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9 管理層大調整背後:杭銀消費金融自揭痛點

本報記者 鄭瑜 張榮旺 杭州 北京報道

消費金融公司高管變動潮仍在繼續。據《中國經營報》記者統計,從年初至今,全國26家消費金融公司高管任職資格批覆共計45條。值得注意的是,杭銀消費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杭銀消費金融”)是今年公示“迎新”最多的持牌消費金融公司之一。

根據記者統計,從2019年10月17日至11月15日之間,杭銀消費金融共有2位副總經理、1位副董事長、1位董事、1位獨立董事先後獲批任職資格,且5則人員更新信息集中出現在近期一個月。

針對於人員變動,杭銀消費金融方面向記者表示,“此番調整主要是從公司戰略出發,我們非常希望能把傳統銀行的合規性與互聯網金融科技的創新性結合起來。至於股東引進因素或多或少會傳導到人員變動,但並非顯著影響。”

外資股東經驗難落地

有頭部持牌消費金融公司人士告訴,業績達不到股東方要求有時會是公司高管人員變動的原因。也有銀行系持牌消費金融公司高管告訴記者,消費金融高管變動原因各種各樣,主要是股東變化、戰略變化、經營風險規避等情況。

依照銀保監會公佈的信息,杭銀消費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2015年12月,初始註冊資金本金為5億元,今年4月增資至12.6億元。其中,第一大股東杭州銀行(600926.SH)增資3.2億元,新增股東中國銀泰投資有限公司出資4.4億元,持股比例達34.92%,為目前杭銀消費金融第二大股東。原第二大股東西班牙對外銀行有限公司及其他股東均未按同比例增資。

對此,杭銀消費金融方面表示,在人才儲備方面,公司近些年廣泛吸納科技、風控等領域的優秀人才助力公司轉型發展,其中既有信貸經驗豐富的傳統銀行背景人才,又有具備互聯網和科技基因的科技人才。通過將傳統銀行的合規安全思維與互聯網公司的創新高效思維相互對接、相互融合,最終實現人才驅動公司可持續發展。“蔣燕青和成少勇擁有多年大型金融機構管理經驗。他們的加入既符合公司的人才理念,同時也是為了滿足業務發展的需要,相信他們的加入能更好地推動公司專業化發展。”

杭銀消費金融高管“大換血”的背後意味著什麼?

“成立初始,公司在開展家居貸業務時碰到了一些問題。如今我們的業務模式已經進行了轉型升級。”杭銀消費金融方面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

“從2017年年底到目前來看,杭銀消費金融業績整體趨勢向上,在上一次高層變動以後,杭銀消費金融公司內部提出要重視科技方面的投入與風控管理能力的提升。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我們開始側重金融科技、風控方面的人才引進。”杭銀消費金融方面告訴記者。

公開資料顯示,杭銀消費金融原董事長和總經理在2017年末提出離職,次年銀保監會批覆3位高層任職信息,新高管履職當年實現了盈利。

杭州銀行年報顯示,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上半年,杭銀消費金融淨利潤分別為-999.3萬元、-3459.84萬元、2040.33萬元、2688.97萬元。

“避免”與銀行的正面競爭

關於業務模式轉型升級的原因,杭銀消費金融方面也向記者坦言,最初切入的家居貸業務因落地的過程中無法達成規模、獲客成本偏高等原因,目前並非重點佈局領域。

“外資股東為我們帶來了消費金融行業的先進管理經驗,在業務開展中要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加以利用。雖然購置傢俱的客戶資質較好,但實際推廣過程中,我們發現國內有經濟實力的客戶貸款意願相對不強,所以無法達成一定規模,獲客成本高,效果不佳。”

有杭州地區互聯網金融從業者向記者表示,杭州家居市場商戶多與銀行有合作,購買傢俱可以免息貸款,僅需支付商戶一筆手續費,摺合成“利息”來算,年化利率僅2%~3%。相比之下,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在杭州的家居市場上幾乎沒有優勢。

“持牌消費金融與銀行的客群與服務是需要有差異度區分的。我們目前主要在發力各大消費場景,例如電商等,從審批等各個方面給客戶便捷的體驗,相對銀行來說金額較低。”杭銀消費金融表示,“公司立足錯位競爭,通過搭建全流程風控體系與場景的精準切入來實現與銀行的差異化發展。”

根據杭州銀行2018年年度報告,杭銀消費金融目前已形成線上、線下兩大業務板塊,其中線上業務主要為通過系統自動審批並實施發放的小額消費貸款業務;線下業務主打“尊享貸”,聚焦公務員、事業單位、優質企業在職員工等客群。

對此,杭銀消費金融方面解釋道,公司在產品定位上,更加深入挖掘傳統銀行覆蓋不充分的三四線城市。公司在電商等多個場景上有佈局,尊享貸是公司的主打產品之一,消費金融公司與銀行的錯位競爭主要體現在:主營業務不一致,銀行業務範圍廣泛,以房貸等為主營業務,消金公司主要通過佈局網上零售、電商、家裝、旅遊等垂直細分領域;客群定位不一致,銀行客群資質較優、收入相對較高,消金公司致力於為中低收入、年輕群體提供消費信貸服務;展業區域不一致,消金公司可在全國展業,相較於傳統銀行,區位下沉優勢更明顯。自營產品方面,今年上線了“輕享貸”系列產品,主要面向年輕白領群體。

不過,有互金從業者表示,就目前市場情況來看,電商數據資源固然豐富,但在消費信貸市場僅有電商數據遠遠不夠,還需要協同發力。

西南財經大學普惠金融與智能金融副主任陳文認為,從申請貸款的速度、便捷程度等方面來看,消費金融公司都比銀行更具有市場競爭力。“從風險定價角度來看,客群越下沉風險越高,收取的利率也相對較高,如果利率可以覆蓋風險的話,消費金融公司與銀行錯位競爭也就成為可能。不過,目前我們也看到消費金融行業中一些公司面臨壞賬高企的問題,因此強化自身的獨立風控一直都是消費金融行業需要重視的問題。對於城商行而言,其核心競爭力應是藉助對本地實體企業的瞭解,紮根於本地深耕本地產業鏈上的消費金融需求。”陳文說道。

同樣值得關注的是,除了引進互聯網人才,今年以來,城商行與互聯網背景的金融科技企業合作,尤其是股權方面的合作愈發頻繁。“這些合作為消費金融公司帶來了彌足珍貴的線上流量,以及線上風控、數據等各方面的支持。”陳文表示。

此外,留給持牌消費金融公司的盈利空間正在進一步收窄。據瞭解,目前不少持牌消費金融已經開始主動將利率壓降在24%以內。有持牌消費金融公司高管告訴記者,根據最高法審判案例,(年利率)24%內保本保息,36%內保本,已經成為行業共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