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胡適是個愛國青年

民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胡適先生一直是備受爭議的人物。歷史上對他的評價素來呈現兩極分化,正面的評價是:自由開明的知識分子。負面評價:崇洋媚外,賣主求榮。胡適發表的“中國應全盤西化”的主張成為他一生最大的汙點。

胡適是個愛國青年


這裡我想為胡適先生說兩句:我覺得胡適先生的主張是正確的,這是乃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有著透徹的洞悉和深刻的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到了近代已經毫無精華可言,說盡是糟粕也不無道理。華夏五千年正統文化即精華,可說屈指可數。延續時間最長的無疑是從周朝伊始的“貴族精神”這類似於西方的“騎士精神”皆以契約精神為共同行為準則,遵守遊戲規則,正直而誠實的為人處事,中國的“貴族精神”從三晉分家開始遭到破壞,而後秦統一六國進一步瓦解,中間歷經數朝的苟延殘喘,最後以劉裕誅殺司馬氏全族而終結;其次的“士族精神”也是發端於春秋戰國,魏晉南北朝達到鼎盛,隋唐興科舉以後遭到破壞,最後終結於南宋;蒙古人入主中原推行的民族政策使華夏的正統文化遭到毀滅性打擊。單就文化層面看,華夏亡於南宋是沒問題的。明清兩朝的中華文化基本上就是變異扭曲的奴性文化,只知道有皇帝,不知道有國家,更不知道自己是人民。鴉片戰爭以後,近代的中國面對西方工業文明的衝擊已無任何招架之力。這讓當時一直“以華夏為尊”的日本深受震動,在國內掀起了思想熱潮,以福澤諭吉為首的漢學家對中華文化態度大變,認為“華夏文化猶如腐朽之巨木,毫無存活的希望”當即決定與華夏文化徹底決裂,主張“脫亞入歐”,將日本全盤西化。後來的明治維新證明了這一主張無比正確。正統文化浸染下的華夏先民絕不是我們今天這般模樣。

作為知識分子的胡適先生,經歷了滿清和民國兩個時代的動盪,深知中華傳統文化的封建荼毒有多厲害,它給國家和民眾帶來的災難是空前的。所以,並不是胡適崇洋媚外,而是用歷史發展的眼光辯證看中西文明的差異優劣,對比的結果令他對中華傳統文化異常悲觀。他的思想很激進,但除此之外,確實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案了。我覺得胡適先生是一個實用主義者,他出發的立場乃是中國人民,國家還排在第二位。

胡適是個愛國青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