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老子讲: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个“无”是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存在的意思吗?

l不二l


我来正碓的解释老子讲的"无"的本意。

我为什么说我可以正碓的解释无的本意,因为我己经亲证了生命本质真理即解开了生命奧秘之谜实现了生命永恒存在的自在的目的。

老子无的本意是,

这个无不是没有的无,老子叫道,释迦摩尼叫法身佛性,我把二者通俗易懂的用现代语言叫生命体(不是灵魂)。

这个生命体是生命产生和存在的本源和依据,也是宇宙的万物产生的本源和依据。没有生命体就没有生命的产生和存在,就没有宇宙的万物产生和存在。

生命体是一个气物,它只有自己才能看到自己的生命体,除此之外任何的高科技及别人都是看不见的,认识发现和亲证生命体是认识生命本质真理即生命奧秘之谜的关键,认识和亲证了生命体及其功用可以彻底的实现防病治病把握健康长寿和把握生命永恒存在的自在的目的。

生命体是无生灭无始无终本来就有的是永恒存在的,它不能被消灭也不能被创造的,它的奧秘之处是,可以无而忽有产生生命和宇宙的万物,小无内大无外遍及宇宙的一切处,无形象无障碍,但是它不能独立起作用不能独立存在,只有依据身体和意识才能起作用。

简单的说,老子的″无"就是生命体。它是生命及宇宙万物产生和存在的依据和本源。


智慧575


我理解是这个无是我们肉眼看不到的无,在我们看来什么都没有,但是它可以生长万物。小的时候做过一个实验。将路边的土用罐头瓶子装了半瓶子,然后用水把土润湿。上面盖了一个纱布,也用水润湿。那时候是平房。放在了自家水缸的后面,阴暗的地方。一个星期以后拿出来打开一看。里面长了很小草,还有很多虫子。这种虫子现在很少见了叫潮虫,专门生长在潮湿的地方。当时瓶子里头只有半瓶子的土,别的什么都没有。可是他在特定的生长环境下就可以长出东西来。这就是我理解的从无到有。道家是无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有。佛家是因缘生,因缘灭。缘就是条件,条件成熟了温度湿度都有了,他们的生存环境就具备了,所以就会生出东西来。这就是从无到有的过程。


夏天4568


【结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个“无”意思是阴阳,不是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存在的意思。

老子这个老祖宗啊,就是担心后辈们看不懂《道德经》,在《道德经》中不厌其烦的,翻来覆去的讲解“道”,“有”,“无”这些个概念,真的是,太难为他老人家了。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个“无”,不是什么都没有的意思,是与《心经》中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中的“空”的意思完全相同。

别着急,我们慢慢的,一步一步来。解释这个“无”之前,先解释老子《道德经》中“道”的含义。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现在理解了吧,这个“有”就是“三”,“无”就是“二”。

什么是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话是老子在《道德经》开篇首先阐明的。

古人行文不采用标点符号,因此,就有一个断句的问题。老子的这句话断句如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是宇宙能量的集中处(或者理解为现代科学说的奇点,宇宙大爆炸学说),由于我(老子)不知道叫做什么,姑且就叫它为道吧,但是,它并不是你们以日常经验、或者以常理,理解的道;

至于名字呢,我暂且命名为道,但是,这个命名不是你们按照我的命名就可以理解的道。

需要说明的是,真正要理解老子所说的“道”,只有实修实证才可以,也就是向内求的方式,王阳明同学的心学与证“道”异曲同工。

那么到底什么是“道”?混沌初开之前,宇宙全部的能量混合着,交织着,无序碰撞着,这个状态叫道。

老子是怎么知道的?古代的牛人,比如老子,没有通达宇宙的能力是写不出来《道德经》的,传统的说法叫做天人合一。站在人类的角度可以叫做人天合一。

一生二,也就是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个“无”=“二”

可以把宇宙最初的奇点理解为一个大型离心机,以想象不到的速度进行高速旋转,最终分离出了两种东西,一种东西叫阴,一种东西叫阳。

因此,这个“无”的意思就是阴阳。而不是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存在。

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从我们人类普通人的角度,这个“无”是用眼睛看不见的。

说到这里,可以这样理解,道有两个属性,一个是阴,一个是阳。这里要特别说一个重要的问题,阴阳是道的属性,而不是道的组成。

这个问题非常关键,很多人的理解都是错误的。

二生三,也就是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个“有”=“三”

老子在《道德经》中,关于二生三的描述是:“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

宇宙太大了,看都看不到它的全貌,老子把它叫夷,宇宙的声音滚滚而来,大到听都听不见老子把它叫希;宇宙的真实感受也感受不到,老子把它叫微;“夷”,“希”,“微”,合称曰道。

因此,“夷”,“希”,“微”就是“三”,它们是“道”的组成。也就是“三。”而“夷”,“希”,“微”均有阴和阳的属性。

这是老子给起的名字,其实无所谓,叫什么阿猫,阿狗,阿猪组成了“道”也未尝不可。

可以把“夷”,“希”,“微”想象成宇宙高能粒子,实际上,它们并不是这样的。而每种高能粒子都分为两种属性,一种是阴,一种是阳,同时,它们还在做犹如布朗运动一样的无规则运动。

需要再次注意的问题是,从我们人类普通人的角度,这个“有”仍然是用眼睛看不见的。

顺便说一下,希是有声音的。“希”的声音是“ong”。验证希很简单,只需要静静地打坐,功夫到了,就能“听”见“希”的声音。

那么,“三”又怎么生成了万物呢?

必须降低“三”的能量才可以生成万物。

可以这样理解,非物质的“夷”,“希”,“微”,也就是“道”,能量是很高的。做个比喻吧,我们看见的闪电,一次闪电产生的电量,足够一个城市使用好久。但是,闪电的能量,与“道”所蕴含的能量,简直差N的N次方个数量级。

“夷”,“希”,“微”在不停的无序碰撞之后,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同时随机组合,这样就生成了天下万物。用个好理解的词,叫做“造化”。

空不异色,色不异空

《心经》中的这句话,几乎成为了现代人的口头禅。实际上,心经中的“空”,与老子说的“三”,是一个意思。

简单地说,“色”是指物质世界用肉眼可以看到的所有东西,其中包括人体本身。“空”是指组成原始宇宙的本源。

人类在这个宇宙中,当然是由宇宙来的,怎么可能凭空无故的产生。

佛教的这句话,又叫“不二”法门,有两个解释。

第一,等同观。世界万事万物,无所谓好,无所谓坏,无所谓对,无所谓错,等同看待。这个还是在“有我”的角度去看问题。

第二,我即宇宙,宇宙即我。我与宇宙有什么区别呢?都是一样的,都是由“夷”,“希”,“微”组成的,哪里还有什么“我”?这个是在佛教称之为“无我”的角度去看的。这才是真正的天人合一。

修行的层次不一样,看问题的角度,就会有较大的区别。如果能够证到“无我”的层次,这就相当的厉害了。


【佛、道、儒在最基本的问题上,看法是一致的。这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统一,这才是老祖宗的智慧,这才是老祖宗留给我们宝贵的遗产】


老祖宗的智慧


这个“无”

当然不是指不存在,而是确确实实的存在

这个“无”,指的是事物的空性

万物生于有中的这个“有”,指的是事物的明性(或名性)

即一个事物拥有两种性质:空性和明性\r

举例:\r一支笔,所以称为笔,“笔“这个名字,就是事物明性,”笔“是被人定义出来的名字,如果换个动物,看到这个笔,他不会认为他是笔,可能会是木棍,所以,叫什么都是明性

而笔这个事物,本身什么也不是,他的名字是被人叫做笔,但它本身其实什么也不是,无名无号,是空的,即是笔的空性

金刚经中:如此说法非常多

1.\t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2.\t“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3.\t“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4.\t“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5.\t“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6.\t“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7.\t“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8.\t“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9.\t“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10.\t“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再看老子这句话: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天下万物生于有:

天下万物的诞生,当一个事物被发现,被命名后就宣告了这个事物的诞生,故说天下万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

无,是本身就存在在哪里的,名字当然生于本身 \r\r就如:你叫张三,当张三这个名字出现,你就有了,但张三这个名字来源于你,你什么都不是,只是叫张三而已

道德经开篇便说:能被说出来的道,都不是那个想说的道,只要一说,就错了

故,道本无话可说



张鹏先生


老子讲: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个“无”是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存在的意思吗?

首先我们可以肯定这个“无”并非什么都不存在的意思。这个“无”具体要如何解释,得看我们自身对《道德经》的“道”的理论如何理解。

其实在《道德经》的第一章就给出了“道”、“无”、“有”的定义和关系。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在“道”的作用下,天地最开始的状态,我们称之为“无”,而生成天地万物的过程,我们称之为“有”,所以“有”是万物的母体。

再来看四十章中这句话的上下文和原话: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循环反复是“道”的运作方式(反者道之动),而在无形中对万物施加影响是“道”的特性(弱者道之用)。这是在阐述“道”的特质和运行状态。

注意,《道德经》中的概念都是在说明一种状态。“道”是状态,“德”也是状态,“无”是状态,“有”也是状态。那么“天下万物生于有”作何解释?其实就和“有名,万物之母”是一样的。因为有了“有”这种状态,才会产生天下万物的实质化形态。

这里简单举例说明一下“道”和“德”的状态。

假如我们站在原地,要向某一个方向出发,但是并没有迈步,那么是不是有着朝任何方向走的可能性呢?这种充满所有可能却没有选择的状态,就是“道”。因为没有选择而拥有所有选择,这也就是“无”。

如果我们现在向某个方向移动一步,就打破了这种状态,我们在“道”的基础上做出了选择,抛弃了其它方向,得到了前进的方向,这又是什么呢?这就是“有”了,也就是“得”了。“道”的状态也就发生了改变,这就是“道可道,非常道”。

而“有生于无”并非是“无中生有”,而是相对于“道”这种最本初的“无”的状态,我们把“德”这种选择方向之后的动态称作“有”。实际上“有”和“无”是“道”这种初始状态发生了选择方向之后的两种对应的状态。有“无”才有“有”,而并非“道”变成了“德”,成为“有”的状态,就没有“无”的状态的“道”了。“有生于无”其实是说没有“无”这个“无名,天地之始”的概念,就不会有“有”这个相对概念的意思。

所以才会“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有”和“无”,同从“道”出,但是因为状态不同而名字不同罢了。“无”的状态是“德”中像“道”的状态,但并非“道”,而“有”则是“德”中和“无”相反的状态。这两种状态我们统称之为“玄”,“玄之又玄”就是“反者道之动”的运行轨迹,有无合一,是所有的、最终的归属,也就是回到“道”的状态(众妙之门)。

我们可以把“无”比作佛家理论中的“空”。因为佛教理论在民间普及更广,大部分人都知道这个“空”并非“空空如也”,而是一种状态,一种充满了的状态。比如说杯子“空”了,实际上装满我的情义之类的这种狡辩。

其实这种认识是错的,这个“空”另有其意。佛教“三法印”,《杂阿含经》中的“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也就是原始佛教“苦集灭道”四真谛的另外一种表述。其认识逻辑是,由于“无常”而“空”,由于“无我”亦“空”,而成佛就是明白这些道理后的“涅槃寂静”。基于龙树的中论,这种“空”并非指万物皆空,而是指万物的本性都一致,也就是万物是没有自性的,如果有,这种“自性”也只能是“空性”,也就是“佛性”。

而通过修行达到这种认识就是“明心见性”,这个“性”就是“空性”,即佛性。

佛性是对道家的“德”的另一种解释,或者说是对“德”的反叛。因为道德的“德”,并不包含“空性”,没有自性的东西,就是没有“德”。

佛家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说的就是“道”的“有即是无、无即是有”。 但是佛教并没有很彻底地去从“道”的角度来理解,因为“道”代表着“本始””、“初始”,这是与佛家“无始无尽”的基本教义是相矛盾的。

说到底,佛家的哲学思维只到达了道家的“德”的层面。

不过我们能够理解到佛家“空性”,或者说理解到道家的“有”和“无”,思维层次早就离那些把“无”和“空”当做没有的人要远一些了。

看世界的眼光,或许就不同了。

毕竟要“得道”,好像没人能做到啊。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梧桐树边羽


《道德经》第四十章指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这里的“无”,正是什么也没有、空无一物、虚无的意思。但是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句话,却不能简单机械的理解为“天下的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质,有形质又产生于不可见的无形质”,而应该理解为:天下万物生“以”有,有生“以”无。

01 “有”“无”之辩

《道德经》第十一章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能带来便利,而“无”才能使“有”得以发挥作用。

这里的“无”,是道家哲学的重要概念之一,老子正是从现实世界中的车毂、陶器、房屋门窗等器物“无之以为用”的现象出发,才引申出其重要的哲学观点:“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02 “有”“无”相生

结合《道德经》第十一章“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论述来理解,“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意思就是:天下万物生“以”有,有生“以”无。也就是说,天下万物生而有之,而“有”皆因“无”以为用,离开了“无”, “有”也就不能发挥什么作用了。这也正是《道德经》第二章所论述的“有无相生”的辩证思想。

这里的“有”与“无”是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有”离不开“无”,离开了“无”,“有”也就不能发挥什么作用了;“无”也离不开“有”,离开了“有”,“无”就更谈不上什么用处了。

总之,“有”与“无”的辩证关系,正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真谛所在。


紫天云


真正的圣者智慧,是相通的,尽管有深浅之分。这个“无”,与佛教里面讲的“空”,比较接近。

这个“空”,不是“什么都没有”的意思,而是“无限的可能”。正因为无限的可能,才能化生万物。“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佛经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这个“空”的理解,有很多层次,如“顽空”、“真空”。

在我们的观念当中,有一个不空的东西存在,这样才能建立一个与其相反的概念——空性。

然而,从物质的本性来说,无论“空”,还是“不空”,都是不存在的。比如,如果世界上从来就没有大象,当然也不会有“大象不存在”、“大象是空性”的概念。


因此,单纯的空,并非究竟。但是,当我们还有执著的时候,就不能把空性的观念丢掉。

当我们彻底抛下执著的时候,说什么空性不空性,都没有意义了。


佛教告诉我们:所有的物质,包括有色有形的物体,与无色无形的能量等等,都是从心的本性光明中产生的。

心的本性光明,才是万事万物的基础。


佛法里的空,不是空无所有,是性空而非相空,是理空而非事空。有人籍口“四大皆空”而不检行迹,殊不知罪性虽空,因果却丝毫不爽。


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是中道义”。此偈指出了佛法的空、假、中三观。

比如 O2 和O皆无气味,化合成臭氧O3,则产生臭味。故此臭味不从内来,不从外来,而从因缘和合来,并无实体。


但体性虽空,现象却有,这就是中道义。


科学界觉得这种臭味来源是个谜,而佛陀早就在《般若二万颂》里告诉我们:只要因缘聚合,就会产生因业力所显现的轮回妄相。


大千世界聊天室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一句出自老子《道德经》,我们该如何理解它?若要理解这句经文的含义我们首先要知道有和无这两个概念的意义。看到无这个字我们首先会想到空无和虚无,认为无这个字就意味着无有和无物。看到有这个字我们就会想存在和实在,从而有这个字就意味着实有和有物。于是有生于无就被归结为如的从空无一物有产生实在的问题,但是我告诉你,这个理解是错误的。因为根本就不存在从虚无中产生实有的道理。

那么,老子为什么又要说有生于无呢?其实老子所说的有生无实际上就是万物生于道这个概念。有指得是可被人们感知觉经验的万物,无则指得是不可被人们的感知觉经验的道。有和无是一组意义相对的概念,判分有与无的标准是可否被人们的感知觉官能经验到,所以有指的是可以被我们的感知觉器官经验到的实在,而无指得是不能被我们的感知觉机能经验到的实在。

在老子学说中,宇宙中有两种实在同时并存,一个是无限的自在的实体,但它却不能成为人们感知觉的经验对象,只在这个意义上它才是无,而在实质上它却是有,因为它是宇宙中可以被感知觉机能经验到的实在之所以为是的原因,没有它经验中的万物就不可能存在。所以它也一个实有,只不过是一个不能成为人们经验对象的实有。由于不能被我们经验到,所以才称它为无。

在我们经验中没有一件事物是永恒不变的,一切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所以,我们说经验中的事物都是时间和空间中的有限存在。它们虽然有限,但却有很真实,我们可以观察它的形状丶形态、颜色丶等属性,我们还可以使用触觉感知它的硬度丶重量丶等属性。在我们看来它们才是真真实实的存在。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称之为有。

所以,老子讲有生于无实际上讲得是可经验的万物生于不可经验的道。老子所讲的道虽然不可经验但却是一个实体丶实在,实际上还是一个有,所以老子说有生于无,实质上还是有生于有的,可经验的有生于不可经验的有,而不是有虚无和空无中生某个存在物。比如,一个杯子就不可能凭空产生。但是我们可以说电磁波可以使我们的手机发生信息,手机产生的信息与电磁波之间的关系就可以理解为有生于无。如果我能穿越到古代,让古人看我的手机信号,并将电磁波的理论解释给他们听,那他们肯定会一头雾水,我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凭啥你说有就有呢,在这个状态下手机的信号在古人看来就是无中生有的。老子所说的有生于无也要这样来理解才合理。





一道霞光


“有生于无”,这个“无”并不是指什么都沒有,而是指“混沌、冲和”的状态;指“真空妙有”的状态,即“真空非空、妙有非有,即空即有,即有即空”的状态;这个“无”还指先天一“炁”氤氳泛泛、变化莫测的状态。“炁”字,下面“灬”,读音为huǒ 或 biāo。火,或热气。读(huǒ)时,古同“火“。读(biāo)时,烈火的意思。在这里应读(biāo)音,烈火的意思。所以“无”还指先天一“炁”的状态。这个先天一炁,是群阴中的一点真阳。一阳初动处,天心无改移,性火真空,真空性火,这就是上天造物、万物更生的源动力。

“混沌冲和”状态,还指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火中有水,水中有火,生生不已,此去彼来,往复推迁的形态,且无法准确定义,一说即错,举念即乖。所以“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这个状态唯悟道、见道、实证方知。老子说吾不知其名,象帝之先,强之曰道,这是从道的本体“无”上这个概念讲的。

结语:“有生于无”同时处于“本来什么都没有”又“本来什么都有”的状态。大家想一下,这是不是科学量子力学概念?薛定谔做实验的猫就处于“既死又生”的两种状态,观察者一确定观察思维,两种量子形态就从叠加态坍缩了,变成要么生,要么死的二选一结果。

我们的老祖宗是不是掌握高科技的科学家?哈





苍胡颉


不是的,简单的讲,老子所说的“有”和“无”都是相对于我们的认知能力而言的,所以所谓的“有”,指的就是我们可以知道的存在,而“无”则是我们无法知道的存在。

“有”和“无”是不同的存在形式

有些存在我们是可以知道的,比如象电磁波,如果它的波长介于380至760纳米之间的话,就可以被我们的眼睛捕捉到,叫做可见光,那么这部分电磁波,就相当于老子所说的“有”。

波长小于380纳米,或大于760纳米的电磁波,我们就看不到了,但这部分占比要比可见光大的多,那么在古人而言,因为技术手段的原因,这部分就不可知了,所以就相当于是“无”。

这只是一个例子,现代科学发现宇宙中存在有大量的“暗物质”和“暗能量”,这都是我们无法知道的存在,我们所知道的那部分,在整个存在的范围中,顶多也就占到5%。

由上可知,所谓的“有”和“无”,并不是一个客观标准,而是针对我们的主观认知能力划分的,一个我们无法认知到的东西,再怎么表达,别人也很难理解,所以倒不如先暂时的设定为“无”来的方便。

比如佛家讲“佛观一碗水,八万四千虫。”在没有显微镜的年代,除非对佛的话深信不疑,否则很难接受,但真理往往和我们信或不信没有相接的因果关系,我们相信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存在,而我们不相信的,也不一定真的就不存在。

老子深谙这其中的玄妙,所以在《道德经》里,他并没有以否定的态度来诠释“无”,而是把这个“无”和“有”并列放到了相同的平台上,让后人去细细的感悟。

“有”和“无”之间随时面临着转换

现在我们可以对《道德经》里的“有”和“无”下一个清晰的定义了,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从我们认知的角度来看,“有”和“无”都是万物存在的方式,我们可以把“有”理解为已经显现出来的,能够被我们认知到的“无”,而“无”呢?我们则可以理解为还没有显现出来,暂时还不能被我们认知到的“有”。

抛开主观层面,“有”和“无”二者是平等的,我们通过一颗种子无法看到大树,那么种子是有,大树是无,但随着种子破土发芽,日渐生长,大树便从无变为了有,而种子则彻底失去了它的踪迹,从有变为了无。

这个就是“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道理,就象是转动着的月亮,在我们的眼睛里,从月初到月末,月相从眉月、弦月到满月、残月不断在变化,月初从无到有,月末又从有到无,不停的循环往复,但实际上抛开我们的视觉认知,从月亮本身而言,它就是它,一直没变。

所以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里就已经明确的告诉了我们,“此二者(有和无)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总之

《道德经》里的“有”和“无”是从主观角度来命名的,“无”不等于什么也没有,“有”也不等于永恒的存在,万物的真相如何,不是靠想象就可以知道的,需要我们按照古人的经验,一步一步的去践行,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这样才能最终找到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