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 医院做CT再也不用排队了!POC成像——移动医疗下一个浪潮

前言

POCT(point-of-care-testing)自1995年被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提出以来,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体外诊断市场占领了很大的市场份额,也对整个医疗行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即时超声(口袋超声)、移动DR、便携式CT、便携式MR、便携式伽马相机等POC成像的出现,让我们不禁产生一丝惊喜“未来,医疗影像设备会人手一台吗?”“医院是不是再也不需要放射科?”电子胶片的兴起让放射科的一大耗材——传统医用胶片濒临灭绝。AI冲击下,放射科医生面临被取代的局面。如今POC成像来袭,未来人们再也不需要医院排长队拍片儿,直接带着自己在家做的医学影像去医院问诊,这种场景将很快成为现实!

一、什么是POC成像?

POC成像即point of care imaging,及时护理成像。POC成像指受过专业训练的医生利用医学影像来对病人进行诊断,无论病人身处现代医院、救护车、偏僻的村庄甚至包括危险的战地。(笔者观点)当1998年SonoSite的母公司ATL Ultrasound 在美国国防部的支持下推出世界上第一款即时超声SonoSite 180时,它使临床医生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无创地诊断患者成为可能。POC成像比传统的“床边成像”更广泛,覆盖了可以使用便携式成像设备的许多场景,表示可以将移动、便携式影像设备输送到患者所在的任何地方。

二、POC成像的主要厂商

近些年,即时超声(POCUS)出现了爆炸性增长。各大影像厂商纷纷推出许多小口袋或稍大的推车或壁挂式基本超声系统,以便快速诊断患者。POCUS已进入许多专科领域,尤其是急诊医学,重症监护,内科和麻醉科。 但笔者观察到移动DR、便携式CT、便携式MR、便携式核医学设备的发展也不容小觑。以下是国内外部分代表性厂商。

1、即时超声(POCUS)

Fujifilm SonoSite Inc

2011年Fujifilm收购了美国的即时超声“鼻祖”SonoSite获得了POCUS相关技术,目前Fujifilm SonoSite Inc拥有完整的POCUS产品组合。其中SonoSite X-Porte结合了触摸屏控制和可定制的界面,提供80多种实时视觉指南和教程。SonoSite Edge II翻盖系统提供直观的界面,可以更方便地访问常用功能,广角显示屏带有防反射涂层,可在观看时进行调整。SonoSite SII使用简单的纵向显示和智能用户界面。SonoSite iViz只有手掌大小,可为临床问题提供快速解答。

医院做CT再也不用排队了!POC成像——移动医疗下一个浪潮

(图源:官网)

Healcerion

Healcerion的Sonon 300L无线手持式超声设备于2018年获得FDA批准上市。Sonon 300L可与台式设备配合使用显示图像,能提供灵活的成像设备,成本不到传统超声设备的1/10,用户界面可以在几分钟内学会完成。

医院做CT再也不用排队了!POC成像——移动医疗下一个浪潮

(图源:官网)

飞利浦

飞利浦的Lumify于2015年年底通过FDA认证,2019年1月通过NMPA批准上市。Lumify拥有多种探头,可以用于身体不同部位的成像。借助Lumify,几乎可以在任何地方使用高质量的便携式超声波。只需购买、下载Lumify应用程序,插入换能器,即可完成设置,便于医生做出更快的诊断。

医院做CT再也不用排队了!POC成像——移动医疗下一个浪潮

(图源:官网)

Hologic

Hologic在2018年推出了Viera™便携式乳房超声系统。无线超声扫描仪为医生提供了早期诊断和优化临床工作流程的机会。它可用于活检,能将影像传输到智能设备或PACS。

医院做CT再也不用排队了!POC成像——移动医疗下一个浪潮

(图源:官网)

Butterflynetwork

Butterflynetwork主推的Butterfly iQ包含一个通过Lightning端口直接插入iPhone或iPad的传感器,并使用匹配的app就可以显示实时图像。Butterfly iQ的单个探头可提供9000个微机械传感器的2D阵列,超宽带矩阵阵列使得Butterfly iQ内部可以像内置三个不同的传感器一样工作。

医院做CT再也不用排队了!POC成像——移动医疗下一个浪潮

(图源:官网)

2、移动DR

GE

GE在 Optima XR240amx 中嵌入了AI算法。当用Optima XR240amx采集胸部X光时,Critical Care Suite会自动分析图像以寻找潜在的气胸。如果怀疑是气胸,则将警报以及原始的胸部X射线直接发送给放射科医生,以通过PACS进行检查。技师还会在设备上收到通知,以进一步提高意识。GE表示,将AI算法嵌入X射线系统可避免处理延迟,从而消除对连接性或传输速度的任何依赖。

医院做CT再也不用排队了!POC成像——移动医疗下一个浪潮

(图源:官网)

Fujifilm

富士的FDR Go Plus具有可伸缩柱,外形低矮。有助于在狭窄的密闭空间中导航,安全性高,例如急诊室、创伤、手术室(OR)和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医院做CT再也不用排队了!POC成像——移动医疗下一个浪潮

(图源:官网)

西门子

西门子的Mobilett Elara Max移动DR,重点关注患者和数据安全。该设备的新功能可以保证信息技术(IT)安全,将系统集成到医院的IT环境中,实现随时访问所有相关数据。

医院做CT再也不用排队了!POC成像——移动医疗下一个浪潮

(图源:官网)

3、便携式CT

NeuroLogica(Samsung Electronics)

NeuroLogica拥有便携式32层全身CT、16层CT(可在现场即时提供最高质量的CT对比,CT血管造影和CT灌注扫描)和便携式8层CT(可在任何位置提供最高质量的头部和颈部扫描)。

医院做CT再也不用排队了!POC成像——移动医疗下一个浪潮

(图源:官网)

Mobius(styker)

Mobius的Airo®移动CT从弯曲的电池阵列和高压发生器到专有的手术柱,每个组建都经过重新思考和设计,所以相比传统CT具有更强的移动性和灵活性,使用范畴更广泛。Mobius自主开发的Intelligent Imaging™能满足临床需求并适应不同工作环境,手术室、急症室和其他临床环境都能随时成像。比如CT扫描俯卧,仰卧和负重姿势;用于介入放射学的移动式集成荧光镜和诊断成像;用于心血管的移动双平面荧光透视。Mobius Airo®移动CT可带或不带程序成像台。

医院做CT再也不用排队了!POC成像——移动医疗下一个浪潮

(图源:官网)

4、便携式MR

Aspect Imaging

以色列公司Aspect Imaging的WristView手和腕部MRI在2016年获得美国FDA批准和欧洲CE批准。WristView不需要任何屏蔽或其他特殊调节。患者甚至可以在对另一只手成像时用一只手使用智能手机。该机器可用于较小的诊所以及希望降低MRI占用空间的场所。由于患者只需将手臂伸入设备中即可进行检查,所需空间比常规MRI小得多。

医院做CT再也不用排队了!POC成像——移动医疗下一个浪潮

(图源:官网)

Hyperfine

这台MRI底部装有轮子,可以随意移动到ICU、急诊室等患者的床边,接入墙上标准的壁挂式电源能够立刻开始工作。与常规的MRI相比,这台便携式MRI 的重量约为常规高场强MRI的1/10,所消耗的能量约为常规高场强MRI的1/35,价格约为常规高场强MRI的1/20。(目前这台便携式MRI正在美国某医院进行临床实验,尚未获得美国的FDA认证。)

医院做CT再也不用排队了!POC成像——移动医疗下一个浪潮

(图源:官网)

5、便携式核医学

Digirad

Digirad的Ergo™成像系统是通用核医学成像系统。紧凑、轻巧、便携的单头伽马相机能在成像中心,门诊服务中心和各种医疗机构进行核医学研究,增加了临床应用多功能性,便利性和灵活性。

医院做CT再也不用排队了!POC成像——移动医疗下一个浪潮

(图源:官网)

三、POC成像真的会让放射科彻底消失吗?

写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放射科中非常重要的“人”——影像技师和影像医生。大部分人可能以为这边拍了片,那边用usb线连接打印机。病人扫描好了,就自动打印出片子了。更高级的地方,直接用WIFI……事实上中间还有很多步骤。患者在影像技师的指令摆位,拍“好”片离开机房后。原始图像的DICOM格式通过PACS传输到影像医生的工作电脑上。影像医生在医用竖屏显示器上调阅影像图片、逐幅观察图片(如果是本院多次就诊患者,还需要调阅既往影像图片,作出对比)、结合检查申请单上的临床症状,(有时还会查资料)作出“影像诊断”。影像医生写好报告,还需上传给副高以上的医生审核修正。遇上疑难杂症,几位专家会进行会诊讨论。患者在窗口拿到的胶片上的图像,只占所有序列图像的一部分。

医院做CT再也不用排队了!POC成像——移动医疗下一个浪潮

(图源:网络)

POCUS之所以发展最迅速,是因为超声医生既操作设备又作出诊断。而其他的医学影像设备如CT则需要影像技师调整设备参数指导病人摆位,需要影像医生“看片”。片子的好坏不仅取决于设备的好坏、设备参数的调整还包括摆位的正确与否。私以为,随着POC成像的发展,设备越来越先进,可能未来我们不再去放射科“拍片”,但对使用这些设备的“人”要求更高了。


结语

随着诊疗方式从传统的“患者围绕着设备转”到现在的“以患者为中心”,医学影像设备必将朝着小型化、移动化、多场景应用的方向发展。除了上述“POC+医学影像”产品,近些年还有车载CT、车载MR的出现均表明了在个性化诊疗的精准医疗时代,未来不仅能够实现把影像设备送到患者身边,还能够把医院送到患者身边!


作者 杨柳荣 | 编辑 刘稷轩 | 排版 Elsa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