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如果庞统不死,刘备会不会统一中原?

创造者放映


庞统:字士元;号凤雏;荆州襄阳人。东汗时期跟随刘备,担任军师职务。

益州刘璋,因遭到汉中张鲁的侵扰,刘璋部下张松劝说刘璋与刘备结盟,邀请荆州的刘备进入益州。庞统一同跟随,庞统建议刘备在宴会上杀掉刘璋,刘备考虑到这样做不得民意,对统治益州不易,所以刘备并未采纳。

之后,刘备与刘璋闹掰。庞统出谋计策为“上中下”三计,上计偷袭(过激);下计放弃(过缓);中计是先除掉刘璋部下杨怀和高沛,占领涪陵,以及夺取雒城,再围攻益州,迫使刘璋投降。

刘备选取了中计后,在攻占雒城期间,为减少时间,庞统与刘备亲率出兵,路经落凤坡时庞统不幸中箭身亡,年仅三十六岁。庞统虽然死去,但局势已定,不久雒城拿下,刘璋投降,益州平定。

庞统身亡,对于刘备是一大损失,但不影响刘备以后的局势发展。之后诸葛亮六次北伐,才是关键,因种种原因迫使诸葛退兵,因此大势已去。

所以说,事态发生突变,不是谁能说了算的。


时光畄影


不要抢,我来说说,如果庞统不死,刘备会统一中原。

我这样说,有如下几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徐庶有言:“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庞统号“凤雏”,天下知名,和“卧龙”诸葛亮齐名。这里有个误区,可能大家会认为“卧龙凤雏”,庞统的能力就应该在诸葛亮之后。

他的才能其实比“卧龙”诸葛亮高,这可以从他巧设连环计,用火攻破曹军,令周瑜和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胜出。自此才有了名传天下的赤壁之战。这里的诸葛亮,只是知道可以利用天气原因进行火攻,但能让曹操中连环计,全天下除了庞统绝无其他人。

其实,知道这个事情的还有一个人,那就是给刘备引荐他们的徐庶,事实证明,最厉害的是他,可惜刘备没有能力留住他。



第二个原因,庞统的治理政事能力超强,当初诸葛亮写举荐信让他直接找刘备,打算委以重任。

但刘备以貌取人,基于还是诸葛亮介绍的,就只让他做了耒阳县令。

开始庞统天天出去溜达,回家吃饭喝酒睡觉,对县衙的事情一概不理。

张飞下来巡查,庞统当着张飞的面把积聚起来两个月的政事两个时辰就处理好了。



等诸葛亮回来告诉刘备,刘备才知道埋没人才。这里可以看出刘备没有曹操的心胸开阔,没有曹操的容人之量。如果是曹操,就不会以貌取人,而是以能力强弱来下定论。

庞统处理事情,比起诸葛亮的事必躬亲是不是要轻松很多?所以庞统不死,就没有诸葛亮的累死于五丈原。

第三个原因,庞统的内政处置能力更厉害,战略性部署比诸葛亮更长远和成熟。如果庞统还在,虽然他是从襄阳出来的,但领军人物已经是诸葛亮了,他就不会属于任何一个集团,也不会偏向于任何一个贵族势力,他只会一心一意的帮刘备取得天下。那他就能分化蜀国的凉州集团和荆州集团的力量,才能更加利于团结起来征战四方。



还有,如果刘备要取得天下,那么还要庞统和诸葛亮要团结,一致对外,方能得到天下。那么徐庶的预言就能成功,“卧龙凤雏”当真就名垂千古了,可惜啊!

“凤雏”庞统终陨落于“落凤坡”,只留下了“卧龙”诸葛亮孤身一人,穷毕生之力,终斗不过曹魏。


白云山水居


在三国之中,“卧龙凤雏,的一人便可安天下”。卧龙说诸葛亮,凤雏说庞统。他们两个都是世上少有的人才,但是人们对庞统的死感到非常遗憾。庞统的死是不可接受的,因为他是神人,但他是在指挥进攻成都的战斗中被射死的。虽然诸葛亮很有权势,但毕竟他也会生老病死。所以很多人认为,如果庞统不死,他可以与诸葛亮联手便能统一天下。如果按三国演义的设定,庞统不死那就真的大结局了。庞统这个人,谋略不输诸葛亮。张飞去看他的时候,半天处理完几个月的事务,说明在处理其他事务上的能力也非常强,我们姑且可以认为他治理内政也没问题。但事实上,即使庞统还活着,刘备也几乎没能统一全国。地盘,经济,人口等方面的指标都在魏、蜀、吴三国之末。他只能团结吴国,抵抗曹操,占领汉中,然后模仿刘邦的统一道路,但太难了。此外,而且天时地利人和也没有优势。仅仅依靠顶级谋士,仍然难以改变天命。首先,刘备北伐的时机很少。赤壁战役后,北伐曹操可能是唯一的机会。刘备越晚,就越被动。因为曹操的地盘比较大,经济比较强,蜀汉根本耗不起。所以不管是天时地利人和,蜀国都没有太大的优势。即使凤雏没死,刘备也不一定能打败曹操孙权一统三国!




小熊读历史


《三国志》中对二人的评语是:庞统雅好人流,经学思谋,于时荆、楚谓之高俊。法正著见成败,有奇画策算,然不以德素称也。拟之魏臣,统其荀彧之仲叔,正其程、郭之俦俪邪?

陈寿把二人于魏臣相比,认为庞统可以算是荀彧的兄弟,而法正可比程昱、郭嘉,可见二人之谋略也是相当高的。今日,我突然有个想法,如果庞统没有在战场被流矢所射,法正也没有过早去世,刘备的蜀汉集团会更加强大么,会挺进中原,甚至打过黄河吗?姑且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吧。

当年,刘备入川时是带着庞统的,假设庞统没有战死,而诸葛亮也没有入蜀,当然赵云、张飞等将要入川协同刘备包围成都,将诸葛亮留在荆州协助关羽即可,没有诸葛亮,刘璋同样会投降,刘备降伏益州是没有问题的。至于进取汉中,本来就是法正和黄忠的功劳,夏侯渊也抵达不住刘备的攻势,因此,刘备还是顺利的占有汉中。

于是,刘备像历史上的一样,拥有荆州和益州,只是多了庞统和法正两个重量级的谋士,当然要假设法正没有早亡。

第一,诸葛亮历来主张联吴抗操,他在荆州,必定注意和东吴交好,况且东吴有他亲戚,说起话来也方便,诸葛亮在历史上与东吴的外交手段大家也是有目共睹的,因此,有他在荆州,必定和东吴关系交好。

第二,历史上东吴偷袭荆州,有一个原因是关羽骄傲自大,目中无人,对东吴也是十分轻视,东吴自然不满。而如果有诸葛亮辅佐和提醒,相信关羽会收敛许多。即使往最坏的方面考虑,诸葛亮也比关羽考虑的全面,会注意提防东吴的偷袭,即使东吴偷袭,也不会得手。

第三,孙刘既然结盟,刘备出兵,必然请孙权也协助出兵。即使孙权有坐山观虎斗想法,也总得摆摆样子吧,这总要牵制他的一些兵力吧,同时,如果他出兵,也可算是对曹魏的东部攻势吧,会降低刘备攻击的难度。

因此我想,东吴偷袭荆州的历史可能就不会重演。也许有人会说,益州南部还有一个孟获呢,那可是蜀汉后方的一个威胁。我想,其实南蛮的威胁并不大,从历史上看,南蛮皆持勇少谋,他的叛乱依靠的是南中的地势优势加上攻击的突然性。遣大将攻之,定可败之。至于诸葛亮当年亲自南征,是考虑到要收服人心,永绝后患,如果现在要主力攻魏,对于南蛮,使用武力镇压也未尝不可,毕竟,这不是主要矛盾嘛。

现在,我们来看看刘备的攻势吧。先看西线战场,因为没有诸葛亮,从益州出兵的必定会是庞统和法正,二人不像诸葛亮那般行军谨慎,却多有奇谋,对于魏延的出子午谷奇袭,我想他们多半会采纳。而曹魏这边正是两代交接之时,司马懿还未掌握大权,与蜀汉相比似乎处于下风,我想魏延成功的可能性会很大。由于事出突然,魏延一举夺下长安也不是没有可能。至于关中诸郡,原本与曹魏中央的关系就不紧密,夹在魏蜀之间,谁强就倒向谁,从历史上看,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刚一出兵,南安、天水、安定就叛魏降蜀了。因此长安以西地区不难平定,我想,让赵云或马超这样的大将统兵,法正作谋士,平定这一区域是完全可以的。而庞统则要辅佐刘备,率领大军继续东进,张飞、黄忠、魏延的威猛可不是说着玩的,如果借着魏国没有及时组织起抵抗兵力的时机,一鼓作气可以打下洛阳!呵呵,当然这样假设有点乐观,但我想,这不是没有可能!

再看荆州方面,关羽的实力自不必说,历史上仅他一人之力,就可水淹七军,威震华夏,逼得曹操要迁都以避其锋芒,如果又有诸葛亮的协助和刘备西线的兵力牵制,我想关羽可以攻的更远,甚至可以实现和西线刘备的会师!

至于东线的东吴方面,我则认为成功的可能性不大,因为东吴皆习水战,而陆上作战则经验不足,与曹魏的北方军队相比,在陆地作战其实力有一些差距,我想,如果能够牵制住魏国的部分兵力就属不易了。

至此,刘备就实现了跃马中原,再往后的形势,我想就很难预料了。因为,我们推测的战局是以曹魏的国内不稳和长安的防守松懈为前提的,如果刘备攻下了长安甚至洛阳,魏国必定大惊,并全力组织反扑,起用大批有实力的将领,例如司马懿。刘备的军队经过长期作战业已疲惫,需要休整,粮草问题可能也将出现。而东吴方面必定会有所改变,因为魏蜀两国,无论哪边胜利,下一个目标便是东吴,东吴必定是谁弱就帮他抗击另一强的,如今蜀汉势如破竹,他必定会有所考虑。因此我想,之后的战局无法再推测了。

至于刘备能否进一步北上,甚至打到黄河,我想难度还是很大的,因为魏国的实力毕竟在蜀国之上,被其偷袭成功必定反扑,蜀汉的攻势可能也只能到此为止。

当然,以上所述皆是假设,且本人对蜀汉有所偏爱,必然加入了个人情感,历史毕竟是历史,无法改变,对于喜爱魏国的朋友自然无法接受。

闲来随笔,聊以自娱,仅此而已!






L刘哈档案


假如庞统能够活下来,那么历史也许会不同。

首先,庞统的才能和诸葛亮不分上下,庞统原来担任的是东吴的功曹,相当于军中参谋。其胆识和谋略在其短暂的出场中便足以窥见。赤壁之战中献连环锁船使得曹操大败;出上中下计策助刘备谋西川。

其次,如果庞统仍在,刘备采用隆中对制定的据荆益,结东吴,图中原的战略的话。此时荆州守军便有军师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三大虎将。诸葛亮的治理能力是不容置疑的,从其前期赤壁之战中的出谋划策、后期白帝托孤后的团结蜀国内部的各种举措便可见一斑。

而刘备等占据益州后,便又能广招益州人才。 此时益州有军师庞统,武将也将不止于黄忠、魏延等人。

让我们继续假设,若荆州有诸葛亮和关张赵等人坐镇,诸葛亮能以其外交之才结交东吴,以内政之才治理荆州,关张赵静能守城,动可伐地。无荆州之失,刘备图谋中原能兵分两路,同时若与东吴共谋魏国,魏国将面临三线作战。

但历史的长河奔流,理想和现实还是存在着差距。假如庞统不落,荆州可保,无伐吴之消耗,韬光养晦,起荆益之兵,天下之主为知也。     


涂鸦小精灵


我们现在所了解的庞统基本上都是《三国演义》中而来,或是通过三国类游戏所了解的。

但是要说《三国志》中的庞统,并没有什么较多的篇幅表现出他的军事用兵高超,治国计谋卓越之类。个人觉得庞统在三国时代和诸葛亮相比还是差个等级的。

以刘备当时武将众多但是军师谋略奇缺的情况来看,庞统作为一个军师还是有一定地位的,但其地位和诸葛亮相比不在一个层次。

所以即使庞统不死,在完成统一这个目标上并不会起到决定性作用。北伐战争是在刘备死了以后才进行的,如果诸葛亮北伐,留庞统看家,一定会对北伐的顺利进行起到促进作用,而至少不会出现因为后院失火造成北伐失败的情况,统一中原也是很有可能实现的。


愤怒的小猪


庞统不死能不能帮刘备一统不好说,他的死却实给蜀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庞统如果不死,诸葛亮也不用急着入蜀,有诸葛亮在,关羽至少不会死,可能就没有了让蜀国大伤元气的夷陵之战,刘备也不会落得白帝托孤。

蜀国又怎么会到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局面。如果关羽不死,荆州不丢,诸葛亮何必辛辛苦苦的六出祁山,他在隆中定下的可是荆州和蜀中夹攻魏国的局面就可以实行了。到那个时候天下鹿死谁手还未可知。所以庞统的死导致诸葛亮的入川,其实就是为关羽荆州败亡乃至蜀国后边一系列事情埋下的隐患和导火索




小宇电影剪辑


庞统不死,刘备也是不会统一天下的,因为蜀国能不能统一天下,决定因素并不在庞统身上。

首先庞统作为当时有名的谋士,他的影响力确实很大,本事也是与诸葛亮伯仲之间,但是当初水镜先生说“卧龙凤雏得一人者得天下”,可没说两者都得了,得天下就如探囊取物了。所谓一山不容二虎,纵容诸葛亮有容人之量,庞统可未见的,因为他相貌的原因,虽然名声在外,但是见到本人,确实有点见面不如闻名了,所以连续的碰壁他的心中早就憋着一口气。不仅是江东孙权,就连一代枭雄,那么礼贤下士的刘备初次见面都没有立即重用,只是给了个县守的小官。所以后来得到重用之后也是有些急于求成想证明自己不比诸葛亮差,这也是后来殒命落凤坡有一点原因吧!

再说当初水镜先生的话“卧龙凤雏得一人者得天下”,大部分人都只知道这句批文,却不知还有下句“子初孝直亡一人汉室难兴”。刘备进益州得到两个人才,刘巴(字子初)和法正(字孝直),刘巴是当时蜀国顶尖人才,刘备称帝的文件、诏书、蜀汉律法等等文献都是出自他手,可惜后来却重病而死,刘备听闻更是哭倒在地。再说法正,法正之才堪比郭嘉郭奉孝,就连诸葛亮都佩服至极,可惜天妒英才早早去世,后来伐吴战败,诸葛亮感叹“若孝直尚在人间,定能扭转乾坤,不致大败而归”。可见这二人对于蜀汉的天下一统也起着关键作用。

谋臣说完说武将,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这是对蜀国后期武将缺失的描述。五虎将关张马黄陆续死去,小将关兴、张苞也相继病亡,蜀国拿的出手的战将只有姜维和战神老将赵云了,连廖化这种绿林人都要拿来当先锋官了,可见蜀国武将衰落,几乎无人可。

所以不是一个庞统不死,就可以让蜀国夺取天下的,而是人才凋零之后的蜀国,已经没有能力取夺中原,取天下了。最后只有诸葛苦苦经营,最后累死在五丈原,留下终生遗憾。




冷风洛雨


假设庞统不死——刘备能够更快平定益州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指出“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但是到了北伐前夕的“出师表”中,却说“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同样是益州,怎么在刘璋手上又是沃野千里又是民殷国富的,到了刘备手上,却疲惫不堪、危急存亡了呢?

那是因为战争对人力物力的破坏是巨大的,东汉桓帝时期人口有5000万,可是西晋统一之时,人口只有1600万,可见,经过东汉末年到三国的混战,中国人口锐减到原来的1/3,在庞统的谋划下,“所过辄克”,一直打到雒县,庞统身死以后,刘备命令诸葛亮等人入川,经过巴郡、雒城等战役,最终包围成都。就拿张飞打败巴郡太守严颜这一战来说,表面上是以张飞的胜利结束,实际上长远来看对刘备集团是重大损失。

张飞和严颜的战争,同时消耗了荆州和益州的兵力,实际上刘备原本是打算跳过巴郡,直取成都的,等夺取了成都,巴郡自然可以兵不血刃传檄而定,可惜庞统身死,打乱了刘备的战略部署,不得不调集诸葛亮来支援他。可是荆州与雒城距离千里之遥,刘备当时已经是孤军深入,如果诸葛亮要率兵支援刘备,必须自江陵西向武力夺取周围郡县,以武力夺取益州东部郡县,无论是刘备集团失败还是刘备集团胜利,对于益州来说都是属于内耗状态。

汉中之战,虽然刘备在正面战场打败曹操,夺取汉中,但是实际上曹操已经提前迁移了汉中人口,刘备是“得地失人”,而且汉中之战刘备集团其实打得非常艰难,甚至前期的作战是非常不顺利的,直到法正献策、黄忠阵斩夏侯渊,才反败为胜。汉中之战,是刘备集团“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结果,实际上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再加上夷陵之战,数万益州精锐全军覆没,这就是为什么诸葛亮之前说益州民殷国富,北伐之时却已经是益州疲敝了,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庞统的意外身死。

假设庞统不死,不需要调遣诸葛亮入川,益州荆州的实力也不会损耗那么大,诸葛亮的军事能力还是比不上庞统的,如果庞统不死,刘备集团能够更快的平定益州,平定益州以后就有时间赶在曹操之前进攻张鲁,凭借张鲁的能力,肯定敌不过有庞统、法正两大顶级谋士。这样一来,无需与曹操进行“汉中之战”,就能够夺取汉中之地了。

假设庞统不死——诸葛亮能够继续留守荆州

因为庞统的身死,刘备不得不命令诸葛亮、赵云、张飞前来支援,这样一来,整个荆州只剩下关羽一个人留守,而高傲的关羽根本看不起江东孙氏,为今后孙权集团袭取荆州埋下伏笔。实际上吕蒙的白衣渡江之策并不算多高明,诸葛亮如果留守,是可以识破吕蒙的计策的,而且诸葛亮性格极其谨慎,一定会把荆州防线布置的固若金汤,吕蒙敢不敢偷袭都是问题。江陵城易守难攻,如果南郡太守糜芳不投降,实际上是可以坚持到关羽回援的。可是糜芳因为和关羽有矛盾,居然直接投降了吕蒙,如果诸葛亮在,糜芳是断然不敢投降的。假设庞统不死,诸葛亮能够继续留守荆州,荆州也不至于失守了,这样一来,隆中对从荆、州益州二路分兵的计划可以实施,蜀汉很有可能真的北伐成功的。

综述,假如庞统不死,蜀汉是可以一统天下的。





朝闻夕记


首先明确告诉各位读者,这是不可能的,三国演义对此做了详细讲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个人观点是觉得不可能的因为:

在刘备落难见司马微之时,司马微对刘备言: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但后来刘备两个都得到了,当时刘备占据荆州一大片地盘,武有五虎上将中的四员(关公,张飞,赵云,黄忠)马超是在后来攻占西川时收服的,文有诸葛亮,庞统。当世两位顶极军事人才,真可谓是一统天下的条件基础都已经俱备了,只需等待机会就可以率军出征,机会很快就来了,张松献图为刘备引路搭桥,刘备亲自出征,庞统为军师,而当时的西川刘璋手下也没有什么很高明的人才,庞统很快就可以能够帮刘备攻占西川。可刘备瞻前顾后,庞统又立功心切,所谓心急就容易出错,一失足成千古恨,凤雏被乱箭射死在落凤坡下。恐怕庞统在死的时候是心不干的。以他的军事才华居然寸功为立,按当时的情况讲刘备攻占西川之后,西川不是很稳定面临曹操的危胁,荆州孙权早就想攻占了,如果庞统不被射死的话,诸葛亮,庞统就是刘备的左右臂,应附当时的危机是很容易的,一个守荆州,一个守西川,也不会出关公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关公被杀,张飞被手下割头的事情,严重的削弱了蜀国的国力。以致于刘备集团从事业的顶峰衰弱下来。按当时刘备集团的国力跟曹操,孙权比刘备集团是最弱的。曹操,孙权身边当时有一大批谋臣辅佐。如果当时庞统没死。有他和诸葛亮辅佐就可以祢补这方面的不足,也不至于蜀国后来人才青黄不结,诸葛亮活活累死的局面。

但如果庞统没死,刘备会一统中原了。这个看上去也不太可能,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多未能成功。搞得国力一天天的衰弱最后走到灭亡的地步。当时魏国和吴国国力强盛身边有那么多文臣武将为他效力。魏国有司马懿,吴国有陆逊,即使庞统在也只能帮蜀国把国家冶理的强盛一些。也不太可能帮刘备一统中原。魏蜀吴三国的国君当时都是明主,谁也灭不了谁即使换成庞统代诸葛亮出征也不可能成功,最多只是留下很多经典战役,也不会改变当时三国局面。

到最后也只能是孙权,曹操,刘备他们这一代创业者先后死去,等到下一代强者一统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