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0 張氏祖源在清河才是真


揮公我祖,脈出青陽,創造弓矢,功賜姓張。世居清河,復盛八方,為卿為士,代出忠良。利民生計,水正灶王,佐國運策,稱帝文昌。相韓五世,破縱兼邦;定漢三傑,獨讓子房。

君政別駕,始興曲江;復徙中土,清河為鄉。

現存100部民國以前的張氏族譜或宗譜中,至少90部載有清河祖源地的同義文字,如“清河派衍”、“清河郡氏”、“世居清河”、“源出清河”等等,部分篇章結構比較完整規範的家譜、房譜也有類似記載。此外,在眾多張氏祖廟、宗祠、堂號、楹聯、匾額、神龕、碑銘中也常見以清河排頭冠名的現象。

清河作為張氏祖源地不僅史證物證俱備,而且早已植根於張氏族眾靈魂深處,昇華而成形軀骨肉間的血親觀念,是維持一姓繁榮和睦的要素條件。以此審度近年以來頻繁上演的張氏“新祖源”、“新祖根”鬧劇,豈不令人噁心髮指?諸如“祖根”認定之類,就好比認定某人“居家何處,爹孃是誰”一樣荒唐無聊。究其原因,統統都是錢作孽!統統都是欲害人!張氏不肖與方生術士的利慾媾合,竟把一個皇皇巨族鬧騰得烏煙瘴氣,顏面全無。須知古訓既有“欲亡其國先亂其史,欲亡其族先亂其譜”的告誡,這其中究竟有沒有境外敵對勢力蓄意作祟呢?在此特別提醒那些出於尋根善願又不諳族史的張氏族人務必當心!

下面再回到文章正題,來說說張氏清河祖源地的正確釋義。

首先說說“祖源地”與“祖地”的概念區分。祖源地是因得氏始祖(現稱得姓始祖,參見附註)冠名的特殊概念,通常指得氏始祖的生居地、受封地或領地,具有唯一性。祖地則是始祖後輩的生居地、受封地或領地,也包括世襲封地和領地,具有廣泛性。以張氏之古老龐大,祖地不計其數,而祖源地就非清河莫屬了。

附註:姓氏在秦以前是有嚴格區別的,“姓非氏,氏非姓”,“貴者有姓有氏,賤者有姓無氏”,姓標誌母系血緣而人人皆有,氏標誌父系血緣唯貴者有之,是權貴的象徵,秦以後因姓氏合用而廢,絕大部分現在的姓實為秦以前的氏。

再說張氏清河祖源地的來由及其地域範圍。張氏清河祖源地共識雖然形成已久,而文獻依據則是後世基於相關傳聞的記載,具有代表性的說法綜合起來有兩種。其一是:張氏始祖揮因觀弧作弓,力助黃帝大敗蚩尤於涿鹿,因功封於青陽,得黃帝賜姓“張”。基於這種說法,青陽為張氏始祖封地,理所當然就是張氏祖源地,而古文字中“青”“清”通假,所以青陽即清陽(水之北岸稱陽)。其二是:黃帝長子玄囂封地青陽,謂青陽氏,其五子揮作弓矢,官弓正,善張羅,世掌其職,世居其地。基於這種說法,青陽(清陽)為張氏始祖生居地,當然也是張氏祖源地。

有人難免會問,張氏祖源地不是青陽或清陽嗎?怎麼又成了清河呢?其實這是個古今地名變化問題,清河之名始於秦朝,《秦簡》有清河郡的記載,治所在今山東臨清縣北,秦亡漢立後仍隨秦制,於漢高帝四年(前203)復置清河郡,治所改在當時的青陽縣(即今河北清河縣轄區)。而清河郡又因清河流經青陽、故城得名,《水經注》雲:清河又逕清陽縣、故城西。所以,今之清河與古之青陽(清陽)屬同一地理位置,張氏清河祖源地或稱青陽祖源地,無非是“以今代古”的習慣說法而已,其地域範圍以現在的河北清河縣為中心,覆蓋故城、臨清等周邊區域。這個結論在後面文字中有進一步佐證。

近年來常見一些文章在論證張氏清河祖源地時,將張氏最早郡望清河郡作為有力證據。雖然不失關聯性,而實則略帶牽強,忘記了郡望產生的年代與始祖揮公的年代相去已經兩三千年。須知郡望的產生是在秦漢時期,這個時期的郡望能夠證明黃帝時期就有的張氏祖源地嗎?“望清河郡者獨最”(參見明嘉靖年《張氏會修統宗世譜》)之類的記載又能說明什麼呢?兩三千年的時空中張氏早已遍地開花,難道因清河郡張氏人口最多就是祖源地?中肯地講,張氏郡望真正能證明的是張氏祖地而非祖源地。其實,現存舊譜文獻中有不少“祖神傳說”比“郡望論”更具說服力,關於張氏清河祖源地的記載,最早可以上溯至商初,如《張氏天師大成譜》、《月洲張氏宗譜》《閩杭張氏宗譜》等影響巨大的譜系就有先祖“羅公”、“豫公”、“寧公”等傳聞記載,其中“豫公”的傳聞記載非常翔實,謂:張氏始於軒轅青陽氏第五子,造弓矢,主祀弧星,因而氏焉,世居冀州河間府故城邑明德鄉,越商時有河決之患,豫翁生子石生偕兄弟擇居徐州。這段記載中的地名雖然也是“以今代古”,但舍此之外還有何種文獻記載較之更為久遠和翔實呢?又有誰敢於輕言其真偽呢?

以上關於張氏清河祖源地的釋義未必會對當今張氏祖源紛爭產生什麼弭兵休戰的作用,甚至可能得罪各方“諸侯”,但以張氏之人溯張氏之源似乎又在情理之中。必須要說的是:誰想爭奪張氏祖源地,唯一途徑是以前的歷史中有所記載和文獻譜牒等等都有所標記,否則終是枉然如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