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為什麼要說“鯤鵬”的故事,他說的《逍遙遊》到底是怎樣的境界?

居士談情說愛


鯤鵬是誇張的比喻啦,對於一個能“天人合一”的人來說,凡夫的眼界何其狹隘!逍遙遊的境界就是:無拘無束天地間,自娛自樂不帶你們玩。 這樣也不好的,獨樂樂不若與人樂樂。


癸水生


莊子也是一位道教思想家,在“道法自然”的基礎上,更進一步認識了大自然萬物,都是自由自在逍遙的學說。

莊子在《逍遙遊》作品中,藉以神話寓言故事鯤鵬翱翔與雀鳥來說明,宇宙間萬物,無論大與小,都有自己的天地,自由自在的逍遙無需任何條件並與大小區別無關,都是在世界上同樣逍遙而己。

【原文】“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習也無力。”

意思就是,水聚積得不深,它負載大而沒有浮力,風聚積得不大,它負載巨大翅膀就沒升力。從這句話說明,鯤鵬大得很有名,同樣也有它的弱點,而小小的雀鳥反而還有一定的優勢。

“蜩與學鳩笑之日: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適莽蒼者,三餐而返,腹猶果怨,適百里者,宿春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

“斤鴳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比小大也辯也。”

【譯文】“鯤鵬翱翔九萬里很了不起,但在雀鳥看來,九萬里沒有必要,還要帶上三天的食物不直得,返回來還餓肚子,你看我多好,在蓬蒿上飛,累了就著在歇會,肚子又不餓多好呢,”以上是《逍遙遊》文中一段雀鳥笑鯤鵬話。

莊子《逍遙遊》超常的想象和變幻莫測的寓言故事來說明,逍遙就是要優遊自得,沒有任何束縛地自由自在地生活。要得到真正的自由自在境界,就必須做到無己,無功和無名。

“窅然喪其天下焉”,要想擺脫各種束縛就要真正忘悼自我。不能為物所致,志在不受任何拘束來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原文】“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已,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意思是:乘著天地的正氣,適應陰陽,風雨,自然的變化,來漫遊天地間,有了這些還能靠什麼呢!所以說,道行高的人就沒有了“我”,有修養境界的人不求功利,聖明的人不求名利。

綜上所述,莊子《逍遙遊》的思想境界就是教導人們,忘悼私慾,有用和無用不能唯物大、小、多、少所至,丟去一切功利和名利就可達到自由自在生活的最高境界!


劉夢輝1445414400581


鯤鵬之變,充滿了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從鯤魚到鵬鳥,看似模樣完全改變了,但其實,有著一以貫之的地方,有著變中的不變。“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說明這隻鵬鳥還保留著魚的記憶與本性,它奮起而飛,遷徙到南方的大海,旋轉扶搖而上直衝九萬里高空,穿過雲氣,揹負青天,卻又那麼親水嬉水,翅膀拍擊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濤。

注意到莊子的這句話裡面有個關鍵詞:徙,遷徙的徙。從魚到鳥的遷徙,從北到南的遷徙,變化成長就是一種遷徙。就個體生命而言,是時間的遷徙、空間的遷徙。就精神層面而言,是心靈的提升,是靈魂的昇華,是莊子說的“無待”。《莊子》三十三篇,第一篇《逍遙遊》就講“無待”,“無待”在莊子那裡是“自適其性”:要超越各種各樣的束縛和狹隘,在一個更高的層面去實現人格的獨立和精神的自由。每一個人都在歲月的流逝中,都會有自己的鯤鵬之變。在不斷的遷徙中,去擴展自己,去探索未知,去跨越一切,去奔赴星辰大海。



西安交大黎荔


夢露居士為你解讀國學經典,點擊關注閱讀系列文章。

春秋戰國是一個思想大爆炸的時代,湧現了許許多多的哲學家、思想家,他們屬於不同的流派。

道家流派對中國文化、思想的影響極為深遠,莊子是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留下一部奇書《莊子》,是中國人寶貴的精神財富。

《莊子》以擅長講故事而著稱,其中有很多充滿奇幻色彩的故事。

一、鯤鵬與二蟲

比如《莊子·內篇》的第一篇《逍遙遊》的開頭,莊子便以汪洋恣肆的筆墨為我們描繪了一個廣大無邊,神奇莫測的世界,訴說了一個充滿瑰異想象力的神話,這就是很多人熟知的鯤鵬的故事:

在極北的地方,有一片北冥(北海),北冥中有一種魚叫做鯤,它碩大無朋,超出人的想象,沒有人知道知道它有幾千里長。

更神奇的是,鯤能變化為鳥,叫做鵬。鵬也是極為巨大的動物,脊背不知道有幾千裡寬,雙翼展開就如同天邊低垂的烏雲。

鵬要飛到南冥(南海)去,它拍著海面低飛三千里,然後乘著龍捲風直上九萬里高空,然後往南邊飛去。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 ,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莊子·內篇·逍遙遊》)

鵬鳥碩大無朋,一飛沖天,能從北海飛到萬里之遙的南海,這是何等高遠的境界。然而鵬鳥卻遭到了兩種小動物的嘲笑。

蜩與學鳩嘲笑鵬鳥說:我飛到榆樹和檀樹就停下來,有時候飛不上去,就落到地面。為什麼要飛到九萬里的高空,到南方去呢?

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莊子·內篇·逍遙遊》)

二、無待與有待

夏蟲不可語於冰,蜩與學鳩的眼界就那麼一點點大,自然無法理解鯤鵬一飛沖天的境界,反而嘲笑鯤鵬為什麼要飛那麼遠。

莊子的目的自然不是講故事,他用蜩與學鳩、鯤鵬比喻兩種不同境界的人。蜩與學鳩就是那種有一定才學出仕為官之人,他們享受著高官厚祿,沾沾自喜。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莊子·內篇·逍遙遊》)

而鯤鵬象徵著境界高遠的無待之人: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 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莊子·內篇·逍遙遊》)

這樣的人達到了絕對的精神自由,卻不能被一般人所理解。

《莊子·秋水》中說過另一個故事:莊子的好朋友惠子在梁國做宰相,莊子去看望他。這時有對惠子說:“莊子是要來取代你啊。”惠子非常恐慌,可能他知道自己的才能跟莊子相比差遠了,所以他派人在城中搜捕莊子,搜了三天三夜。

莊子便去對惠子說:“南方有一種名叫鵷鶵(就是鳳凰)的鳥 ,要從從南海出發飛到北海去。鵷鶵非常高潔,一路上它只在梧桐樹上休息,只吃竹子的果實,只喝甘美的泉水。正巧有一隻鴟鳥得到了一隻死老鼠,正要美美的享用,一抬頭卻見到鵷鶵飛過。鴟嚇壞了,以為鵷鶵要搶自己的事物,於是抬頭髮出了一聲怒吼,想嚇走鵷鶵。現在你也想用梁國來嚇唬我嗎?”

惠子相梁,莊子往見之。或謂惠子曰:“莊子來,欲代子相。”於是惠子恐,搜於國中,三日三夜。莊子往見之,曰:“南方有鳥,其名鵷鶵,子知之乎?夫鵷鶵,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於是,鴟得腐鼠,鵷鶵過之,仰而視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莊子·外篇·秋水》)

莊子將熱衷官位的惠子比作下作的鴟鳥,把惠子雖然位高權重,但他的權勢在莊子眼中不過是一隻死老鼠而已。

莊子鄙視高官厚祿,那是因為他有更高的理想。他的理想是什麼呢?那就是像鯤鵬一樣逍遙無待,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

無待的反面是有待,所謂“有待”,就是指人受到約束,精神不能自由,心靈得不到安放。

人為什麼會“有待”呢,因為人有所追求,追求功名利祿,追求各種願望要求。人的種種願望都需要具備一定的客觀條件才能實現,這些條件就會成為對人的束縛。比如想當官,就要阿諛奉承,想發財,就要起早貪黑……

莊子說,假如人能順應萬物的本性,把握自然的變化,揚棄被功名利祿束縛的小我,就能提升至“與天地精神往來”的無窮之境,這樣的人還會有什麼束縛呢?這就是“逍遙無待”的境界。

三、無用與有用

莊子追求的境界,是做一個對統治者無用的人。因為莊子所在的戰國時期是一個混亂黑暗的年代,各國國君窮兵黷武,想要吞併其他國家,因此戰爭不斷。

在這樣的時代裡,如果你有用,就會成為統治者的犧牲品:

農民有用,會遭到統治者的無情剝削,自己吃不飽穿不暖,種出的糧食都被統治者搜刮去了;

士兵有用,他們要上戰場替統治者賣命,最後變為累累枯骨,長平之戰趙國幾十萬人被秦國坑殺,太殘酷了;

讀書人有用,他們為統治者變法,讓國家強大,結果得罪守舊貴族,遭到他們的清算,秦國商鞅、楚國吳起最終都是身首異處,不得善終。

在這樣的世道,如果想保全性命,就得做一個對統治者無用的人。所以莊子不願為官,他曾說過一個關於烏龜的故事。

莊子在濮水釣魚時,楚王派兩個大夫去找莊子,說:“我願意將境內的事情託付給您。”(意思是想請莊子出任國相之職。)莊子說:“我聽說楚國有一隻神龜,已經死了三千年了。楚王把它的骨頭供奉在廟堂上。你說,這隻神龜是願意死後留下骨頭享受供奉呢,還是寧願拖著尾巴在泥裡爬呢?”兩個大夫說:“它寧願拖著尾巴在泥裡爬。”莊子說:“你們走吧,我要拖著尾巴在泥裡爬。”

莊子釣於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願以境內累矣。”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於塗中乎?”二大夫曰:“寧生而曳尾塗中。”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於塗中。”(《莊子·外篇·秋水》)

在莊子眼裡,享受高官厚祿,不過是像一隻死烏龜一樣,在廟堂上接受供奉。莊子寧願做一隻在泥裡自由自在打滾的活烏龜,只有這樣,自己的精神才能無比自由,就像一飛沖天的鯤鵬一般。

莊子的肉體混跡於世俗之中,他的靈魂卻與天地精神往來,這看似矛盾,卻在莊子身上融為一體。正如莊子所說:

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於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莊子·雜篇·天下》)

一切有為法,如夢亦如露。我是夢露居士,為你解讀國學經典。點擊關注,閱讀系列文章。


夢露居士


我是文開石我有靠譜答案

準確的說應該是莊子為什麼在《逍遙遊》開篇【引用】鯤鵬的故事

這個鯤鵬最早記錄於《列子·湯問》

是殷湯又問道:“事物有大小嗎?有長短嗎?有同異嗎?”的時候夏革回答中的一段:

終北之北有溟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千裡,其長稱焉,其名為鯤。有鳥焉,其名為鵬,翼若垂天之雲,其體稱焉。世豈知有此物哉?大禹行而見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堅聞而志之。”

翻譯過來:

終北國的北方有個溟海,叫做天池,其中有魚,它體寬幾千裡,體長與之相稱,名叫鯤。那裡又有一種鳥,名叫鵬,翅膀張開就像掛在天上的雲彩,它的身體也與之相稱。世間的人們難道知道這種東西嗎?大禹巡遊時看到它,伯益知道了,就給它取個名字,夷堅聽說了,就將它記載下來。”

莊子在《逍遙遊》中引用這個記載,並改編加上了【鯤化鳥為鵬】這樣一個變化。

為什麼?

莊子列舉了很多大小不同的事物(不善飛翔的蜩與學鳩,借風力飛到九萬里高空的大鵬,御風而行的列子),證明它們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從而引出並闡述了“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道理;最後通過惠子與莊子的“有用”“無用”之辯,說明不為世所用才能“逍遙”。

真正的逍遙遊

只有忘卻物我的界限,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無所依憑而遊於無窮,才是真正的“逍遙遊”。


文開石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老莊孫子就成了老裝孫子了!莊子的意境之大,大到一鍋燉不下,畢竟治大國如烹小鮮。小的時候,老師教育我們要謙虛禮貌,可結果發現謙虛禮貌縱容到壞人變老了!如果這事老子來看,嘆口氣說管不了我就不管了,畢竟你都老了還能得瑟幾天?孫子來看,可能會出手管管結果背罵真孫子。所以處事還得看莊子手腕,閉著眼學老子看你瘋狂,然後心裡學孫子要你滅亡。


叼鑽古怪叼鑽


莊子為什麼要說“鯤鵬”的故事呢?莊子在告訴我們,萬事萬物,各有各的生存之道,千萬不要盲目攀比。人類的主要煩惱是什麼?我們追求幸福也就罷了,偏偏我們追求的是比別人更幸福。因此,就出現了羨慕,嫉妒,恨等無端的煩惱。



氣勢恢宏話鯤鵬。咱們再來回顧一下莊子講的“鯤鵬”的故事。他說,北海有一種魚,體形龐大,不知有幾千裡。它變化為大鵬鳥,其背不知幾千裡,它奮起高飛,雙翼若天邊的雲朵,能激起三千里的波濤,能盤旋飛到九萬里的高空。氣勢何其恢宏。蟬與小鳥看到了,譏笑道,何必那麼辛苦呢?我縱身飛起,最高飛到榆樹上,有時飛不到,就乾脆落在地上。

講完故事後,莊子就要發表高明見解了。小知識比不上大知識,壽命短比不上壽命長。《詩經》中的蜉蝣,和莊子筆下的朝菌,朝生暮死,怎麼知道一天的時光;蟬只能生存五個星期,怎麼知道一年有四季。而椿樹卻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傳說彭祖活了八百歲,以長壽聞名,咱們一般人和他相比,那不得活活氣死。



莊子還用“鯤鵬”的故事告訴我們,要想有大的格局,大的境界,那就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準備,付出更多的努力。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適千里者,三月聚糧,都講了積極準備的重要性。

在莊子眼裡,大與小是相對的,都是自然界的客觀事實,大的不要自誇,小的也有自己的位置,有自己的生存之道,不必悲哀。

然後,水到渠成,莊子告訴我們,怎樣才能達到逍遙的境界。我們都要根據自己的才能,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要有定力,不要這山望著那山高,我相信我能當好司機,就是給我一個局長,我也不幹。這就叫,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即使世上的人都誇獎,我也不動心,即使世上的人都責備,我也不會沮喪。是啊,知道了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哪些是榮耀,哪些是恥辱,順應天地的大道,把握自然界變化的規律,不就做到了心靈,精神的自由了嗎?



可見,莊子強調的不是什麼事都不做,他強調的是做自己能勝任的事,不要勉強自己,不要和別人攀比,大有大的用處,如特別大的瓢,可以做小船。小有小的價值,如不龜手藥,幫助國家打了勝仗。他強調通過修煉,從而達到順其自然,內心超越現實的逍遙自在的境界。


江湖夜雨92


題目中關於鯤鵬在莊子逍遙遊這一篇中對應的原文是: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首先,嘗試分析描繪鯤鵬的意圖。原文重點是在描寫鯤鵬的碩大形象。莊子當然是講給我們人類聽的,這顯然是用舉重明輕、以大示小的方式來讓我們人,注意到在與鯤鵬比較後,自身是多麼渺小,不值一提。如果我們在結合下文看一看,就能推斷莊子要揭示的逍遙之理。

逍遙遊同一篇內,又描繪了冥靈和大椿的長壽:“(冥靈)以五百歲為春, 五百歲為秋”,“(大椿)以八千歲為春, 八千歲為秋”。這又是一輪舉重明輕,以大示小。相較於冥靈、大椿之長壽, 傳說高壽800歲的彭祖也只能算“小年”。那不過百年的凡夫,壽數更加可憐了,只能算“小小年”了。

什麼是逍遙呢?這個概念差不多可對應於佛教中說的“自在”和“解脫”。用現代概念呢,可對應於“自由”。

彭祖、冥靈和大椿,只是比人類長壽而已,在生命終歸於死這個角度看,他們不逍遙、不自在、不解脫,也不自由。眾生無論壽數長短,都無法自主於生命,有命鹹歸於死。鯤鵬如此的宏大,有力,其實也跳不出生死這個侷限。以上羅列種種,都是為了讓我們更深刻地認識渺小短壽人類的不逍遙之現實。

原來逍遙遊通篇都在說各種的不逍遙,讓我們見識到比我們更加厲害的生命狀態,那也只是相對的逍遙。個大小、壽長短都是不逍遙的存在狀態而已!

那麼真正的逍遙境界又當如何呢?答案在逍遙遊中間一段,掐頭去尾後的關鍵結論是: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無己也就是無我執;無功就是不刻意造作的無為;無名就是遠離戲論(言辭概念)。

所謂丟棄小我得大我,丟棄大我得無我,無我才是永恆我。無功無為,而無不為;無所不為,而不執著所作所為。無名無戲論,從相對概念中超拔而出,住於無依靠之地,無所住而生其心。

心有所住,即不逍遙,無所住即逍遙。有所造作,即不逍遙,無為則逍遙。有自我執著,即不逍遙,無我即逍遙。

在解釋逍遙之道這個方面,莊子文辭華美,百曲千折的理路,讓很多學人摸不到究竟。題主想知道到底逍遙是什麼境界。其實“到底”的逍遙,本就超越了語言、思想的範圍,凡言詮,皆不是。用禪宗的話講: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耐人尋味吧!道法妙難思,不可說,不可說。

以上用了以經解經的思路,將問題涉及原文通過上下對比,並結合佛教中類似觀點,努力解讀鯤鵬這一段的意趣,努力揭示逍遙的含義。希望對題主有所幫助,歡迎各位看官批評。





鼻菸客


莊子的目標是在

人間世逍遙遊,

為何不逍遙?

就在於有對待:

大小是非長短壽夭⋯

而且相互歧視,

使物論不齊,

人心自亂,

而且往往以名相指實體,

守陳跡而不化!

莫把寓言當實事。

鯤鵬言其大,

而魚鳥亦有小,

大可遙不能逍,

小可逍而不能遙,

莊子言逍遙,正是因其大,

而以為這是侷限,

終了就是討論如何在人間世可遊!

第二章即齊物論,求齊也。

魚大到無比,如山崑崙乎?

鳥大到無朋,其為鵬乎?

大小之別是我們有目共睹者,

因此而成為討論的起點!



商業模式師袁連法


莊子“逍遙遊”就是強調在認知服從天道法理主導支配下,事事順其自然,在天道法理支配內逍遙遨遊太空,自在度過一生,而能總不與天道辯證法理對抗,才能一生平安康泰。故其境界就是建築在“順命從運”道治的而不是“人治“基礎之上的。今之人與社會從牢固“人治”觀念根本轉變到“道治”的觀念境界生來,還是任重而道遠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