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把对物质的认识分为“唯物”与“唯心”的对立认识对吗?

弓长QLWHCR


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解释应该是最合适的,有对就有错,有好就有坏,有物质就有反物质,当然有唯物也就有唯心了


智者伐交


把对物质的认识分为“啭物”与“唯心”的对立认识对吗?

《易经一大传》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思是说,人们肉眼看得并能够理解的就是“器”(实实在在的物体);暂时看不到的与理解不了的就是“道”。这实际上就是告诉人们:看不见的暂时理解不了也是客观的。“器”可以看作是阳,“道”可以看作是阴,阴阳不是绝对的对立,而是互相转化的。“器”一一一切实物,日,月,星,辰,动物、植物无不有消亡的时候,阳就转化成阴,看不见了。物质不灭,这个阴,并不代表没有,只不过它变换了另一种形式,肉眼看不见罢了。

宋朝时的哲学家张载认为:“太虚即气,一物两体”。太虚不是虚无静寂的真空,而是充满着“气”这种极为细致,为肉眼所不能觉察的物质颗粒,太虚和万物都是“气”这一物质实体的不同的运动形态。他说“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正蒙一太和篇》气凝聚而为有形的万物,万物散而为气又复归于无形的太虚。

这就是《易经》告诉人们需要探索的“道”。古人也是这样做的。西晋的王弼“贵无”,部象“崇有”两派各执一端。董仲舒为儒家一己之利,曲解“天人合一”学说,创之神道设教的神学目的论,违背了“易径”的本旨,把“易经”研究引入歧途。

宋时的程颢,程颐也认为“万物之始皆为气化”,《二程遗书一卷五》但二程认为“理在气先,虽是一时都有,毕竟以理为主”,这与王阳明“知行合一,知在前,行在后”,是一脉相承的。

实质上这些古圣先贤已经探索到宇宙与万事万物起源的真谛,只不过象董仲舒一样,看破不说破,接着故意颠倒理与气的关系,以而为封建统治阶级制造君权神授的理论根据。

综上所述,笼统地把“道”看成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把“器”看成形而下的唯物主义是不恰当的。正确的方法,应该以器为本,以道为用。不要把道说成是迷信,也不要把道无限夸大而形成的不可知论的神秘主义,又要反对盲目的动辄乱扣唯心主义大帽子的无知行为。实事求实,才是正确的态度,非白即黑的观念要不得!




传统文化领域创作者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要先搞清楚“唯物”和“唯心”是什么意思?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

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观点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而形成的。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不仅是所有哲学必然遇到的问题,而且是所有哲学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物质和意识究竟哪个是本原,物质和意识究竟谁决定谁,是哲学基本问题最重要的方面,对这一方面回答的不同哲学的性质就不同。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实际工作中的基本问题,真正承认物质是本原、物质决定意识,那就是要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从以上分析可以判断:把对物质的认识分为“唯物”与“唯心”的对立认识是错误的!

既然对物质的认识就只能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唯物和唯心本来就是从两个角度出发的世界观,既然问题的条件是对物质的认识,就是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就不存在“唯心”一说。


1点


虽然,必须坚持唯物主义世界观,绝对不能动摇,但是,也必须坚持思考,时刻准备回答新的认识和疑问。

比如,世界是物质的。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这个世界,除了物质,就没有其他东西了”。好像毋庸置疑。

那么,既然已经确定,除了物质没有其他东西,那么,为什么要谈意识呢?

现在的问题是

(1)意识到底是什么?是物质的一种表现形式吗?

(2)如果人死了,我们知道,组成人体的物质还在,但是,意识既然是物质的一种形式,那么,意识也应该和物质一样,也就是说,意识还存在,或者,形式发生了改变?

当然,还有一些疑问。

所以,我们的教科书是不是有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如果谈意识,应该是“物质的另一种特殊形式,意思”,而不是现在这样单独解释意识?

那么,第二个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

现在有实验,已经证明,就算脑死亡了一段时间,还可以有办法让脑恢复成活。那么,成活后的大脑,是否保留原来的意识,或者意识发生改变了。但是,这个并不重要,问题还是?意识去哪里了?

我们知道,“物质是不灭的,能量是守恒的”,那么,意识既然也是物质,肯定还在吗?

哲学,是一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括和总结。现代科学的研究,还没有解决这个疑问,反而越来越让人迷惑。

仅仅提出这个问题,因为一直困扰我很久了。


老杨老师2


很多人喜欢用唯心、唯物区分哲学家。

如把柏拉图称为唯心主义者,亚里斯多德是唯物主义者;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马克思是唯物主义者;古代王阳明是唯心主义,东汉王充是唯物主义。

唯心和唯物好像成了万金油,哪里都好用,随时都有用。其实这是一种很不准确、很粗糙的区分方法,一是这种看法早已过时,二是很容易导致误读,歪曲哲学家的思想。

唯心、唯物的说法,并非自古就有,而是源自西方近代文化,即16、17世纪的西方哲学。

西方进入16、17世纪以后,自然科学迅速崛起,如牛顿的经典物理学、拉瓦锡的现代化学。随着物理学、化学的兴起,西方人的世界观,产生了新变化,出现了一种新的世界观:原子主义世界观。

所谓原子主义世界观,又叫实体主义世界观,是把事物的存在,当成独立自在的实体,类似于微观世界的原子或分子。

原子主义世界观,和牛顿的经典物理学有关,也和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有关。

这种世界观认为,世上存在的东西类似于独立的原子,又叫物质。物质有基质和属性。基质是物质的基础,是实在。属性是派生的,是物质的附属性质。

比如一张木制的淡黄色桌子,有基质,有第一、第二属性。

桌子的第一属性是尺寸、大小,如体积、面积。第一属性可用数学测量,是客观之物,西方近代哲学叫广延。

桌子还有第二属性,如温度、硬度、质感。桌子的第二属性和人的感觉有关,是主观、可变之物。

桌子的基质隐藏在属性背后,它虽然神秘,但却构成了桌子的基础,是桌子立在那里的根基,所以桌子的基质是客观实在。

西方近代唯心主义即源于这种看法,如英国的贝克莱。贝克莱认为,桌子的存在,依赖于人的感觉。只有人感觉到桌子,桌子才是存在的;否则没有人的感觉,桌子是不存在的。这是近代唯心主义的经典思维:存在就是被感知。

唯物主义的看法刚好相反,在唯物主义看来,桌子的存在是客观之物,和人们的感觉无关;换言之,无论人们看没看到桌子,它都是存在的。

唯物主义还有一个很难反驳的例子:太阳和月亮。很多人会说,太阳、月亮的存在是客观的,因为无论人们看没看见,它们都是存在的。

唯心、唯物代表了西方科学、哲学发展的特殊阶段,即世界存在分为两块,一是人的感觉、思想,一块是物质世界。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家是法国笛卡尔。

笛卡尔认为,物质世界是存在的;精神世界也是存在的;两者既互相影响,又各自独立。这就是著名的身心二元论。

以原子主义世界观为基础的唯心、唯物论,代表了人类文化世界观的一个阶段或一种类型;但绝对不是唯一的阶段或类型。西方古典文化、中国道家哲学、佛教世界观,均不同于唯心、唯物的看法。

比如中国道家文化的“道”,是唯心的还是唯物的?

有人说,老庄讲的道是唯物的,是自然之道。但我们知道,老庄讲的道又是宇宙万物的总原则、总纲领,从此意义上说,老庄的道又具有唯心主义色彩。

所以老庄讲的道,既不是纯粹的唯物之物,又不是单纯的唯心之物;毋宁说,道既是唯心的又是唯物的,是事物存在的自相矛盾、二律背反。

再如佛家教义的因缘、轮回、涅槃、情识等概念,也很难用唯心、唯物的概念解释,因为佛教思维不同于西方主客二分或唯心、唯物式思维,而是一种超越心、物区别的“关系”思维、直觉思维、顿悟思维。

就西方文化而言,在16、17世纪以前,根本不存在唯心和唯物的区分,人们把柏拉图、黑格尔、康德等人归到唯心主义阵营;把费尔巴哈、马克思等思想家归到唯物主义阵营,完全是根据西方近代哲学的理念,做出的事后区分。

即使如此,很多西方思想家的观点,也很难用唯心、唯物的界限,区分开来。

比如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他们两位的思想和数学、几何学思维密切相关。但数学、几何学的理念或概念,是唯心的还是唯物的?

毕达哥拉斯、柏拉图肯定理念的客观存在,但他们从没有说理念源自人的感觉或精神,也没有说理念是类似物质的存在,他们只是强调,从认识层面说,理念不是感觉的对象,是理性思考的对象。

再如康德哲学。大多数人认为,康德哲学属于典型的唯心主义。因为康德主张,不是世界影响了人,而是人影响了世界,即著名的自然向人生成的理论。

但康德哲学又包含唯物主义的成分,如康德肯定物自体的存在,肯定自然界的存在,这些看法也不能划到唯心主义里面。

更重要的是,进入20世纪以后,西方现代文化的主要批判矛头,就是否定主客二分,否定唯心、唯物的区分。

比如柏格森的生命直觉主义、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法国结构主义、语言分析哲学、生态伦理学、后现代文化、现代量子力学等。

可以说,随着现代文化的发展,人们发现,唯心、唯物的区分,是一种特定的历史、文化现象,不是包打天下的思维方法。至少到目前为止,人类认识宇宙奥秘的方法,始终在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发展。





道艺2


唯物主义是同唯心主义相对立的哲学派别;它认为物质决定精神,物质是世界的本质。

唯物主义有三个发展阶段: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③辩证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3、唯心主义的定义和基本形式

唯心主义是同唯物主义相对立的哲学派别;它认为精神决定物质,精神是世界的本质。

唯心主义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创造有趣的文章


对物质而言,是没有唯物和唯心的,树就是一棵树,没有唯物和唯心的,知于怎么样去认识,分析这棵树,就存在着唯物和唯心二种覌念。唯心者认为这棵树是天生的,是自然界本来就有的。唯物者就会认为这棵树的植物生命是开花,结果,落籽入土,在太阳光的热能照射,下雨天水份的之润入土,产生了植物的生命,在太阳和水份的长期之润下慢慢长成材。


吴69976336


悟空笔者所持看法,把对物质的认识”分为”唯物与唯心的对立认识对吗?题目其中的”分为”改成“存在着”,那就是正确的回答了。其实就是人类对宇宙丶世界的”认识论”的问题。也就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与相对的唯心主义的认识论的问题了。两者之间有着相互缘赖的关系。只是唯物主义论者,把物质存在看作是苐一性的,即物质存在决定了精神意识。而唯心主义论者是把精神看作是第一性的。是先有精神意识决定了物质的存在。也可以说是把物质看作是第二性的。……两者确实是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收起。


薛广礼


如果你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如果你要适应中国的国情.那么这就是完全根本对立的,也就是哲学里的两个根本派别.

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根本对立的哲学基本派别。

物质,对于唯物主义者来说,是可以脱离人的意识而存在的,而且人们可以认识的东西;对于偏向于二元论的唯心主义者来说,物质是指某种混沌的,缺乏认识的东西;对于纯粹的唯心主义者来说,物质是心灵的产物,或者是被感知...

1.认为事物的本源不同,唯心主义认为:事物的本源是精神,精神是第一性的。唯物主义则认为:事物的本源是物质,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精神是依附于物质而存在的。

2.唯心主义认为物质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你感觉它存在,它才存在,你没有感觉到它,他就不存在。唯物主义则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们的意识为转移的,即使你没有感觉到它,它也是存在的。 3.唯心主义认为是神创造了万物,是神主宰着万物,神是万能的。而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什么神,所谓的神,是人们臆造出来的,是不存在的。


翁子涵


题主的问题有问题,哲学不是因为对物质的认识才分的“唯心”和“唯物。”是在本体论的第一性的问题上才区分出“唯心”和“唯物。”

本体论第一性

这个问题谈的是世界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是由物质组成?还是精神意识形成的?唯物主义分三个阶段。唯心主义分主观唯心与客观唯心。

这跟把物质认识分唯心与唯物是俩意思,问题不够完全准确。唯心根本不承认物质,因为唯心只承认意识是绝对存在,物质是由意识产生的。

还有二元论,这个种类的学说根本统一不了唯心和唯物,二元论把精神作为具有能动性的唯一力量,用神把“精神”和“物质”两个绝对存在统一起来,这在逻辑上是矛盾的,逻辑只有一条路,逻辑矛盾就是错了。

看你问题的意思,你倾向二元论啊?

迄今为止“辩证唯物主义”是最科学的,有说服力的。

辩证唯物主义里,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第二性,物质是绝对存在,意识是相对存在,物质决定意识存在,意识是物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改变物质。这是最有说服力和客观的哲学思想了。

哲学里的意识不是仅指“感知”或者“计算力”,意识是确认“我”是我的能力,或者说自我认知能力

(这么说不准确,但是差不多),不然虫子都有意识了,计算器也有意识了。哲学里的物质不是指你眼前看到的东西,是指世界,或者说全部物质总和。

总结

世界的本体认识上分“唯物”和“唯心”,不仅是人为主观想分开,才引起争论,主要是逻辑上“唯心”主义是说不通的,唯心主义总是用想象跳过逻辑去解说世界,这样的解说就是胡说八道,忽悠人,比如我说世界应该匍匐在我的脚下,你信么?凭什么信。所以唯物主义才是正确的,且要是辩证唯物主义。题主看看欧洲黑暗时期的中世纪历史就知道,唯心错,唯物正确。


分享到:


相關文章: