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絕望的孩子:媽媽,那根竿子我永遠夠不著

01

一個初三的男孩燒炭自殺未遂,父母請求老師幫忙開解。老師問:“你父母對你那麼好,媽媽早上五點起床,替你煮新鮮的飯、炒新鮮的菜,她怕你初三壓力大,吃不下外面買的便當,也怕你營養不夠均衡,天天自己做好便當,送你上學,你為什麼還要自殺,讓你父母傷心?”男孩子深吸一口氣說:我就是怕他們失望,覺得每天活在罪惡感之中,不如死了算了。”

原來,這個男孩的成績並不出眾,平時總也考不上九十分,他覺得自己不是讀書的料。男孩的母親便對他說:“我不要求你考一百分,你只要考九十五分,我就很滿意了。”男孩憋足了勁,要達到母親的期望。

有一天數學終於考了九十六分,男孩高高興興地把考卷拿回家給媽媽看,滿以為會得到媽媽的表揚。想不到媽媽非但沒有表揚,反而問他:“另外四分哪裡去了?”男孩的心裡就像有什麼東西碎了,他才知道,媽媽雖說考了九十五分就滿意,其實要求的是滿分。沒有拿到滿分,永遠達不到媽媽的期望。這個男孩對自己很失望,他覺得自己再怎麼努力也拿不到一百分,自殺是目前唯一的解脫之道。

這是臺灣著名腦科學家洪蘭女士講過的一個故事。

絕望的孩子:媽媽,那根竿子我永遠夠不著

02

自殺未遂的,還有機會聽聽他的心聲。可還有一些孩子,沒有機會了。

元旦剛過,上海一個五年級男孩從學校的樓上跳下來,當場身亡。媽媽在現場對著孩子撕心裂肺地喊,“都是我的錯啊!都是我的錯!媽媽再也不逼你做作業了。”據說這個男孩是個學霸,成績一向很好。眼看又要臨近考試,想必是媽媽逼得太緊,壓力太大,寧願一躍而下。

每位做媽媽的聽到這樣的消息,都是一陣揪心的痛。對孩子高要求,本是對他們滿滿的愛與期待。為了孩子的美好未來,父母也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犧牲。可是當期待轉化為壓力,又遠遠超出了孩子的承受能力,就產生了這樣的惡果。孩子沒了,一個原本幸福美滿的家庭也散了。

絕望的孩子:媽媽,那根竿子我永遠夠不著

03

對孩子有要求沒有錯,前提是要遵循兒童的發展規律,瞭解孩子的認知水平。

前蘇聯教育學家維果斯基提出了“最近發展區”理論。他認為要確定兒童發展的兩種水平:一種是已經達到的發展水平;另一種是兒童可能達到的發展水平。

已經達到的發展水平使兒童能夠獨立完成任務。可能達到的發展水平使兒童在成人的幫助下,在集體活動中,通過模仿,能夠完成這些任務。“最近發展區”就是這兩種水平之間的距離。

根據任務以及兩種發展水平的劃分,兒童分為三類。

第一類兒童已經完全掌握了完成任務相應的知識和能力,通常能夠自己順利地完成任務,顯示出他“都會了”。

第二類兒童所掌握的知識和能力,距離完成任務的標準還差得很遠,成人的指導也有限,很難在短時間內幫助兒童提高至完成任務的水平。

第三類介於前兩類之間。兒童掌握了完成任務所需的部分知識和能力,通過成人的引導,通過兒童的模仿和練習,最終把不足的部分補齊。

針對這一類兒童的教育引導工作是教師的工作重點,因為可以用較少的努力(比如只講兩個例子)就可以取得較好的效果。教師會研究如何將學習任務劃分等級,讓兒童每一次爭取完成與他發展水平相近的任務,然後逐步提高等級。簡單地說,就是讓他“跳一跳,夠得著”。

絕望的孩子:媽媽,那根竿子我永遠夠不著

04

我們可以看到,兩種發展水平之間的差距就在於兒童是獨立完成,還是在成人的幫助下完成。有些人可能對此有誤解,認為只要有成人的幫助,就能夠將兒童的認知水平提高。因此,一味從個人的願望和期待出發,打著“為你好”的旗號,不斷給孩子施壓。一旦孩子沒有做到令人滿意的程度,就執行“大棒政策”,動輒打罵、威嚇、懲罰,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

臺灣親子作家蔡穎卿在《教養在生活的細節裡》說道:雖然每個人都不同,但在各個成長階段,還是會有大致共同的成熟度可供參考。心理不夠成熟卻要求太多,一定會形成緊張,這是高估。

有些家長,就是高估了自己的孩子,以為孩子是神童,人家三年級學的內容,他在幼兒園大班就可以學會;又以為孩子是機器人,不管教給他多少知識,他都能全部塞進腦袋,還不知疲倦。

以錯誤的方式進行“成人的幫助”,非但不能靠孩子自己的力量“跳一跳,夠得著”,反而會讓孩子能跳也不敢跳,想跳也跳不動。

文中開頭提到的那個男孩,他說媽媽的要求就像跳高的竿子,以前他每次都跳不過,總會把竿子踢下來。終於有一次跳過了,他正高興著,回頭一看,竿子又升高了。這樣一來,孩子的心裡永遠只有挫敗感。

絕望的孩子:媽媽,那根竿子我永遠夠不著

05

洪蘭教授感嘆,讀書實在不應該把孩子的志氣和自信都耗光。她舉了馬友友的例子。馬友友的母親從來不曾因大提琴拉的不好而捱打。因為知道打了他,他就會對大提琴心生恐懼。恐懼,就不會好好練習。最終,馬友友成了著名的大提琴演奏家。

人只有在安全的環境下,才能得到身心發展的平衡。內心十分緊張的孩子,即使他有足夠的智力去學習,可是他的注意力卻完全不能支持。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經常見到,家長越是打罵,孩子的學習越差。

父母應該注意與孩子之間的互動,對著孩子說什麼,怎麼說,都要有所講究。如蔡穎卿所說,父母當然要關心孩子的學習,但如果關心的不是過程,不是從自然的角度瞭解他們的能力成長,並幫助建立正確的態度,而只是給予批評、指責,不是有幫助的關心。

沒有哪個分數比生命更重要。如果父母能調整自己的期待,找到正確激勵孩子的方法,相信每一個孩子,都願意努力去跳過那根竿。

感謝關注@羊媽媽看閱讀 跟倆娃寶媽一起愛生活,愛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