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宋明時期的學生都戴什麼帽子?從《鶴唳華亭》來看宋明時期的儒巾

我們經常能在穿越小說裡看到這樣的話:"某某頭戴儒巾,身穿直裰"或者"某某頭戴儒巾,身穿襤衫",等等。"儒巾"兩個字,在關於宋明兩朝的小說中露臉次數非常多。但到底什麼是儒巾呢?

其實在宋明兩代,學生和士人戴儒巾的比較多。也就是說,儒巾基本上可以說是讀書人的標配。在《鶴唳華亭》這部劇裡,就出現了儒巾和襤衫,但很多人可能並不知道如何稱呼它們,也不知道它們背後的文化韻味。沒關係,今天我就結合這部劇以及一些古代繪畫,向大家介紹一下有關於儒巾的知識。

宋明時期的學生都戴什麼帽子?從《鶴唳華亭》來看宋明時期的儒巾

《鶴唳華亭》劇照與《中興瑞應圖》中人物

儒巾長什麼樣?《鶴唳華亭》中出現的儒巾很可能參考了這幅畫

什麼是儒巾呢?一般古代讀書人戴的帽子我們就稱為儒巾。

但如果有人這麼跟你解釋儒巾,就等於沒有解釋。因為你還是不知道儒巾長什麼樣子。

這麼跟你說吧——儒巾既然是"巾",就一定是一款帽子。在帽子頂端留下大大的一坨布,再將這塊布擼到帽子後面,這就是儒巾。

如果這麼說你還不明白,那可以這樣告訴你——張國榮版《倩女幽魂》裡面寧採臣頭上戴的就是儒巾:

宋明時期的學生都戴什麼帽子?從《鶴唳華亭》來看宋明時期的儒巾

《倩女幽魂》中寧採臣頭上戴的就是儒巾

你看,儒巾其實看起來很隨意。它並不像唐巾、烏紗帽、四方平定巾、東坡巾等宋明帽子那麼精緻。

為什麼會這樣呢?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理解,古代讀書人,大多數可能都是普通人家的孩子。也就是說,要戴太精緻的帽子,他們未必有錢去支付。但這種帽子又是"非帶不可"的——因為你只有戴上如今,別人才能一眼認出你是讀書人,然後給你相應的尊重。

《鶴唳華亭》這部劇裡出現了大量的太學學生,這些學生頭上戴的都是儒巾:

宋明時期的學生都戴什麼帽子?從《鶴唳華亭》來看宋明時期的儒巾

《鶴唳華亭》劇照

當然,剛才關於經濟學的解釋其實是我猜測的。

儒巾其實早在先秦時期就有原型。當時的儒巾叫做章甫,是一種表面上看起來方方正正的帽子。由於孔子戴過這種帽子,所以後來這種帽子受到讀書人的追捧,漸漸地就演變成了宋明時期的儒巾。

但是,張國榮頭上戴的儒巾,和《鶴唳華亭》中出現的儒巾似乎有所不同。為什麼呢?因為宋明兩代的儒巾似乎也稍有區別。

比如《鶴唳華亭》中的儒巾很可能就是參考了《中興瑞應圖》圖中的儒巾樣式:

宋明時期的學生都戴什麼帽子?從《鶴唳華亭》來看宋明時期的儒巾

《中興瑞應圖》局部

《中興瑞應圖》是宋代畫家蕭照所繪。蕭照是宋代著名畫家李唐的學生。這兩人都生活在靖康前後,屬於北宋和南宋朝代交替之際的畫家。

畫的名字叫"中興",所以顯然是完成於宋高宗時期。由於是宋代繪畫,所以對我們瞭解宋代的服飾有最為直觀的幫助。

除了剛才的截圖,這幅畫裡還出現了大量儒巾的樣式。

宋明時期的學生都戴什麼帽子?從《鶴唳華亭》來看宋明時期的儒巾

《中興瑞應圖》局部

有的樣式接近《鶴唳華亭》中的儒巾,有的更接近張國榮頭上戴的儒巾——比如上述這幅圖右側白衣的人,頭上戴的就和張國榮的更為接近,這種儒巾也更接近明制。

明代的儒巾其實也是廣大學子們社會地位的象徵

為什麼我要反覆強調"明制"呢?

因為明代很特殊——很多唐宋時期誕生的東西,到了明朝,尤其是晚明,其審美達到了高峰。所以,人們追求的不僅僅是實用,還要好看。

所以明代的儒巾,不僅僅是隨便帶一個軟帽子,然後將帽子頂端的布給擼到腦勺後面。明代人更講究的是——美觀。我們現在從明朝的繪畫中,仍然可以見到文人戴著儒巾的場面:

宋明時期的學生都戴什麼帽子?從《鶴唳華亭》來看宋明時期的儒巾

明代士人畫像

這種儒巾,從前面看方方正正的,和我們通常所說的莊子巾(道士戴的)非常相似,所以在明代也叫方巾。

"頭戴方巾"或者"士戴方巾"等類似的話,估計很多人在小說裡都見過。

明代王圻在《三才圖會》中說:"儒巾,古者士衣逢掖之衣,冠章甫之冠,此今之士冠也,凡舉人未第者皆服之。"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在明代,只要是沒有考中的,尤其是舉人,一定會戴儒巾。

宋明時期的學生都戴什麼帽子?從《鶴唳華亭》來看宋明時期的儒巾

這幅明代畫像給我們呈現的儒巾就更接近《鶴唳華亭》中的儒巾

所以,儒巾在明代實際上是讀書人社會地位的象徵。

像寧採臣這種頭戴儒巾的學子漫山遍野亂跑,不論跑到哪,人們都會予以一些尊重。像陳坤在《龍門飛甲》裡的這身裝扮,實際上也是一幅讀書人的裝扮。

宋明時期的學生都戴什麼帽子?從《鶴唳華亭》來看宋明時期的儒巾

《龍門飛甲》中陳坤戴的也是儒巾

儒巾配襤衫,這是宋明學子服裝的兩大標配

我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同大家聊過襤衫:

在《鶴唳華亭》中出現的太學學生,除了頭戴儒巾,他們身上也會穿襤衫。儒巾和襤衫,是宋明學子服飾的兩大標配:

宋明時期的學生都戴什麼帽子?從《鶴唳華亭》來看宋明時期的儒巾

《鶴唳華亭》中的學生

這種形象,其實我們在明代許多繪畫裡都能找到。

比如在明代繪畫《徐顯卿宦跡圖》裡,就出現了身穿襤衫,頭戴儒巾的明代儒生。

宋明時期的學生都戴什麼帽子?從《鶴唳華亭》來看宋明時期的儒巾

《徐顯卿宦跡圖》局部

在《徐顯卿宦跡圖》"國師正席"部分,更是出現了大量的儒生形象。

宋明時期的學生都戴什麼帽子?從《鶴唳華亭》來看宋明時期的儒巾

《徐顯卿宦跡圖》局部

另外,明代士人畫像,則給我們提供了更為直觀的"高清大圖"作為參照:

宋明時期的學生都戴什麼帽子?從《鶴唳華亭》來看宋明時期的儒巾

明代士人畫像

而這些歷史圖像呢,都給我們研究古代學子或讀書人服飾提供了參考。

很顯然,《鶴唳華亭》或多或少都是參考了這些珍貴的歷史"遺蹟"的。

到了清朝,實際上就已經不存在儒巾了

我說了這麼說,其實也就是希望大家在看劇之餘,能看懂劇裡面的中國古代文化。

這些東西離我們很遠很遠,也對我們的生活沒有什麼實質影響。但是,瞭解它們,能讓我們更瞭解我們的文化。文化,即是一個民族的氣質。

我們的歷史書在介紹黃宗羲、顧炎武和王夫之等人時,都會配上這樣的畫像:

宋明時期的學生都戴什麼帽子?從《鶴唳華亭》來看宋明時期的儒巾

在清朝初期,幾乎所有的“遺老”都會戴這種頭巾

在他們頭上,曾經引以為豪的各種帽子都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簡單的"頭巾"。

這種"頭巾"其實就是一塊包括住頭部的"遮羞布"。戴上它們,彷彿頭上的頭髮還在;戴上它們,也不違反清朝法律。既要保護自己,又要保持氣節。

這是明代遺老的無奈之處。

也是中華文化在明清之交的可惜和可悲之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