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1 宋太宗的“在德不在險”為何不靠譜?皆因冗兵問題拖垮了宋朝財政

都城是一個國家的中樞所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比如漢唐定都長安,就是看中長安是形勝之地,東有潼關,函谷關,西有蕭關,大散關,在軍事上易守難攻。關中平原生產糧食,可滿足日常需求,在經濟上有可行性。

而對北宋而言,定都開封似乎是一種政策上的失敗,宋太祖趙匡胤看到了這一點,所以提出了遷都的意見。

宋太宗的“在德不在險”為何不靠譜?皆因冗兵問題拖垮了宋朝財政

公元976年,宋太祖趙匡胤巡幸洛陽,發現這裡地勢險要,比開封更適合作為都城。遂有遷都之意,但是遭到了以晉王趙光義為首的群臣反對。

起居郎李符上書“陳八難”,總結出八條理由:“京邑凋敝,一也;宮闕不備,二也;郊廟未修,三也;百司不具,四也;畿內民困,五也;軍食不充,六也;壁壘未設,七也;千乘萬騎盛暑扈行,八也。”

就連自己的部下,都虞侯李懷忠也不同意遷都,他說:“東京有汴渠之漕,歲致江淮米數百萬斛,都下兵數十萬人,鹹仰給焉。陛下居此,將安取之?且府庫重兵,皆在大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動搖。一旦遽欲遷徙,臣實未見其利。”

然而,宋太祖對這兩個人的話都沒有聽進去,當他找到自己的弟弟趙光義時,趙光義說出了那句“在德不在險”的千古名言,至此,趙匡胤終於妥協,再不提遷都之事。

宋太宗的“在德不在險”為何不靠譜?皆因冗兵問題拖垮了宋朝財政

影視劇中的宋太宗

其實,“在德不在險”這句話並不是趙光義首創,《史記》中記載,吳起事魏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顧而謂吳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起對曰:“在德不在險。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義不修,禹滅之;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修政不仁,湯放之。

吳起借三苗氏,夏桀滅亡的典故來勸魏武侯,治理天下靠的不是山河的險固,而是君王修德,只有君王賢明才能得到百姓擁護,江山才能永固。

當然,如果仔細分析一下,吳起這番話是有問題的,因為險要的地理環境對於城防是極其重要的,洛陽,長安,襄陽,函谷關,潼關,這些名城都是以地理位置的重要而出名。在古代,打仗對於地形的依賴更加巨大。

但是,吳起和趙光義說出同樣的話,背景是不一樣的。吳起說這句話的時候,前提是江山已有險可守,黃河就是魏國的天險,靠著黃河足以把秦國擋在河西。而趙光義說這話的時候,並沒有可以支撐的前提,所以趙光義的說法是片面的,而且是沒有說服力的。正所謂

江山之險是客觀條件,君王修德是主觀因素,二者缺一不可

既然趙光義的說法並不可信,那麼趙匡胤為什麼沒有堅持自己的意見呢?

究其原因,還是忌憚弟弟趙光義的權勢,趙光義做了多年的開封府尹,京城之中黨羽眾多,政治勢力盤根錯雜。最重要的一點,作為當今皇上的弟弟,這讓趙光義的身份顯得尤其特殊。

而且從後來趙光義做皇帝之後的種種表現來看,趙光義的政治能力非常強。其擅長在官場中縱橫捭闔,組建個人政治集團並不是難事。

綜上可以看出,趙匡胤並不是因為“在德不在險”這句話產生了動搖,而是晉王背後的政治勢力已經極為龐大,而且這句話隱約中有威脅的意思,即晉王已經獲得朝中大臣的支持,如果趙匡義一味遷都,可能會引來整個朝廷的反對。

雖然表面上看趙光義贏得了勝利,但是宋朝的國運卻因此而衰落下去。

開封城的優勢

開封城最大的優勢在於漕運。開封作為北方水運最重要的樞紐城市,有汴河、蔡河、五丈河、金水河四條河貫穿全城,《宋史-河渠志》中記載:“汴水橫亙(東京城),首承大河(今黃河),漕引江湖,利盡南海,半天下之財賦,並山澤之百貨,悉由此路而進。”

正是由於漕運的興旺,開封城才能夠將全國的財富集中起來,而且開封城地處平原,交通便利,商旅往來暢通無阻,因此開封城成為一座繁華的大都市,在當時世界上也無城可比。

宋太宗的“在德不在險”為何不靠譜?皆因冗兵問題拖垮了宋朝財政

《清明上河圖》訴說了北宋都城繁華的景象,令人嚮往

除了漕運之外,還有一點是政治的原因。在北宋定都開封之前,後梁,後漢,後周都把都城定在了開封,開封城作為多個政權的都城,這裡的政治勢力,官僚氛圍濃厚,用古人的話說,天子氣更重,況且北宋是從後周的手中奪取的,順勢在開封定都也是合理的。

然而,開封城的優勢也是它的劣勢,以今天的眼光來看,開封城可以做一個經濟中心,但是絕不是一個好的政治中心。

開封城的劣勢

開封雖然水運發達,但是它地處平原,無險可守,敵人一旦越過黃河,就會遭到直接進攻,沒有充足的時間組織防禦和召集地方部隊勤王。而且開封城雖然城防完善,城牆也十分堅固,但是需要花費大量兵力來守衛。

根據記載,北宋的開封城分為三重:外城、內城和宮城。外城周長30公里,共有12座城門,因為河流從城中經過,開封城還有6座水門,為汁河上水門、汀河下水門、蔡河東水門、蔡河西水門、金水河水門、五丈河水門。

除了水門以外,還有8座甕城,甕城的面積也十分廣大。《東京夢華錄》中記載:“(開封)城門皆甕城三層,屈曲開門,惟南薰門、新鄭門、新宋門、封丘門皆直門兩重,蓋此係四正門,皆留御路故也。”

宋太宗的“在德不在險”為何不靠譜?皆因冗兵問題拖垮了宋朝財政

開封城圖

開封城的內城有10座城門,宮城有6座城門,而且開封城的城牆極為堅實,外城最厚的部分有15米之多,綜上可知,開封城如果在糧草充沛,兵員齊整的情況下,想要攻進去十分困難。但是難就難在,維護這樣一個大的城市需要龐大的兵力,而且對於守城將領的軍事能力要求極高。

果然,在遼軍南侵之後,開封城面臨了第一次破城危機。宋真宗時期,遼國蕭太后以北宋多次北伐為由,率領遼軍南下,一路之上,遼軍並沒有攻破宋軍的城池,但是當他們到達黃河北岸的時候,宋真宗卻嚇得想要逃跑,以北宋的國力,對付這樣一支孤立無援的遼軍,本來勝算在握,但是由於皇帝和整個朝臣的懦弱,竟然不敢有絲毫抵抗之心,也許是由於太宗時期數次北伐的勢力,宋人心中恐遼症在發酵。

而真正的危機,則來自於金兵的兩次圍城,北宋最終亡於金國之手,發生了臭名昭著的“靖康之難”。

定都開封的失策性

北宋定都開封導致的最直接的一個後果就是冗兵,然後由冗兵帶來巨大的財政危機,然後導致國家被財政拖垮。

由於北宋採取守內虛外,強幹弱枝的政策。禁軍的數量在不斷攀升。

宋太祖時期,全國共有軍隊37萬8千人,禁軍19萬3千人

宋太宗時期,全國共有軍隊66萬6千人,禁軍35萬8千人

宋真宗時期,全國共有軍隊91萬2千人,禁軍43萬2千人

宋仁宗時期,全國共有軍隊125萬9千人,禁軍82萬6千人

宋神宗時期,全國共有軍隊約90萬人,禁軍60萬人左右

宋哲宗時期,約有禁軍66萬人

宋徽宗時期,禁軍約有70萬人

總體而言,北宋禁軍的數量在不斷攀升,後期由於王安石變法,軍隊數量有所減少,但是仍然維持在一個非常高的數字上。

而養活這麼多的軍隊,需要的開銷自然非常巨大。以宋仁宗時期的財政狀況為例,“今天下大患者在兵:禁軍約七十萬,廂軍約五十萬,積兵之多,仰天子衣食五代而上,上至秦漢無有也。臣約一歲總計,天下之入不過緡錢六千餘萬,而養兵之費約及五千。是天下六分之物,五分養兵一分給郊廟之奉、國家之費,國何得不窮?民何得不困?”

國家財政的大部分都在養兵之上,造成了極大的財政負擔。

宋太宗的“在德不在險”為何不靠譜?皆因冗兵問題拖垮了宋朝財政

加上北宋實行的是募兵制,“募兵終身在營伍,自二十以上至衰老,其間四十餘年,實際可用者至多不過二十年,廩之終身,實際即是一卒有二十年向公家無用而仰食。”

招募的兵全是靠發放軍餉為生,在打仗之餘,並不會種地生產,宋朝的兵可以說是終身服役,即使沒有作戰能力,也是要靠國家養活。

而本身就採取防守國策的北宋,加上募兵制,就是一種非常矛盾和不合理的選擇,可以說,除了冗兵之外,北宋這種不合理的政策也是造成財政負擔的重要原因之一。

然而,北宋士兵雖多,戰鬥力卻非常差,宋太祖時期,禁軍戰鬥力還是可以的,與遼國作戰也不落下風。宋太宗北伐之時,也能依靠步兵抵擋騎兵的衝鋒,只是最後時刻,因為軍隊疲勞才致使慘敗。然而隨著屢次北伐的失敗和澶淵之盟的簽訂,北宋只有和西夏對抗的西軍有一定的作戰能力,河北的軍隊,已經腐敗不堪。

到宋徽宗收復燕雲之時,河北諸軍之須用百無一有,城戍守禦之物悉皆無備,河北的士兵不但戰鬥力低下,軍需器械也不堪使用,這些一百多年沒有打過仗的少爺兵,自然只是領空餉混日子,好像清朝的八旗兵,在進入關內之後迅速腐化,到最後,連騎馬都不會了。

宋太宗的“在德不在險”為何不靠譜?皆因冗兵問題拖垮了宋朝財政

說起來,河北的軍隊在宋朝中後期彷彿雞肋一般。因為與遼國沒有戰事,士兵必然懈怠,沒有訓練的動力,而為了守衛邊境,又必然要有駐軍,這樣的話河北的軍隊形同虛設。而一旦與遼國開展,就必須取勝,一旦失敗,就會被遼軍飲馬黃河,首都不保。所以河北的士兵不訓練,不敢戰,不願戰。

而在金國人南侵之後,宋朝名義上有大約70萬的禁軍,但是吃空餉的人太多了,缺額十分嚴重,史書中稱,河北諸軍十缺二三。這樣腐敗的軍隊又怎能打仗呢?

在金將完顏斡離抵達黃河時,守衛在黃河北岸浚州的北宋7000禁軍立刻從浮橋上向黃河南岸跑,而駐紮在南岸的2萬士兵,更是嚇得魂飛魄散,沒有絲毫抵抗就圖本瓦解。最可笑的是,金國人沒有渡河的大船,只能找一些小船,這樣,用了5天時間,才把所有人送到黃河南岸。而宋軍竟無一人抵抗,也難怪金國人會說,“南朝無人矣”。

宋太宗的“在德不在險”為何不靠譜?皆因冗兵問題拖垮了宋朝財政

金國重騎兵:鐵浮屠,人馬皆披重甲

而金人渡過黃河後,開封城便完全暴露在眼皮底下,宋人的噩夢也就開始了。

北宋名將种師道在得知金國人南下之時,曾勸宋欽宗遷都長安以避鋒芒,但是並沒有被採納,從軍事的角度來說,遷都對於宋朝來說並不是一件壞事。因為後來元朝興起時,曾對金國用兵,金國將都城遷到了開封,建立了“關河防線”,依託黃河和潼關,在北部和西部兩個方向上防備蒙古人,金國由此堅持了多年。

如果宋朝能夠遷都西安,憑藉險要的地理位置固守,或許戰爭就會出現轉機。然而北宋末年,政治腐敗,忠志之士得不到任用,遷都根本無法完成。

洛陽的優劣

開封城無險可守的尷尬局面在亡國之時尤為明顯,若單依山河形勝來說,洛陽的位置自然得天獨厚。洛陽北部有崤山,黃河,東部有虎牢關,自身也處在一個小的平原地帶,能滿足一部分糧食需求。所以,洛陽也是各朝代選擇建都的首選之一。

如果北宋選擇建都洛陽,那麼就不再需要大量的禁軍守衛都城,也就是宋太祖所說的,

“吾將西遷者,非它,欲據山河之險而去冗兵,循周、漢故事以安天下也。”趙匡胤是知兵的,作為一個軍事能力超強的帝王,趙匡義自然明白都城對於一個國家的重要意義,而選擇洛陽,最終的目的就是去除冗兵。

宋太宗的“在德不在險”為何不靠譜?皆因冗兵問題拖垮了宋朝財政

東漢時期洛陽圖

然而,想要遷都洛陽是一件困難的事情,除了以趙光義為首的朝臣反對,還存在著客觀的因素。後唐時期,契丹人攻入洛陽,洛陽損毀嚴重,到北宋建立時期,已經失去了作為首都的條件,而且當時通往洛陽的水道堵塞,從陸地上運輸糧食損耗嚴重,所以從漕運和經濟上來看,洛陽確實不適合做首都,至於長安,自唐末以來,毀於戰亂,更加失去了作為首都的資格,自宋開始,長安也再沒有成為都城。

從以上分析來看,開封城確實比長安洛陽更適合做都城,但是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宋太祖趙匡胤說“百年,天下民力盡矣”正是對定都開封的擔憂。

重新修建洛陽雖然會花費不少財力,但是從長遠看,這種損失似乎又是微乎其微的,因為定都開封以後,北宋花在冗兵上的財力非常高昂,有點得不償失。

結語

從根本上說,宋朝的冗兵是其兵制的不合理造成的,但是定都開封,無疑是讓這種情況更加惡化,而兵制又是宋朝不合理制度之中的一項,雖然北宋不缺錢,但是這些錢都花費在了數量龐大的軍隊和官僚系統上,至於百姓的生活水平是不是像一些人吹捧的那樣高,也實在是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