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论语》中孔子有一句话:"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大美农村绿水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有二种理解:

①世道艰难,我个人生活尚可,就是老婆、孩子难负担啊!

②世界上只有女人和缺德小人难以教化、难以培养啊!

③从孔子家庭生活状况来看,其家庭并不富裕,比较贫穷,我倾向于第一种理解。


夕阳红155908541


偏听则废,兼听则明。所以,博学书院先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多名学者关于此观点的看法。

原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杨伯峻《译注》:“孔子道:只有女子和小人是难得同他们共处的,亲近了,他会无礼;疏远了,他会怨恨。”

刘明武在文章《“女子”非指“女人”》一文中写道:“整个句子应该理解为‘只有你的儿子和小人一样是难以相处的,亲近了就会无礼,离远了就会怨恨。’”

在他看来,此中“女子”不应理解为双音合成词,而应理解为两个单音词——“女”应该理解为第二人称的“你”,“子”应该理解为“儿子”。“女子”应该理解为“你的儿子”。

吴正中和于淮仁在《“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正解》一文中写道——孔子说:“对!您(这位)先生说得对的啊!小人(实在是很难对待、侍候)亲近他吧,他就傲慢不恭,疏远他吧他就怨恨在心。”

可以看出这种解释基于对句读的不同理解——将“唯”理解为“对”,表示肯定语气的应答词,相当于现代口语中“是不是”的“是”;“与”则理解为语气词;“女子”理解为“您这位先生”。


杜维明先生在《武汉大学访谈》中说,孔子的这句话不是性别论说而是政治论说,包括了男人与女人。亦即政治领导人对于没有受过教育的男女,在相处时要特别小心,不能太亲近,又不能太疏远,否则他们就会无礼或怨恨。怎样处理这种复杂关系,不被他们所蛊惑,又要他们帮助你维持行政运作,这是政治艺术。(见郭齐勇等编:《杜维明文集》第五卷,武汉出版社2002年版。)

陈戍国先生《四书校注》(岳麓书社2004年版)指出,先秦汉语中“女子”的“子”不是词尾,“女子”只能理解为女孩子,不能理解为广大妇女。孔子这样说,可能是跟自家女孩子及仆人(或门人)开玩笑,或者对他们表示不满。

还有人认为这句话的白话译文应该是:女子跟小人相处是很困难的。亲近了,他会无礼;疏远了,他会怨恨。在这里,“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与”不是人们惯常理解的连词“和”,而是介词“跟”。如此看来,孔子不但没有歧视妇女的意思,反而表现出了对女性性格特点的准确把握和对妇女的关怀之情。

还有人认为女子与小人是古代未成年人的合称,所以孔子的原意是:小孩子们真是难于教育啊!做大人的和颜悦色开导,她(他)会不顺从;板起面孔教训,她(他)又会心生怨恨。所以可以认为孔子在隐晦地告诉大家:“你们这些未来要从政的年轻士子们啊,跟着我学道,在乎的应该是我能否把六艺传授给你们,而不是我对你们的态度是‘近之’还是‘远之’,更不应该因此‘不逊’或‘怨’。


郭齐勇先生在《中国儒学之精神》(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一书强调:“退一步讲,即使孔子在这里是指的女人,那也只能解释为在男性中心主义的社会,对女人的歧视,是一种通病,是时代的印痕或时代的局限。在西方,耶稣(上帝)骂夏娃,亚里斯多德骂女人,尼采骂女人,非常严峻,其程度大大超过了中国的男性思想家。就是休谟、黑格尔,对女性的歧视也很厉害。儒学、儒家中有对女性不尊重的表现,是需要批评的,但我们要放在时代的背景上加以理解和检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11年版)以为,孔子的说话对象是有“臣妾”的“君子”:“此小人,亦为仆隶下人也。君子之于臣妾,庄以莅之,慈以蓄之,则无二者之患矣。”

先秦时代,君子通常指社会身份高贵的人,小人通常指社会身分低贱的人。但朱熹所说的“君子”,特指有“臣妾”的“君子”,即诸侯、卿、大夫等至少有家臣的“君子”,其实就是封邦建国时代大大小小的“人主”。朱熹的这一理解无疑是准确的。封邦建国时代所说的“齐家治国”,那个家,并非八口之家、五口之家或三口之家,而是有“臣”有“妾”的“家”,其“家长”既是“人主”,也是“君子”。换句话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说话对象是“君子”中的“人主”,“女子与小人”不是泛指所有的女性和“小人”,而是特指“人主”身边的“臣妾”,亦即晚明方应祥在他的一篇八股文中所说的“幸人”―――为“人主”所宠幸的身边人。明万历四十四年丙辰科进士方应祥所作《论语》“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一节题文是在朱熹集注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孔子这句名言的一篇名文,见收于方苞所编《钦定四书文》隆万文卷三。方应祥紧扣“女子与小人”所指展开议论,对孔子的意图有精湛把握。孔子的《论语》收录了孔子的许多言论,这些言论所关涉的,通常不是日常情感,而是国家管理、社会秩序、人类理性等层面。具体到这句名言,孔子强调:“人主”要管理好国、家,务必注意防范和驾驭身边的“女子与小人”。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呢?是因为诸侯、卿、大夫或“人主”身边的“女子”,可以向“人主”吹枕头风,甚至可以窃取“人主”的部分权力或大部分权力,中国历史上的“外戚之祸”指的就是这种情形。诸侯、卿、大夫或“人主”身边的“小人”,特指宦官或与人主关系亲密而身份卑贱的侍从。“小人”虽然身份卑贱,却出入于“人主”的日常生活,有进谗言的方便条件,甚至可以窃取“人主”的部分权力或大部分权力,中国历史上的宦官之祸就是指这种情形。孔子不只是一个教育家,更是一个政治理论家,也是一个在国、家管理方面有着丰富历史经验的人。他对“幸人”的危害极为重视,所以才异常郑重地指出:“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当无知的自己满心鄙夷地嘲笑着孔老夫子的这一“糟粕”思想时,殊不知其实他在警惕我们要注意防范和驾驭好身边的“幸人”啊。


明德书院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远之则怨,近之则不逊。不说后面的远之则怨,近之则不逊,只看前面的半句,就容易当成孔子歧视女性。

首先必须要说的是,孔子确实歧视女性,这没有问题,因为在那个时代,女性本来社会地位就低,所有人都歧视,包括女性自己。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孔子如果一点歧视都没有,那就不正常了。

但是具体到这句话来说,并不是孔子歧视女性的证据。因为这里的女子是指女人和小孩,和后面的小人并列,小人是相对君子来说的,是说道德品行比较低下的人。当然,在当时,小人也指身份比较卑贱的人,也就是社会地位低下的人。

远之则怨,就是说这些人,你如果和他们疏远了,他们就会抱怨你,对你态度不够友好。近之则不逊是说,如果你和他们比较亲近,来往比较多了,他们就会对你无礼,不尊重你了。

这其实只是孔子从自己的社会生活中观察得出的结论,恐怕绝大多数人都会有这种经验。比如说,你和小区保安,如果有些人对他们呼来喝去,根本不尊重他们,他们反而对那些人低声下气。而你如果比较尊重他们,他们可能就不把你当回事了。

那么孔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论呢?并不是说他特别歧视这些社会地位比较低下的人,而是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当时是礼法社会,社会秩序是建立在用礼仪区分出来的社会阶层比较明确而且很少流动的基础上的,所以保持这种社会等级基础上的礼仪制度,是保证这个社会的基本秩序和稳定的必要条件。所以既要避免出现怨的状态,又要避免不同社会等级之间的不逊。

第二个原因,因为当时的社会教育还不普及,绝大多数人是没有机会通过学习来获得知识的,也就没有反思自己的能力。孔子在这里说的这些人,基本上都是无法接受教育的,所以会远之则怨,近之则不逊。

从这个角度来说,孔子这里的话也是对他的门人说的,也就是告诉他们,作为受过教育的士君子,应该怎样和那些没有受过教育的人相处,既不能太疏远,也不能太亲近,而要保持必要的距离。这是符合孔子的中庸思想的。


萧武


这句话很有意思,两千多年前,孔子就知道女人难养啊,真是圣人之见!

1 出处

这句话出自《论语 阳货》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阳货:孔子的领导,又叫阳虎,季氏的家臣。 季氏是鲁国政权一把手,阳货是季氏家臣中最有权势的人。

为:判断词,是。养:相处。

逊:谦恭礼让。2 《史记》 孔子与女人

孔子的事,大多来自《史记 孔子世家》,

关于母亲,“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父母不合礼仪越轨逾礼的产物,父亲王族之后,母亲平民,不合规矩。

但孔子的母亲应该贤惠知礼,否则教育不出孔子。

没有妻子记载,仅仅三国王肃在《孔子家语》中提及孔子之妻:“至十九,娶于宋之亓官氏,一岁而生伯鱼。”

19岁娶妻,为亓(qi二声)官氏。

亓官氏如何,孔子未提及一字。

好德如好色的故事。

孔子任鲁国大司寇时,齐国人挑选了80名美女,送给鲁定公,使鲁定公无心朝政,孔子气得出走。

还唱着:“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可以死败。” (女人的嘴,可以使贤臣出走,接近女人,可以身死名败)

与老板太太会面。

孔子去卫国,卫灵公宠妃南子要见孔子:

“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我愿意赏脸见见你孔老夫子)。

孔子去见时,“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孔子也礼节甚恭。

一个多月后,卫灵公出行,南子同车,孔子却坐第二辆车,很是招摇。孔子说了一句:“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重色轻德)


孔子立马也离开了卫国。

可见,孔子连母亲妻子都不提,更不喜与女人打交道,见不得君王好色,红颜祸水。

3 《论语》 孔子说女人

比较出名的,

被子路批评。

《论语·雍也》:“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孔子见南子,子路不高兴,夫子发誓,如果做得不对,天打雷劈。

孔夫子见领导夫人,子路有啥不高兴?

孔子发重誓,唯恐冒天下之大不韪。

师徒都忌讳与女人来往。

流传至今的豪言。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整部《论语》直接评女人的,仅此一句,还沾了小人的光。

与子夏闲扯美女。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

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夏问女人为何漂亮,孔子说底子好,又加以妆扮,就像先有仁德后有礼仪。

孔子认为女人之美有先天后天之分,只是用来阐述君子之礼。

可见,只有涉及国家大事和君子之道时,孔子才谈及女人。

4 女人与小人

孔子是不是轻视女性呢?孔子崇拜的昰圣人,想做的是君子,最不屑一顾的是小人,

因君子能够“克己复礼为仁”,而小人不行。

相比于小人来说,特别在先秦社会,女人更无才无德,难以理喻,更谈不上什么大道理。

女人无才,小人利己,远不及君子,不值一提,才是孔子真正的意思。

特定的社会与女人的地位,影响了孔子对女性的评价。

孔子也是有思想局限性的。


一绿浮芳


首先要了解孔子说这句话的背景,当时外面流传着孔子与南子的绯闻。孔子的一个得意弟子前去质问孔子怎么一回事,孔子没有辩解,只是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孔子是一个男人也是一个君子。男人与女人很难相处与君子与小人很难相处一样。男人太亲近女人,会传绯闻。君子太亲近小人,会不被小人尊重,更会被人误解为与小人是一丘之貉。男人疏远女人,会被认为男人看不起女人,就如君子疏远小人一样,会被认为君子看不起小人,而使小人心生怨恨。

所以这段话的意思没有看不起女人,也没有把女人比作小人。只是一个男人一个君子发出的感慨。孤男寡女是很难单独相处的。不是传绯闻,就是成怨家。难道不是这样吗?克己复礼曰仁。而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克己复礼呢?


吴山野士


不要老把自己抬为君子、把自己与人看齐、这样看那来什么大人小人、说不定所谓的小人还要让着你了!


4949147318802


话出《论语.阳货篇》。原文是“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在《铁齿铜牙纪晓岚》第三部中,纪晓岚对这句话给予了很精辟的解释。详细阐释了孔夫子处理与身边人关系的办法,此乃高超的驭人之术。

首先要搞懂,这里的小人与女人,均对应于君子,而这君子与小人,不是现在人们认识的君子与小人的意义。这里说的是尊与卑,是那个时代人与人不平等关系,不涉道德范畴。

说的是你一个处尊位的君子,对待下人和身边处于从属地位的女人,要保持适当的距离,即现在人说的距离产生美。要不近也不远,太亲密,下人会不尊重你,太远了会感觉你没有亲和力,不利于团结,影响工作热情。

就是说,不要太近,以保持威严,不要太远,保持亲和力和凝聚力。


夭夭灼灼


观点:“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表面起来好解释,但要准确理解并不容易,需要放到整个语境进行解读。

丝语认为在这里,女子并不是通常情况下妇女的全指,而和小人一样是对那些缺(道)德少能(力)不才之妇的特指,回到原文结合整个句子:“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就不难理解。说的其实就是那些无才无德的妇人和小人一样难处,你给她一点“好”,她们就会忘了自己的根本,甚至借势肆意妄为,就像我们平常形容的“忘了自己姓什么!”;而当你给她们一点点“颜色”,对她们疏远一点,她们又会心生抱怨。

因此,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油茶丝语


孔子在《论语》中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孔子说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真的是歧视、讨厌女性吗?现代很多人不愿说孔子歧视女性,因此故意曲解孔子的话,比如说“女子”即是“汝子”等等。

其实,孔子这句话说的确实是女子,也就是女人。不过这句话要放到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去理解,孔子并没有歧视女性。

说女子难养的关键在于后半句话:“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意思是,亲近她,她就桀骜不驯,疏远她,她就满腹怨言。其实,只要看看《甄嬛传》之类的宫斗剧,就可以立刻明白孔子的意思。《甄嬛传》里,那些得宠的妃子骄纵跋扈,不可一世,比如皇后、华妃等,这就是“近之则不逊”,而那些失宠的妃子则郁郁寡欢,满腹怨言,比如安陵容等人,这就是“远之则怨”。

那么女子为什么会难养呢?关键在于古代的女子与小人一样,没有人身自由,必须依附于其他人。孔子这里说的“小人”,并不是后世所说的道德低劣的卑鄙之人,而是小宗之人,即庶民。在先秦时代,庶民必须要依附于贵族,比如为贵族做奴仆,因此他们没有独立的人格,必须仰仗着贵族。所以,贵族亲近他们,他们就洋洋得意,贵族疏远他们,他们又非常惶恐。

在古代,女子的情况也是类似的,在家从父,出嫁从夫,没有独立的地位。丈夫可以休妻,妻子却不能离开夫家。所以她们会患得患失,害怕自己的地位不保,害怕被丈夫冷落。

但是,现代的女性与男性是平等的,她们的地位与人格都是独立的,所以不会像孔子时代的女子那样,“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了。所以,不是女子天性难养,而是她们的社会地位让她们变得难养了。孔子只是陈述当时的事实,并非歧视女性。

一切有为法,如梦亦如露。我是梦露居士,为你解读国学经典,欢迎关注,阅读系列文章。


梦露居士


这大概是《论语》中流传最广的话之一。它的流传,并不是因为其中包含的被社会所公认的人生大道和社会真理。与之相反,它的流传,恰恰是因为它的意思为人所误解,人们把它当做孔子歧视妇女的罪证。每当人们批判孔子,把中国近代落后的罪责强加到孔子头上的时候,便把它拿来做为批判的证据。这大概是冤枉了孔子。

对于这句话一般的解释是这样:“唯有女子与小人是难以相处的。”这个解释里,把“养”解释为“相处”或“亲近”之意。我觉得,对这句话的误解,恰恰因为对于这个“养”字,没有解释到位。“相处”与“亲近”都是“养”的引申义,而不是本义。如果把这个字的本义搞明白了,这句话就很好理解了。

我们不必从工具书上去严查字义去,汉字的意思,都保留在词语中,我们随便探讨几个与此字相关的词语,其大体意思,就应该明白。“养”字用的最多的应该是“养家糊口”“养儿养女”“养儿防老”等等,还有“养不教,父之过”,“养兵千日,用在一时”,“信陵君养士”,其中的养,都是一个意思。就是花费钱财,使之成长,叫做养。父母给孩子吃穿,使之成长,叫做养,国家拿钱给士兵,让他们保卫国家,也叫“养”,诸候和国君为大臣发奉禄,也是养。因为有“养”,所以“养”者,与被养者就形成一种关系,这是一种主客关系,与主从关系的存在。养这个字的意思本身,就带有这种关系,养者具有主体性,被养者具有附属性。任何忽略这种关系对这句话的解释都不可能是正确的。

现在,我们把“养”解释成“亲近”与“接触”的时候,交往的双方是处在平等地位上的,没有主从的关系。因为是平等的,相互间的权利和义务,也就是在相处中所遵循的道德原则也是一样的。而在“养”与“被养”的关系中,是不一样的。以孟尝君养士为例,孟尝君是主,士是客,比如冯谖。孟尝君对“士”要好,比如给他配车,给他鱼吃,士对主要忠。孩子和父母的关系,也是一个“养”与“被养”的关系,你养我小,我养你老。民间有俗话说,“前三十年看父敬子,后三十年看子敬父”,说得“养”与“被养”的主客易势,其权利和义务与随之变化。孩子受父母养育的时候,一般要求孩子听父母的话。父母到了晚年受孩子照顾的时候,一般也会尊重孩子的安排。这一切的关系,其被后的根源,就在一个“养”字上。“养”字弄明白了,上面这句话的意思就迎刃而解了。

“养”字讲完了,再说说“女子”与“小人”,有人为了替儒家解释,把女子的意思解释成“家人”之类,总子,否认“女子”是专指女性。其实在可不必费这心。“女子”二字,无论是古代是现在,无论怎样解释,想说它与“女性”无关,都是徒劳的。古汉语中,女子当然是可以解释成“家里的女人和孩子”,这样,女性的指称还是在的。至于把“女”解成“汝”,我认为纯属多此一举。

“小人”的解释,有的解释成小孩子,这当然有道理,在这句话里,也不必这样解。“小人”现在都是解释道德与人格低下之下,但这个解释本身就是从“小孩子”这个意项引申出来的。

做了以上字义的解释之后,就可以解释孔子的这句话了。“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解释起来,很简单:“养小人和养女子都是最困难的。你对他好了,他就没大没小的。对他不好了,他就心生怨恨。”

这句话,现在之所以不容易理解。是战国之后,政治形势的改变,人的“养”与“被养”的关系与之前不一样了。战国之前,诸候和士大夫是可以养人的。诸名的孟尝君,信陵君都是以“养士”著名。秦朝的吕不韦也“养”了很多士。这种关系在汉以后被打破,天下人才都是皇帝一人的。都只与皇帝产生主从关系。在政治的层面上,养人不被提及,而且成为政治大忌了。养人是培养个人势力,就是有谋反之心了。所以,不提了。但是皇帝是可以养人的。

比如以大家都熟悉的张国立、张铁林、王则演的《宰相刘罗锅》为例,刘罗锅与和大人都是皇帝所养的人,刘罗锅是君子,和大人是小人。君子好养,因为君子有节操,不会为了利益而改变,而背叛。小人不好养,因为小人无节操,小人重利。假如主人有一天倒霉了,君子会留在主人的身边,同甘共苦。而小人就会离开。另找主子。所以说,小人难养,是说,小人不容易养得住。要养得住,必须有利益给他。所以,民间说得很形象,狗像忠臣(君子),猫像奸臣(小人)。

下面就说到女子了。女子之于男人的关系,就是被养的关系。这是社会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是社会分工的不同。不存在歧视与被歧视的问题。男人挣钱养家,女人被男人养活是天经地义的。女人在被男人养的同时,她自己也在养儿养女,男人在养家的同时,也被社会所养。这是养与被养的辩证法。

在宋明理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之前,女人对男人的依附关系被社会道德锁定,变得僵化。在汉唐之前,男女之间的关系不是这样的。女人可以被男人养活,当男人没有能力养活女人的时候,女人离开,是被社会道德所充许的。历史上就有很多现实的例子。汉文帝的母亲簿氏,曾是是魏国的宫女。汉武帝的母亲曾经改过嫁。就以汉武帝的母亲王太后改嫁为例。太后的母亲嫌太后的前夫家里穷,逼着王太后改嫁。王太后的前夫一怒之下,把自己的老婆送与了当时当太子的汉景帝。对于王夫人的前夫来说,王夫人这个“女子”是不是不好养,养不住。你没有钱的时候,她是要离开你的。大家细品一下这个案例。(这是《史记》所载,决非瞎编。)女子难养这个社会现实,倒底说明了女子的社会地位高,还是低?我个人觉得,这与女子地位的高低没有关系,只是说明当时的道德不要求女子从一而终。孔子的话,不过是说出了一个事实,与是否歧视女子毫无关系。

问题基本解答完毕。插一点闲话。

于丹教授讲《论语》的时候,提到过这句话。她也认为孔子这句话是有歧视女性的意思在内的。于是,她给出了一个反驳此话的招式。她说:“当有人对你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时候,你可以一样用《论语》中的话回敬他:‘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于丹之意大概是说,你把我女子与小人并列。我就说你男子是好色之徒。这种回应,面子上好像赢回了一局。实际上却失了里子。把女子也男人对立起来,显示了局不大。而且孔子所说的“色”,不仅仅是“女色”,也有“男色”,除了人之色,还有物之色。“色”指的是存在。于丹在这里把“色”,落实到单纯的“女色”上,削弱了女性的主体地位,使之成为男性观照的对象,加强了男性做为社会主题的地位。所以说,这样的回复,是失了内在的里子。如果简单的回复一句:“男人中也有小人,女人中也有君子!”大概效果要好的多。此为闲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