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期末考試前,怎麼就厭學了?心理老師教你破解

還有一週,北京市各區中小學將迎來期末考試。本該好好複習的這段日子,孩子卻忽然出現上課無法集中注意力、厭學等不良情緒。這讓他們既著急又無奈。

期末考試前,怎麼就厭學了?心理老師教你破解

北京小學心理教師魏來紅,魏老師建議,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首先要搞清楚孩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的具體表現,通過孩子的外在行為找到其背後的原因,才能有針對地給予糾正和指導。

下面,我們就請魏老師手把手教你,如何破解孩子的三類厭學心理。

01.“隨波逐流”型

成因:有些學生特別容易因外界的一點變化或刺激,較長時間地離開當下的學習活動,這是隨著干擾出現注意力轉移的情況。注意力包括無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無意注意是沒有預定目的,不需要靠意志的努力就能維持的注意,它的特點是強度大、對比鮮明、突然出現、變化運動、自己感興趣容易引起無意注意。而有意注意則是有預定的,需要付出一定意志的努力才能維持注意。上課認真聽講,一心不可二用,這些都是意志努力的結果,都是有意注意。

期末考試前,怎麼就厭學了?心理老師教你破解

對於低年級小學生而言,他們的神經系統發育還不夠成熟,有意注意發展得還比較弱。因此,低年級的老師們會通過各種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來提高課堂的趣味性,作為家長,可以採取一些輔助措施。

對策:低年級家長與其一遍一遍地囑咐孩子“上課專心聽講,用心學習”。不如在家裡就有意識培養孩子專注的品質,比如可以和孩子玩一些需要有意注意的遊戲,如棋類、猜詞語等。也可以和孩子進行親子講故事活動,根據所講的內容向孩子進行提問,或者請他複述。在孩子寫作業的時候,要幫孩子營造安靜的學習環境,有心理學家認為,六七歲的兒童可以連續集中注意15—20分鐘,要安排適當的休息。根據孩子的心理及年齡特點,避免過於高標準要求孩子。

02.“自娛自樂”型

成因:“自娛自樂”型的這類孩子只要在學習時,就會拿著一塊橡皮、一把尺子自己玩自己的。這種厭學情緒體現在心理活動指向性有偏差,集中於某種事物的能力較弱

。有的學生本身集中注意的穩定性比較弱,在一定時間內保持在某一事物或活動上的時間相對較短。普通的橡皮、尺子在他的小腦瓜裡能變成各種豐富的想象,製造出遠比課堂更讓他感興趣的情景,陶醉其中,心理活動完全專注於“自我”的情景世界裡。

期末考試前,怎麼就厭學了?心理老師教你破解

對策:如果家長明確孩子屬於這種情況,可以請老師多多關注,上課及時提醒,多給孩子回答問題和參與的機會。同時,給孩子準備學習用品的時候,儘量減少用品外觀及構造上的新奇刺激,如果更換了學習用品,讓孩子在家裡充分接觸,熟悉自己的用品,減少新奇性。同時指導孩子在老師要求拿出用具的時候再拿出來,用完後放回筆袋,課桌上儘量沒有引起孩子走神的“誘惑”。

當然,如果老師反饋孩子手裡總玩東西這類問題,或者家長在家裡觀察到孩子有這種情況,也不要盲目認定孩子就是厭學,還要進一步看孩子的注意力到底是在手上還是在大腦。有的孩子雖然手裡玩著,但耳朵也聽著老師講的,隨時叫起來回答問題也能知道老師在問什麼,這樣的孩子是手裡雖然動著,但基本就是機械的動,其內心活動並沒有指向於手中的物品,而是專注於老師,對這種情況,建議家長和老師進一步溝通,避免“一刀切”。

03.“自欺欺人”型

成因:這類孩子表面上看似在認真學習,甚至下課也不離開座位,很容易給人留下“愛學習”的印象。但其實他們的心思卻不在課堂上。

一般而言,人接收外界信息的行為模式可以分為視覺型、聽覺型和感覺型,不同個體對不同刺激的敏感性不同,有的兒童接受視覺刺激不專心,有的兒童接受聽覺刺激不專心,也有的對視覺和聽覺刺激均不專心。有視覺注意障礙時,表現為不喜歡看書,閱讀時粗心馬虎,容易出錯。有聽覺注意障礙時,上課聽課特別不專心。因此,這些孩子難以服從指令完成任務,甚至要大人不斷地發出語言命令時才開始去執行任務。

期末考試前,怎麼就厭學了?心理老師教你破解

對策:我們家長要善於觀察和了解孩子更擅長哪一種,接收信息的行為模式。對感覺型的孩子不必關注短期成績,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交流時可以多一些眼神和肢體的鼓勵和愛撫,可以詢問這件事或者這個知識點帶給他的感覺如何,孩子擅長通過自己的感官對外界事物產生情感連接而更加專注於當下。對聽覺型的孩子,鼓勵他們在畫面中發現信息,低年級學生可以玩“找不同”的遊戲,同時適當增加有關書寫的練習,為孩子多提供製作的機會。視覺型的孩子需要我們家長引導孩子在與人交流時看著對方,上課時眼睛要追隨著老師,當我們給他們佈置任務時放慢語速。另外,可以適當增加讓孩子聽的機會,比如講故事、聽廣播、聽錄音,給孩子提供更多聽的機會。

烏申斯基曾經說過:“注意是我們心靈的唯一門戶,意識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經過它才能進來。”影響人的智力因素有很多種,但注意力是基礎,“哪裡有注意力,哪裡才會有思考和記憶”。除了以上談到的幾種不同情況我們家長要有針對地引導之外,我們還要加強和保障孩子的睡眠、營養和體育鍛煉,作息時間儘量規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