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如何看待庄子的天命和逍遥之说?

飞羽若鸿-彭成


如何看待庄周的天命与逍遥。

天命:是天地万物运行规律,是人生某个阶段做那一阶段该为之事,是时代之大势,是人心之所向。

于万卷书中见天命,于人情练达中见天命,于时间流逝中见天命。

当一个人步入而立之年,不惑之岁乃至知天命之时对于弱冠之时的所作所为必然会有新的不同看法。可能儿时的一件事,哪怕当时再不堪,在那是看来都可以说是一缕青烟,更不必说是某些不足挂齿的小事儿了。至于我们现在看来的所谓的比山高比海深甚至是自认为再也翻不过去的事到那是自会有一番新天地!上了岁数的人每每都会数摞当年的"风流韵事",更会以自己的这些人生经验,经历和体会教育和启发后人。这当然是源于青年时代对于多彩生活的加工以后的成品。年轻人的主要任务是屯货而非销售,否则也将失去老人之所以为老人的意义,不知道我到此我说清楚没有?

逍遥:或许肉体的逍遥并非真正的逍遥,而思想的逍遥才是庄子真正倡导的逍遥!以出世的心态做入世的事情是再好不过了!

逍遥不是随意,不是任性,而是符合客观需要的约束,遵循自然的规律。

庄子的逍遥,是讲要齐物、自然。所寻找的是如何认同客观世界,如何把复杂变为朴素和太初,如何找到事物的本质,因此需要服从现实和把问题客观化,减少自身的疏忽。

一切都是有其自然的过程,都是无为而自化,所以现实的行为只是一种符合道德规范、符合物质发展规律的行为轨迹,不需要自行去阻拦什么、抵挡什么,突出人在宇宙中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其特点是静,其工作是疏导。这才是逍遥的意义。


风云小杰


以下我为大家分享,我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与想法,希望我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帮助,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

“逍遥游”可以说是“庄子”一书的总纲,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基石。“逍遥游”一词在庄子笔下,得到了质的飞跃,赋予其全新的涵义,有了更为深刻的内涵,从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感染力,也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极大地影响。


“逍遥游”这个听起来就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洒脱境界,往往是一般人对于庄子最深刻的印象。的确如此,《逍遥游》的位居首篇无意能够显示出某种意味,譬如它可能是立说的宗旨,或者作者可以要突出的某些内容。


通观全篇,更多的是会发现,“逍遥游”是庄子一生追求的目标,更可以说是庄子的人生境界和人生态度的写照。


一、庄子与“逍遥游”“逍遥”一词并非庄子首创,《诗经·郑风》已有“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此外,《楚辞》、《离骚》、《礼记》等都提到过“逍遥”一词,这些所谓“逍遥”都是安闲自得之意。而庄子所要表达的逍遥不是形体上的逍遥,因为它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它只是想像中的逍遥。庄子所表达的逍遥是和我们目前所理解的逍遥是有着天壤之别的。

庄子所谓的逍遥是一种哲学思想,其表示人生处世的一种世界观。庄子主张精神上的逍遥自在,所以在形体上,他也试图达到一种不需要依赖歪里而能成就的一种逍遥自在境界;庄子认为宇宙中的万事万物具有平等的性质,人要顺从自然的法则,要安时而静养,人应该融入与万物之中,从而与宇宙相终始;庄子还提出要忠实内在德性的修养,德性充足,生命自然就会流注出一种自足的精神的力量。《逍遥游》全篇集中表现了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逍遥游”的意思是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对《逍遥游》的理解,是理解庄子哲学思想的关键。它的主旨是人应该摆脱一切功名利禄权势的束缚,在精神上达到一个超然物外、悠游无为、绝对自由的境界。在《逍遥游》的开头,庄子就以一种恢宏远阔的气势,以一种宽广博大的情怀,把人带进一个高远的境界:“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飞,以及飞所代表的上升,正是《逍遥游》的主题。


在此,庄子描绘了一个广漠大气的世界,它带给人的是一种超妙的感觉,同时也是人的心灵舒展开放。庄子借《逍遥游》为人们开辟了一个自由空灵超拔高远的天地,他不仅表现出了高屋建瓴的洒脱和豪迈,同时也寄予了他对社会人生深刻的体验和感悟,对历史和现实未来的冷峻思考,蕴含了深刻的哲理。“逍遥游”是庄子哲学的总纲,是庄子对人生的理想的追求,对精神自由的向往,是精神从主观形体和客观现实环境中的提炼。

二、庄子的逍遥理想庄子真正关心的并非是帝王如何治理天下,而是个人的身心自由。从理论上说,人应该是自由的,但是从事实上看,却无人能够自由。人生在社会之内,总是要受到各方面的制约。针对如此的困境,庄子提出了无用之学和游世之说的避祸之道。首先是无用之学。


“方今之时,仅免刑焉。”这是庄子对于当时社会环境的生动描写。如何免刑,庄子首先想到的就是“无用”。所谓“无用”就是指不被权势者所用,但是无用并非永远有效,有时还是归于无效,于是庄子进一步提出了游世的思想,主张“乘道德而浮游”。游世者,游戏人间也。逍遥游是庄子的理想境界:“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怎样才能逍遥呢?只有“无待”。有待则必为外物所役,如“列子御风而行”,“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如何才能无待呢?只有“无己”。有己则必有所待。所以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至人是无己的,神人是无功的,圣人是无名的,这才是最高的境界。三句之中,“无己”是关键。在庄子看来,功名是不应追求的。无论是说大树还是大瓢,庄子说的都是大人,有一个大心的人。大心就是忘我之后的心,摆脱世俗追求神性的心。

所谓的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并不在一个遥远的地方,它也并不是一个实际的空间,即便你到了一个荒漠,找到一颗大树,如果你的心是拥挤的,或者被物充满的,你仍然不会获得逍遥。无何之有乡言的不过是一个心境,这是心遗忘了世界遗忘了自己以后的一种状态,无功无名无己之后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中,心中无物,心中无人,心中无己,一切都消失了,心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虚室。但是你千万不要把它看作室绝对意义上的虚无,因为在这个虚室中,可以生出光明。生命的意义正在这里呈现出来。


三、逍遥观的影响庄子议论“逍遥”,主要是怀着一颗忧患之心论述人与物的相处往来,希望可以无所待而游于无穷,在阴、阳、风、雨、晦等各种条件下不受限制地翱翔,达到自由自在的理想境界。庄子作为道家思想之集大成者,以其玄妙高深的“道”论,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的高远追求。庄子的《逍遥游》不但为丰富和深化中国文化内涵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直至当今,对于我们理性地思考问题、客观地对待生活、工作和学习,都将有着深刻地启示。

在当今社会中,“逍遥”也是一个热门话题。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要想做到“逍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虽然高科技给人们带来了很多方便,但是其负作用也是随之而至,想要处理好各种复杂的关系更是难上加难。所以想要“逍遥”,还是得效仿古人。庄子认为,要达到逍遥无待之境,就要做到物我两忘。套用现在的话就是大公无私。群众没有私心,就会一心一意为国家做贡献;干部没有私心,就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二者相辅相成,就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人人都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社会才能安定祥和,从而实现个人的逍遥游。庄子在《逍遥游》中,倡导了一种逍遥型的理想人格,他鼓励人们开阔视野,充分张扬个性,培养不为物累、不与物迁的独立风骨。这种逍遥姿态,其中蕴含着敢于问天的求索精神,引导人们以理性意识思考问题,以独立的心态寻求人世间的不同答案。

21世纪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时代,知识的更新、产品的开发都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如果我们局限在陈旧的思维框架中,就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把庄子这种独立超然的思维品格运用到现实的求索与思考中,就可以打破精神枷锁,从传统观念和世俗困扰中超脱出来,帮助人们形成超越现实的心态,增强积极思维、勇于攀登勇气,培养不畏险阻、不怕挫折的心理品质,在科学的道路上大胆创新、敢想敢说,以良好的精神风貌追求自己的理想,敢于对世俗观念进行大胆地批判,在天地之中确立自己独立的位置。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画长卷中,庄子无疑为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他的哲学思想,他的精神境界,他的人格修炼,他的审美追求影响和改变着一代代人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在《逍遥游》中,庄子所反映的逍遥观念对宇宙人生的观察是深入的,他在文中所描绘的理想境界,也是庄子人生哲学的中心旨趣。


庄子的《逍遥游》作为一个特定的精神领域,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未来将越来越显现其存在的价值,并最终得到价值的回归。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庄子的《逍遥游》其中也夹杂着不少消极混世的思想。因此,我们必须批判地接受庄子的逍遥游精神,以求真务实的态度,研究、吸收、利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以良好的心理素质迎接各种时代的挑战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玖子岩


传统解庄的三个主要思路是——“以道解庄”、“以儒解庄”和“以佛解庄”。

其一,有人将庄子的“天命”与“逍遥”诠解为“必然与自由”:“庄子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发生存在,都有其必然的因果联系,都要受其他事物的推动影响……这种全宇宙的必然关系,就是他所说的‘命’之意义。他认为人是无法离开或者改变这个必然关系的……而他又是一个渴望追求自由精神的人,于是在这个矛盾中,他产生了幻想主观的逍遥自由思想。”

其二,作为“命”之所自出的“天”,其根本性质是“自然”的。无论是天命,还是生命、性命、运命,其所发用者,均是“天”。

其三,庄子认为,自然界和现实社会中的逍遥,都是有所依待的,也就是有待的逍遥。也有人这样解释:庄子的逍遥是人类的精神所能实现的最高境界。人要想实现逍遥,就必须摆脱物的限制,要能做到物物而不物于物,要实现无所待,这样我们就可以实现无情无心无情,实现无功无名无己,最终走向神人、圣人和至人才能达到的逍遥境界。


三两梅花


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老庄"。道家的思想是避世,推崇无为而治。天命与逍遥都是道家思想的体现。 个人认为:天命即自然,鸟飞天上,鱼游水中。战国时期,诸侯混战,按道教宗旨,各国之间,应各承天命,顺其自然,消除战争。 逍遥指人的自由快乐,庄子博学多才,见闻广博,但不入仕,也不想入世。曾拒绝楚威王高官厚礼之邀。身外之物皆可弃,一入侯门深似海。在庄子看来这些非但毫无吸引,而是束缚自己自由快乐的枷锁。自由,才可忘我,才能一心求"道″,达到人道合一,道法自然。


懋启


庄子所谓的“命”,实包含天命、生命、性命和运命等多重义涵,并不简单等同于“必然性”;且“必然性”并不是庄子“命”论之根本性义涵,与其以“必然性”解说“命”,不如以“自然性”来解释。“命”乃是庄子对“天道之自然流行变化”的拟称。庄子认为,天道自然之变化,既有常又无常,故“命”之变化既包括必然,也包括偶然。同时,“逍遥”也无法对等于西方的“自由”概念。因“逍遥”之本义为“游”,虽然它在后来一定程度上被赋予了“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等涵义,但与西方的“自由”概念还是存在着一些难以融贯的意义差别。故庄子“命”与“逍遥”之思想关系,并不构成“必然与自由”的关系,将庄子“命”与“逍遥”的关系诠解为“必然与自由”的关系,应该是以西释中的一种“不当比附”。


三迟


尽人事 听天命 没烦恼~

重点在没烦恼 才是真逍遥~


顺其自然杜科斌


唯有感悟了天地万物为一体,才能活得如此逍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