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2 【脫貧攻堅奔小康】開拓創新真幫扶 凝心聚力助脫貧——定西市渭源縣脫貧攻堅幫扶工作紀實

“咱們一塊兒努力,把日子越過越紅火。”2013年2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臨渭源時的勉勵和期待,激勵著全縣幹部群眾奮力投身到脫貧攻堅戰中。近年來,從渭水源頭到洮河之濱,從北部旱塬到南部重鎮,正凝聚起強大的攻堅合力,為渭源縣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注入了新活力。

貧困戶在哪裡,幫扶體系建在哪裡。自2013年以來,共有143個省市縣直單位、3458名省市縣幫扶幹部幫扶渭源縣貧困戶12941戶,16個鄉鎮1747名幫扶幹部結對幫扶貧困戶12230戶。全縣實現了省、市、縣三級幫扶單位和幫扶幹部貧困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全覆蓋結對幫扶,力求贏得這場脫貧攻堅決戰的全勝。

【脫貧攻堅奔小康】開拓創新真幫扶 凝心聚力助脫貧——定西市渭源縣脫貧攻堅幫扶工作紀實

渭源縣搶抓“全國光伏扶貧試點示範縣”的機遇,大力推進光伏扶貧。

【脫貧攻堅奔小康】開拓創新真幫扶 凝心聚力助脫貧——定西市渭源縣脫貧攻堅幫扶工作紀實

刺繡培訓班讓渭源縣農村婦女掌握了一技之長。

【脫貧攻堅奔小康】開拓創新真幫扶 凝心聚力助脫貧——定西市渭源縣脫貧攻堅幫扶工作紀實

渭源縣田家河鄉元古堆村易地搬遷民居(資料圖)。本文圖片均由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 王綱 攝

件件實事惠民生

走進渭源縣蓮峰鎮菜子坡村沙樓社,冬日的暖陽下,水泥路平坦暢通,幾位村民忙著晾曬藥材。而兩年前,從鎮政府到沙樓社的路程坐車都得一個半小時,途經的蓮峰河橋破損不堪,車輛只能涉水過河,“望橋興嘆”。村民去趟村部要花半天時間,到鎮裡趕集要花一天時間,而且常常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

經過渭源縣幫扶組長單位甘肅省財政廳的積極協調落實,如今,沙樓社水泥路通了,橋也架起來了,開車到村裡只需20分鐘,基礎設施建設得到極大改善。

這樣的事例不在少數。在渭源縣幫扶工作中,各幫扶單位聚焦“兩不愁三保障”,精準幫扶,合力攻堅。第一時間組織全體幫扶責任人進村入戶摸底排查,制定“一戶一策”精準脫貧計劃。同時,通過貧困戶、幫扶責任人、幫扶工作隊、鄉鎮等多方審定簽字,靠實了各方責任,形成了精準脫貧“責任共同體”。

蘭州大學幫扶以來,結合渭源縣秦祁鄉產業發展實際,協調甘肅省建設投資集團總公司捐資100萬元,在楊川、糜川兩個村打成2眼機井,解決了群眾因乾旱缺水無法發展產業的難題。同時協調海成實創集團有限公司捐資100萬元,資助100戶貧困戶完成危房改建,幫助貧困群眾圓了住房夢。

渭源縣大安鄉潘家灣村貧困戶田荷荷在2014年幹活時髖關節不幸摔傷,幾年來,病情越發嚴重,最後臥床不起。潘家灣村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兼第一書記劉佔忠得知這一情況後,馬上聯繫了蘭大二院等醫院的大夫,幫助田荷荷進行手術治療,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現在她已經能依靠柺杖下地走路了。

“很感謝劉隊長,他不僅帶我看病,還幫助我家孩子在大學裡申請助學金,給孩子聯繫勤工儉學的機會。家裡日子好轉起來,都多虧了幫扶幹部們的幫助。”田荷荷欣慰地說道。

位於渭源北部山區的馬蓮村土地貧瘠、乾旱少雨,水土流失嚴重,喝上甘甜的自來水是當地群眾最期盼的事,也是駐村幫扶工作隊工作中的“難心事”。得益於東西部扶貧協作項目的實施,駐村幫扶工作隊經過論證,篩選出最佳供水線路,不分晝夜入戶做工作,發動兩個社的村民義務投工,從山頂開挖埋設支管線,為33戶村民接通自來水,徹底解決了影響群眾生產生活十多年的老大難問題。

涓涓細流潤民心,件件實事惠民生,渭源縣上下同奏“攻堅曲”。如今,全縣自來水普及率、安全飲水率、行政村通暢率分別達到97.6%、100%、100%。新建農村電網1684.17公里,實現了自然村動力電全覆蓋。建設3G、4G基站800個,新建標準化衛生室145個,實現了217個行政村有線光纖和無線網絡全覆蓋、標準化村衛生室全覆蓋。全縣建檔立卡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學生鞏固率達到100%、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參保率達到98.7%。

產業扶貧穩增收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省財政廳發揮幫扶組長單位作用,緊扣產業扶貧這個關鍵,抓住農民持續增收這個重點,兩年多來,圍繞牛羊養殖、設施農業,以籌建和扶持合作社為抓手,發動村幹部和能人大戶出資、村集體和群眾入股等方式,成立了養殖、種植、農機合作社,對接到村到戶政策項目,新建規模化養殖場、蔬菜蘑菇大棚,帶動貧困群眾2000餘戶。

曾經,蔬菜種植對於麻家集鎮袁家河村村民來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省財政廳先後動員100多戶有種植意願的群眾加入合作社,充分利用現有水資源,種植西蘭花130多畝。合作社憑藉“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按每公斤2元保底收購,農戶每畝收入不低於4000元,從而改寫了袁家河難種蔬菜的歷史。

“種大豆和馬鈴薯每畝收入最高才1000元,而蔬菜每畝要賺6000元。”秦祁鄉黨委書記萬維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在合作社的帶領下,解決了180人的就業問題,帶動146戶貧困戶脫貧。婦女們來蔬菜棚裡鏟菜、套袋,一天能賺80元到100元,還能照顧家裡。

目前,全縣發展國有農投公司20家、規範化合作社827個,實現了217個行政村合作社全覆蓋和建檔立卡貧困戶加入合作社全覆蓋,採用保底價收購、股份合作等方式,與全縣5.2萬戶農戶建立了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為村集體和龍頭企業、合作社投入產業發展資金2.74億元,1.36萬戶未脫貧戶每年實現產業收益2000元。

渭源縣祁家廟鎮瓦樓村貧困戶祁紅兵來到牛圈看了兩眼新產下的小牛犢,滿臉歡喜。母牛生小牛犢,原本是件平常事,但對祁紅兵來說卻是一件大“喜事”。

祁紅兵家有3口人,兒子在外務工,平日裡家庭主要經濟來源靠祁紅兵夫妻倆種植當歸、馬鈴薯來維持,由於夫妻倆身體不好,常年吃藥,本來就緊巴巴的日子更是捉襟見肘。2019年,在幫扶幹部的引導下,他憑藉著養殖業項目扶持,引進了1頭西門塔爾母牛,再加上自己之前養的1頭,如今兩頭母牛生了3頭小牛犢,這讓祁紅兵夫妻倆喜笑顏開。

“鎮裡還給我進行養牛技術指導,給牛上了保險,真是吃了‘定心丸’。現在兩頭牛下了3頭牛犢,其中一頭生的還是‘雙胞胎’,太高興了,以後要抱好養牛這個‘搖錢樹’,爭取早日脫貧致富。”祁紅兵信心滿懷地說。

創新模式增動力

身處山大溝深的貧困群眾,市場意識不強、信息相對閉塞,很多人面臨著失去勞動能力或缺技術、缺市場等實際問題,發展產業缺乏內生動力。

為此,省財政廳在聯繫幫扶的渭源縣蓮峰鎮下寨村,針對全村沒有勞力和精力搞養殖的14戶殘疾人建檔立卡貧困戶,採取“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引導他們以牛入股,帶動每戶貧困戶年增加收入1000元。

“實施這個殘疾人產業扶貧項目,主要依託下寨村成功養殖合作社,通過以牛入股的方式帶領這些殘疾貧困戶發展致富產業,破解他們在產業發展方面的困難,切實增加他們的收入,與大家一同步入小康社會。”省財政廳駐蓮峰鎮下寨村第一書記兼幫扶工作隊隊長張程鵬說。

2019年4月,大安鄉200多名群眾翹首盼來了“扶貧空降兵”——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國家“百人計劃”學者、博士生導師王若愚和他的科研團隊。他們進村開展技術培訓,公益贈送價值20萬元的抗旱抗病生物菌劑,為大安鄉脫貧注入了科技力量。

為了解決貧困群眾“種了換不來錢”的問題,縣商務局幫扶幹部蒲亞寧等藉助在渭源實施的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項目,千方百計動員老百姓與電商“結緣”,學會“觸網生金”。

貧困戶申得科所在的祁家廟鄉郭家山村,和渭源縣許多貧困村一樣,“藏身”在大山深處。雖然申得科一家種了二十多畝的藥材,但僅靠逢集去鎮裡賣以及藥販子偶爾上門收購外,沒有其他銷路。通過幫扶幹部引導,他在渭源縣會川鎮物流園區創建了“好又多土特產”網店,2019年12月5日,短短3個小時,200多斤黨參在網上被搶購一空,和土地打了大半輩子交道的申得科沒有想到,自家的藥材會以這樣的方式走出深山。

“買賣不用四處跑,土疙瘩成為俏手貨,種起藥材更有勁。”蒲亞寧說。數據顯示,近兩年渭源縣電子商務交易額和網絡零售額年均增長20%,1026戶貧困戶通過電商扶貧戶均增收2000元,實現脫貧。

多元幫扶結碩果

近年來,渭源縣充分利用國務院扶貧辦定點扶貧、東西部扶貧協作、歐美同學會幫扶渭源縣等重大機遇,積極引導、鼓勵、支持省市縣各級幫扶力量參與扶貧開發,凝聚社會力量,全力構建大扶貧格局。

國務院扶貧辦定點扶貧工作堅持以產業培育、內源式扶貧、社會公益扶貧和政策指導為重點,2019年投入定點幫扶資金及物資達5408萬元。協調引進的德青源金雞扶貧項目、天津紅日藥業配方顆粒與中藥精製飲片生產項目、長江三峽集團、阿里巴巴集團“百美村宿”旅遊扶貧項目、“螞蟻森林”植樹項目等各類社會扶貧項目全部落實到位。

歐美同學會充分發揮海歸人才的智慧、資源、產業和項目優勢,從精神激勵、物資幫扶、思路舉措等各個方面傾情幫扶渭源脫貧攻堅,捐贈物資資金1120.88萬元,對渭源縣和北寨鎮提供了全方位的幫扶支持。

渭源縣與福建福州市晉安區兩地按照福州定西“456”扶貧協作模式,把“中央要求、渭源所需、晉安所能”結合起來,深化全方位、多層次、多領域“攜手奔小康”行動。

2018年1月,渭源縣第一個重症醫學科在縣人民醫院正式開科並收治危重病人,科室建設與人員培訓全部由晉安區的同行們負責,晉安區在積極推動教育、衛生系統幫扶工作時,努力為渭源縣留下“帶不走”的人才隊伍。晉渭兩地互派骨幹教師、優秀醫護人員開展跟崗培訓、學術交流。師資培訓班、“提升脫貧攻堅能力”專題培訓班、致富帶頭人培訓班……豐富的培訓手段、靈活的教學方式,從發展“末端”直接對接“前沿”,使渭源縣基層幹部耳目一新、信心倍增。

渭源縣搶抓“全國光伏扶貧試點示範縣”的機遇,依託東西部協作光伏帶動項目,大力發展“光伏+現代農業+貧困戶”的扶貧產業。一列列太陽能光伏發電板讓百姓們看到了新的希望。清源鎮池坪村村民李全德享受東西部協作光伏帶動項目,每年分紅2000元,日子越來越有奔頭。

各幫扶單位把脫貧攻堅作為首要政治任務,以敢死拼命的精神,一鼓作氣、全力攻克貧困最後堡壘,高質量打好深度貧困殲滅戰。

全縣上下建立駐村幫扶工作隊全覆蓋工作機制,創新提出駐村幫扶幹部選派“兩個一半”工作要求;探索建立脫貧攻堅總隊長包村抓戶責任制,形成了以村為營、以戶為主、到戶到人的一線作戰體系;建立“日督查周通報月評比”工作機制,開展常態化全覆蓋督查檢查,有效推進工作任務落實。創新實施“四個突出”選人用人機制。2013年以來,共提拔、晉升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123名、隊員54名。探索建立“一戶一策”清單管理機制,提高幫扶工作精準度。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在脫貧攻堅幫扶力量的推動下,全縣上下敢死拼命、攻堅拔寨,舉全縣之力向貧困“硬骨頭”發起總攻。2019年,渭源縣扶貧資金投入達到17.76億元,貧困發生率下降到0.43%,貧困人口人均純收入穩定超過國家標準,各項指標達到整縣退出要求,經濟社會呈現穩中有進的良好發展態勢,書寫下了脫貧攻堅幫扶工作的精彩“渭源答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