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3 還記得“冰花男孩”麼?別讓農村學生再在教室裡挨凍

還記得“冰花男孩”麼?別讓農村學生再在教室裡挨凍

“不讓一個孩子受凍”應成為各地的基本承諾。資料圖。圖/新京報網


日前,某企業家發微博,稱自己到某省農村中小學考察,發現學校冬天教室中沒有暖氣,環保要求不讓燒煤或燒柴,其他設備又沒有跟上。12月3日,該企業家再度發博稱,目前所到學校供暖問題正在解決,並在微博上呼籲:“求求你們,一定讓孩子們在有暖氣的學校裡上課。”

微博沒有點明在哪個省。前幾天,剛好一次大規模寒流橫掃中國北方,多地降雪。民諺有云“下雪不冷化雪冷”。可以肯定,無論北方哪個省,在失去溫度的教室裡哪怕僅僅站立都難以忍受,遑論靜坐學習;哪怕是成人都難以忍受,更別說孩子。

近兩年,為了環保達標,在北方一些地區,一些沒有集中供暖的地區被禁止燒煤取暖的新聞不時出現。那些給成人造成的困擾我們暫且不論,這裡只說中小學生遇到的問題。

我搜了一下,看見2016年1月有這麼一條新聞:“教育部要求:教室、宿舍溫度應達16℃以上”。確切說,要求教室和宿舍裡的溫度要達到“16℃-18℃”。這則消息發佈的時間是2016年1月11日,當時很多北方中小學已經臨近寒假,這說明很可能此前不少學校已經出現了溫度太低的情況,才會引來這條略顯滯後的通知。

這是兩年前的新聞了,從常識上說,這一溫度標準不會有太大變化。但從微博反映的情況來看,一些學校尤其是農村中小學顯然並沒有達標。

當時教育部的要求裡還有另外一條:“嚴禁北方地區中小學宿舍使用明火取暖”。“不能使用明火取暖”與“室溫達到16℃以上”,這是兩個優先級一樣的要求。出於安全和環保的考量,明火取暖確實不太可取。但現實情況是,在一些農村中小學,取消明火後,其他取暖設備並沒有跟上。

換言之,迫於上級壓力,一些地方只完成了“雪中抽炭”的要求,卻並沒有完成“溫度達標”的要求——畢竟“拆舊容易建新難”。

照理說,教育部對教室溫度做出了要求,那麼各地教育主管部門就應該建立常規的“傳感渠道”,調查轄區內中小學教室的溫度情況,出現不達標,就要介入整改。

即便力量有限,做不到無死角監測,但中小學生在失溫的教室裡學習,他們或其家長的聲音,還有老師們的不滿,也應該有個渠道上達,讓地方教育主管部門及時跟進解決。

但現在看,向下的傳感器失靈了,向上的傳聲筒失效了。此番若不是有名人介入,教室是不是還要繼續失溫下去?我們並不確知。所以說,這種“不知道”比“不達標”更嚴重,這意味著許多來自上面的要求到了地方被懸空了,而身在農村的孩子們只能靠著“運氣”來改變受凍的現狀。

寒冬已至,這是一條令人心寒的新聞。和去年的“冰花男孩”一樣,受到輿論關注的這所小學馬上會“溫暖如春”,但在輿論難以關照的地方,還有多少孩子頂著“冰花”在學習,這個數字不能是個謎。“不讓一個孩子受凍”,應該是各級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對即將到來的2020年最基本的承諾。

□ 宋金波(專欄作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