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疫情來襲,基於中小型互聯網教育企業業務的9點理性判斷

2020年疫情突襲,眾多行業深受影響,教育行業也不例外。在教育政策導向和學習場景變化的雙重壓力下,教育行業可謂“喜憂參半”,線下教培機構暫時歇業,線上成為億萬師生進行教學活動的首選。眾多互聯網教育企業捐贈線上課程,支持全國疫情區的教師、學生“停課不停學”。

線上教育的一片火熱是否意味著企業的良性發展能夠得到保障?作者認為各中小型互聯網教育企業,尤其是初創企業,應該根據教育行業的發展規律和教育事業本身特徵理性看待。

疫情來襲,基於中小型互聯網教育企業業務的9點理性判斷


1、非典時期的行業經驗未必適用於當今的互聯網教育企業

疫情初期,不少人用2003年的SARS疫情對教培行業的衝擊與本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教育企業的生存發展做比較,試圖尋找前車之鑑。認為當年因SARS造成眾多線下機構關停,反而使很多剛剛邁入線上教育門檻的企業贏得了口碑,所以這次,線上教育在成熟通訊技術的加持和政策的鼓勵下,一定會有飛躍性發展。

這種看法有待商榷,目前在線教育所處的發展階段,已不是2003年的行業初創期,而是處在一個相對成熟期和穩定期,新冠肺炎疫情對在線教育來說算是突發事件,但未必是轉折性、標誌性事件。因為全國教育系統經歷了6年的教育信息化改革建設,已經邁入教育信息化2.0時代,無論地區、學校還是家庭、個人,其硬件設備、軟件環境、教育資源和人的信息意識均有長足進步。彼時與如今不可同日而語,“非典”時期的經驗自然無法給現在的在線教育企業帶來多少有效的借鑑。

2、絕大多數中小型企業較難在本次疫情中突圍

各地開展“停課不停學”活動以來,以三大電信運營商和知名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如釘釘、學習強國等)為主的高流量型企業或平臺顯示出了壓倒性優勢,技術過硬、資源穩定、整合生態的產品綜合素質是教育部門和學校的首選。中小型教育企業此時要正視一個問題,在特殊時期,越是臨時性的決策,意味著決策者在實施決策時要比平時更為審慎。對於絕大多數地區和學校而言,遠程在線教育的硬件設備基本到位,但要立即做好線上教學服務,準備好合適的線上學習資源並非易事,那麼只好交給市場來做。時間緊,任務重,學校不能靠以往的正常招標來進行細緻地產品選型,工程臨時上馬意味著選擇的企業和產品必須過硬,因此學校更傾向於選擇國有企業、上市企業合作以求穩、求快。在C端教育產品陣營中,新東方、好未來、VIPKID、猿輔導等教培巨頭,具備相當的資源、技術和服務實力,依靠強大的品牌影響力和既有學員口碑傳播,將被更多嘗試線上教育的家庭所選擇。

而對於多數業務與巨頭們趨同的中小型教育企業來說,因受企業規模、技術水平、產品品類、成功經驗等方面的制約,很難第一時間進入到教育部門和學校視野。排除原有的市場網絡,在疫情期間,預計致力於開發學校同步課程的企業較難看到業務量有大幅度增長,但那些研發通識類、素質類課程的企業,會因個性化學習需求,獲得不錯的業務提升。

3、疫情過後,線下教育培訓的仍將保持較為重要的地位

受人為隔離因素制約,整個寒假甚至上半年,線下教培機構的業務將遭遇重創,但這種逆境僅為暫時現象,預計疫情過後,線下教培業務會立即恢復。如今的線下教培行業的規模,受眾群體規模,行業服務標準,品牌服務能力等遠非13年前SARS爆發時期的行業水平可及;此外,課外線下輔導已成為學校教育最穩定、最直接的有益補充,它高度還原了師與生之間的人際知識傳遞,“名師”、“過程體驗”等標籤,給予家長和學生最直接的學習品質保證。在線教育無法完全替代線下學習標準化的過程體驗,因此線下教育培訓的行業地位雖受疫情影響暫有波動,實則難以撼動。

反觀在線教育,如果僅靠疫情期間短暫的免費舉措並不足以培養起用戶線上學習習慣。對於那些原本習慣採用線上學習方式的用戶來說,在疫情期間,他們可以體驗和比較多個同類產品,去選擇那些他們認為更好的教育品牌。而對於很多不參與課外輔導或有過接受線下輔導經歷的學生來說,如果線上學習的學伴環境、師生互動、個性答疑等方面的體驗感不足,反而將一定程度動搖他們日後繼續選擇線上學習方式的信心。所以,成功培養起用戶線上學習習慣,一是要有足夠長的體驗時間,二是教育產品本身要具備足夠吸引學生的體驗設計。

4、學生和家庭對於疫情期間“學什麼”的決策權並不大

面對推遲開學的決策,各級教育部門和學校已經制定了明確的線上復課方案並開始實施,全面主導學生在疫情期間的學習、生活節奏。在教育部發布“各地原計劃正式開學前不要提前開始新學期課程網上教學”的號召下,留給課外在線教育產品向用戶投放的時間並不多,似乎不足以讓學生對在線學習方式產生依賴。而學生和家長在此期間,依然很重視學校老師的學習指導和學業安排,更願意服從校方的統一安排。由此可見,影響學生和家庭選擇學習內容的主要因素在學校方面,而他們自身對於疫情期間“學什麼”、“怎麼學”的決策並不明朗。

5、貿然加入“免費使用”熱潮,未必對企業發展有利

這段時間,很多企業不論規模大小,產品成熟度如何,都積極投身於為疫區師生捐助學習產品的熱潮中。這種做法在向用戶免費提供體驗學習內容的同時,不失為一種“名正言順”的獲客手段。但從中小企業自身發展的角度,過度參與開放產品的體驗課程,未必適用於所有企業。一方面,遠程辦公環境下,企業各部門協同不充分,在缺少準備的情況下進行上線部署,將給企業後續服務工作帶來一定壓力,甚至影響到在線產品的用戶體驗;另一方面,部分企業的產品成熟度不夠,教學效果還亟待市場長期檢驗,在疫情期間貿然將不成熟的產品投放到市場,會嚴重損害品牌聲譽。倘若教育內容出現瑕疵,甚至有產品遭到下線的風險。

6、“AI+教育”的發展還在路上,在線學習將暴露現有產品諸多問題

學生的學習內容紛繁,學科眾多,僅靠一門或幾門學習課程很難滿足疫情期間所有學生的學習訴求,教育企業需要提前瞭解學生個人的學情、興趣和行為習慣,從而更有針對性地投放個性化學習策略和資源,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這就需要企業運用AI技術,不斷掌握、學習、分析每個用戶的學習行為,打造自適應的學習機制。然而臨時向用戶全面鋪開的教育產品,很難利用疫情期就掌握學生學情等信息,在線學習就難免落入“千人一面”的尷尬之中,學習內容與學生認知水平不適配,線上教育也就很難達到預期效果。

另外,從很多面向學校的在線產品的官方反饋可以發現,學生在在線平臺上的學習行為或結果,需要線下作業的支持或微信等通訊工具的協同才能完成一個完整的學習閉環。需要思考,學習工具和環境的切換是否影響了學生的學習體驗,浪費了原本可以節省的時間。面對突發事件,一些教師的備課工作習慣並沒有完全適應學校部署的在線教學平臺,為節省時間和精力,很多集體備課等教研活動是在平臺之外更高效地完成的,那麼平臺的智能性、兼容性和協同性是否是值得各教育企業重視的優化點?面對這些困難,我們認為“AI+教育”會一定程度解決,但正是由於應用技術有待提升,且產品準備時間倉促,因此在這個疫情期,一些產品將在學習交互體驗方面暴露出諸多問題,影響用戶的學習體驗感。

7、疫情過後,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告別“單打獨鬥”

很多教育創業前輩都有這樣的共識,單靠一家企業,幾個項目,是不足以服務用戶全部教育需求的。突如其來的疫情雖然引發了社會對在線教育技術和資源的井噴式需求,但當前的在線教育供給鏈並不能跟上需求的節奏,說明行業整合尚未充分,很多細分賽道的上下游產業鏈沒有打通,一部分企業還處在“單打獨鬥”的自閉發展階段。一旦市場機會來臨,則在某些短板受制於人,難以施展,許多初創型教育項目會面臨這樣的窘境。此次疫情事件告訴我們,越是早期的,有“一技之長”的企業,越應該發揮長板優勢,盡力尋找合作伙伴,相互補臺,儘快建立產品壁壘,形成產品特色,這樣才能在每個市場機遇到來時自如面對。

8、教育市場根本沒有彎道超車的捷徑,產品質量是制勝法寶

教育的實質是精耕細作的育人過程,教育產品需要遵循人的成長規律;知識傳遞的目標是健全人的認知結構和綜合能力,教育產品需要把握好學習者的學情和特點。互聯網教育行業發展蓬勃,創意迭出,然而鮮有企業能找到完美的在線教育解決方案,原因就在於教育是一種人文性很強的系統工程,它伴隨人和社會的成長進步不斷變換著形式與內容,迫使產品不斷去解決由此產生的新問題。因此,教育企業應有足夠的耐心,堅守初心,專注於自身強項,不斷提升產品質量和用戶體驗,紮實做好服務。要明確做教育事業根本沒有捷徑可走,靠幾次市場機遇或許會暫時“翻身”,但並不意味著一定會取得持久的成功,因為用戶更需要那些踏實、務實、專業的產品。

9、穩定人心比拓展業務更重要

在舉國共抗疫情的特殊時刻,企業在積極搶佔市場,拓展業務的同時,更應該關心員工團隊建設,儘量在非常時期留住英才,在緊急項目中發現人才。堅持肯定骨幹的價值,體諒核心團隊的需求,給全體員工樹立堅強信念,穩定不安情緒。越是到企業發展的風險時期,越要體現企業對員工的人文關懷。因為業務拓展成敗未卜,一城一地的得失不足以威脅到企業生存,而企業在困難時期自亂陣腳,內部人心浮躁,則會影響到自身發展的根基。建議中小型互聯網教育企業應以生存發展為重,先穩定軍心,再腳踏實地地參與競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