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70后大叔因家贫放弃大学生活,隐居深山养“稀罕物”,年赚数千万


“创业”这个字眼其实隐含了太多太多的辛酸,没有入行的人觉得“创业”就是敢打敢拼即可,但入行的人总会觉得还不如安心上班。其实创业不仅仅需要机遇更需要决心,没有决心是很难成功的。在美丽的林海雪原“沙河镇错草村的大山深处”就有着这样一位创业成功的“猪倌”魏树波,和别人不一样的是,他所养的猪是“稀罕物”山猪,而且还教“母猪谈恋爱”,由此年赚千万。

说起魏树波的创业故事其实还得从他早期的时候说起。出生在吉林省农村的魏树波从小学习成绩就非常的好,除了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之外,剩余的时间就是和山林打交道,正是因为早期的这一“交道”,他了解到了山林中的诸多的野兽,尤其是野猪,其凶悍程度让人生畏,熊和老虎都不敢惹它。这句话也应证了东北的那句老话,叫一猪二熊三老虎。

高中毕业之后,魏树波顺利的考入了东北电力大学,可是由于家庭太为的贫困,他不得不放弃学业外出打拼。虽然没有进入大学生活,但从哪个时候其,魏树波的心中便生起了不服输的精神,那之后,他开始琢磨着进入社会之后的人生规划。进入社会之后,首先做的就是“填饱肚子”,没有力气,何来拼搏。那段时间的魏树波一边打工,一边寻求商机,偶然的一次机会,魏树波发现城乡之间“倒腾”东西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农村的农副产品愁销路,而市里的日用百货则急需扩大销售市场。由此魏树波便开始了这项生意,由于当时竞争力非常的小,再加之没有多少人愿意做这种辛苦工作,所以魏树波没有几年的时间便成功了。

转眼已是2001年,在外边打拼多年的魏树波带着多年积累下来的100多万元回了家乡,他要将这些钱好好的运用,回报给村里人,让村里人都富裕起来。承包2920公顷土地,全面种植红松树、五味子等经济作物。

由于错草村地处偏僻,交通不畅,他一上山就是一两个月,和村民们一起吃住在山上,夏天蚊虫叮咬,冬天寒冷冻人,他不怕苦、不怕累,没日没夜地为了绿色梦想辛苦奔忙,而让其转变想法养殖山猪其实也和这个“绿色梦”有着关系。有一次魏树波潜心研究玉米育种时,田地却屡遭野猪灾。真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魏树波发觉了杂交山猪养殖的好契机。


在专家的指导下,他决定用“以猪制猪”这一招,他引进了松辽黑猪做种猪,与当地的母野猪进行自然交配,杂交出第一代山猪品种。黑猪野外散养在山林中,以野生植物的果、叶、茎、根为主要饲料,自由采食。饮安全无污染的天然山泉水,活动范围广抗病力强、生命力旺盛,同时肉质好。每天听到魏树波的呼喊,山上的猪都会回来吃玉米。

现在魏树波的这些母猪都已经是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杂交猪了。有母猪带着小猪崽儿回来,魏树波会专门给予优待。他给母猪搭了个简易猪舍,喂些精细粮食,但并不圈着母猪,母猪可以带着小崽自由进出,而且还可以“私会”公猪。

小猪崽们继承了大公猪的长相,个个黝黑锃亮,个头均衡,抢奶吃得特别起劲儿。大公猪特别顾家。一个猪圈这么大点儿地方,它非要从隔壁跳过来,跟自己一家十几口猪挤在一起,挤得老婆都没地儿喂奶了。

现在,魏树波每天固定时间召唤山上的猪回来吃玉米。猪养成了习惯,再也没有出走不见。魏树波也摸索出雪地散养猪的养殖模式。这之后魏树波把雪地散养杂交猪的耐寒特性打造成自己的品牌特色进行推广,一斤猪肉卖到49.8元。他在长白山机场开设专柜,猪肉还直销到北京、上海,长春,大连等城市,2015年一年猪肉销售额近千万元。近些年更是将规模扩大,如今年收入数千万元。

除了本身的养殖山猪之外,魏树波还成立了合作社,帮助那些贫困人员致富。每户年人均收入约2万元左右。此外魏树波还种植了五味子和林下参。在魏树波看来,植树造林属于长期项目,距离红松结果儿还有7年,仍要持续投入资金。养猪对他来说是短期项目,猪养一年半就能见效益。在这期间,他又打算开发中期项目—搞生态旅游。如今魏树波将自己的那片山打造的异常完美,一些驴友都会赶来这里游玩,好不潇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