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9 北洋軍雖脫胎於淮軍,但直隸籍官兵居多,難怪最終形成皖、直兩系


北洋軍雖脫胎於淮軍,但直隸籍官兵居多,難怪最終形成皖、直兩系

直係軍閥是清末民初興起的一個軍事政治集團,是北洋系統中與皖系、奉系鼎足而立的三大派系之一,也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佔據重要地位,併產生了深遠影響的軍閥派系。它的興起,與其早期領袖馮國璋有著莫大的關係。


北洋軍雖脫胎於淮軍,但直隸籍官兵居多,難怪最終形成皖、直兩系

馮國璋掌控新軍軍官培訓大權

袁世凱小站練兵後,為了提高新建陸軍的軍事素質,迅速培養忠於自己的中下層軍官,袁氏於1896年4月,在小站營盤開辦了工兵學堂、炮兵學堂、步兵學堂、騎乒學堂、德文學堂(統稱為行營武備學堂),並委王士珍、段祺瑞、馮國璋分任工兵學堂、炮兵學堂、步兵學堂總辦。

1902年,袁世凱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馮國璋隨其擔任直隸軍政司教練處總辦,並督辦保定北洋行營將弁學堂。馮接任後,親自營建校舍,“修訂教材,制定章程”,聘任教員。未幾,“清政府又設立北洋陸軍師範學堂和經理、軍械學堂,亦附屬於將弁學堂,均由馮國璋督辦”。


北洋軍雖脫胎於淮軍,但直隸籍官兵居多,難怪最終形成皖、直兩系

軍校招生偏向直隸籍

通過對陸軍軍官培訓工作的掌控,以馮國璋為首的直系勢力得以培植和初建。在學生招收上,學堂規定年齡在18至25歲之間,須相貌魁梧,身體強壯,文理通順,方為合格,並特別規定錄取以“土著六成,客籍四成為率”的招生原則,也就是說10個人裡必須有6個是馮國璋的直隸老鄉,這就為直隸籍學員佔據優勢提供了方便。

至1905年,北洋六鎮編成,按照編制每鎮需官佐422名,六鎮共需2432名,而北洋軍自己的隨營學堂規模小,畢業生不過數百人,如此之大的軍官缺口,只能從馮國璋的將弁學堂裡補充,而如此多的直隸籍軍官進入北洋六鎮,勢必與軍中實力強大的原淮軍勢力衝突。


北洋軍雖脫胎於淮軍,但直隸籍官兵居多,難怪最終形成皖、直兩系

為了與段祺瑞為首的安徽籍軍官相抗衡,這些直隸籍軍官只能聚攏到軍中另一巨頭馮國璋身邊,至此,逐漸形成了新的軍閥勢力。

00�j\u0014�\u0016�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