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淺談《浣溪沙》"但是有情皆滿願,更從何處著思量”

首先,我們把這首【清】納蘭容若和《浣溪沙》的背景瞭解一下。

《浣溪沙》

拋卻無端恨轉長,慈雲稽首返生香。

妙蓮花說試推詳。但是有情皆滿願,

更從何處著思量。篆煙殘燭並回腸。

作者,清代詩人,納蘭性德(1655-1658),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諱改性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正黃旗滿州人,大學士明珠長子,生長在北京。幼好學,經史百家無所不窺,諳悉傳統學術文化,尤好填詞。公元1676年(康熙15年)進士,授乾清門三等侍衛,後循遷至一等。隨扈出巡南北,並曾出使梭龍(黑龍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擾東北情況。1685年(康熙24年)患急病去世,年僅31歲。納蘭性德去世後,被埋葬在北京海淀區上莊皂甲屯。

淺談《浣溪沙》

納蘭多情,世人皆知,卻少有人知曉他通曉佛學精華。納蘭號為楞伽山人,正是取自於佛學。大乘佛經中有一本非常著名的佛經叫《楞伽經》,全名《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楞伽》是佛經的一種,傳說達摩從西域帶來,是佛學中一部很主要的寶典。義趣幽眇高深,讀者極需慎思明辨。古人取“山人”為號,有隱居者的意思,故“楞伽山人”即隱於佛經者。想要拋卻無端煩惱轉而幽恨更長,納蘭說:慈雲稽首返生香,是祈求於神明,願賜予返生香,好讓亡妻回到身旁。

寫這闋詞時納蘭在大覺寺中,正值妻子逝世一年,痛定思痛,痛斷柔腸,試圖擺脫這般消極,卻愈是更加思念。無奈只得乞求於神明、乞助於佛道,希望找到一條解脫之道。此時的納蘭喪妻之痛過於深重,已有成痴之態。

"但是有情皆滿願,更從何處著思量"這句話怎樣去逐字解釋它的字面意思?

"但是有情皆滿願”,屬於佛學思想,鼓勵眾生要願意相信。只需潛心希望,都可如願。"更從何處著思量"?讀來是有些懷疑和埋怨的。乞求至此,倘若如它所說,有願景者都可如願,亡故之妻今生難見,納蘭心裡明瞭,只是不肯接受現實,自我安慰罷了。於是每思痛楚,只嘆這痴情,痴情之心頑固又深情。

藉此,容若在這裡的“妙 蓮花說試推詳”應當就是在推詳《法華經》中關於觀世音菩薩的這段內容,對仗:“但是有情皆滿願,更從何處著思量”。 用轉折的語氣,"但是"轉用“有情皆滿願”語帶雙關,原意:是一切眾生都能如願,引申義反而用了字面上的涵義,是說: "有情人"多情,情深的人。"皆"〈副〉全,都,會意。從比,從白。從“比”,有“並”的意思。"滿願"只要許願,總能如願。

淺談《浣溪沙》

"更",〈副〉會意,從白,有"並"的意思。"從"表示重複,相當於在、再、又。"何處"表示哪裡,什麼地方。"著"助詞,表示動作正在進行或狀態的持續,下落,表示深度。"思量"惦記,思考。焦慮之情沒有著落,心情百轉千回,惶惑無助,讀來更有些懷疑和埋怨的。

我們仔細體會這 兩句“但是有情皆滿願,更從何處著思量”,患得患失的神情溢於言表。 這兩句本是化用王次回的詩“但是有情皆滿願,妙蓮花說不荒唐”,王詩的意思是說,看到 眾生都能如願,才曉得《法華經》裡觀世音菩薩有求必應的說法並不荒唐。

通觀全篇,一個悽惶的、忐忑的多情種子躍然紙上。當人的某種慾望得不到滿足,或某種煩惱得不到排遣之時,往往乞求於神明,乞助於佛道。其實這是容若本人的一種解脫,只能得到心態的暫時平衡而已。此篇即為描繪這一求得心態平衡的心理過程。他的一切都圍繞著亡妻——因為她的 死,他在佛門中尋找靈藥;因為遍尋不獲,他對佛經和菩薩也隱隱有了疑惑和埋怨。他是一 個信徒,更是一位深情的丈夫!

淺談《浣溪沙》

敬請關注哦!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