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為什麼有老不讀三國的說法


為什麼有老不讀三國的說法


俗語說“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有人說三國裡面到處是厚黑學並充滿了陰謀詭計,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看法。

作為樹立良好的價值觀我們需要讀三國,正確理解三國的歷史觀,更是中國人的急需補的歷史課。

毛主席曾經說過“如何客觀正確的評價曹操,是一個國家的歷史責任”。

《三國演義》中“尊劉貶曹”是顯而易見,因為元明清皇權統治需求決定的,東吳政權在《三國演義》中就更沒地位了:

其中孫堅斬殺華雄的史實,被嫁接給關羽;魯肅原本是聯合抗曹的戰略設定者與實施者,卻成為一個兩邊受氣的窩囊廢。

為什麼有老不讀三國的說法

蘇軾筆下的“遙想公瑾當年,雄姿英發,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杜牧筆下“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的周瑜,到了羅貫中筆下成了“賠了夫人又折兵”吐血而亡。

東吳被貶低最早在《三國志》就埋下了種子,陳壽筆下“曹操與劉備死用的是崩,孫權死用的薨”,明眼人就看的出“崩是皇帝死用的詞,而薨是諸侯死用的詞”。

《三國志》《後漢書》《資治通鑑》這類正規史書,都統統站在曹魏政權為正統的一邊。至於什麼時間把三國正統性轉到蜀漢劉備這邊,要從南宋朱熹這位理學大家修改史書有關。

為什麼有老不讀三國的說法

畢竟羸弱的南宋政權軍事上,實在無法與愛新覺羅的祖先對抗,那麼就需要理學家在“忠君愛國”的儒家文化上做功夫,那麼曹操、孫權這類缺少漢室血統的豪強上位,必須作為亂臣罪子作為戲劇舞臺上的“大白臉”!

易中天老師曾在十年前解讀三國,讓我們重新認識了“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曹操,當然也順便炒熱了百家講壇。

再次讀三國之時,體味那段“年少魂念夢繞的英雄時代”

~大江東去~之所以我們喜歡三國,就因為三國時期人物眾多,這些人也的確稱得上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