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腔隙性脑梗死可以永远不复发吗?

薄乔


关注李博士和你谈健康,带给你更多更实用的健康知识!

腔隙性脑梗死是指脑内深部小动脉闭塞导致的体积比较小的梗死。闭塞的小动脉直径通常在100-200um,梗死的最大直径<20mm(也有文献是<15mm),通常在3-5mm。

由于梗死的部位不同,腔隙性脑梗死可以从完全没有症状到各种不同的症状综合征,如:轻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共济失调、构音不清等。

研究发现腔隙性脑梗死的再发脑梗死的几率每年为4-10%不等,高于其他类型的脑梗死。但是,并不是每一个腔隙性脑梗死都会复发。

研究发现,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伴发糖尿病、高血压、男性、黑人、阿司匹林抵抗、有认知功能障碍,复发风险高。而严格控制血压、坚持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坚持服用他汀与腔隙性脑梗死后的复发率降低有关(年复发率降低至2.2%)。

其实,预防腔隙性脑梗死复发和预防其他脑梗死的复发,原则是一样的,就是:严格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戒烟戒酒,足量运动、健康饮食,加上服用阿司匹林和他汀。

虽然不能百分之百保证腔隙性脑梗死复发,但可以减少复发的几率。


李博士和你谈健康


一旦诊断为腔隙性脑梗,那你明天开始就要小心了,它极易复发!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我们得先了解下腔隙性脑梗死是怎么来的? 事实上,腔隙性脑梗死是医学影像学医生的诊断,准确的说是医学影像学技术比如螺旋CT、核磁共振检查发展的产物。 但它最早又不是影像学医生发现的,是病理学家做尸检的时候发现死者的脑组织上有一些小小的空洞而命名的。

换句话讲,在以前做检查是发现不了腔隙性脑死的,除非对尸体进行解剖!

因为腔隙性脑梗死是由脑深部的单个微小血管闭塞造成所供血区梗死,病灶大小通常小于15~20 mm,如果出现多个,则称之为多发腔梗。

(如图:不同大小梗死病灶,影响是不一样的)

不过不管是腔梗还是多发腔梗,目前认为其发病的病因跟脑梗死是一样的,都是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而这动脉粥样硬化只要我们到了一定的年纪,是多多少少都会存在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总能在中老年人头颅CT或MRI的体检检查报告中看到腔梗,甚至多发腔梗的诊断的原因!

其次,腔隙性脑梗死有没有症状跟其梗死的位置有密切的关系! 有的人得了腔梗,会表现为头晕、头昏或者一侧肢体麻木等症状,但大多数人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往往是去体检的时候才发现的! 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同样是腔梗,发生梗塞的位置不同,其症状也会有所不同!

因为我们的大脑就像是身体的指挥中心,指挥着我们人体所有的运动和感觉,而这种运动和感觉神经往往行走于我们大脑的基底节,如果我们的腔梗刚好发生在这基底节,就会出现一些轻微的症状。 当然,除了基底节以外,临床上腔隙性梗死病变部位还经常发生于我们大脑的脑干白质内,可能出现的症状就没那么明显了。



最后,一旦确诊为腔梗,虽短期症状轻微,甚至没有症状,也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因为其治疗后复发率是相对比较高的! 腔梗每年的复发率大概在4-11%,虽看起来不是特别高,但别忘记了它跟我们动脉粥样硬化有密切的关系,而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全身性症状,换句话说,你脑子里发现了腔梗,说明你全身的动脉血管都已开始多多少少存在这种动脉粥样硬化,一旦再不注意自身血压、血糖的控制、血脂出现异常、吸烟喝酒等,就会继发导致其他微小血管再次闭塞,而这种小血管病变还可以导致面积较大的梗死,大约有30%的腔梗患者在4年内会出现认知障碍!


医学小侦探


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是指大脑半球或脑干深部的小穿通动脉,在长期高血压的基础上,血管壁发生病变,导致管腔闭塞,形成小的梗死灶。据统计其发病率相当高,占脑梗死的20%~30%。常见的发病部位有壳核、尾状核、内囊、丘脑及脑桥、少数位于放射冠及脑室管膜下区。在这些部位的动脉多是一些称为深穿支的小动脉,它们实际上是脑动脉的末梢支,又称终末支。由于深穿支动脉供血范围有限,所以单一支的阻塞只引起很小范围脑组织的缺血坏死,即形成所谓的腔隙。腔隙性脑梗死为直径0.2~15毫米的囊性病灶,呈多发性,小梗死灶仅稍大于血管管径。坏死组织被吸收后,可残留小囊腔。 腔隙性脑梗死是脑梗死的一种。只是因为发生闭塞的血管较小,如穿支动脉,限于其较小的供血区,病灶较小,所以一般危害较小。



腔隙性脑梗死是病情相对比较轻微的一种脑梗死。它是因为大脑的毛细血管堵塞引起来的,往往症状比较轻,就是一点头晕、头痛的症状,甚至是没有症状。通过治疗,症状是肯定可以消失的,但是已经堵塞的血管造成的脑细胞坏死,在病理学上它是不能恢复的。另外导致脑梗塞的病理基础是脑血管硬化,也不会随着症状的消失缓解。腔隙性脑梗塞的病人,在发作以后,即使症状已经消失,后续的治疗,预防脑梗塞的复发,医学上叫做二级预防,还是要继续积极的进行的,包括阿司匹林、辛伐它汀等等,可能需要长期甚至是终身的服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