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楚汉相争,韩信不断壮大,项羽坐视不理,是项羽落败的主要原因?

如果单论一场战役的胜负,项羽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存在;

然而如果将之扩大到一场战争的成败,项羽似乎就显得有点弱了。


形势背景

楚汉相争,韩信不断壮大,项羽坐视不理,是项羽落败的主要原因?

项羽分封诸侯时的设想是这样的

1、魏、赵、燕、齐出现内战。

2、刘邦想出关,由三秦负责,即使不能搞定,至少也可以拖住。

3、三王(九江王黥布、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搞定义帝。

事实的进展似乎也确实是这样的:

1、赵、燕、齐确实发生了内战。

2、刘邦也出关了。

3、义帝也被英布的手下杀死

然而,这一切发生的速度都太快了,不但很快分出了胜负,而且都向着项羽不希望看到的一方发展。尤其是刘邦顺利出关,三秦毫无抵抗力。

面对这种局势,项羽的选择是灭齐。

可项羽那边刚把齐国灭了,刘邦那边都已经打到他的家门口(彭城)了。项羽连忙率精锐反攻,三万破五十六万,又是一场大胜,刘邦被打了个丢盔卸甲,仓徨逃窜。刘邦一路跑到荥阳,才收拾残兵败将,准备再战,原来的诸侯联军现在也就剩他自己了。

从此以后,楚汉开始进入了拉据战,而韩信则迅速开始了他的北上传奇之旅。

韩信的传奇之旅

楚汉相争,韩信不断壮大,项羽坐视不理,是项羽落败的主要原因?

1、灭魏

受刘邦之命,韩信先把矛头指向了反叛者魏王豹,还做着天子美梦的魏王豹被韩信不费吹灰之力就给灭了,可以说是兵不血刃。

2、破代

紧接着韩信又跟从赵国被打跑的张耳一起,又找了个软柿子——代地欺负。抢了整个赵国的赵王歇和陈馀的主力在赵,代地自然就空虚了,这一仗打得也很顺利,韩信的兵力得到进一步加强。不过,刘邦倒是挺不客气的,直接把韩信的精兵又给调回荥阳前线了。

信之下魏破代,汉辄使人收其精兵,诣荥阳以距楚。——《史记.淮阴侯列传》

3、定赵

本来兵力就不占优的韩信,兵力又进一步被压缩,想克敌可就不容易了。不过赵国军事总指挥陈馀倒是挺给面子,觉得韩信好欺负,全军出击,结果被韩信背水一战的同时,还抄了大营。号称二十万大军的成安君陈馀就这么被干掉了。韩信不仅平定了赵地,增加了实力,还收获了一个大牛人——广武君李左车,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李牧的孙子。

4、降燕

李左车给韩信出了个主意,此时不急于攻燕、齐,应该好好地稳定一下赵地,要不然,燕、齐如果一时半会儿打不下来,赵地也得丢。可以假装着要打燕的样子,然后再派使者去劝降燕,燕降了,再故计重施,把齐国也劝降,北方自然也就定了。

于是,韩信用了李左车的计策,顺利劝降了燕王臧荼。

5、攻齐

但是攻打齐国的时候,却发生了意外。刘邦手下的谋士中间插了一杠子,把齐国给劝降了。

这下韩信就尴尬了。自己一顿狂秀操作,结果“人头”被郦食其给抢了,到最后自己神操作半天,还不如人家一个谋士三寸不烂之舌立的功劳大。再说了,我手下又不是没有谋士、说客,用得着你郦食其?

于是,在蒯通的建议之下,韩信照常攻打了齐国,一举拿下。郦食其被齐王田广用大锅给煮了。

韩信秀操作之时,项羽为何坐视不理?

楚汉相争,韩信不断壮大,项羽坐视不理,是项羽落败的主要原因?

1、项羽在忙啥?

韩信灭魏、破代、定赵的时候,项羽的注意力在刘邦身上之余,另一个人的出现也让项羽非常难受。

是时,彭越渡河击楚东阿,杀楚将军薛公。项王乃自东击彭越。汉王得淮阴侯兵,欲渡河南。郑忠说汉王,乃止壁河内。使贾将兵佐彭越,烧楚积聚。项王东击破之,走彭越。汉王则引兵渡河,复取成皋,军广武,就敖仓食。项王已定东海来,西,与汉俱临广武而军,相守数月。——《史记.项羽本纪》

一方面,项羽攻刘邦,久攻不下;另一方面,彭越则在后方不断地骚扰,劫粮。此外,项羽的盟友九江王英布也背楚向汉了。张良“下邑之谋”所提的可以充分利用的三个人——韩信、英布、彭越,此时都为汉王刘邦所用了。

2、项羽为什么不能救赵?

本身项羽分封诸侯之时,就利用张耳来分裂赵国。当时跟张耳齐名的陈馀只得到一个南皮侯。结果,陈馀把张耳打跑了,自然与项羽也算是敌对势力。从这一点来说,项羽就不大可能去救了。

而且,韩信灭赵之时,从纸面上看,赵国的实力远强于韩信,这种以少胜多,又结束得如此之快的战役,项羽自然不可能去救、也没时间去救,何况项羽又被刘邦、彭越拖住了。

3、项羽为什么没有救齐?

应该说项羽在韩信占领齐国都城之前,都没有迎救计划。

其原因也和赵国类似,齐国最后的胜利者也是项羽打算排挤的对象——田荣。而且田荣最后就是被项羽灭掉的,项羽不但灭了田荣,还又一次地坑杀了降卒。

汉之二年冬,项羽遂北至城阳,田荣亦将兵会战。田荣不胜,走至平原,平原民杀之。遂北烧夷齐城郭室屋,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齐人相聚而叛之。于是田荣弟田横收齐亡卒得数万人,反城阳。项王因留,连战未能下。——《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打掉了田荣以后,田荣的弟弟田横就又重新组织起了一只反抗项羽的军队。毕竟面对一个杀降、抢妇女的部队,齐国人也是要自保的。后来项羽久攻城阳不下的情况下,彭城却失守了。项羽只好回师彭城,趁此机会,田横也就稳住了阵脚,立田荣的儿子田广为齐王,平定齐地。

此外,韩信灭齐的时候,齐国的军队数量上也并不占劣势,相较于赵国来说,齐国更易守难攻一些。在当时来说,无论如何齐国也不可能欢迎一个更加强大、而且曾经灭过自己的项羽,来驱逐韩信,更何况,当时的齐国很快就被郦食基说降了。

所以,在没有齐国求救的情况下,项羽冒然出兵是非常危险的,且得不偿失的,极易导致腹背受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韩信没有引起项羽的注意。

项羽对待齐国的态度

楚汉相争,韩信不断壮大,项羽坐视不理,是项羽落败的主要原因?


1、龙且出兵

当齐王田广自知不敌韩信,向楚国发出求救信号以后,项羽便第一时间派出了援军。

齐王田广......走高密,使使之楚请救。韩信已定临淄,遂东追广至高密西。楚亦使龙且将,号称二十万,救齐。——《史记.淮阴侯列传》

可见,项羽的动作是非常快的。不论是主帅的选择(龙且),还是军力的数量(二十万),都体现了项羽的重视程度。只可惜,曾经项羽手下的“执戟郎”韩信,却未能引起龙且的注意。龙且自以为了解韩信,结果轻敌冒进,以为可以一举击溃韩信。结果,中了韩信的诱敌之计,倒是被韩信一举击溃。

2、说客武涉

听闻龙且战败的消息,项羽终于嗅到了恐惧的味道,连忙命武涉前往游说。

韩信虽然也深知此时的他“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不过,他已经得到了他想要的“奶酪”(齐王的位置),而且丝毫没有割剧一方、并吞天下的想法。当初在项羽手下,韩信“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而到了刘邦的手下,却可以“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

韩信又怎能背汉而向楚呢?

项羽失败的原因

楚汉相争,韩信不断壮大,项羽坐视不理,是项羽落败的主要原因?


项羽的失败,既不在于其分封诸侯也不在于他是否定都关中更不在于他是否去解救赵、齐,其最关键恰恰在于他失掉了民心。

在秦国都城咸阳,烧杀抢掠即使不是他下的命令,他这个领军人也是逃不脱干系的;坑杀二十余万秦军,又岂能得到秦地民众的支持。他所安排的三秦(雍王章邯、翟王董翳、塞王司马欣)无力抵抗曾经“约法三章”的刘邦,岂不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项羽出兵以来,屠城、杀降比比皆是。田氏三兄弟(田儋、田荣、田横)在齐国一呼百应,虽然几经失败,都能迅速拉起一支几万人的军队,正因为他们得民心;反观项羽,击败田荣以后,便“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自然当他一走,齐地便马上叛了。

因此,项羽虽然东挡西杀、南征北战,战绩彪炳,却并没有得到多少地盘,更不能像刘邦一样,兵力能够得到快速地恢复,甚至于“越打越多”。

此外,项羽集团在战略眼光及用人方面,也都要比刘邦集团逊色一些,这也是造成项羽虽然打了不少胜仗,却最终垓下一战便输掉所有的一方面。

水言水语

项羽既没有想像中的那么差,也没有想像中的那么光明磊落。他行事有他的局限,就像刘邦一样会“好酒和色”一样。

很多事情,如果把刘邦和项羽互换的话,其实都会做出相同的决定。单纯分析两个人之间的胜负,其实所差的反而只是细节和运气而已。

在文章的最后,我想提两个“如果”,希望大家讨论一下:

1、如果彭城之战前期,刘邦稳扎稳打,没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五十六万军队对项羽三万,会是什么结果?

2、如果彭城之战后期,项羽捉住的不是吕太后、吕后,而是刘邦,那结果又会变成什么样呢?

楚汉相争,韩信不断壮大,项羽坐视不理,是项羽落败的主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