先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作用最大。

孙中山自年轻之时就立下了推翻满清王朝的志向,1904年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到1905年又以兴中会为主的革命志士为主,吸收了其他革命团体,成立了更大的中国同盟会,自此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陆续在国内不断地发动了起义,不断地冲击着清王朝的统治,包括了1906年的浏阳、萍乡、醴陵之战;1907年的饶平黄冈、惠州七女湖、防城、镇南关之战;1908年的钦廉上思、云南河口、安庆之役等。

虽然多次起义多次失败,但是孙中山却从未气馁,仍然继续发展壮大革命党,继续发动起义,其中以1911年4月27日的黄花岗起义影响最大,也是革命力量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次起义,这场起义中,众多革命党的精英殒命,包括了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

而当年10月份武昌起义爆发的时候,孙中山还在美国,得到消息后返回了国内,在南京成立了中华民国,就任临时大总统。之后与袁世凯谈判,成功地推翻了满清王朝,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制国家,中华民国。

可以说,推翻清王朝,如果只是依靠清朝内部势力,如袁世凯这样的是不现实的,如果没有武昌起义,袁世凯也只能一直闲赋在家,如果闲赋的时间更长,闲赋个十多年,估计北洋军他也就控制不了了,也就不可能能够在接下来的起义中成为清廷依靠的主要力量,也更不可能逼迫清帝退位,可以说是革命党人的起义为袁世凯创造了上位的机会。

其次,也正是革命党人的不断的起义,使各省都看到了清王朝的行将末路,所以在武昌起义成功后的短短两个月时间里,有十五个省相继宣布独立,这和革命党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我们可以看到,十五个省独立之后,清朝控制的地盘除了几个少数民族区域外,基本在汉族地区只剩下了直隶和河南,基本已经没有什么地盘了,要重新夺回,非常地费力,要知道当年太平天国起义的时候,实际上也就控制了两到三个省,都打了十多年才结束,这么多省一起反叛,清王朝就算能镇压下去,需要多少年呢?

其次是袁世凯

可以说,当时清廷要镇压武昌起义是能够镇压下去的,毕竟袁世凯手上的北洋军战力十分地强悍。南北议和的时候,实际上武汉三镇中的汉口和汉阳都被冯国璋率领的北洋军攻下,革命军只剩下了武昌,并且随时可以被北洋军攻入。在这种情况下,袁世凯出于自身利益,命令冯国璋暂停了对革命军的进攻。

因为袁世凯也知道,一旦他当时灭了革命军,那么接下来他对清廷也就没有作用了,清廷也就会卸下他的权力继续让他闲赋。而袁世凯本身是一个野心很大,能力非常强的军事强人,他也不会甘心一辈子被人压制,他充分利用了清廷当时的无力和革命党人军事力量薄弱的弱点,一边和革命党人谈判,获得了“只要清帝退位就可以出任大总统”的承诺,另一方面逼迫清帝退位,从而将个人利益最大化。

虽然他是出于私心,但也客观上造成了清帝的退位,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如果没有袁世凯,当初的战争估计还会持续很长时间,甚至规模会打的非常大,也正是因为他的作用,战争时间很短,战争规模基本就局限在了武昌三镇的地方。

第三是各地政府

可以说革命党人的不断努力,也深深影响了当时的各地政府,他们中很多开始认可革命并接受了革命,所以在武昌起义成功后,十五个省先后宣布脱离清王朝而独立,这对于满清王朝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失去了全国大部分的统治区,当时的满清来说,基本上等于一个区域性的政府,手上实际控制的地盘也就两三个省而已。


也正是在全国如此多的省份独立的情况下,革命党人才有了和袁世凯谈判的资本。毕竟这么多的省,就算北洋军战力十分强悍,一个一个地打,也要费时费力,不知要打到什么时候,与其死磕最后把自己的老本耗光,还不如谈判,争取更多的利益。

当然,各省能够宣布独立也和太平天国以来清廷的中央集权逐步被削弱有关,各省不听从清廷中央政府,这并不是第一次。

首先在太平天国时代,由于清廷没有一支能战的部队,便放开了对地方的控制,允许地方政府招募兵马对抗太平天国。在太平天国战争中,崛起了一批汉族大臣,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这样的,后来都成了封疆大吏。

尤其是后来的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在各地开办实业,培养军队。到了1900年清廷对全世界宣战的时候,南方八省并没有听从清廷的号召对各国宣战,而是与列强达成了互不侵犯的“东南互保”协议。

这些都造成了清朝末期,实际上中央对地方控制力严重削弱的后果,也使得武昌起义后,十五个省能够宣布独立,脱离了清廷政府。

因此综合以上来说,我认为是革命党人的作用最大,首先是革命党人发动的武昌起义是直接导火索,其次是武昌起义促成了袁世凯顺利夺权,三是革命党人的作用使十五个省宣布独立,而这三个因素是造成清朝灭亡的最直接也是最大的因素。


老威观史


清帝国实际上是亡于甲午战败之后的人心丧尽。没有中国人民的的人心思变,甭说是一个孙中山、一个黄兴、一个袁世凯,就是百个孙中山、百个黄兴、百个袁世凯,在清帝国的武装力量面前,不堪一击。所以,当时的摄政王载沣面对国内乱局依旧有恃无恐,竟然说出:“不怕,我们有兵在”这样的昏话。

苏联灰飞烟灭的那一刻,也是“有兵在”,问题是,“兵”站在谁的身后?

人民书写历史,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草民879


就推翻清朝的贡献而言,袁世凯和孙中山旗鼓相当。

孙中山多次发难,领导武装起义,经历多次失败后,终于在武昌起义中取得成功。武昌起义中的成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其它地区也纷纷响应,并宣布脱离清朝独立。此时清朝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需要有人推一把。这个人就是袁世凯。

以当时孙中山和革命党的实力而言,动摇清朝的统治根基,已经是他们的极限了。他们继续革命、武力推翻清廷的可能性极小。如果清廷出动袁世凯镇压革命党,孙中山和革命党恐怕无力应对。这一点从武昌起义后,袁世凯的新军在战场上对革命党武装的表现,就看得出来。当时革命党武装,根本不是新军的对手。

这也是后来南北议和的基础,如果孙中山和革命党有能力击溃袁世凯和他的新军,自然不用理会袁世凯,他们会直接打到京城去,推翻清政府。正因为孙中山没那个实力,才有了南北议和,双方就推翻清朝相关事宜达成了初步协议。

事后,袁世凯按照约定,使用各种手段成功地逼迫清帝逊位,终结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当然后来,袁世凯和孙中山闹翻了,这就是后话了。

所以动摇清朝统治根基的人孙中山,直接推倒清政府统治的人袁世凯。封建王朝统治的终结,是孙中山和袁世凯合力完成的结果。如果非要分个高低,应该说孙中山略胜一筹。


袁卫宇


提及清朝,人们对他可谓褒贬不一,很多人夸赞这个朝代,说他们奠定了968万平方公里的,但是他背负了更多的骂名,让中国被列强欺负。



也难怪,清朝统治短短200多年期间,中国背负了太多的耻辱,而我泱泱大国也是在这个时期被骂成东亚病夫。历史上各位帝王艰难打下的江山,在清朝却被轻而易举的割让他人。

这样的朝代注定是要被覆灭的。人们在压迫中拿起自己的武器。推翻清朝,肯定是群众的努力,这份荣誉是集体的。那么就推翻清朝而言,谁作用最大呢?

可能大家的第一反应都是孙中山先生。是的,孙中山先生功劳确实不小。他不仅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团体,而且还明确的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口号。

更为重要的是,他领导了辛亥革命。这次革命直接导致清朝政权被颠覆。早在辛亥革命之前,孙中山就亲自领导过多次武装起义,但均以失败告终。

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孙中山先生虽然很有想法,也很有激情,但他不依靠群众,没有自己的军队,甚至连起义的开销都是募捐而来的。

孙中山先生在领导这次革命时,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变,甚至都没有亲临战场,为什么结果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


这我们就不得不提起另一个人了——袁世凯。可能很多人对他没什么好感,因为他逼迫孙中山卸任,任位期间竟然倒行逆施要称帝。

不仅后人对他没有什么好感,在当时他也是被大家嘲讽的对象,当时有这样一副对联:中华民族千古,袁世凯万岁。

这个对子很有意思,千古对万岁没问题,可是袁世凯却对不上中华民族,这其实是在暗讽袁世凯对不起中华民族。

就是这样一个声名狼藉的人,笔者却认为袁世凯在推翻清朝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英国有些文献也在说袁世凯好的地方。

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担任南京国民政府大总统,百废俱兴。他甚至还没能组建出一支军队,就被联合洋人的清政府军队包围了。

打,几乎没有赢的可能。求和,又是万万不可能的。眼看着一个思想先进的新生政府就要被扼杀时,袁世凯登场了。

他凭借着自己的谋划,成为了清政府、国内军阀和资产阶级三股势力的平衡点。

由于他是李鸿章最得意的门生,因此他在官僚圈里混的风生水起,并且趁机培养了一支属于自己的军队。



也正是因为这支军队和自己的军事才能,他成为了中国军阀界的一把手。而这一切都变成了他和孙中山谈判的资本。

他答应孙中山会让清帝溥仪退位,只要让自己成为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也妥协了,最后也平稳地完成了政权的交替。

可能有些人觉得笔者有些夸大其词,觉得我在洗白袁世凯。那么您请看,在袁世凯去世后,中国又陷入了军阀混战,并且东北出现伪满洲国的局面。

这些方面可以在侧面看出,袁世凯在能力方面还是比较显著的。所以说如果当时袁世凯没有站出来,中国的历史可能真的会发生巨变。

评价一个人,本就应该从多方面来看。就事论事,推翻清朝,袁世凯绝对是有一分不可忽视的作用。


史之策


毫无疑问,推翻中国帝制时代的最后一个王朝——满清朝廷的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救亡图存,争取民族独立、实现近代化的历史潮流……

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是由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来完成的。

戊戌变法的失败,《辛丑条约》的签订,说明依靠满清朝廷来挽救中华民族的道路是行不通的,……要挽救民族危亡,要改变中国社会现状,必须推翻满清朝廷的专制统治,必须走民族民主革命的道路……

以三民主义为旗帜的辛亥革命,结束了清朝的帝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临时约法》,实现了把专制政治变为民主政治的历史性转变……

虽然,辛亥革命没有彻底完成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但是,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历史过程中起了不可替代的最大的历史作用……

鸦片战争以来,面对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清朝政府也进行了三次自救运动,如洋务运动、百日维新、新政和预备立宪等,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和阶级的局限性,满清朝廷的三次自救运动都是“种豆得瓜”,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加速了专制统治的崩溃……

而《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朝政府又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又成为自身专制统治覆亡的掘墓人……

武昌起义爆发,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土崩瓦解的清朝政府又不得不起用袁世凯

袁世凯手握北洋重兵,又有列强支持,颇有谋略,策划南北和谈,又对清朝政府威逼利诱,迫使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于1912年2月12日下诏退位。中国帝制时代的最后一个王朝——清朝寿终正寝。

因此,推翻清朝统治作用最大的是:辛亥革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