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重慶醫生冒險插管 搶救雲夢重症患者

孝感日報 通訊員 趙紫東 聶傑傑 吳夢玲

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多因缺氧引起身體狀況惡化。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保證患者血氧濃度,讓身體其他器官不缺氧,就可能保住生命。

要改善危重的缺氧狀況,有效方法之一就是進行氣管插管。對於醫生而言,為新冠肺炎患者插管是一件危險的工作。

最大的危險是,醫生在插管時和患者口鼻相對,含病毒的氣溶膠直撲面門。其次,在插管過程中容易產生職業暴露。比如面罩掉了,手套破了,這些意外可能讓身體和病毒直接接觸。

2月26日,來自重慶江北區人民醫院主任醫師鄧清軍、潼南區人民醫院副主任醫師楊東和雲夢縣人民醫院ICU護士長龔翠紅就對該縣一例新冠肺炎患者進行了插管救治。

“完成當天的查房後,我們認為6床患者病情在逐漸加重。”鄧清軍說,這位50多歲的女性患者已經在ICU內住了多天,出現了嚴重的低氧血癥,使用無創呼吸機後,血氧飽和度提高效果不明顯。

“我們當時的想法,就是不放棄任何一線希望。”楊東說,患者病情嚴重,不插管可能當天都熬不過去。通過綜合評估,他們把插管的想法報告給了雲夢縣人民醫院並取得了同意。

為減少暴露風險,插管一般選擇在可視喉鏡的輔助下,把氣管導管插進患者的聲門,形成一個持續供氧的通道,將氧氣高效送到身體裡。

受條件限制,原本需要戴正壓送風頭罩的三位醫護人員,此時只能靠著被動吸氣的全面屏和N95口罩來防護自己。這就意味著在插管過程中,要又快又準,儘量減少和病毒接觸的時間。

按照流程,為患者插管先要讓其身體儲存足夠的氧氣,隨後注射鎮靜劑、肌肉鬆弛藥、血管活性藥,讓患者全身肌肉鬆弛,以便軟管放入氣道。

楊東、鄧清軍、龔翠紅分工合作。楊東負責操作呼吸機,龔翠紅負責注射藥物。鄧清軍負責插管。

由於患者肺部感染,身體儲氧機能較差,醫生們需要在短時間內完成操作,否則患者的臟器難以承受。時間越短,也意味著醫護人員受感染的幾率越低。

當儀器顯示患者氧飽和度達到100%時,楊東示意龔翠紅注射藥物。

隨著麻醉藥效起效,楊東按下呼吸機暫停鍵。鄧清軍用可視鏡喉鏡快速打開患者口腔,瞄準聲門迅速將氣管導管插了進去,在一旁的楊東將插管導芯抽了出來,護士長則立即把管子連上呼吸機並啟動,整個過程一氣呵成。

“患者血氧上升了,成功了!”看著儀器上的數字不斷走高,三位插管醫護人員鬆了一口氣,齊聲對患者說了一句:“加油!”

目前,插管患者病情由加重轉為暫時穩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