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9 鄭爽談“從小不敢大聲哭”:百因必有果,你的討好從童年就被註定

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

鄭爽談“從小不敢大聲哭”:百因必有果,你的討好從童年就被註定

前段時間綜藝《我們長大了》熱播,樂媽看到鄭爽在節目裡說:“自己小的時候從來沒有大聲哭過,很羨慕那種可以大哭釋放自己的人。”她說:“媽媽從小就告訴她,大哭很招人煩,要哭也不要當著別人面哭,所以,為了不煩到別人,她變得很懂事,從來不大聲哭,一般想哭的時候也是憋著哭。”

鄭爽談“從小不敢大聲哭”:百因必有果,你的討好從童年就被註定

從小被要求要“懂事”的孩子多慘

前段時間鄭爽一直上熱搜,原因是被自己男友張恆冷暴力,整個過程中鄭爽一直自我檢討。

好多網友紛紛表示,這也太悲哀了吧。

鄭爽談“從小不敢大聲哭”:百因必有果,你的討好從童年就被註定

直到這次他講述了自己童年經歷,我才明白為何他會如此了。

心理學理論認為:父母對孩子的方式和態度,造就了孩子的性格,這一性格具有很大的穩定性,會對孩子的一生造成不可估量的影響。

一個孩子,如果從小經常被教育要“懂事”,長大後的確可能比其他孩子更聽話,而且更早獨立。

心理學上一般稱之為“假性獨立”。比如,一個身體不適的母親,當她犯病的時候,她的孩子往往會自動放棄遊戲,去圍繞在母親身邊,扮演照顧者的角色,並且儘量變得懂事,不給媽媽惹麻煩。

這樣的家庭裡,孩子們都在割讓自己的領土,去適應大人,去成為父母的“父母”。

這樣的孩子把本來需要父母滋養自己部分的需求“閹割”了,過早地發展出自我照顧的功能。長大後他們希望自己更完美,這樣的性格也許有利於成功,可是在人際關係中特別是親密關係,總不可避免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

關係裡,他們往往會表現出兩種極端,要麼情感淡漠隔離,要麼會有過強的依賴性。

比如你看到鄭爽,雖然事業很早就成功了,但是在情感上一味討好男友,說明情緒方面根本沒辦法獨立。

這種討好型人格的形成,不得不說與她的成長環境有關,鄭爽從小就被父母送到外地求學,還曾一度受到同學排擠,幾乎是在孤獨中長大的。

討父母歡喜的孩子,一點都不快樂

圓桌派裡的蔣方舟,7歲會寫作,9歲便出書了,18歲被清華大學破格錄取,要說她可以成為所有父母眼中孩子的理想型了吧。

可就這樣一個“天才少女”講述自己過去時,真讓人心酸,她表示每年過年自己會表演節目,為了讓大人開心,自己可以表演到春晚結束。

鄭爽談“從小不敢大聲哭”:百因必有果,你的討好從童年就被註定

這樣的性格對她後來影響很大,她表示在日後的人際關係中,面對別人的質疑她只會一笑了之,而且在戀愛中也特別害怕衝突,寧可自己受傷也不會和對方辯解和反駁。

就像她曾經在《奇葩大會》中,說的那樣:

做什麼事情之前,都會先想別人的反應,考慮所做事情是不是符合別人的期待,並且在跟人交往過程中,經常是一個沒有原則和底線的人,自己非常不愉快,也不會表現出來。

我們該重新審視一下,自己對孩子的態度

當下原生家庭這個詞特別敏感,現在有兩種聲音,一種是深受糟糕家庭成長起來的人一味在網上聲討自己的過去,甚至有點歸罪的味道。還有一種聲音是過去雖然對一個人有影響,但是已經成年的人是有能力改變自己的。

前段時間大火的電視劇《小歡喜》,喬英子就是典型的討好型人格,她經常察言觀色,生怕惹媽媽不高興,宋倩帶她去看電影,為了讓媽媽開心,英子隱瞞了自己已經看過的事實,宋倩發現後當場撕了電影票,朝英子歇斯底里的大喊“我不用”。

鄭爽談“從小不敢大聲哭”:百因必有果,你的討好從童年就被註定

最後英子一點點被影響的患上抑鬱症,童年經歷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流逝漸漸淡化,但它卻會隱藏到人的潛意識裡,並慢慢滲透到性格中,內化為人格。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父母給予孩子無條件積極的關注態度,獲取孩子信賴,有利於激發孩子蘊藏著的自我實現的潛力。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優質心理學和心理成長社區,這裡會每日分享優質心理學和精神衛生知識,大家一同成長討論吧!)

無條件的意思就是,你不是因為你家孩子懂事才愛他,這樣他才能接納自己性格當中不好的部分,成長之後他才能夠有接納別人的能力,這樣的人才會成長為一個完整的人。

否則也許他長大後的確按照你的要求長大了,但是卻成為一個不能愛別人,甚至在關係中一味受挫無法收穫愛的人,這難道是每個父母想要的結果嗎?


⭐️更多心理療愈文,可以參考我的學習經驗:

↙↙點擊鏈接閱讀更多文章,推倒阻礙改變內心的障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