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崇禎寵信一對父子應對兩場大戰,竟想同皇太極謀和

向敬之

1

天啟七年(1627)七月,年輕的朱由校在奶媽客氏、太監魏忠賢等近侍的陪同下,在西苑遊船落水致病,被魏閹走狗、兵部侍郎霍維華進呈一種叫做靈露飲的“仙藥”,臌脹而死,成為了大明王朝著名的傀儡皇帝兼木匠大師明熹宗。

他的這種死法也有趣,與其父明光宗之死走了兩個極端。朱常洛也是吃了一種“仙藥”,狂瀉而崩。

難父難子。

明熹宗生前有過三個兒子,但都幼殤,后妃不少卻最後沒來得及幫他留一個子嗣。朱由檢以信王兼唯一的皇弟入承大統,次年改元崇禎。

不為明光宗喜歡、常被魏忠賢監控的朱由檢,幸運地變成了想中興明朝的崇禎帝。

朱由校給朱由檢留下的遺產很豐富,一個偌大的紫禁城,一個龐大的大明朝,以及兩場不得不打又不知怎麼打的戰爭。

一場在關內,主要在陝西,遭受連年旱災的農民揭竿而起。他們為生存而戰!


崇禎寵信一對父子應對兩場大戰,竟想同皇太極謀和

崇禎帝朱由檢

一場在關外,就是在遼東,明朝前都督兼龍虎將軍努爾哈赤,已稱汗建國十一年。他以“七大恨”為挑戰書,嚮明朝發起了幾次大規模的衝鋒。

崇禎帝寄望新任陝西三邊總督洪承疇安內,倚重複出經略遼東的袁崇煥攘外。

洪承疇在關內決勝千里,打得高迎祥、張獻忠和李自成不敢對抗。袁崇煥被後金新任大汗皇太極用反間計,借崇禎之手幹掉了這個攔路虎。崇禎帝只好請出榮休在家的孫承宗,可惜老孫頭聲望在外、治內乏威,很快被皇太極在大淩河大勝。

後金大軍趁勢入塞,大掠財物、人口和牲畜,兵部尚書張鳳翼畏罪自殺。崇禎帝決定起用丁憂回常德老家的楊嗣昌,下旨奪情,命他接任兵部尚書。

天下人口第一大國,人才捉襟見肘。

2

楊嗣昌是洪承疇的前任三邊總督楊鶴的獨子。

朱由檢即位後,剷除魏忠賢后,把楊氏父子培育為自己的人。

楊鶴在陝西,認為義軍造反因饑荒之極、民不聊生,提出“招撫為主,追剿為輔”。在他的努力下,招撫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功,陝西各部起義軍幾乎都接受招安。

崇禎二年,義軍王左掛進攻宜川城堡,楊鶴手中無將,情急之下,令督糧參政洪承疇領兵出戰,結果俘斬三百餘人。楊鶴實踐自己的剿撫兼施、以撫為主的理論,招降王左桂。

由於十萬帑金和藩王捐助的五萬白銀和二萬石糧食,杯水車薪,“所救不夠及十一”,不少義軍首領既降復叛。王左掛復叛,新任延綏巡撫洪承疇一改楊鶴的既定政策,剿而殺之。

洪承疇殺了王左桂後,又同總兵杜文煥在清澗縣大敗張獻忠,引起朝廷主剿派對楊鶴的綏靖政策提出抗議,聯合控告沒有起到真正的防患作用,反而使義軍首領時降時反,有釀成席捲明朝之大禍的可能。


崇禎寵信一對父子應對兩場大戰,竟想同皇太極謀和

洪承疇

崇禎帝下旨,升洪承疇為三邊總督,將楊鶴被召回京師,下獄論死。時任分巡河南汝州道兼右參政楊嗣昌是個孝子,三次上疏請求辭職,以代父罪。結果崇禎帝免了楊鶴的死罪,改戍江西袁州,不許楊嗣昌辭職,還溫言撫慰,激勵盡職任事。

楊鶴為官清正,但不知兵,也不敢弄清農民起義的社會矛盾根源,而做無可奈何亂招撫,憂民心切為良知,遺禍無窮為事實。

這,或許給楊嗣昌敲了一記警鐘。

早在天啟五年,楊鶴遭魏忠賢罷免,與主動辭職的楊嗣昌歸隱。後金侵犯,遼東告急,軍需吃緊,楊嗣昌留心邊事,將他在戶部參與財政管理的經歷編為《地官集》二十卷。還在信王潛邸的朱由檢讀了之後,認為楊嗣昌是一個人才。

人才難得。

非常之時,最需要的是人才。

人才既要重視,也要重用。

3

崇禎帝下令,任命楊嗣昌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山海關、永平府等地,提督軍務。兩年後即崇禎七年九月,他被提拔為兵部右侍郎兼宣大山西三鎮總督,六次上疏陳述邊事,主張開礦招工以瓦解亂黨,給皇帝的印象是異才可用。

崇禎十年,楊嗣昌被奪情赴任兵部尚書,成為崇禎帝極度倚重的救時異才。

他是一個有充分準備的人,即便守制在家也不安心守孝,而是關心時局,未雨綢繆,加之他熟悉典章故事,工於筆札,富有辯才,每次皇帝召見時,都能侃侃而談,與前任兵部尚書的呆滯木訥之狀,迥然不同。

朱由檢心潮澎湃,雄心壯志,覺得楊嗣昌讓他的“堯舜”夢有望,大呼:“用卿恨晚!”(《明史·楊嗣昌傳》)

崇禎帝遺憾沒有早點起用楊嗣昌。楊嗣昌受寵若驚,趕緊向主子獻上三策:一、攘外必先安內;二、足食然後足兵;三、保民方能蕩寇。

楊嗣昌走到了其父楊鶴主撫的對立面,成為了對農民義軍主剿的領軍人才。

他要全力剿滅農民軍。

楊嗣昌“四正六隅,十面張網”鎮壓義軍的戰略思想,在短期內還是有些效果的,將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逼到了低谷。湖北義軍首領劉國能、張獻忠接受招撫,李自成帶著十多個人倉皇而逃。

為了打好關內這一場仗,楊嗣昌主張同皇太極休戰謀和,對遼東採取綏靖政策。

他的理由是:朝廷無力同時應對兩場大戰。

崇禎十一年五月三日,崇禎帝在中極殿以“剿兵難撤、敵國生心”為主題,策試大臣。楊嗣昌以天象引入話題,列舉歷史上天象示警與異族關係的故事,力勸朱由檢對清議和,受到了復古派官員的強烈攻擊,但得到了崇禎帝的讚賞。

對於楊嗣昌以彗星出現等天文現象為由要議和一事,史家談遷在《國榷》中說得一針見血:“星曆之學非嗣昌所諳,而推言之甚詳,專為建虜而發,力主封賞。”楊嗣昌為了與清軍休戰,除了恢復邊市貿易,還不惜割讓土地。

其父身敗名裂,緣起於招撫義軍不力反受害。他反其道而行之,鏡鑑抑或復仇?

楊嗣昌違背了朝廷既定的收復失地的國策,甚至要出賣國家利益,來剿殺被迫起義的農民。

打仗打的是軍費。他建議向農民加派剿餉、練餉。這是逼迫更多的農民造反。

然而,楊嗣昌無偏無黨、勇於任事,崇禎帝對他更加信任,提拔他為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參機務,仍掌兵部事。

楊嗣昌是一個善辨的理論家,而是一個勇敢的實幹家,既不屬於東林黨,也不依附閹黨,在崇禎帝力排眾議的大力支持下,走出了與遼東強敵屈膝謀和的第一步。

他最後死在督師圍剿農民軍的征程上,客觀上屬於為國捐軀,得到了崇禎帝以輔臣之禮賜葬。崇禎帝還親撰祭文,哀嘆“自楊嗣昌歿,無復有能督師平賊者”(《明季北略》卷十七),追贈太子太傅,甚至以“議功”之例免除對楊嗣昌使二藩淪陷的責任追究,並將大臣們譴責楊嗣昌要論罪的奏摺一律留中不議。


崇禎寵信一對父子應對兩場大戰,竟想同皇太極謀和

楊嗣昌

崇禎帝不論怎樣偏愛楊嗣昌,但最後始終沒給他一個虛榮的諡號。就是說,崇禎帝知道楊嗣昌所為是為了他的江山社稷,但礙於悠悠之口而不敢給他蓋棺論定。就是後來的南明政權,對盡忠救國而國力不濟的楊嗣昌也是吝嗇的。而曾因與楊嗣昌政鬥失敗的盧象昇,與清軍交戰死後崇禎帝贈了太子太師、兵部尚書而沒給諡號,但南明福王還是追諡盧象昇為忠烈公。

楊嗣昌身後留下了爭議,是救時能臣,還是誤國奸臣?

很多人多將他與明末奸相溫體仁相提並論。儒臣劉宗周更是在南明弘光朝要求“追戮誤國奸臣楊嗣昌,以謝九廟之靈”。為此,楊嗣昌的兒子楊山松作《孤兒籲天錄》、楊山梓作《辨謗錄》,以澄清社會上流傳的種種攻擊楊嗣昌的傳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