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逍遙遊》主要說了什麼?

一心一生一個你


《莊子》一書是先秦道家極為獨特浪漫的一部著作,是道家思想家莊子及其後學們撰寫的文集。《莊子》的文筆汪洋恣肆,想象力無窮無盡,是中國思想史上的一朵奇葩。

《莊子》的第一篇名曰《逍遙遊》,在全書中有著重要地位,可以被視作整本書的總綱,因為“逍遙遊”是莊子的最高理想。那麼,《逍遙遊》到底說了什麼呢?怎樣才能達到莊子說的逍遙呢?

《逍遙遊》的開頭,莊子講了一個鯤鵬南飛的神奇故事。莊子說,在北海中生活著一種名為鯤的魚,不知有幾千里長。鯤能變化為鳥,便叫做鵬,鵬的背不知有幾千裡寬,伸開翅膀就像天邊的雲彩一般。鵬鳥雙翅拍擊海面飛行三千里,乘著羊角颶風直上九萬里雲霄,然後飛到南海去。

顯然,莊子引用鯤鵬的說是為了說明自己人生的理想境界,那就是“獨與天地精神之往來”,超越於世俗生活。由於這種思想境界太過高遠,因而俗世的碌碌庸眾無法理解,他們的格局太小。因此莊子在鯤鵬的故事後面又描寫了兩種小動物:蟬與鳩,它倆一飛不過數丈,卻要嘲笑飛翔數萬裡的鯤鵬,認為它飛那麼遠沒有意義。

夏蟲不可語於冰,那些庸庸碌碌的俗人只能看到眼前的苟且,不知道詩與遠方是更值得追求的事情,他們完全無法理解這一點。在莊子看來,那些爭名逐利之人,哪怕能夠治理國家,也不過是同蟬、鳩一樣的小動物,無法理解莊子的遠大理想。

莊子的理想到底是什麼呢?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即:“逍遙無待”。

當人追求功名利祿、榮華富貴之時,就會受到現實的種種約束,這就是“有待”。例如,你想步步高昇,想腰纏萬貫,就要處心積慮,處處算計。這樣的人是不自由的,特別是精神不自由,心靈不安寧。

相反,如果人能順應著所有事物的本性,把握天地之氣的變化,就能夠超越世俗世界,高揚自己的精神,獨立自由,這就是“無待”的境界,也就是無所束縛,不需要等待什麼,因為這樣的人不會刻意追求什麼。

莊子用藐姑射之山上神人來形容“逍遙無待”的境界。《逍遙遊》中說,遙遠的藐姑射之山上有位神人,他的肌膚潔白勝過冰雪,容態優雅如同處子,他不食人間煙火,只餐風飲露,駕馭著飛龍拉的車,逍遙地遊於四海之外。

《逍遙遊》中的藐姑射之山上的神人十分高潔,讓人嚮往,那就是“逍遙無待”的境界。那麼如何才能達到這種境界呢?莊子給出的方法就是“無用”,只要你無用,對統治者沒有好處,你就能逍遙於世。

為什麼莊子推崇無用之人呢?因為在戰國亂世,統治者殘酷的壓榨、盤剝百姓。如果你是個有用之人,就會被統治者們利用。雖然你可能暫時得到榮華富貴,但必將被統治者們吞噬,吃得連骨頭渣子都不剩,例如商鞅、吳起、韓非子、李斯等人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所以,莊子認為,有用會帶來禍害,無用就不會有禍害,你對統治者無用,可以享盡天年,逍遙自在了。

我是夢露居士,為你解讀國學經典。歡迎關注,閱讀系列文章。


夢露居士


先秦道家有一部重要典籍——《莊子》,這部書是道家代表人物莊子及其弟子、後輩學者們撰寫的著作。《莊子》一書分為三部分:內篇、外篇和雜篇,一般認為內篇是莊子本人所著,外篇和雜篇則是莊子弟子與後人所著。所以內篇最為重要,是研究莊子思想的關鍵。

《莊子》內篇的第一篇文章是《逍遙遊》,所以這一篇最為重要,是《莊子》核心中的核心,是莊子思想的總綱。那麼該如何理解《逍遙遊》呢?什麼是逍遙,怎樣才能逍遙呢?下面居士我就為你解析《逍遙遊》的微言大義。

在《逍遙遊》的開篇,莊子便以汪洋恣肆的筆墨為我們描繪了一個廣大無邊,神奇莫測的世界。在北冥(北海)中有一種魚叫做鯤,它碩大無朋,超出人的想象,莊子也不知道它有幾千里長。更神奇的是,鯤能變化為鳥,叫做鵬。鵬也是極為巨大的動物,脊背不知道有幾千裡寬,雙翼展開就如同天邊低垂的烏雲。鵬要飛到南冥(南海)去,它拍著海面低飛三千里,然後乘著龍捲風直上九萬里高空,然後往南邊飛去。

很顯然,莊子顯然不是在說奇幻故事,他是以揹負青天的鯤鵬比喻“獨與天地精神之往來”的高遠境界,這是莊子的理想,不能被世俗之人所理解。所以接下來莊子寫了知了與小鳩這兩種小動物,它們只能飛幾丈高,所以無法理解鯤鵬的境界,反而嘲笑鯤鵬為什麼要飛那麼遠。

與那些格局小的人是不能談論遠大的理想的,就像不能跟夏天的蟲子談論冰,因為他們理解不了。哪些人的格局小呢?就是那些熱衷於功名利祿的人,他們也許真的很有才能,甚至可以管理一個國家。但是在莊子眼中,這些人卻如同知了與小鳩一樣,不大氣。

《莊子·秋水》中說過另一個故事:莊子的好朋友惠子在梁國做宰相,莊子去看望他。這時有小人對惠子進讒言:“莊子是要來取代你啊。”惠子一聽,非常恐慌,可能他知道自己的才能跟莊子相比差遠了,所以派人在城中搜捕莊子,搜了三天三夜。

莊子知道了,徑直來到了惠子面前。他對惠子說:“南方有一種名叫鵷鶵(就是鳳凰)的鳥 ,要從從南海出發飛到北海去。鵷鶵非常高潔,一路上它只在梧桐樹上休息,只吃竹子的果實,只喝甘美的泉水。正巧有一隻鴟鳥得到了一隻死老鼠,正要美美的享用,一抬頭卻見到鵷鶵飛過。鴟嚇壞了,以為鵷鶵要搶自己的事物,於是抬頭髮出了一聲怒吼,想嚇走鵷鶵。現在你也想用梁國來嚇唬我嗎?”

在這個故事中,莊子自比為清高的鵷鶵,將熱衷官位的惠子比作下作的鴟鳥,把梁國宰相之位比喻為死老鼠。莊子看不起宰相之位,那是因為他有更高的理想。這理想是什麼呢?那就是“逍遙無待”。

無待的反面是有待,所謂“有待”,就是指人受到約束,精神不能自由,心靈得不到安放。人為什麼會“有待”呢,因為人有所追求,追求功名利祿,追求各種願望要求。人的種種願望都需要具備一定的客觀條件才能實現,這些條件就會成為對人的束縛。比如想當官,就要阿諛奉承,想發財,就要起早貪黑……

莊子說,假如人能順應萬物的本性,把握自然的變化,揚棄被功名利祿束縛的小我,就能提升至“與天地精神往來”的無窮之境,這樣的人還會有什麼束縛呢?這就是“逍遙無待”的境界。

莊子舉了藐姑射之山神人的例子來說明這種“逍遙無待”的境界。一位叫連叔的修道之人說,在藐姑射之山上住著一位神人,他的肌膚像冰雪一樣潔白,容態像處女一樣優美,他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著雲氣,駕著飛龍,遨遊於四海之外。藐姑射之山上神人非常偉大,根本不會勞神費力去管人間的俗世,哪怕他身上的塵垢搓下來都可以成為堯舜那樣的聖人。

莊子對藐姑射之山神人的描述,讀之令人神往。那麼怎樣才能達到“逍遙無待”的境界呢?莊子又說了另一個故事:惠子對莊子說:“魏王(魏國又被稱為梁國,惠子做過樑國宰相)送了我一顆葫蘆種子,我把它種下去,長出了葫蘆娃,不對,長出了五石(大約有幾百斤)大的葫蘆。我不知道用它來做什麼,拿它裝水吧,裝得水太重,葫蘆無法承受,把它做成瓢吧,沒那麼大的缸來放這個票。所以我把這個葫蘆打碎了。”莊子一聽,氣得說:“你是不是傻。你有這麼大的葫蘆,為什麼不把它系在腰間,那要就可以在大江大湖中自由遨遊了啊!”

惠子又說:“我有一棵大樹,木紋彎彎曲曲,不能成材。它長在路邊木匠連看都不看一眼。現在你的思想大而無用,所以被大家拋棄了。”莊子說:“你把這棵樹種在廣漠的曠野裡,就可以自由地徘徊在樹旁,自在地躺在樹下,讓大樹為你遮陰擋雨。這棵樹因為沒有用,所以不會有人來砍伐它啊!”

可見,莊子認為逍遙的前提是無用。大葫蘆無用,卻可以憑藉它在江湖中遨遊;大樹無用,卻可以帶來一片陰涼,讓人自由自在的躺在下面;人無用,就可以逍遙無待了。“無用”是《莊子》一書中反覆出現的一個概念,莊子認為,有用就會帶來禍害,無用就不會有禍害,可以享盡天年。

莊子為什麼推崇無用呢?這要聯繫莊子所處的時代來看。莊子處在戰國中期,各國為了一統天下,不斷髮動戰爭,天下混亂不堪。首先被戰國亂世吞噬的,就是那些有用之人:老百姓有用,可以種田提供糧食,也可以成為士兵上陣殺敵,所以百姓受到了統治者的殘酷壓榨,不堪重負;讀書人有用,他們可以輔助統治者變法革新,富國強兵,但是變法就會得罪守舊貴族,很容易遭到他們的清算,秦國商鞅、楚國吳起都是因為變法而受到貴族的報復,最終身首異處。

莊子看清了這個世道,對於統治者來說,人不是人,只是戰爭機器的燃料而已。想要逃避這一悲慘的命運,想逍遙遊於戰國亂世,就要做一個對統治者無用的人!

我是夢露居士,為你解讀國學經典。歡迎關注,閱讀系列文章。


夢露居士讀國學


《逍遙遊》主要說的是一種優越一次旅遊:

高緯度認識的優越;

靈魂宇宙一生遊。

《逍遙遊》的內涵足夠豐富,豐富到你的想像和認識總是逃不出其範圍,如同孫悟空逃不出如來手心。所以這裡只能大題小作,從兩個角度談一點想法。

《逍遙遊》為《莊子》一書的內篇中的第一篇。

《莊子》流傳至今,全書三十三篇,分內篇、外篇、雜篇,重要程度一次降低。

內篇一般認為是莊子本人的文章,其他則為弟子,或者他人偽託文章。

在內篇中核心第一篇,也是最核心的核心就是《逍遙遊》。

也就是說《逍遙遊》是《莊子》一書的總綱。

如果拿人做比較,《逍遙遊》就是《莊子》的頭部?不是!是受精卵。

好啦,下面直接談一種優越和一次旅遊

1.高緯度認識的優越;

《逍遙遊》開篇一段非常重要,原文如下: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人與人之間的最大的差距,不在肉體,而在認識。

這一段中莊子很高明的用了兩種具體的動物,魚和鳥,象徵了兩種完全不同的境界。

對比不難發現,魚是在水裡,鳥在天上。一個個頭小隻能遊,一個個頭大還能飛;一個移動靠水,一個移動靠風。

在荀子懂得《勸學》中有句話:“君子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在古代君子的地位很高。能達到君子的境界並非天生異秉,而是善於藉助外物。

善假於物,才實現了“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對比來看,魚身體的遊動靠的是有形的水,鳥身體的飛行靠的是無形的風(氣)。

水比風(氣)重,說明魚藉助的交通工具更低級。(這裡的“低級”沒有貶義。)

為什呢?看一下我們人身邊的交通工具,魚的相當於汽車、輪船之類的,還沒有脫離地球表面。鳥的則相當於飛機,可以萬米高空遨遊,而且速度快即使上百倍。

這是實體實物的比較。如果把這種差距拿到思維、思想、認識、認知上呢?

魚的眼界不過只停留在水裡,而鳥的眼界可以俯瞰地球上的萬物。

最近幾年,企業界經常談不同維度的認識。

小孩子的眼力,很多難以解釋的問題,在一個幾十歲教授眼力絕對不是問題。

一個經營過上市公司的老闆,一個在擺地攤的老闆,他們對於市場的把控,對社會的認識,對經濟規律的思考,不就像一個在水裡一個在天上嗎?

普通人的苦惱,很多時候在於“想不開”,“沒辦法”。在高人的認知維度裡,有很多問題可能也就小如塵埃。

人的認知維度越高,內心的“逍遙”程度越大,“遊”的也會更遠。心靈的優越會更高。

很多景區有這樣的迷宮。一般牆的高度要比人高,也正因為如此,人在其中更容易迷失。以為你和牆在同一個維度。如果你站在牆上,或者你在更高的地方俯瞰整個迷宮時,哪裡路通就會一目瞭然。

2.靈魂宇宙一生遊。

莊子的《逍遙遊》闡釋的是人靈魂上的絕對自由。

達到了“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境界,人可以說是逍遙遊了。

還是回到魚和鳥的意象。

魚生而為魚,沒有翅膀啊,沒有飛的基本條件。

要”化而為鳥“才行,那麼,怎麼化?

人呢?人之為人,天生的肉體就是地面的生物,本身是不可能在天空生活的。

所以,魚和人的物理身體是沒辦法”化“的。或許有,可能需要幾億幾百億年的物種變異進化。

莊子講魚,講鳥,終究是為了講人。

人的生物屬性不可能發生質變。認知能力,思考方式可以。

因此,在現實生活中有了影響幾千年的思想家,也有無名的芸芸眾生。

所以,莊子的《逍遙遊》的終極目標只在想象之中,是人的靈魂窮盡一生也走不到盡頭的。

這也並不意味著是空想的烏托邦,正如第一點所說的一樣,逍遙可以有高下之分。

如果給逍遙分等級,最大的級別是無窮大,雖然達不到,我們可以一生不停努力。

無形的道就像無形的風,積累越厚越高,托起的重量越大。

只有在那越高處,越能俯瞰越多的範圍。

當然,《逍遙遊》的內涵可以從多角度去解釋。我們身邊的方方面面我認為都可以做對照。重要的不是準確去解釋原文的每一個字,重要的是我們從中受到的啟發。你說呢?

喜歡莊子和道家思想的朋友,別忘了點贊評論轉發,我是裝子夢話,期待與您交流!


包丁解字


開宗明義

莊子在《逍遙遊》篇中,主要講了:

——小人無知,而東西跳梁!

——大人無正,而喪其天下!

——至人無己,而猶有未樹!

——神人無功,而猶有所待!

——聖人無名,而能逍遙遊!


二千三百年中,無一人懂莊子。

古今注家萬言,皆是無知荒唐。

列子御風而行,豈有神仙之術!

老聃放風而動,孰知逍遙之遊?


欲得逍遙之遊,須有聖人之心。

欲悟莊子之道,且觀玄機偶得。

本人專欄《莊子玄機偶得》正在連載中。

萬世之中,是吾與莊周旦暮而遇也。


葉培盛


《逍遙遊》是《莊子》一書的第一篇,觀其名而知其意,所有精華在逍遙二字,主要講的就是何謂真正的逍遙,即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逍遙遊》以鯤開篇,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名曰鵬,將遷徙去南冥。大鵬何以能扶搖直上九萬里呢?是因為有大風扶著他,如果沒有風便哪也去不了,所以,鵬不算真正的逍遙。



接著以麻雀調笑鵬引出大小之辯,鵬為大,麻雀為小,長短之辯,朝菌不知一日為何物,上古大椿以八千年為一春,又借商湯與棘之口以大小之辯引出古之賢人宋榮子,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完全不去在乎世俗的眼光,即使這樣在莊子眼中也不完美,再說到列子御風而行,雖然免於行走但還是有所依託,這些人都不算逍遙,只能算至人無己

什麼叫聖人無名呢?

堯要把天下讓給許由,許由不受,對堯說:你治理天下,天下已經大治,我接受你的禪讓是為了名嗎?名只是實的附屬品而已,我要為了這些附屬的東西接受你的禪讓嗎?鳥雀築巢,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飽腹,我對自己目前的情況已經很滿足了,又能為天下做什麼呢?這就是莊子所講的聖人無名,以天下贈之而不受。



接著莊子以肩吾與連叔的對話引出姑射山神,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遊乎四海之外,金石土木不能傷之,洪水流火不能毀之,是真正的神人,她隨便揚起塵土就能變成堯舜禹這樣的聖人,又怎會在意這些世俗之事呢?這就是所謂的神人無功,無所依,無所勢,自由自在,這才是真正的自由和逍遙。

講完了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接著莊子通過惠子之口講出瞭如何真正做到逍遙。惠子說自己有個大葫蘆大而無用,用它來裝水它會破,用它做瓢拿不動,又說自己有顆大樹,長的七扭八歪,也是大而無用。莊子對他說,為何不用這個大葫蘆作為小船,坐上它可以自由的漂浮在江湖之中,大樹正因為它沒用才能倖免於難,何不把它栽在曠野之中,躺在樹下,既不怕刀劈斧砍,也不怕別的東西傷害它,正是因為它的無用。

所以,莊子認為只有拋棄追名逐利的雜念,才能做到無所憑,無所依靠,只以自己的心意行事,這樣才能做到無己,無功,無名,做到真正的逍遙。


漫威百科全書


提起道家學派莊子,讓人會想起他的諸多儒家思想的學問之深遠,其中他的代表作《逍遙遊》可作為《莊子》一書的代表。



《逍遙遊》講的是追求一種絕對自由的人生價值觀,它指的是一種忘我的境界,沒有為己,為功,為名的境界,沒有什麼依憑,而遊於無窮,才是真正的逍遙遊。



它通過大鵬與蜩,學鳩那些小動物的比喻,來闡述大小的區別,在這樣一個基礎上,莊子指出,其實不論是展翅飛翔的蜩和鳩,還是憑風飛到萬里之高的鵬鳥,其實他們都是有所期待不自由的,並闡述了至人忘卻自我,神人忘卻功力,聖人忘卻名利的至理名言,它在最後引用莊子和惠子的有用,無用之說,來辯解不為世上所用的任何事物才能逍遙,它全文結構有新意,想象力超群,文章裡面都是浪漫主義精神,體現了莊子哲學思想的主要方面,讓人類的生活和萬物生存到一體,一種超脫物,沒有條件限制的一種精神追求。


唯美情感創作者


莊子借鯤鵬抓住大家的注意力,以小知大知、小年大年之間的差異引起大家的思考。我們做為人每日這樣三點一線這樣的生活,以為這就是生命的全部,是不是我們也因為見識和壽命的限制而看不到生命中更高的境界?莊子說是的,那個更高的境界,就是大自在的境界,莊子稱之為逍遙遊。莊子一下子把眾人的視野拉高,進入更宏大寬廣的世界。

心中要沒有抱負,即無求功名之想法。要離形忘骸,達無我。這樣才能達到這個境界。用佛祖的說法,破我執。這樣才能逍遙遊於無何有之鄉!

莊子核心思想是六個字:無功無名無我。


檻內小紅


《逍遙遊》的內核就在題目上。莊子從誰能做到,怎麼做到,做到後的效果幾個方面揭示逍遙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